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马洁  马瑞改  白秋江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0,40(18):1962-1967,1973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的Apriori算法,探索分析在使用阿托伐他汀的不同高危人群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与高危因素间的关联。方法: 选择唐山某三甲医院的312例单用阿托伐他汀和联合降压药的5种患者门诊就诊数据信息进行记录,并将数据进行量化编码,采用数据挖掘的Apriori算法对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高危因素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Apriori算法挖掘出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时不良反应的支持度增加,高龄是阿托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发生不良反应的一个高危因素,冠心病患者选择硝苯地平控释片可以相对降低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糖尿病患者选择缬沙坦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结论: Apriori算法对阿托伐他汀联合降压药不良反应与身体因素的关联性分析显示,高龄及患病史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高危因素,提醒临床工作者注意阿托伐他汀与降压药联合应用,综合评估药物联合应用的受益和潜在风险,进行合理应用药物。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一线用药,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长期应用,研究者们开始质疑其安全性,他汀类药物除了对肝脏和肌肉潜在的不良反应外,而近年来对于其是否引起肾脏损害、认知功能缺陷、新发肿瘤和糖尿病的风险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荟萃分析发现,他汀类药物引起肾脏功能损害、认知功能改变和引发肿瘤的证据还不充分,但有增加新发2型糖尿病的风险,而与他汀类药物保护心血管的作用相比,新发糖尿病风险表现的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冠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CCS)患者入院前他汀类药物使用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达标情况,分析影响达标的相关因素,为CCS血脂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心血管内科收治的老年CCS患者345例,进行横断面、非干预性调查。结果:老年CCS患者入院前他汀类药物使用率66.4%(单用他汀94.8%,联合治疗5.2%),以中等强度他汀为主。LDL-C达标率39.1%,其中74.1%的患者入院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入院前应用他汀类药物促进LDL-C达标,整体及用药组均提示女性及病史5年以上降低LDL-C达标率。出院时他汀类药物处方上升至94.5%,联合治疗占10.7%。结论:老年CCS患者LDL-C达标率低,他汀类药物使用与指南推荐仍有差距;建议临床药师参与或加强对老年CCS患者血脂的综合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利拉鲁肽不良反应信号的挖掘分析,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利拉鲁肽2010年一季度至2019年一季度共37个季度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数据挖掘及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56 396条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合并同义词后使用ROR与PRR法,经过二次筛选,得到ADR信号87个,主要集中于胃肠道系统损害、代谢和营养障碍、用药部位损害、内分泌紊乱等方面。结论: 对利拉鲁肽ADR信号进行挖掘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或避免应用于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环硅酸锆钠上市后的不良事件报告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为其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法对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共数据公开项目(OpenFDA)中的环硅酸锆钠不良事件报告中的不良反应数据进行风险信号挖掘。挖掘得到的信号使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的首选系统器官分类和首选术语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结果:检索到环硅酸锆钠相关不良事件报告508份,挖掘到34个具有临床参考价值的不良反应风险信号,主要涉及胃肠系统疾病、心脏系统疾病、代谢和营养失调、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血管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各类检查9个系统器官。发现环硅酸锆钠除说明书载入的不良反应外,还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血钙降低、蛋白尿、死亡、腹水、心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15个说明书未提及的阳性风险信号。结论:临床应用环硅酸锆钠时,除药品说明书中已提到的不良反应外,还需密切关注其说明书未提及不良反应的风险,避免对患者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6.
<正>他汀类药物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石”,是目前临床上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线药物[1]。其常见不良反应有横纹肌溶解、转氨酶升高、肌炎、头痛、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等[2]。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风险信号的角度评价常见的5类降压药对驾驶能力的影响,为驾驶者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美国不良反应数据库中2004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4季度的数据,分析常见降压药引起眩晕或晕厥、头疼、幻觉、疲乏、视力受损5种ADR的报告,利用比例报告比值法(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PRR)和贝叶斯可信传播神经网络法(Bayesian confidence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CPNN),对降压药可能影响驾驶能力的ADR数据进行挖掘。结果: 在纳入的药物中,吲达帕胺、非洛地平、咪达普利、培哚普利、替米沙坦、奥美沙坦、奈必洛尔影响驾驶能力风险较小,氢氯噻嗪、硝苯地平、乐卡地平、福辛普利、赖诺普利、氯沙坦、缬沙坦、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风险则较高。结论: 相同作用机制的各降压药干扰驾驶能力的风险存在一定差异,驾驶者的临床用药应考虑该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瑞舒伐他汀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发生特征和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调脂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从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山东省ADR数据库上报的3 840份他汀类药物报告中筛选出瑞舒伐他汀所致严重类型的ADR报表,对患者的年龄、ADR发生时间分布、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统计分析。结果: 瑞舒伐他汀所致严重ADR报告共计254例,多发生在用药2~14 d(75.99%)内,年龄分布以60~69岁(35.43%)患者占比最多;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多样化,以肝胆损害(75.48%)多见,多发生在2~14 d(79.48%);ADR转归结果方面,痊愈或好转209例(82.28%);ADR对原患疾病影响方面,不明显205例(80.71%),病程延长44例(17.32%),病情加重5例(1.97%)。结论: 患者在开始使用瑞舒伐汀的14 d内,临床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ADR,特别是肝胆损害,及时鉴别和干预,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文摘     
《药品评价》2011,(13):6-6
强化他汀治疗与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与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疗法相比.他汀类药物的强化剂量治疗与新发糖尿病风险的增加有关。这一荟萃分析通过提供他汀类治疗和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之间存在着剂量依赖性的证据拓展了人们早先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2012年11月,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第51期药物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警惕他汀类药物血糖异常不良反应及与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蛋白酶抑制剂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引起患者血糖异常,表现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新发糖尿病,糖尿病血糖控制恶化等;此外,他汀类药物与HIV蛋白酶抑制剂同时服用,可能会使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增高,增加包括横纹肌溶解在内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Statins (hydroxymethylglutaryl-coenzyme-A reductase inhibitors) are first-line agen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lipidemia in patients at high risk of cardiovascular (CV) events, and are the most commonly prescribed CV drugs worldwide. Although safe and generally well tolerated, there is growing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statins are associated with an elevated occurrence of new-onset diabetes mellitus (DM). Recent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data have prompted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o add information to statin labels regarding the 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ment of type 2 DM.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critically discuss the clinical evidence regarding the association of statin use with new-onset DM, the CV benefit/risk ratio with statins, and the rationale for individualized statin therapy.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ability of statins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new-onse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hrough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 through November 6, 2007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of statins that reported data on the incidence of new-onset diabetes mellitus. Incidence of new-onse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as treated as a dichotomous variable. Weighted averages were reported as relative risk (RR) with associ­ate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A random-effects model was used.

Results: Five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n?=?39?791) were identified. Upon meta-analysis, the use of a statin did not significantly alter a patient's risk of developing new-onse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relative risk, 1.0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89–1.19). Subgroup and sensitivity analyses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results. There was statistical heterogeneity that stemmed from pravastatin's tendency towards a reduction in risk and the other statins showing an increase in risk. The funnel plot could not rule out publication bias.

Conclusions: Statins, as a class, do not demonstrate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itive or negative impact on a patient's risk of developing new-onse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中外文数据库报道的利奈唑胺不良反应个案报道,提取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相关文献113篇,包括154例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男性99例(64.29%),女性55例(35.71%),男女比例为1.8∶1;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55.20%);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在3~28 d的最多(68.18%);不良反应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器官,其中血液系统损害(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等)占比最多(51.14%),其次为代谢系统损害(乳酸性酸中毒和高乳酸血症;25.00%)。统计结果表明年龄、性别、过敏史、合并用药、日剂量、给药途径以及给药疗程等危险因素与血液系统和代谢系统损害可能无关。结论: 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器官,长期使用易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建议临床医师和药师重视利奈唑胺所致的不良反应,使用时加强监测,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挖掘及评价不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s,SGLT-2i)与生殖器感染不良事件的关联性及特点。方法:基于2004年第一季度至2019年第二季度美国药监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主数据库数据,运用比例失衡测量法及贝叶斯分析法对不同SGLT-2i与生殖器感染不良事件的相关性进行数据挖掘与评价,同时比较不良事件的发生时间及预后。结果:经评价为SGLT-2i导致生殖器感染报告例数254份;7种SGLT-2i中恩格列净/盐酸二甲双胍与生殖器感染不良事件关联性最强(ROR=16.34,95% CI=12.73~20.97;PRR=16.15,χ2=889.11;EBGM=16.03,95% CI的,=12.49);SGLT-2i与盐酸二甲双胍组成的复方制剂相比于SGLT-2i具有更高的生殖器感染风险;不良事件致残或致死率坎格列净27.4%(20/73)vs.达格列净11.9%(5/42)vs.恩格列净12.8%(16/125)具有显著差异(P=0.007)。结论:本研究通过对FAERS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为不同SGLT-2i相关生殖器感染的风险及特点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同时本研究可对该不良事件进行持续监测,对相关药物风险进行识别与比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并探讨社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观察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社区医院治疗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140例的用药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本组患者在观察期结束时的血糖、血压均较观察前明显下降,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针对患者具体病情,合理选择降糖、降压药物,以有效的控制患者血糖、血压,减少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技术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潜在的安全风险。方法采用生物信息技术提取GEO数据库中的基因芯片数据集GSE32547,对他汀类药物干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注释、信号通路分析以及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以探讨其用药风险预警。结果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时会伴随骨骼肌损伤,以及神经化学传导、甲状腺代谢、呼吸系统及生殖异常的安全风险。结论他汀类药物用于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具有潜在的不良反应,使用时应密切关注患者骨骼肌状况,对于有骨骼肌疾患的患者应进行风险-效益评价。同时要注意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及生殖系统等的用药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美国不良反应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的有关雷珠单抗注射液的眼部及其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对FAERS数据库中2004年第1季度至2020年第3季度共69个季度报告中有关雷珠单抗的不良反应进行数据挖掘和信号检测,分析其不良反应上报情况及其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去重后提取以雷珠单抗为主要怀疑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共57 680件,ROR法共识别到656个信号,PRR共检测到1 053个信号,最终纳入2种方法的重复信号652个,累计21个系统/器官;绝大部分不良反应为眼部并发症,其次以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居多。结论: 除眼部不良反应外,以心血管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居多,临床使用此类药物时如出现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时应考虑是否与此药物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他汀类药物是最广泛的可用药物治疗降低胆固醇水平,并控制其发展的处方药。所有的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匹伐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可用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预防。众所周知,在治疗过程中一些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肝损害、癌症的风险和骨骼肌损害。因此,认识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风险是很重要的。根据发表的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分析和认识这类药物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及毒性的风险,并简要介绍了由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院基于4年评述而制定的2013年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新使用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