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艳骄  李茵 《国医论坛》1996,11(3):10-11
如果说《黄帝内经》确立了有关睡眠及睡眠障碍的理论基础,那么《伤寒论》则创制了治疗睡眠障碍的有效方药.后者具体体现在对失眠和嗜题的治疗上颇具特色,这对我们解决睡眠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很有帮助.1失眠症的理论及治疗方药失眠症,在《伤寒论》中称为不得眼,是指入题困难,睡后多梦易醒,醒后不复入睡,以致使睡眠时间缩短.甚至彻夜不能入睡的证候。包括虚烦不得眠心中饭、不得卧;心烦不得眠,下利,咳而呕渴;昼日烦躁不得眼;烦躁不得卧寐,下利厥迎等几种情况,临床用药各不相同。1.1应烦不得眠见于《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  相似文献   

2.
活血祛瘀法治疗顽固性失眠周宁(武警四川总队乐山医院内四科614000)失眠,又称“不寐”,是对经常性的睡眠减少而言,或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度入睡,甚或彻底不眠。《内经》称“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始称“不寐”;《中藏经》...  相似文献   

3.
项镇新 《新中医》2014,46(1):240-241
<正>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的睡眠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生理障碍,中医学属不寐范畴。《内经》称之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引起失眠的因素很多,可继发于躯体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精神疾病等。《内经》以后的历代中医学著作都认为,失眠是多种疾病的伴发症状之一。现代医学治疗失眠主要是依靠安眠药物,或辅以物理、心理和行为治疗。2 000多年来,我国历代医家对失眠症的辨证论治作了不懈的探索,有从气血阴阳及营卫之气论治失眠,有从血瘀、痰浊、湿热论治失眠,更有从脏腑论治失眠,其中尤以气虚、血虚与脏腑受邪论治最多。历代  相似文献   

4.
失眠,在《内经》中被称为“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难经》始称“不寐”,现在中医教材统称为“不寐”。临床主要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睡眠时间、深度不足为特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则彻夜不寐。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日益增加,人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日益加重,失眠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全球约10%的人在受着慢性失眠的困扰。  相似文献   

5.
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IMS),祖国医学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浅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临床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寐,  相似文献   

6.
不寐一病,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不寐之名首见于《难经·六十四难》,临床有轻重之分,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不寐是临床常见疾病,西医称之为失眠,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按临床常见的失眠形式有:①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min;②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③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④总睡眠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7.
正失眠亦称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属于中医学"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范畴。不寐的证情轻重不一,轻者有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寐。美国睡眠障碍中心协会的定义是:失眠症是睡眠中断或睡眠时间减少引起的睡眠障碍,失眠属于睡眠困难和伴有精神神经性疾病的睡眠障碍中的亚型~([1])。  相似文献   

8.
睡眠障碍(somnipathy,SM)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睡眠和觉醒机制失常,从而造成以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多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睡眠和觉醒状态有关的疾病。在中医学称为“不得眠”、“目不瞑”或“不得卧”,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相似文献   

9.
<正>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1]。《内经》称其为"不得卧""目不瞑"。中医学认为,不寐的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  相似文献   

10.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在《内经》中被称为“不得卧”、“目不瞑”、“卧不安”、“不得眠”等。常以难以入寐,寐中易醒、醒后不易再眠或时寐时醒,或寐而早醒为临床表现。长期以来中医对于失眠证多从心火偏亢、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虚胆怯、阴虚火旺等方面论治,往往忽视了阴阳不交的病机,对于相关的中药应用规律更是少有提及,笔者今试述其机理并总结若干药物应用规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和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历代可见"不得卧"、"目不瞑"、"夜不瞑"、"不得眠"、"不寐"等名称。失眠症是现代都市生活中常见病及多发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治失眠,今多从"邪火亢盛,阴亏血少,神失所用"或"痰火上  相似文献   

12.
分调阴阳法治疗失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凤华 《河北中医》2006,28(6):436-437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时寐时醒,或彻夜不寐为其证候特点,并常伴有日间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体倦乏力,甚则心烦懊恼,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和生活。笔者认为,形成不寐的  相似文献   

13.
王丽贤  刘金涛 《河北中医》2012,34(8):1229-1229,1244
《内经》强调“天人相应”,认为自然界有昼夜的阴阳变化规律,人体昼夜的阴阳消长与之相应,睡眠的生理就存在“昼精而夜瞑”的生命节律.失眠在《内经》中被称为卧不安、夜不瞑、不得卧、目不瞑等,关于失眠的分类证治理论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失眠,中医称之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不寐"等,现代中医多称之为"不寐",也称之为"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的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1中医失眠症病因病机研究1.1先秦时期《内经》中把失眠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明确指出"阳不入阴"是失眠症的总病机,"气血虚弱"是失眠症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侵袭"是导致失眠的外部条件;"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  相似文献   

15.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不寐始见于《难经》.《难经.六十四难》“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在《内经》中又有“目不瞑”,“不得卧”,“不得眠”的说法,清代以后的著作多将失眠称为不寐.失眠的发病率极高,据我国失眠的流行病学相关调查,2002年我国参与了全球失眠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45.4%的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AIS得分≥4分),10%的人患有失眠症(DSM—IV)标准[1].  相似文献   

16.
<正>失眠又称不寐,早在《内经》中就有"不得卧""目不瞑"之称。本病是指因经常性睡眠障碍导致的机体不能得到正常休息,进而影响日常生活,以致影响健康的一类病症[1]。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醒后不眠,或眠而易醒,重者彻夜不眠。目前,中医药在改善睡眠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疗效[2]。  相似文献   

17.
推拿点穴辨证治疗不寐11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寐亦称失眠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不寐的证情轻重不一,轻者入眠困难,或眠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严重者整夜不能入寐[1].  相似文献   

18.
<正>失眠症属于祖国医学之"不寐"范畴,《内经》中称之为"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则彻夜不眠[1]。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  相似文献   

19.
《内经》论治失眠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中琳 《国医论坛》2003,18(3):15-16
失眠 ,又称不寐 ,《内经》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为各种原因导致神不守舍所引起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关于失眠的机理和治疗 ,散见于《内经》多个篇节 ,今撷其要者 ,浅述于下。1 失眠的发生机制1 .1 卫气夜不入阴 ,阳跷脉盛 《内经》认为 ,生理情况下 ,卫气昼行于阳 ,夜行于阴 ,行于阳则寤 ,行于阴则寐 ,从而产生人体有规律的正常睡眠周期 ,此过程中跷脉受卫气的影响而参与调节睡眠。《灵枢·脉度》云 :“跷脉者……属目内眦 ,合于太阳 ,阳跷上行 ,气并相还则濡目 ,气不荣则目不合。”《灵枢·寒热》亦谓 :“阳跷阴跷 ,阴…  相似文献   

20.
针灸配合认知疗法治疗失眠9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眠,又称目不瞑、目不眠、不得卧、不得眠、不寐。是指经常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或睡而不酣,时易惊醒,甚或彻夜不眠,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明显影响日间社会功能或生活质量。本人在临床中以针灸配合认知疗法治疗失眠,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