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瑞霞 《护理研究》2009,23(2):407-408
[目的]探讨葱白双枣饮配合涌泉穴按摩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的防治效果。[方法]将72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葱白双枣饮饮服和涌泉穴按摩。[结果]两组病人睡眠期间醒来时间、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葱白双枣饮加涌泉穴按摩能够延长心脾两虚型失眠病人的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葱白双枣饮配合涌泉穴按摩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的防治效果.[方法]将72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葱白双枣饮饮服和涌泉穴按摩.[结果]两组病人睡眠期间醒来时间、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葱白双枣饮加涌泉穴按摩能够延长心脾两虚型失眠病人的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方脐疗对改善慢性伤口伴心脾两虚型失眠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伤口伴心脾两虚型失眠病人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脐疗组和常规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骨科常规护理和伤口护理,脐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健脾益气方脐疗,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间治疗前、治疗后7 d和治疗后14 d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脐疗组SRSS评分优于对照组(F=11. 529,P=0. 001),不同时间点SR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 062,P0. 001);两组治疗后SR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结论]健脾益气脐疗应用于慢性伤口伴心脾两虚型失眠病人,能改善其失眠情况。  相似文献   

4.
杨慧华  杨香华  朱仡  朱炜   《护理与康复》2018,17(10):71-72
目的观察热敏灸辅助耳穴贴压联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按中医护理门诊号尾数将6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予口服中药加耳穴贴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热敏灸治疗。2个疗程结束时评价两组患者失眠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辅助耳穴贴压联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挂刺大陵、内关、神门、公孙、三阴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所需研究对象(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60例,按1 ∶ 1的分配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予以右佐匹克隆口服)和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挂针治疗,穴位:大陵、神门、内关、公孙、三阴交),在试验开始前及结束后分别比较2组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等指标变化.结果: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组PSQI评分亦较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不明显.治疗后,治疗组WBC、RBC、HGB水平皆有上升趋势,但升高不明显;对照组WBC、RBC、HGB水平基本无改善,2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挂针干预能够明显降低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并且对血WBC、RBC、HGB有一定的上调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中医治疗失眠有独特的思路与方法,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综述目前中医治疗失眠的思路与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扬。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1998-01/2003-12中与治疗失眠相关的文献,检索词“失眠,治疗”,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从资料中选取中医、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治疗失眠的文献。纳入标准:①有固定方药的临床研究。②名医的经验总结。③针灸、推拿按摩治疗失眠的代表性文献。排除标准:排除综述类文献、护理类文献、西医类文献、方法介绍类文献、临床体会类文献、调查研究类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关于中医、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治疗失眠的文献163篇,选取有代表性文献30篇;余133篇按上述标准排除。资料综合:①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主要有4种观点,其一为血虚,阴虚,气虚,阳虚,食积及肝郁6型;其二为血郁肝旺,痰火扰心,心脾两虚,气郁血郁4型;其三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4型;其四为筋肉疲劳、脾胃失调、肾阴虚3型;另外尚有从肝论治、从脾胃论治、从火热论治等。②失眠的中药专方专药主要为酸枣仁类,温胆汤类,逍遥散类。③有些医家以失眠为独立的疾病,有自身的规律、特点,一病一方,在一方的基础上辨证加减用药,病证结合论治失眠。④名老中医经验,观点一认为失眠的病机关键是心神不宁和阴不入阳,治疗上注重调治胆胃;观点二认为失眠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上常加用滋补肝肾而养心安神之药,并从虚实论治;观点三认为失眠的基本病机是阳不入阴,认为神魂不安是失眠的主要表现,对顽固性失眠则多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观点四治疗顽固失眠总结,半夏枯草治失眠,慢肝不寐多灵验;温补镇摄治失眠,甘麦芪仙磁石蝉;达胆和胃治失眠,温胆汤加龙牡敛。⑤针灸,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疗法能调节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相对平衡,而灸百会有调整阴阳、醒脑开窍、宁心安神之功。结论:中医治疗失眠疗效肯定,方法多样,副作用少,是失眠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但在临床研究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缺少设计严格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论证强度不够;对照组设计不理想,基本上无安慰剂对照;针药治疗机理研究不足,难以在国内外大范围推广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失眠的中医分型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并发失眠的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失眠中医分型的不同,分为阴虚火旺型(32例)、心脾两虚型(30例)、痰热内扰型(30例)和肝郁化火型(30例)。比较各组失眠中医分型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智力状态情况。结果:与心脾两虚型和痰热内扰型相比,阴虚火旺型和肝郁化火型失眠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Barthel指数、MMSE评分和FMA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NIHSS评分则显著提高,P0.05。结论:阴虚火旺型和肝郁化火型失眠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质量相对较差,临床上应格外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针加TDP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疗效。方法:将3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5名。腹针组按照腹针治疗原则取穴及针刺,再加TDP照射,每次时间1h;常规组取穴心俞、脾俞、肾俞、三阴交、神门、血海,留针30min;均为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结果。结果:患者经过治疗后,腹针组情况明显改善,患者睡眠时间和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效率为100%。结论:腹针加TDP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中医治疗失眠有独特的思路与方法,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综述目前中医治疗失眠的思路与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扬。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1998-01/2003-12中与治疗失眠相关的文献,检索词“失眠,治疗”,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从资料中选取中医、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治疗失眠的文献。纳入标准:①有固定方药的临床研究。②名医的经验总结。③针灸、推拿按摩治疗失眠的代表性文献。排除标准:排除综述类文献、护理类文献、西医类文献、方法介绍类文献、临床体会类文献、调查研究类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关于中医、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治疗失眠的文献163篇,选取有代表性文献30篇;余133篇按上述标准排除。资料综合:①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主要有4种观点,其一为血虚,阴虚,气虚,阳虚,食积及肝郁6型;其二为血郁肝旺,痰火扰心,心脾两虚,气郁血郁4型;其三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4型;其四为筋肉疲劳、脾胃失调、肾阴虚3型;另外尚有从肝论治、从脾胃论治、从火热论治等。(②失眠的中药专方专药主要为酸枣仁类,温胆汤类,逍遥散类:③有些医家以失眠为独立的疾病、有自身的规律、特点,一病一方,在一方的基础上辨证加减用药,病证结合论治失眠。④名老中医经验,观点一认为失眠的病机关键是心神不宁和阴不入阳,治疗上注重调治胆胃;观点二认为失眠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上常加用滋补肝肾而养心安神之药,并从虚实论治:观点三认为失眠的基本病机是阳不入阴,认为神魂不安是失眠的主要表现,对顽固性失眠则多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观点四治疗顽固失眠总结,半夏枯草治失眠,慢肝不寐多灵验;温补镇摄治失眠,甘麦芪仙磁石蝉;达胆和胃治失眠,温胆汤加龙牡敛。⑤针灸,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疗法能调节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相对平衡,而灸百会有调整阴阳、醒脑开窍、宁心安神之功一结论:中医治疗失眠疗效肯定,方法多样,副作用少,是失眠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但在临床研究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缺少设计严格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论证强度不够;对照组设计不理想,基本E无安慰剂对照;针药治疗机理研究不足,难以在国内外大范围推广等。  相似文献   

10.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医上称之为"不寐",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失眠多由外感六淫、脾胃不和、阴阳失调、内伤七情等而致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等证型。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对应的中医药物治疗或者中医非药物疗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失眠的病因病机、中医分型、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交通心肾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作者进一步研究中医理论中的心肾关系,包含"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等内容,结合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素体精血亏虚、肾阴不足的临床特点,认为心肾不交并非仅指肾阴虚心火旺,而是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的一项基本病理机制,交通心肾也包含着清心降火、补肾养阴、调治升降、养血健脾等方面,并能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查阅近10年文献,分析和总结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药用药特点。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出2010-2020年间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关文献,筛捡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统计其中所采用的中药,建立SPSS数据库,对药物的频次、性味及中药的归经进行分析,发现用药规律。结果:筛选得合格文献69篇,合计出现126味中药,累计用药频数944次。出现超过10次的药物共计27味,合计使用达723次。所有出现药物累计18种,其中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多见。归经以肝、脾为主。药性多为甘、温、辛、苦之品。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且侧重于虚的一面,在中医药治疗用药上,补益正气贯穿整个治疗的始终,重用补虚药,以补益肝肾、气血为主,根据辨证的不同,或予以活血化瘀,或平肝潜阳、或助阳解肌;同时治疗宜从肝脾论治,协调肝脾功能;且用药多为甘、温、辛、苦之品。  相似文献   

13.
正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陕西省名中医乔树真教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用药规律,归纳名中医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乔教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的处方150个,将处方信息导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统计、分析常用药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用量点、组方规律等,对其遣方用药规律进行总结。结果挖掘出乔教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高频药物有黄连、炒栀子、柴胡、郁金、远志、石菖蒲、合欢皮、白术、茯神、首乌藤、酸枣仁、柏子仁、天麻、龙骨、牡蛎等。其中代表药(对)如柴胡、香附、郁金的用量常在9~15 g,黄连、黄芩的用量在3~15 g;药性以平、寒、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居多,归经多属肝、心、脾经。结论经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初步归纳出乔树真教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以肝为本,疏肝不忘清肝,兼顾脏腑五行规律;清泄不过用苦寒,药性平和,药量精湛。乔教授以中医经典为理论框架,结合个人临床用药经验,治疗此类失眠的临床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巳时循经推拿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2018年4月至2018年11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住院的6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实施头面部推拿并在巳时(9:00-11:00)循脾经经穴推拿;对照组在巳时之外时辰进行头面部推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两周的睡眠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两周后,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日间功能障碍方面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脾两虚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巳时循经推拿对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中药配合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护理对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常规治疗与护理,在上述基础给予研究组患者中药调理及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护理方案,连续干预3个月,检测患者护理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并记录其临床症状表现消退时间。通过WHOQOL-BREF评估护理前后生存质量,统计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情况。结果:经临床治疗及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更短,血清AST、ALT以及TBiL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WHOQOL-BREF表各维度评分均远比对照组更高,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98.46% vs 84.62%),整体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中药调理及具有中医特色综合护理方案进行治疗,可以有效促进临床症状消退,缩短治疗时间,促进肝功能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整体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自拟方益气养阴调糖饮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T2DM)临床有效率。方法:纳入利辛县中医院糖尿病科就诊的T2DM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每组均30人,对照组予以二甲双胍片进行常规降糖治疗。中药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益气养阴调糖饮进行治疗,总共观察24周。观察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血糖指标(FPG、2hPG、HbA1c)、血脂水平(TC、TG、LDL-C、HDL-C)以及2组临床疗效。结果:中药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60.00%,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生化指标包括:血清FPG、2hPG、HbA1c、TC、TG、LDL-C、HDL-C值均明显改善(P<0.05),且中药组改善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降糖干预的基础上予以服用益气养阴调糖饮能够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精神疲倦、口咽干燥、自汗盗汗、手足心热、失眠多梦等气阴两虚型中医症状,调节血糖、血脂相关指标,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联合穴位敷贴治疗顽固性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口服,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舒乐安定口服治疗,观察组予中药复方配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一个疗程30天后分析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失眠疗效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积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复方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后,顽固性失眠合并高血压得到改善,临床疗效显著,比西医常规治疗疗效好,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临床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radiculopathy,CSR)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检索及分析系统作为数据信息来源,以中药“神经根型颈椎病”合并“中药”或“中医”为主题进行检索,搜索2010年1月1日-2019年5月1日,纳入文献记载临床治疗中药方剂,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使用Excel 2013、SPSSSModelerS14.1、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402篇,279味中药,累积频率6121次。频数>45的中药共39种。39味中药的功效分类中,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解表药的使用频率最多;药性味中,药味以辛、苦、甘最多,药性以温、平、寒最多;归经分类中,以肝、脾、心经最多。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33种,因子分析中提取7个公因子。结论:中医药治疗CSR多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解表药、祛风湿药为主,基本与其常见证型气滞、寒湿、血瘀和痰湿相吻合,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以数据挖掘为基础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中的核心药对和潜在配伍规律,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及理论研究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参考。方法 收集文献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0年12月的所有关于肝郁脾虚型IBS-D的相关文献,提取相关方药信息后运用相关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704篇文献,228味药物,中药归经以脾经为主,药性以温为主,药味以甘为主,补虚药用之最多;前8位高频药物为白术、白芍、陈皮、防风、茯苓、柴胡、党参、甘草;关联规则分析示白术、陈皮、防风、白芍有强关联性;聚类分析分为6类,分别为方剂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柴胡疏肝散、半夏泻心汤加减及活血行气类与温中涩肠类。结论 数据挖掘研究为IBS-D今后的理论、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临床上多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且多秉持柔肝健脾,温中涩肠原则,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