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资料  6 2例病人 ,年龄 2 1~ 37岁。初次妊娠 5 1例 ,2次以上妊娠 11例。诊断及分度均符合 1986年 11月中医妇科病证的诊断标准。重度呕吐 5例 ,中度呕吐 18例 ,轻度呕吐 19例。轻度及部分中度呕吐病人在门诊治疗 ,其余则收住院治疗。组方 :代赭石 30 g(先煎 ) ,白术 15 g,茯苓 10 g,白芍 10 g,寸冬 15 g,半夏 10 g,竹茹 10 g,焦三仙 10 g;肝胃不和兼热症者加知母、桅子、生地及黄芩各 15 g,黄连10 g,脾胃虚弱兼寒症者加砂仁、茯苓皮及杷叶各 10 g,每日 1剂 ,浓煎取汁 2 0 0 m L,少量多次饮服 ,且均以生姜汁为药引。伴严重水电解质紊…  相似文献   

2.
病历资料 患者,女,27岁.因服用中药后渐现恶心,频繁涎式呕吐,呼吸深长,脉缓,继而出现四肢阵发性抽搐,面色潮红,但神志尚清,追问病史乃因鼻塞,流脓涕,头痛3个月余,经相关检查诊断为鼻窦炎,服中药治疗10余天,症状改善,复诊时医者加白芷60g,嘱患者加猪脑煎服,之后出现恶心呕吐,服中药之前未进其他食物及药物.索前方如下:辛夷12g,白芷12g,细辛3g,生地15g,陈皮10g,苍耳子10g,桑叶10g,牛蒡子15g,薄荷10g,黄芩10g,菊花12g,甘草6g.日1剂,未作加减.据上所述考虑为白芷急性中毒,予以吸氧,催吐洗胃,抗惊厥,呼吸兴奋剂等处理,中药予以绿豆解毒汤:绿豆150g,甘草90g,丹参30g,大黄15g,频服煎汁,约5时后症状逐渐缓解.  相似文献   

3.
临床特点:老年女性,恶心、呕吐3个月,伴夜尿多,夜间皮肤瘙痒,失眠、多梦.重度贫血貌,口腔粘膜散在溃疡,齿龈红肿.Hb70g/L,RBC2.3×10~(12)/L,BUN 16mmol/L.B超示:双肾萎缩.诊断:①慢性肾功能衰竭.依据:恶心、呕吐3个月,伴夜尿多,皮肤瘙痒,失眠,口腔粘膜散在溃疡,齿龈红肿,Hb70g/L,RBC2.3×10~9/L,BuN16mmol/L.②双肾萎缩.依据:B超示:双肾萎缩.  相似文献   

4.
链霉素副反应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耳聋、口舌唇周部及四肢麻木、步态蹒跚等。笔者采用中药化浊法治疗8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方药加减及服法方药:石菖蒲10g 泽泻20g 茯苓15g 刺蒺藜10g 蔓京子10g 勾藤10g 甘草5g。加减:四肢麻木去刺蒺藜加木瓜,呕吐加法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笔者以自拟祛风定眩汤治疗眩晕100例,疗效良好,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4例,女56例,年龄32~67岁,病程6个月~8年。美尼尔氏综合征60例,前庭神经元炎20例,高血压眩晕10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0例。中医分型:痰浊中阻型64例,气血亏虚16例,肝阳上亢型10例,肾精不足型10例[2]。1.2治疗方法祛风定眩汤组成:天麻20g,白术、茯苓、半夏、川芎各10g,钩藤12g,陈皮9g,龙骨(先煎)、牡蛎(先煎)、生姜各20g。加减:恶心呕吐重加竹茹;耳鸣耳聋加磁石、石菖蒲…  相似文献   

6.
我们自1989年以来,采用中医标本同治,温肾泄浊,调理脾胃法治疗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30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5岁;病程1~2年5例,3~10年11例,11~20年10例,21年以上者4例,全部病例均符合CRF诊断标准。2 治疗方法2.1 温肾泄浊口服方:仙灵脾15g,黄芪50g,白术20g,陈皮10g,茯苓15g,大黄5~10g,车前子15g,丹参30g。若恶心呕吐明显者加藿香、佩兰;  相似文献   

7.
韩正福(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报道:张某某,男,14岁,学生。因潮热,咳嗽,头痛10天,喷射性呕吐两次入院。入院诊断:右上肺浸润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用抗痨药及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因病人感全身无力,食差,于1984年8月10日上午用10%G·S1000ml+VitC 3g,辅酶 A(成都制药三厂出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5,(7):871-872
目的:观察纳美芬对舒芬太尼术后静脉镇痛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100例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在手术结束前10min静脉注射纳美芬0.1μg/kg,并在术后镇痛泵药物舒芬太尼2μg/kg加用纳美芬0.5μg/kg,B组在手术结束前1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术后镇痛泵中药物舒芬太尼2μg/kg,不加用纳美芬。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h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舒芬太尼用量等。结果: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美芬能够有效降低舒芬太尼术后镇痛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某女,42岁,1992年10月初诊,1年多来每遇经期则头痛。为钝痛及闷痛,以巅顶及前额为甚.平素经期及周期正常,经色晦暗,量中有块,情绪不稳,食欲不振,小便自调,常伴有恶心、呕吐、失眠、烦躁易怒,两胁胀闷疼痛,神疲体倦,大便溏薄,经服止痛,镇静等药物,头痛不减。诊其舌脉,见舌质紫暗有瘀班,苔白滑略厚,脉沉细涩。中医诊断:经行头痛。辨证治疗:痰阻血瘀,蒙闭清窍,拟活血化瘀,燥湿化痰,辅以疏肝理气之法。处方:桃仁10g,红花1i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丹参15g,牛膝15g,苍术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炙草16g,香附8g,枳壳10g,白芪10g,蔓荆子10g。经行即取,日1剂,清水煎服。2剂后头痛大减,纳增身轻,精神好转,继进3剂,余症全消,月经复常。随访1年,旧恙未发。  相似文献   

10.
病历摘要 殷×,女,62岁,干部,1994年12 月18日就诊.该患自觉腰酸乏力已5年之久,每逢感冒劳累和受寒凉后,腰痛反复发作,并且日益加重.近1月来出现呕吐恶心、不思饮食、腰部酸痛、形寒肢冷、周身乏力、浮肿尿少、尤其是夜间尿频、尿少,每日尿量仅300ml左右.伴心悸气短、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双目干涩、皮肤瘙痒、大便干结.遂求中医诊治.诊见形体中等、营养欠佳、眼睑浮肿、面色(白光)白虚浮、精神疲惫、肌肤欠润、唇甲苍白、下肢浮肿、呕吐频作、舌质淡、少苔、双脉沉细数.中医诊断:①关格、脾肾阳虚证,浊邪侵犯中焦.②虚劳,气血两虚证.拟以健脾益肾、止呕降浊之法治疗.处方组成:黄芪25g、党参20g、茯苓20g、砂仁20g、仙茅15g、半夏10g、白芍15g、藿香15g、竹茹10g、泽泻15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药进7剂,恶心呕吐减轻,仍然尿少、大便干结,继续内服中药,前方加白茅根20g.同时给矛中药水煎剂高位保留灌  相似文献   

11.
<正> 编辑同志: 患者女性,24岁。主因浮肿2个月,加重10天于1990年8月27日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始面部及下肢浮肿,近10天加重伴尿少,恶心、呕吐。查BP17.3/13kPa,颜面部浮肿,心率88次/分,腹水征阳性,腰背部及双下肢指凹性浮肿(卅)。化验Hb15.4g/L,总蛋白4.6g,白蛋白2.2g,球蛋白2.4g,β~LP14.9g/L,甘油三脂9.4mmol/L,胆固醇9.4mmol/L,BUN12.5~17.2mmol/L,尿蛋白((?)),颗粒管型(卅),24小时尿蛋白定量3g。诊断:肾病综合征Ⅱ型。入院后给强的松40mg/d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姓名:姚某某;性别:女;出生日期:1957年6月。就诊日期:2012年9月26日。初诊、复诊:初诊。发病节气:秋分后4天。主诉:慢性胃病10余年。现病史:10年前,因胃脘部不适在外院诊断为"慢性胃炎"曾间断治疗服药,病情时好时坏。现症:胃酸、胃胀、胃痛,纳差,眠差多梦,大便不成形,一日一次,小便尚可,舌红苔白脉沉。既往史:否认其他疾病史。过敏史:无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胃镜结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痞证候诊断:脾胃气虚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治法:健脾益气。处方:木香10g、砂仁6g(后下)、陈皮12g、半夏10g、党参12g、茯苓15g、炒白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2003~2004年用姜枣红糖饮治疗小儿寒性腹痛10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患儿年龄3~7岁,男6例,女4例。疼痛以脐周小腹疼痛为主,呈持续性顿痛,或伴阵发性加剧,或伴恶心、呕吐、腹泻。诊断为急性肠炎4例,诊断为胃肠功能紊乱3例,诊断为急性胃肠炎2例,诊断为急性肠炎,疑诊为阑尾炎,准备剖腹探查1例。姜枣红糖饮:生姜切片30g,大枣7枚,红糖30g为1日量。先煎生姜大枣,取液500~600ml,储热水瓶中备用。用时取姜枣水1杯(约100ml),加红糖5~6g搅匀饮服,每日5~6次。恶心、呕吐者先煎服生姜水,止后再服姜枣红糖水。结果10例患者…  相似文献   

14.
<正>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68岁,主因:恶心、呕吐、腹痛5d,未排便7d,诊断为肠梗阻于2000年2月1日入院。入院时查:白细胞6.0×10~9/L,白红蛋白153g/L,血小板247×10~9/L,中性粒细胞0.73,淋巴细胞0.19,单核细胞0.08,血糖7.25mmol/L,尿素22.12mmol/L,肌酐117μmol/L,尿常规:尿蛋白++,镜检:未见  相似文献   

15.
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40例。55~60岁12例,60~70岁38例,70岁以上8例。眩晕初发者17例,复发者41例。接受过西医治疗者46例。病程在1年以内者28例,1~5年9例,5年以上者14例,记载不详者7例。眩晕伴恶心、呕吐耳鸣者18例,眩晕伴恶心、呕吐不伴耳鸣者36例,眩晕伴有轻度脑缺血症状者4例。发作时眼球震颤者47例,舌苔黄或微黄者占45例。处方:银花60g 连翘30g 苦桔梗10g 牛蒡子15g 芥穗15g 薄荷10g 豆豉15g 竹叶10g 甘草3g 苇根100g 上方每日1剂,水  相似文献   

16.
杨宝宏  杨进富 《四川医学》2003,24(8):828-828
患者 ,男 ,6 2岁。于入院前 1天劳动时突感剧烈头痛 ,伴喷射性呕吐急诊入院。既往无特殊。查体 :T37 2℃ ,P 74次 /min ,R 2 0次 /min ,BP 18/10kPa。神志清 ,急性痛苦病容。双瞳孔 0 3cm ,光反射正常。颈阻(+) ,心肺 (- ) ,腹部未见异常 ,克氏征 (+) ,巴氏征(- )。血常规 :WBC 10 8× 10 9/L ,Hb 110g/L ,N 0 8,L0 2。入院后初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给予降颅压 ,止血 ,抗感染等治疗 1d后 ,头痛 ,呕吐有所减轻。为明确诊断 ,动员患者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穿脑脊液检查示 :无色 ,微浑 ,蛋白 (+) ,未形成凝块。细胞数 :W…  相似文献   

17.
1 胃脘痛 女患,48岁,胃脘痛反复发作3年。形体肥胖,痛苦貌,自述胃脘疼痛,闷胀不舒,嗳气频作,嘈杂呕吐,时时泛恶清水痰涎、头昏、心悸,神疲肢软,大便时干时溏,舌质淡,舌苔白厚腻,脉细缓而滑。辨证:此系寒湿阻于中焦,胃失和降。治宜温化痰饮,和胃降逆。方药;温胆汤和左金丸加减: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甘草3g、枳实10g、竹茹10g、干姜10g、吴茱萸10g、黄连5g、党参15g,水煎服,用本方加减调治一个月告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笔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杂病,临床获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痛经情志所伤为其主要致病原因,素多抑郁,复伤情志,致肝气郁滞,气滞则血瘀,经血运行不畅引发为痛经。治宜理气化瘀止痛,方选膈下逐瘀汤:当归10g、川芎15g、赤白芍各12g、枳壳10g、玄胡10g、五灵脂10g、桃仁10g、红花10g、丹皮10g、乌药10g、香附10g、甘草6g。兼前后二阴坠胀加柴胡10g、升麻10g;兼恶心呕吐加黄连6g、吴茱萸6g、生姜3g,以和胃降逆。2闭经因肝气不舒,心气不开,脾气不化者为多。气结则血瘀,治宜理气活血、祛瘀通经,方选血府逐瘀汤:桃仁10g、红花12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氟哌利多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180例ASAⅠ~Ⅱ级LC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60例,A组术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B组、C组术前分别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地塞米松10mg和氟哌利多20μg/kg,观察术后48 h患者的恶心、呕吐情况。结果:A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68.3%,B组、C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26.7%和8.3%,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地塞米松复合小剂量氟哌利多能减少术后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30岁,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3~4次/d,为胃内容物,量少,伴上腹部隐痛,吐后上腹痛可减轻。1990年9月因上腹痛、呕吐伴消瘦第一次住院,经胃镜,B超及上消化道钡透等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经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后,症状好转出院。今年4月16日又因腹痛、反复呕吐伴消瘦再次入院。体检:慢性消瘦病容,轻度贫血貌,腹肌稍紧张,上腹部轻压痛,未触及包块,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Hb100g/L,W BC8.2×10~9/L,N 0.78,L 0.22,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