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20例重度休克的诱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搜集了我院从1995~2000年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重度休克的病例资料,选出其中有明确诱因的20例患者进行分析,以便临床重视流行性出血热重度休克的诱因,提高其治愈率。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5例,女5例,年龄15~63岁,平均39岁。入院病日:最早第4日,最晚第10日。入院病期:低血压休克期8例,发热期、低血压期重叠5例,低血压期、少尿期重叠7例。1.2诊断标准均按1981年全国EHF会议所订的诊断标准。2诱因分析与讨论2.1延误病情延误病情5例,占25%(5/20)。(1)早期误诊3例,误诊为上感2例,肾炎1例。由于高热早期均应…  相似文献   

2.
我院1975~1978年度(下称“过去”)流行性出血热休克病死率37.4%。由于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治疗措施,病死率显著下降。本文总结分析1980年出血热休克50例,试谈体会。临床资料一、临床特征:50例中,收缩压<70毫米汞柱和测不出者各25例(表一)。男23例,女27例。年龄9~68岁,其中18岁以上39例,占78%。70%(35例)于2~5病日入院。计发热期6例;低血压期11例;发热、低血压期重叠23例;低血压、少尿期重叠5例;发热、低血压、少尿期重叠5例。  相似文献   

3.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呈现季节性发病特点,每年4月~6月为小高峰,11月至来年1月为大高峰。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临床经过,为一自限性疾病[1]。临床以急性起病、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脏损害为特征,可并发全身系统损害,现将并发心脏损害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观察对象我院自2001年至2003年10月共收住肾综合征出血热197例,并心脏损害76例中,小高峰26例,大高峰50例;男56例,女20例,年龄15岁~72岁;发热期入院53例,低血压休克期入院8例,少尿期入院15例。患者既往无器质性心脏…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病程中,由于输液反应而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死亡并不少见。本文报告6例出血热患者因严重输液反应诱发DlC而造成死亡5例,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6例均为临床确诊的出血热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除1例51岁外,余5例均在25~40岁之间。6例均发生于发热期,其中4例与低血压期重迭。反应最早发生在第2病  相似文献   

5.
<正> 笔者对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52例发热期临床表现作一分析,旨在探讨出血热的早期诊断方法,以达到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的目的。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42例,女10例;年龄34—52岁,平均43.6岁。均来自疫区,发热期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52例),头痛(43例),腰痛(46例),恶心(48例),呕  相似文献   

6.
急性肺水肿是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严重并发症之一。常成为迅速死亡的直接原因。我院于1982年1月至83年1月,共收治出血热合并急性肺水肿11例.经用苄胺唑啉加速尿治疗全部治愈.现报告于下。临床资料一、本文病例系我院1982年1月至83年1月期间收治的126例出血热中合并有急性肺水肿的全部病例。本组共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24~69岁,平均34岁。农民10例,工人1例。按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试行)方案》的诊断依据,进行分型和分期。重型3例,危重型8例;入院时分期:发热期1例,发热、低血压重叠者1例,少尿期3例,低血压、少尿重叠者4例,发热、低血压、少尿三期重叠者2例。二、本文病例急性肺水肿均发生于少尿期及低  相似文献   

7.
1982年10月以来,我们在本病发热期应用出血热合剂,对于防其后备期的出现,取得显著的效果,现将资料较为完整的西药组20例与中药组24例治疗观察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按我国1981年(西安会议)全国出血热防治会议拟定的诊断分型标准。中药组男15例,女9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7岁。西药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33~64岁。两组均为发热期病人,入院时的一般情况如表一,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1995~1998年,我科对发热期入院的28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给予早期扩容、扩管、利尿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41例患者均按照“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提出的诊断依据,HFRS诊断成立,其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9~66岁.入院时发热2~4天,尿蛋白十~(?),住院期间检测抗-HFRS V-IgM阳性39例,阴性2例.全部病例无心肺疾患史,  相似文献   

9.
典型的有肾脏损害型的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临床表现多有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其中发热期则是出血热病人最早出现的。此期的治疗,是关系到预后好坏的决定性一环。我院于1993年对7例出血热发热期的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酸胶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7例,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IO岁一29岁。本组病例均在发病四天后发热期入院,其中1例为发热、休克、少尿、三期重叠。治疗方法:在保证患者休息,补给热量,维生素,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适…  相似文献   

10.
临床资料本文20例,男15例、女5例.农民13例,农村学生5例,职工2例(常居住在当地农村).发病年龄在11~64岁之间,20~50岁之间14例.发热期入院者11例,低血压休克期入院者7例,少尿期入院者2例.临床分型按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科研座谈会制定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标准,轻型4例,中型9例,重型5例,危重型2例.治疗方法一、降温:发热期病人,体温超过40℃者,用少量退热剂.40℃以下者,均用物理降温,如头枕冷水枕,温水或酒精擦浴等,尽量不用退热剂,以免出汗过多诱发休克.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就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观察87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低血压的表现,给予预见性治疗和护理干预,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87例,男68例,女19例,年龄17~68岁,平均46.3岁。临床诊断符合1997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并经血清学(酶联免疫法ELISA)证实,IgM呈阳性。患者均以出血热发热期入院,体温在38~39℃72例,在39.1~40℃13例,在40℃以上2例。低血压发生时间在病程第2~3日9例,第4~6日66例,第7~9日12例。入院时已经出现低血压休克不在本组观察范围。  相似文献   

12.
出血热 (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1] 。总结6 9例出血热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以及心理护理 ,并阐明了发热期的护理 ,防止继发感染 ,同时对并发症的观察 ,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对提高治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1 临床资料  本组共 6 9例 ,男 5 2例 ,女 17例 ;平均年龄 17~ 74岁 ,其中 2 0~ 40岁 14例。从起病到入院时间为 1~ 5天。全组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包括 :高热、头痛、腰腿痛、血小板减少、肾脏损害等。全组病例均根据流行病特征 ,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  相似文献   

13.
华蟾素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1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及肾脏损害等主要表现。本病起病急、病情重、合并症多 ,若处理不当 ,可危及生命。我院于 1997- 0 7~ 2 0 0 0 - 12采用华蟾素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 17例 ,获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7例均入院隔离治疗。其中男 16例 ,女 1例。 19~ 30岁6例 ,30~ 4 0岁 19例 ,6 8岁 1例。发热期 11例 ,少尿 4例 ,低血压与少尿期重叠 2例。发病 3d入院 3例 ,3~ 7d 12例 ,7d以上 2例。2 诊断标准①流行病学资料 :近月内到过疫区 ,曾在野外作业、留宿并与鼠类的接触史 ;②临床特点 :发热、“三痛”、出血点 ,肾…  相似文献   

14.
我们于77年11月至78年1月,对44例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称出血热)病人血象与尿液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的结果报告于下: 一、检查对象44例病人均根据诊断标准,确诊为出血热患者,其中男29例为73%,女15例为27%,18~40岁者占80%,41~60岁者占20%,皆为检查对象。二、血象检查结果1.血色素:发热期10~15.9克为66.5%;在低血压休克期5~9.9克占75%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96年4月—1998年11月用中药清营汤加减辅助治疗流行性出血热(HFRS)发热期的患者60例,并与常规药物治疗的35例患者作对比,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95例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86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学术会议修定的标准,并经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确认。患者入院时均处于该病的发热期,自发病到入院就诊时间平均为3d。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6~70岁,平均34.5岁。对照组35例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15~65岁,平均35.7岁。两组资料对比相差无显著性(P>0.05)。1.2 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6.
本文收集我院1971、1972两年度死亡的25例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病例,试图通过25例死亡病例的分析,探索出血热各期的致死因素,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认识,达到进一步降低出血热病死率的目的。一般资料1.入院病日:最早第1病日,最迟第8病日,平均第3.72病日入院,同期住院的出血热病人,平均第3.74病日入院,两者比较死亡与入院迟早看不出明显的关系。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重型出血热病人就诊早住院早,轻型出血热病人就诊迟住院迟有关。2.入院病期:25例中发热期入院18例,休  相似文献   

17.
一、延误诊断、入院较迟或误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12例中有七例于发热五天以上住院。其中除一例为发热后期外,其余六例均为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或三期重叠。有两例于门诊就诊时血压即为%mmHg。七例病人中六例在院外按感冒治疗,一例以菌痢治疗。有的病例在院外口服和肌注对肾脏有损害的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药持续2~3天。如张××,男52岁,住院号70461,以发热恶寒、头痛腹痛七天,腰痛2天,于1980年12月3日入院。发病前六天一直在当地卫生所按感冒治疗,肌注青、链霉素,发病第六天才被诊断为出血热,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肾综合征出血热(下称出血热)少尿期、移行(增尿)阶段、多尿早期死亡的病人相对增多。我科近10年(1973~1983)来死亡的33例中,增、多尿期15例,占45.5%。显然,探讨增、多尿期的死亡原因及重视该期病人的救治问题值得强调。一、一般资料男10例(67%),女5例(33%);16~32岁9例(60%),40~55岁4例(26.7%),60~70岁2例(13.3%)。入院时病日为2~8天,平均4.5天;死亡病日为7~33天,平均12.3天。二、死前各期临床特点(一)发热期:热程2~11天,平均6.3天;40℃以上6例,占40%。(二)休克期:平均1.3天(1~3天)。血压为0/0 mmHg3例。(三)少尿期:病程2~4天,平均3天。  相似文献   

19.
<正> 1967~1983年5月我院共收治小儿流行性出血热13例,占全院流行性出血热总数(810例)的1.9%,其中3例住院漏诊。一、误诊为急性肾炎男,12岁,因尿少间断发热头痛5天,呕吐抽搐半天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下称出血热)是一种急性全身性传染病,可引起多脏器损害,肝脏损害亦颇多见。为了探讨出血热所致肝损害的特点,现结合我科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二年度收治早期(发热期)94例的肝功改变情况,略作讨论。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男68例,女31例.男女之比2.3:1。年龄最大70岁,最小8岁;其中12~20岁16例,21~30岁21例,31~40岁25例,41~50岁9例,61~70岁(?)例,80岁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