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临沂市辖12个县区、250个乡镇,总人口1000余万,属问日疟非稳定性疟区,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经多年防治,至1987年全市疟疾发病率以县为单位已连续3年降至1/万以下,没有超过5/万的乡镇。1988年经卫生部专家考核,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部颁标准。此后,临沂市疟防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完善监测体系,进一步净化疫源地,彻底阻断疟疾传播的“消灭疟疾”阶段。现对1989~2001年疟疾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平凡  张纪霖  张永建 《职业与健康》2004,20(12):103-104
临沂市为山东省间日疟非稳定性疟区 ,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 ,防治前有 10a左右出现一次大流行的规律。 1960、1971年疟疾年发病率高达 2 0 2 10 .99/ 10万和 10 3 18.85 / 10万。经多年的防治 ,特别是 1980年以后 ,采取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至 1987年全市疟疾发病率以县为单位已连续 3a降至 1/万以下 ,没有超过 5 /万的乡 (镇 )。 1988年经卫生部专家考核组考核 ,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为观测该地区基本消灭疟疾后的流行规律 ,探索消灭疟疾的措施 ,1989~ 2 0 0 1年对疟疾在当地的流行趋势进行了观察研究。1 基本情况1.…  相似文献   

3.
徐州市疟疾流行情况及防治对策徐州市卫生防疫站吴步华闫家仿杨新成姜本启张明甫娄培安徐州市属于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介的间日疟流行非稳定性疟区。为加强疟疾防治,现分析徐州市疟疾流行势态如下:1流行概况1960年暴发流行时疟疾发病率达39.53%,1971年第...  相似文献   

4.
临沂市1989~2001年疟疾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沂市辖12个县区、250个乡镇,总人口1 000余万,属间日疟非稳定性疟区,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经多年防治,至1987年全市疟疾发病率以县为单位已连续3年降至1/万以下,没有超过5/万的乡镇.1988年经卫生部专家考核,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部颁标准.此后,临沂市疟防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完善监测体系,进一步净化疫源地,彻底阻断疟疾传播的"消灭疟疾"阶段.现对1 989~2001年疟疾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外来人口对广州市疟疾流行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市曾是疟疾的高发病率流行区,70年代后,该病的流行得到控制,间日疟成为唯一的虫种,呈散发流行。1968~1988年疟疾年平均发病率为0.29/万〔1〕。1989年开始,由于大量外省民工涌入我市参加经济建设,如开采石场、筑路修水库等,同时也输入了疟...  相似文献   

6.
老河口市地处江汉平原与南阳盆地结合部,系中华接蚊为唯一传疟媒介的非稳定性间日疟流行区。通过40余年的疟疾防治,全市疟疾发病率已达1/万以下。为探讨疟疾发病长期趋势,摸清疟疾流行规律,科学指导灭疟后期的疟防工作,现对全市1951~1994年疟疾发病时态变化的特征、规律作一分析。材料与方法1951~1994年疟疾发病资料来自市卫生防疫站疫情年(月)报表,人口资料由市统计局提供。游程检验等统计方法按杨树勤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统计学》进行。结果一、长期趋势我市1951~1994年共发生疟疾774435例,年均发病率为522.529历…  相似文献   

7.
阳山县地处粤北石灰岩地区,是历史上疟疾流行比较严重的县。1954年发病率高达339.312/十万。经大规模群防群治,1979年发病率已降为0.5/十万以下,80年代已达到基本无疟。1985年,省卫生防疫站组织专家考核验收。确认达到基本消灭疟疾部颁标准。1986年至1995年。坚持10年灭疟监测,未发现本地疟疾流行,巩固了灭疟成果。监测管理措施及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山市流动人口疟疾流行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中山市流动人口疟疾流行状况,为制定疟疾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山市1988-2001年外来流动人口疟疾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4年间流动人口疟疾发病率波动在0.70/10000-48.01/10000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2.35/10000。疟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聚集性。患年龄主要为20-40a,职业以采石,建筑,代耕为主,工厂以民工为主。病原以间日疟为主,占99.89%。爆发流行主要与存在传疟媒介,外来民工居住场所蚊虫孳生地多,民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因素有关。结论 流动人口是引发中山市疟疾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元江、新平属云南省内地疟疾高发县,是玉溪市的主要疟疾流行区,海拨为328~3137m,年平均气温23.9℃,年平均降水量1159.3mm,自然因素极有利于疟疾的流行。1994年主要传疟媒介数量多、分布广泛,疟疾发病率较高。为控制疟疾发病率,1998年开始实施大面积辛硫磷室内滞溜喷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湖北省疟疾流行态势,巩固其防治成果。方法收集1994--2007年湖北省疟疾疫情,分析疟疾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结果疟疾发病例数从1994年的4527例下降至2007年的1769例,下降了60.92%,但14年间疟疾疫情出现不断的波动起伏,时有局部暴发点出现,中华按蚊疟区平均年发病率0.13/万,嗜人按蚊疟区平均年发病率1.991万,80%以上的疟疾病例集中在占全省总人口26.37%的嗜人按蚊疟区。结论湖北省疟区分布及流行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嗜人按蚊疟区是今后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难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龙陵县是以间日疟、恶性疟为主的老流行区,传疟媒介以微小按蚊为主,次为昆明按蚊。1970~1990年间历经疟疾由爆发到基本控制以至基本消灭的全过程。龙陵县位于云南省最西部,1971年部分地区出现疟疾爆发和流行,全县疟疾发病率达22492/万。1...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2003年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掌握湖北省2003年疟疾流行态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2003年疟疾疫情,对重点地区进行居民带虫率及蚊媒种类和密度调查,分析全省疟疾流行现状。结果 全省共报告疟疾5344例,发病率0.89/万,比去年上升0.06%,嗜人按蚊疟区发病4785例,占全省病例的89.54%,发病率3.03/万,比去年下降4.53%;3个县市出现局部暴发流行。中华按蚊疟区发病559例,占全省病例的10.46%,发病率0.13/万,比去年上升69.91%。结论 全省疟疾疫情与2002年基本持平,但流行范围向鄂西北扩散。疟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老河口市和嗜人按蚊疟区的12个重点县(市、区)。  相似文献   

13.
左于会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8):1515-1515,1519
淮安市(原淮阴市)地处江苏北部,总人口490余万人,以间日疟流行为主。历史上曾在1960、1970年发生过2次疟疾暴发流行,年发病率分别为38.6%和36.0%。经过30多年的积极防治,疟疾发病从1975年前的流行阶段转至80年代的控制阶段,至90年代已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强化疟防后期监测管理,巩固防治成果,现对十五期间全市疟防管理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宁明县灭疟后期疟疾监测结果分析周一夫韦光武农朝敏宁明县是广西有名的高发疟区,是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流行区[1]。1953年疟疾发病率高达1907.4/万,经过近40年的综合防治,发病率逐年大幅度下降。1990年后已控制在1/万以下,1991年起进...  相似文献   

15.
十堰市1971~1994年疟疾防治措施与效果评价湖北省十堰市卫生防疫站易显明,艾国学,朱志虎,李郁十堰市是以中华按蚊为唯一传疟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从1951~1971年的20年间发生了三次疟疾暴发流行,第一次发生于1955年,发病率为64.15,间隔...  相似文献   

16.
江都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辖13个镇309个村,人口1065280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河流纵横,村庄密集,自然因素有利于疟疾流行。1流行情况江都市流行的主要是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少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1960年和1971年,曾发生2次大规模的间日疟流行,年发病率高达15.29%和24.49%,最高的乡年发病率达34%。1963年首次发现恶性疟,至1965年共97例,此后未再发现。70年代以后,疟疾疫情逐渐得到了控制,发病率逐年下降。年发病率以县为单位1976年下降到1%以下,  相似文献   

17.
盱眙县是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疟疾高发区。建国后疟疾最高年发病率,间日疟为24.47%,恶性疟为2.89/万。1984年以来,盱眙县通过开展化学灭蚊强化综合性防治措施,疟疾发病率连年大幅度下降,1995年实现基本消灭恶性疟,间日疟发病率从1990年至今一直控制在0.5/万左右。现将我县防治疟疾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泉州市历史上是疟疾的高发流行区,经过多年来政府积极参与和各级医护人员的努力下,疟疾在1994年以前,处于较低的流行程度。主要以间日疟为主,传疟媒介为微小按蚊。1994年以来,泉州市安溪、惠安、南安有过小规模的爆发流行,1995年全市疟疾的年发病率最高达82.70/10万,经过广大医护人员的努力,采取抗疟、防疟、灭蚊等措施,终使泉州市疟疾的年发病率降至1999年的0.3/10万,现将1994~1999年泉州市疟疾疫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宜州市1950~2010年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全市各乡镇卫生院1950-2010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该市20世纪50年代疟疾发病率为132.40/万,是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流行区,并有疟疾死亡病例.60年代后期未发现三日疟病例,发病率为30.11/万.70年代下降为...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疟疾地理流行病学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近10年广州市疟疾的地理分布特征,发现广州市疟疾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近10年山区疟疾平均发病率达24.09/万属主要疫区,丘陵地区发病率为2.39/万,平均或盆谷地区发病率为0.96/万,市区则无疟疾本地传播。不同地势的蚊媒种群结构及密度也不同。以地势、发病率、蚊媒为划分依据,可将广州市疟疾流行强度分为4个层次;北部山区为中高疟区;丘陵地区为低疟区;平原、盆谷地带为散发区;市区为无疟区。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