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随着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最常见的问题是血清转氨酶升高。临床对他汀类药物肝脏安全性的认识不足可能限制他汀类药物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和治疗应用。本文通过对他汀类药物的说明书、相关指南及文献的查阅和分析,总结了他汀类药物肝脏安全性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正确认识他汀类药物肝脏安全性及合理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凌昆蓉 《海峡药学》2013,25(7):182-183
简要介绍几种易诱发中风的药物,可归纳为八大类。降压类药物如苯磺酸氨氯地平、卡托普利等,镇静类药物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等,止血类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等,抗血栓类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华法林等,利尿类药物如速尿、双氢克尿噻等,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消炎痛等,抗心律失常类药物如安搏律定、普罗帕酮等,滋补保健类中药如人参等。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他汀类药物进行了诸多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明确了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之外的心血管系统多效性作用,从而促进了他汀类药物在缺血和非缺血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4.
潘晓颖 《首都医药》2008,15(22):44-45
目的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05~2007年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应用情况,评价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05~2007年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逐年上升,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构成比呈平稳态势,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逐年下降。结论该院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应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5.
2001年~2003年重庆市18家医院头孢菌素类药物利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夏培元  彭永富 《中国药房》2004,15(11):678-680
目的为医院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年~2003年重庆市18家医院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3.34%;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约占50%,用量最大;2003年与2001年比较,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DDDs上升540.49%,日用药金额则下降75.22%;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年用药金额<2%,用量<03%。结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用量剧增,为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应尽快采取措施防止滥用该类药物。  相似文献   

6.
喹诺酮类药物以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疗效确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一些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活性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概述了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及作用机制,总结了金属离子对喹诺酮类的作用及喹诺酮类药物金属配合物的活性,最后展望了喹诺酮类药物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他汀类药物的相互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依据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综合、分析他汀类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他汀类药物相互作用较多。结论应掌握他汀类药物的相互作用,合理使用他汀类药。  相似文献   

8.
甾类药物系指甾类激素及其类似物,主要包括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衍生物,它们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是临床常用的一类药物。从甾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入手,探讨甾类药物的性质、反应和活性是研究甾类药物的基本方法。因此,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甾类药物的构造、构型和构象。甾类药物的构造甾类药物的基本构造为环戊烷并多氢菲,一般C_(10)和C_(13)各有一个甲基,称为角甲基;C_(17)常有一个含氧的功能基或一个碳  相似文献   

9.
开发小肽,筛选新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讨论了从大分子蛋白质类药物到小分子肽类药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介绍了 5种目前已经使用的得到小肽类药物的方法 ,并强调要筛选到肽类药物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他汀类药物的相互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依据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综合、分析他汀类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他汀类药物相互作用较多。结论应掌握他汀类药物的相互作用,合理使用他汀类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他汀类药物的相互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依据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综合、分析他汀类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他汀类药物相互作用较多。结论应掌握他汀类药物的相互作用,合理使用他汀类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笔者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中用的不合理之处,并对他们进行详细的总结。结果常见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合理运用在于常用作退热药,抗生素以及镇痛药等,除此之外其还常备误用作局部治疗以及输液后的不良反应。笔者认为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全面掌握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临床适应证;②制订糖皮质激素合理用药方案;③对长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进行随访及监测。结论正确、合理地应用糖皮质激素,确保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中脑钠肽(BNP)与蒽环类药物累积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后的淋巴瘤患者30例,统计患者所用蒽环类药物的累积量,检测患者血清中的BNP值,分析血清中BNP与蒽环类药物累积量的相关性。结果:蒽环类药物累积量为0~950mg,血清中BNP为5~1276pg/ml,蒽环类药物累积量与血清中BNP无线性相关(P〉0.05)。结论:不能推荐使用血清中BNP来检测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累积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柳云鹏 《北方药学》2015,(1):125+124
目的:对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情况进行统计,采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理论,通过最低抑菌浓度和防突变选择浓度为临床治疗中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下呼吸道感染病例108例,统计用药种类、喹诺酮类药物所占比例以及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情况,采用MSW对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使用喹诺酮类药物69例(占总病例的63.9%),其中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28例(占40.6%)。结论:采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符合MSW,用药合理,但该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使用易导致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突变。  相似文献   

15.
喹诺酮类药物在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陈才铭  颜灵志 《医药导报》2010,29(5):680-682
目的采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SW)理论对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最低抑菌浓度(MIC)和防突变选择浓度(MPC)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减少耐药菌产生。方法抽取呼吸内科病历100份,统计用药情况和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种类,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抗菌药物中所占比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情况,采用MSW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0份住院病历中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使用喹诺酮类药物61例(占61.0%),其中氟喹诺酮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26例(占42.6%)。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符合MSW理论,使用合理。但氟喹诺酮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药物联用不能关闭MSW,且更易导致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特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临床的应用方法,为临床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安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抗菌谱、抗药性、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方面做介绍,让医患人员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结果能有效指导临床的用药安全。结论让医务人员及患者能清楚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特性,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更加注意选择恰当合适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评价我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情况,进一步促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合理使用。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每月随机抽取点评50份处方及医嘱,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5年点评的600份处方医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呼吸科最多,占37.29%;使用率最高的药物为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占39.00%;不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情况以适应证不适宜多见,占62.90%;不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情况逐渐改善。结论:通过对我院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及医嘱进行点评,能够及时了解我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情况,通过及时的干预,能够促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65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及停用是否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改善及预后的恶化的关系。结果住院期间接受他汀类药物患者的30d病死率为10.38%低于住院期间未接受他汀类药物患者的25.10%( P<0.05),出院或住院康复率为56.60%高于住院期间未接受他汀类药物患者的39.77%(P<0.05);住院期间未停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30d病死率为11.48%显著低于住院期间停用他汀类药物的42.00%(P<0.05),出院或住院康复率为57.38%显著高于住院期间停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44.00%(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善 ICH 患者的预后状况,并且他汀类药物的停用与 ICH 患者预后的恶化相关。考虑到他汀类药物停用与预后恶化间的关系,在ICH 急性期,应该慎重权衡他汀类药物停用的风险与收益。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最有效的降低LDL-C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药物。但是,不同个体对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反应不同;导致差异的关键因素是他汀类药物在肝脏代谢和转运的遗传特性不同。特别是参与他汀类药物肝脏代谢的关键性转运蛋白如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1B1)(由SLCO1B1基因编码)以及乳腺癌抑制蛋白(BCRP)的基因多态性可影响他汀类药物的血浆及肝脏浓度,从而影响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他汀类药物在肌病风险或在降LDL-C的能力方面如发生变化,均会改变这类药物临床应用时的效益风险比,而且还会影响以开发新治疗为目的临床试验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高鹍  程峰  李浩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2,42(22):2383-2387
目的:利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开展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分析。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与贝叶斯置信区间传播神经网络法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信号进行分析。结果:新发现他汀类药物部分共性不良反应(大于4种他汀类药物存在的新发不良反应)12种,且他汀类药物糖尿与新发糖尿病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结论:他汀类药物较为确定的不良反应是血压降低以及新发糖尿病,在骨骼和呼吸系统方面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文献报道存在争议,他汀类药物对血液、精神、神经、消化系统、肾脏及泌尿系统方面造成的风险尚未有足够循证医学证据支撑。对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后续要持续监测安全性风险,同时要积极合理地使用,提高风险获益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