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小RNA-155(miR-155)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2月—2019年6月收治的MPP患儿,将其分为普通MPP组和难治性MPP(RMMP)组,并根据是否发生肺外损伤将RMPP患儿分为合并肺外损伤组和未合并肺外损伤组;检测并比较不同组患儿外周血中miR-155、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差异。结果共有MPP患儿136例,普通MPP组80例,RMPP组56例;RMPP患儿中肺外损伤组25例,无肺外损伤组31例。RMPP组IFN-γ、IL-4、miR-155水平高于普通MPP组,IFN-γ/IL-4低于普通MP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MPP组内miR-155水平与IFN-γ/IL-4呈负相关(r=-0.307,P=0.021);miR-155诊断RMP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742,且miR-155是RMPP的独立影响因素;与无肺外损伤组相比,肺外损伤组IL-4、miR-155水平升高,IFN-γ/IL-4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外损伤组内miR-155水平与IFN-γ/IL-4不相关(P0.05);miR-155诊断RMPP合并肺外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4,且miR-155是RMPP合并肺外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iR-155在RMPP患儿外周血中高表达,与T淋巴细胞平衡密切相关,且对RMPP诊断及肺外损伤的早期识别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探讨胸片表现及免疫功能状态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肺外并发症早期识别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12月汕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并根据是否发生肺外并发症分为亚组;另选取同期住院就诊的120例普通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胸部X线胸片检查、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CD3~+、CD4~+及CD8~+)、免疫5项检查(IgG、IgM、IgA、C3及C4)及炎性细胞因子检测(IFN-γ、IL-4及IL-6),并比较检查结果。结果 RMPP伴肺外并发症患儿X线胸片以典型的肺实变为主的大叶性肺炎表现为主,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观察组不伴肺外并发症患儿(P0.01)。观察组伴肺外并发症患儿Ig G含量、Ig M含量和CD8+指标均明显增高,而CD3~+、CD4~+和CD3~+/CD8~+指标均明显减低,发生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观察组不伴肺外并发症患儿(P0.05)。RMPP伴肺外并发症患儿血清中IFN-γ、IL-4及IL-6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5),而IFN-γ/IL-4水平均较另两组降低(P0.05)。结论 RMPP伴肺外并发症患儿胸片表现为肺实变为主的大叶性肺炎;CD8~+指标升高、CD3~+、CD4~+和CD3~+/CD8~+指标明显减低;IFN-γ、IL-4及IL-6水平明显增高、而IFN-γ/IL-4水平降低对患儿RMPP肺外并发症早期识别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肺泡灌洗液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变化及支原体核糖核酸(MP-RNA)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6月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和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住院患儿各30例;对照组取同期在本科因支气管异物行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的健康儿童30例,比较3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FN-γ、IL-4和IFN-γ/IL-4水平及MP-RNA表达。结果 BALF中IFN-γ和IL-4水平MPP组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 01、11. 10,P 0. 01),而RMPP组高于MPP组(t值分别为4. 53、12. 37,P 0. 01)。3组咽部分泌物中MP-RNA阳性率比较,MP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8. 29,P 0. 01); MPP组、RMP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8. 40、41. 71,P 0. 01); BALF中IFN-γ、IL-4、IFN-γ/IL-4与MP-RNA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55、0. 62、0. 61,P 0. 01)。结论 BALF中MP-RNA有助于早诊断MP感染,BALF中IFN-γ和IL-4水平均增高,且IFN-γ/IL-4越低越有助于早期识别RMPP。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33/肿瘤发生抑制蛋白2(IL-33/ST2)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MPP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MPP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儿童100例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儿童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33、IL-4、IFN-γ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WB)检测ST2蛋白表达水平,COSMED PFT4型仪器检测两组儿童肺功能指标,采用Pearson法分析MPP患儿外周血IL-33、ST2蛋白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PP儿童外周血IL-33、ST2蛋白水平、IL-4水平显著增加(t=9.749、 33.783、 43.890, P<0.05),INF-γ水平、PEF%、FEV1%、FEV1/FVC水平均显著降低(t=12.014、 19.860、 20.258、 21.006, P<0.05)。Pearson法分析结果显示,MPP儿童外周血中IL-33、ST2水平与IL-4水平呈正相关(r=0.537、 0.511),与INF-γ水平、PEF%、FEV1%、FEV1/FVC水平均呈负相关(r=-0.660~-0.431,P<0.05)。结论 IL-33、ST2在MPP患儿外周血中高表达,可能通过介导Th2优势免疫应答参与MPP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外周血T辅助细胞亚群变化及MP-RNA表达。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科MPP患儿45例作为MPP组;为取同期健康儿童45例对照组,比较2组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水平和咽部分泌物MP-RNA表达。结果 2组γ-干扰素与白介素-4(IL-4)水平比较,对照组分别为(152.60±16.45)ng/L、(70.64±6.57)ng/L,MPP组分别为(181.09±13.69)ng/L、(126.62±17.25)ng/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t=20.35,P0.01);2组IFN-γ/IL-4分别为(2.18±0.30)、(1.46±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6,P0.01);外周血IFN-γ和IL-4水平与MPP呈正相关(r=0.69、r=0.87,P0.01);2组MP-RNA阳性率比较,MP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0.97,P0.01)。结论外周血IFN-γ和IL-4水平和咽拭子MP-RNA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识别MP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IL-1β、IFN-γ、TNF-α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发病的作用。方法选取30例RMPP患儿(RMPP组)和3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MPP组),在急性期和恢复期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FN-γ、TNF-α的水平,另选取2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组间比较:RMPP组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L-1β、IFN-γ、TNF-α的水平均高于MPP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急性期上述指标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RMPP组和MPP组血清IL-1β、IFN-γ、TNF-α的水平在急性期均高于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1β、IFN-γ、TNF-α在RMPP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水平可为临床诊断以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T辅助细胞(Th)水平变化及其在MP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方法选择2011年5~12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及青岛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并确诊的71例肺炎患儿,以及同期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15例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肺炎是否由肺炎支原体(MP)导致,将71例肺炎患儿分为MPP组(n=36)及非MPP(NMPP)组(n=35);15例正常儿童则纳入正常对照组。采集肺炎患儿急性期及正常儿童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DAS-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并统计学分析血清IFN-γ、IL-4及IFN-γ/IL-4水平在各组的差异。3组受试者年龄及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3组受试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MPP组血清IFN-γ及IL-4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73.1±29.2) ng/L vs (152.3±28.2) ng/L, (124.8±34.7) ng/L vs (80.0±24.6) ng/L],而IFN-γ/IL-4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6±0.7) vs (2.2±1.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血清IFN-γ及IFN-γ/IL-4水平显著低于NMPP组[(173.1±29.2) ng/L vs (192.2±36.4) ng/L,(1.6±0.7) vs (2.2±1.0)],而IL-4水平则显著高于NMPP组[(124.8±34.7) ng/L vs (100.4±31.9) ng/L],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MPP组血清IFN-γ及IL-4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92.2±36.4) ng/L vs (152.3±28.2) ng/L, (100.4±31.9) ng/L vs (80.0±24.6) ng/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IFN-γ/IL-4水平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PP患儿急性期Th1/Th2应答失衡,Th2相对呈优势状态;这种免疫失衡在MPP的免疫病理损伤及肺外并发症发生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Toll样受体2(TLR2)信号通路表达及其对疗效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济南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0例RMPP患儿为RMPP组,另选取医院同期收治的70例普通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为MPP组。收集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LR2 mRNA、髓样分化蛋白88(MyD88)mRNA、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相对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干扰素-γ(IFN-γ)、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LR2 mRNA、MyD88 mRNA、NF-κB mRNA相对表达水平对RMPP的诊断价值。根据RMPP患儿治疗后疗效将患儿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治疗后7 d时TLR2 mRNA、MyD88 mRNA、NF-κB mRNA相对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 RMPP组的TLR2 mRNA、MyD88 mRNA...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白蛋白、α1、α2、β、γ球蛋白及κ、λ轻链、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科确诊的224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包括普通MPP患儿组163例,重症MPP组61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对照组和MPP组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血清蛋白成分比例变化及κ、λ轻链、IL-2、IL-6、IL-8、TNF-α水平。结果 急性期,普通MPP组和重症MPP组的血白蛋白(albumin,ALB)比例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α1、α2、γ球蛋白比例显著升高(P<0.05),以重症MPP组变化更加明显(P<0.05)。恢复期,普通MPP组和重症MPP组的ALB比例均较急性期升高,α1、α2、γ球蛋白比例均较急性期下降(P<0.05)。普通MPP组和重症MPP组的β球蛋白比例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普通MPP组和重症MPP组的血IgG、IgA、IgM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重症MPP组升高更加明显(P<0.05),恢复期IgG、IgA、IgM水平较急性期显著下降(P<0.05)。各组的κ轻链、λ轻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MPP组和重症MPP组在急性期血IL-2水平较对照组降低,hs-CRP、IL-6、IL-8、TNF-α较对照组升高,且以重症MPP组变化更加明显(P<0.05)。至恢复期,普通MPP组和重症MPP组的IL-2水平均较急性期升高,hs-CRP、IL-6、IL-8、TNF-α水平较急性期降低(P<0.05)。结论 炎症因子参与了MPP的发生发展,血清蛋白电泳各成分比例的变化程度与MPP的病情轻重存在相关性,通过动态监测血清蛋白电泳各成分比例变化,可为MPP提供临床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并肺部感染患者循环miR-155水平与辅助型T细胞1/2(Th1/2)及辅助型T细胞17(Th17)/调节型T细胞(Treg)细胞因子水平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黄石市爱康医院肾病内科2015年5月-2019年3月收治的狼疮性肾炎住院期间肺部感染患者50例作为感染组,选择同期收治的狼疮性肾炎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0例作为非感染组,对感染组病原分布特点进行调查;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检测外周血中miR-155相对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Th2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Th17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Treg细胞因子: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miR-155对于狼疮性肾炎并肺部感染的预后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50例感染组患者呼吸道标本共检出病原4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4株,占58.54%,革兰阴性菌15株,占36.59%,真菌2株,占4.88%;感染组患者外周血中miR-155相对表达及血清中IFN-γ、IL-4、IL-17、TGF-β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者感染程度越严重,患者miR-155及IFN-γ、IL-4、IL-17、TGF-β水平越高(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miR-155相对表达水平对于LN患者并肺部感染不良预后的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843,95%CI为0.761~0.926(P0.001)。结论 miR-155可能通过影响Th1/Th2、Th17/Treg炎症通路的方式参与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肺部感染免疫过程,监测其水平对于判断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安装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后对减少医院电梯按钮污染的效果。方法 对某三级甲等医院的门诊部、外科楼和内科楼楼层中的公用电梯按钮进行调查。以安装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和张贴手卫生宣传报后1周、1个月、1季度、半年和1年为试验期,随机抽样调查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完整性及使用率;比较安装前后电梯按钮微生物污染情况。结果 试验期共抽取100个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安装点(门诊部15个、外科楼75个和内科楼10个)进行调查,随着时间延长,其手消毒剂装置完整率和可用率均逐渐降低。试验期内共随机跟踪观察电梯按钮按键人员1 613人次,按键人员在安装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后1个月内,按键前后均消毒率逐渐增加,未消毒率逐渐减少;一个月后,随着时间延长,按键前后均消毒率逐渐下降,未消毒率逐渐上升至85.89%。不同时期按键人员的手消毒剂使用率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装前和试验期采集的600份按钮标本中仅7份标本未检出微生物,微生物污染率为98.83%。安装速干手消毒剂装置一周后,微生物污染率及菌落总数平均值、中位数、最大值和超标率均最低,之后逐渐上升;菌落总数合格率均较低,最高为32.00%。593份电梯按钮标本共检出微生物1 41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 178株,占83.49%;革兰阴性菌222株,占15.73%;真菌11株,占0.78%,主要是霉菌。电梯按钮表面污染的微生物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3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阴沟肠杆菌(14株)、肺炎克雷伯菌(9株)等常见病原微生物。不同时期电梯按钮微生物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院安装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前期效果好,后期管理未落实到位,预防效果差;需从硬件、管理及宣传等多方面多部门联合,以提高医院电梯人性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黄金金  张露  宋磊  张雪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0):1583-1585
  目的  调查某高校公用电梯内部按钮表面的微生物污染情况,为电梯消毒卫生管理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连续4个季度对某高校公用电梯内部按钮进行采样(共计140台次电梯),参照《公用场所卫生检验第4部分:公共用品用具微生物》(GB/T 18204.4—2013)检测按钮表面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参照《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GB 37488—2019)中公共用品用具的卫生要求进行评价。  结果  某高校公用电梯内部按钮的携菌率高达98.57%,19.29%的按钮携菌量超过公共用品用具规定限值(300 CFU/25 cm2);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总合格率分别为80.71%,99.29%,95.71%;不同季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1,P < 0.01),夏季金黄色葡萄球菌合格率最低(82.86%);行政楼、教学楼和综合楼电梯内部按钮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指标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53,2.37,2.08,P值均>0.05)。  结论  某高校公用电梯内部按钮存在细菌污染,携菌率高、携菌量大且有致病菌的存在。相关部门需加强学校公用电梯内部按钮的消毒频率和效果监测,师生使用电梯后需增强手卫生意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神经外科监护病房(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消毒现状的调查,探讨最佳消毒频次。方法选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ICU内的床栏、微量泵、监护仪按钮、洗手液按压开关、鼠标、病历的物体表面共6项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消毒后2、4、6、8 h进行采样,培养48 h后读取菌落数。比较不同消毒后时间点的菌落数。结果床栏和监护仪按钮消毒后不同时间点采样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菌落数均5 CFU/cm~2。微量泵、洗手液按压开关、鼠标、病历消毒后不同时间点采样菌落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该四类物体表面消毒后8 h的菌落数均高于消毒后6 h(均P0.05)。结论 ICU内不同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污染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应根据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佳的消毒频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医院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PDCA工具对医院环境卫生实施监督管理,比较实施监管模式前后物体表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多重耐药(MDR)不动杆菌检出率,以及ATP荧光检测合格率。结果实施PDCA循环监管模式后,两个科室环境物体表面MDR不动杆菌检出率(0.96%),MRSA和MDR不动杆菌总检出率(6.73%)较干预前(分别为8.04%、15.18%)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共检出多重耐药菌17株,其中床旁仪器7株,地面、配奶用具、病床各检出2株;干预后共检出多重耐药菌7株,其中床旁仪器、地面各检出多重耐药菌2株。干预后环境表面ATP检测合格率为82.61%(38/46),高于干预前的58.33%(28/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51,P=0.004)。结论应用PDCA循环监管模式,主动发现问题,严格控制过程管理,能有效降低医院环境物体表面MRSA和MDR不动杆菌检出率,保障医疗环境清洁卫生,维护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及食源性疾病中沙门氏菌的发病率,探讨食品与食源性疾病的相关性,为更好的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离培养方法及生化实验进行沙门氏菌检测鉴定,并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玻片凝集法进行血清学试验及PFGE方法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80件生禽肉中检出沙门氏菌21株,阳性率为26.3%;60件生畜肉中检出4株,阳性率为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85,P=0.002)。采集1 230件腹泻患者肛拭子,检出沙门氏菌80株,阳性率为6.5%,沙门氏菌血清型以鼠伤寒和肠炎沙门氏菌为主,药敏结果显示食品和患者肛拭子中检出的沙门氏菌都对AMP、NAL、SUL、STR耐药比较严重,而对CAZ、CFX、GEN、IMI、AZI、CT、PB、AMI、MEM、KAN都比较敏感,PFGE分子分型结果显示食品与患者中检出的部分沙门氏菌有100%同源性。结论 上海市松江区生禽肉中沙门氏菌污染严重,食品和患者中部分菌株具有同源性,结果提示食品与食源性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注水瓶的连续使用时间。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监测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内镜中心的5套注水瓶,2019年7月—2019年11月将注水瓶灌注无菌水,于第1、2、3、4、5天每日诊疗结束采集水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测,监测注水瓶水细菌种类及细菌菌落数合格率。结果 注水瓶水在第1、2、3、4、5天的细菌菌落数合格率分别为96.0%、82.0%、76.0%、70.0%、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分离69株细菌,均为条件致病菌,以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铜绿假单胞菌较多,分别为29、10株。结论 医疗机构应充分重视内镜诊疗用水的微生物污染,注水瓶水已成为诊疗水的潜在污染源,为降低内镜诊疗安全隐患,注水瓶连续使用不得超过1 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2014-2018年每年调查一次,调查期为1日,调查对象为当日全部在院和出院患者,统计分析5年医院感染资料。结果 共调查患者9 718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55%,例次现患率为5.01%,五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及例次现患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193例次,占39.63%,其次分别为手术部位(75例次,15.40%)、泌尿道(65例次,13.35%)和上呼吸道(29例次,5.95%)。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的科室为血液科(15.73%),例次现患率最高的为重症监护病房(16.72%)。共检出医院感染病原体41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58株,革兰阳性菌112株,真菌38株,其他病原体6株。最常见的病原体为铜绿假单胞菌(51株),其次为大肠埃希菌(49株)、鲍曼不动杆菌(4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3株)和肺炎克雷伯菌(42株)。结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器械相关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首次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分离菌株及药敏结果,为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可靠的微生物依据。方法 基于某院抗菌药物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后台相关节点数据及医院检验信息系统收集的住院患者分离菌株及药敏结果,收集2015—2018年患者入院后首次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临床分离菌株和住院期间送检标本所有临床分离菌株,比较抗菌药物使用前后菌株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2015—2018年住院患者所有送检标本共检出非重复菌株69 037株(包括细菌及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7 900株(占25.93%),革兰阴性菌44 055株(占63.81%),真菌7 082株(占10.26%)。住院患者入院后首次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中检出非重复菌株15 01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 661株(占31.04%),革兰阴性菌9 451株(占62.93%),真菌905株(占6.03%)。治疗用药前标本分离菌居前5位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所有送检标本分离菌居前5位的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假丝酵母菌属、大肠埃希菌,苛养菌如链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在所有送检标本中占比,较用药前低。临床常见分离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抗菌治疗后送检标本分离菌株中耐药率更高。结论 研究首次报道大样本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菌株及药敏情况,临床常见分离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在抗菌治疗后标本中显示更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新内镜中心验收过程中模拟内镜清洗消毒流程,查找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方案。方法 新内镜中心验收中采用人工和全自动机清洗方法模拟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对终末漂洗用纯水及清洗消毒后内镜进行微生物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析不合格原因并针对性进行改进。结果 纯水供给管道消毒前后内镜终末漂洗用纯水检测合格率分别0、100%,染菌量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200(186,213)、1.5(0,6)CFU/10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酶液浓度调整前后人工清洗消毒内镜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0.00%、91.67%。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AER)自身消毒前后,自动清洗消毒机空载运行后水标本检测合格率分别为30%、100%,染菌量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97.5(8,175)、4(1.75,6.00)CFU/10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管腔疑似有生物膜形成的内镜用2 000 mg/L过氧乙酸消毒后,合格率达100%。结论 新内镜中心纯水供给管道未消毒、内镜清洗环节中酶液浓度错误、AER未进行自身消毒、内镜管腔生物膜形成是此次新内镜中心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针对性改进后,问题得到解决。为保障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医疗机构应积极重视新内镜中心启用前的验收工作,消除造成内镜消毒不合格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某区域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隔离病区手触式速干手消毒剂(以下简称手消)按钮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状况,为指导隔离病区消毒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对该隔离区内5个区域(确诊病房、病区内走廊、第一缓冲间、第二缓冲间、清洁区)手触式手消按钮进行采样,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污染情况。结果 共采集76份手消按钮标本,隔离区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率为10.53%,其中确诊病房内污染率14.29%,病区内走廊污染率12.50%;第一缓冲、第二缓冲区、清洁区污染率均为0。结论 该隔离病区病房内手消按钮新型冠状病毒污染严重,需要加强清洁消毒,并建议隔离病区使用手背按压,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使用感应式手消出液器或洗手感应监测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