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梅和平 《光明中医》2008,23(11):1775-1775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功在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病机特点为肝寒犯胃,主治脾胃虚寒之呕吐或吐利,以及厥阴肝逆之头痛等症。余在临床运用,颇收佳效,兹举案例三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院金匮教研室主任张谷才副教授业医数十年,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兹择其诊治胃肠道病证经验数则。一、吴茱萸汤治验吴茱萸汤具有温肝暖胃、和中降逆等多种功效,阳明寒呕,少阴下利、厥阴头痛等皆可用之,颇多效验。  相似文献   

3.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是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良方。原书论本方证治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和“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从以上所论,可看出在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病证中用本方论治,虽然临床证候不同,但其病机都是阴寒之气上逆犯胃,故可用一方而治。  相似文献   

4.
吴茱萸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具有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功,主治厥阴经头痛、胃中虚寒及少阴吐利等症。临床上应用于妇科并不多见。笔者近年来以本方加减治疗妇科病屡获奇效,现整理如下,供同仁参考验证。  相似文献   

5.
吴茱萸汤为汉代张仲景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吴茱萸汤由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四味药组成.功擅暖肝温胃,降逆止呕.方中君以吴茱萸苦辛温热以暖肝胃,降逆气,泄胃浊;生姜辛散寒邪,镇呕为臣,两药配伍,相得益彰,使肝胃之阳复振,浊阴下泄不令上逆.人参、大枣甘缓益气和  相似文献   

6.
韩素萍  王强 《光明中医》2008,23(5):624-625
吴茱萸汤出于《伤寒论》一书,是张仲景所创。本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所组成,是一首以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为功之良剂。原书指征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之反剧者,属上焦也”(24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和“干呕,吐涎沫,  相似文献   

7.
吴茱萸汤源于《伤寒论》,是一首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的方剂。笔者临床二十余年,运用此方化裁,效验颇多,现举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吴茱萸汤治疗高血压病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瑞霁 《四川中医》1997,15(2):55-55
《伤寒论》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不仅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尚能温肝散寒,平冲降浊。笔者谨守病机,用其治疗高血压病而证属肝胃虚寒,浊明上逆者,常获得满意疗效。一般来说,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多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亢盛为标,或兼挟风、热、痰、瘀等。何以出现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证呢?笔者体会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高血压病始为阳热亢盛,而长期大量服用平肝、潜阳、清热、镇逆等重坠寒凉之剂,戕贼肝脏,遏逆其条达之性;或损伤脾胃,内生寒湿痰油,以致脾胃虚寒,肝气郁遏,阴浊之邪上逆,形成本证。二是素…  相似文献   

9.
吴茱萸汤来源于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脉证并治245条,由吴茱萸、人参(党参)、生姜、大枣组成。吴茱萸味苦辛性太热、归肝、脾胃经,有温中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为本方的主药,生姜温胃散寒止呕逆,人参、大枣补脾益胃和中。本方具有温胃散寒止痛,降逆止呕,补脾益胃和中的功效,现将作者20年间运用此方心得,报告如下,以祈正于诸同道。1 婴幼儿泄泻  相似文献   

10.
吴茱萸汤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临床上用此方治呕吐、眩晕、腹痛、胃脘痛,疗效显著,兹举验案如下: 1 呕吐温某某,女,72岁。1987年11月26日诊。食入即吐,呕吐物以痰涎为主,面色苍白,气短神疲,畏寒倦缩,手足逆冷。口中和,不思食,大便稀软而不畅,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微。此乃元阳亏虚,少阴寒水侮脾,脾肾阳衰,寒邪犯胃。胃失和降。治  相似文献   

11.
易桂生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752-1752
吴荣荧汤证三见于《伤寒论》中:阳明病篇第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篇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组成为: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药同用,共奏温中,暖肝温胃,消阴和阳,降逆止呕之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胃脘痛病肝寒犯胃型的病机和吴茱萸汤的作用机制,结合吴氏扶阳学术思想"辨证尤重亚阳虚"、"扶阳抑阴承佩衡"理念,在临床上,胃脘痛辨证先别阴阳,尤重视对亚阳虚型的辨别,论治首重脾肾阳气,及早扶助阳气可较快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吴茱萸汤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功效,临证加味可有效治疗肝寒犯胃型胃脘痛.  相似文献   

13.
张江层 《陕西中医》1998,19(12):561-562
<正> 吴茱萸汤为汉代张仲景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该方由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四味药组成,功擅暖肝温胃、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味苦辛,性大热,入肝、肾、脾、胃经,中温脾胃,下暖肝肾,散寒降浊,止呕止痛,且有制酸的作用,为本方之主药;生姜辛散寒邪,镇呕为辅,两药配伍,相得益彰,使肝胃之阳复振,浊阴下泄不令上逆;人参、大枣甘缓益气和中,补脾胃而扶元气。全方辛苦甘合用,温而不燥,补而和缓,温补之中寓通降之意,降浊之中有升阳之功。笔者辨证应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吴茱萸汤证三见于《伤寒论》中 :阳明病篇第 2 43条 :“食谷欲呕者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篇第 30 9条 :“少阴病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病篇第 378条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的组成为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方中吴茱萸暖肝温胃 ,开郁下气 ;生姜温胃散寒 ,和中止呕 ,为呕家之圣药 ,与吴茱萸相配且重用 ,散寒降浊之功益著。佐以人参补气安中 ,生津益阴 ,既扶脾胃之虚 ,兼顾吐利津伤 ;大枣益气滋脾 ,甘缓和药 ,即制吴茱萸之燥 ,又助人参扶胃补虚。四药同用 ,共奏温中 ,…  相似文献   

15.
吴茱萸汤为《伤寒论》张仲景方,原方由吴茱萸、人参、生美、大枣组成。其组方精练,配伍尤妙,有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效。适用于食谷欲呕、胃脘作痛、吞酸嘈杂、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呕吐涎沫诸症。随着近年应用的进展,很多学者又拓展治疗多种疾病效果良好,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4岁,教师。1990年5月10日就诊。自诉:头晕耳鸣,恶心呕吐三天,卧床不敢转动头部,唯恐头晕加剧。证见:面色苍白,体倦神疲,四肢厥冷,舌淡胖嫩、脉细无力,二便正常。诊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治以温胃散寒,降逆止呕。拟吴茱萸汤加半夏。吴茱萸10克;半夏1.5克,红参4.5克,生姜三片,大枣三枚。三剂。复诊:吐止能食,可下床活动,唯腿软轻眩。效不更方,继服原方二剂而愈。  相似文献   

17.
李宏 《吉林中医药》2005,25(1):45-46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4味药组成,具有暖肝温胃、降逆止呕之功效。笔者师仲景之法以此方辨证运用于临床,每收捷效,现举数例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吴茱萸汤化裁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治疗肝寒犯胃、阴浊上逆所致诸症 ,取得较好疗效 ,其作用一是温中与补虚 (土 )并进 ,中温则清升浊降 ,土固则寒无由生 ;二是散寒与降逆相伍 ,寒散则真阳温布 ,逆降则气机顺承  相似文献   

19.
吴茱萸汤系《伤寒论》方.主要为寒客厥阴,横逆犯胃,浊阴上逆,胃阳不布所致的阳明寒呕、少阴吐利、厥阴头痛而设.具有暖肝和胃,温中散寒之功.笔者宗异病同治之旨,以之对临床多种疾病进行治疗效多桴鼓.现择数案以示一斑.  相似文献   

20.
王亚  李春婷 《吉林中医药》2011,31(12):1151-1152
慢性胃炎患者如因肝气升发无力,肝气下陷于胃,致使胃气不利,当以温养肝木,养肝血、助其升发之品以治之,如桂枝汤合酸枣仁汤等加减;如因肝气升发太过,当以平肝气降肝逆为主,佐以和胃之品,方以旋覆代赭汤、镇肝熄风汤为宜。如因肝经气机郁滞,肝气郁而化火,应以清泄肝火为主,可选左金丸、龙胆泻肝丸等方加减;如因肝寒太过,肝气疏泄不及,则以温肝暖胃为主,可选吴茱萸汤、附子理中丸等方加减;肝阴肝体失养,治疗应以养肝阴、补肝血为主,可选芍药甘草汤、一贯煎、四物汤等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