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乳头状肾细胞癌突入肾盂张祥盛,吴淑华,韩玉贞,张燕,李冰,马云(病理学教研室,256603)关键词肾细胞癌;肾脏;集合管癌;肾脏细胞;肾脏乳头状肾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肾实质内的恶性肿瘤。Mancilla-Jimenez(1976)首次报告。迄今文献报告...  相似文献   

2.
2004年WHO公布了新的肾细胞癌组织学分型法,即将肾细胞癌分为10个亚型,其中乳头状。肾细胞癌约占肾癌的10.0%~18.5%。乳头状肾细胞癌是一种起源于肾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的上皮细胞、生长缓慢的低度恶性肿瘤,其CT影像表现相对于其他类型肾癌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笔者选取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对其CT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讨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简称肾癌,它来源于肾小管上皮,发生在肾实质内,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占肾脏恶性肿瘤的90%[1-3]。根据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肾脏肿瘤分类,成人散发性肾细胞癌分为10个亚型,其中透明细胞癌占75%,乳头状肾细胞癌占10%,嫌色细胞癌占5%,而其他类型肾细胞癌较少见[2]。不同亚型的肾细胞癌恶性度差别很大,以透明细胞癌恶性最高,预后差;而嫌色细胞癌恶性度最低,预后好[2]。肾细胞癌的  相似文献   

4.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病理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其病理诊断要点。方法:收集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及43例非乳头状肾细胞癌,同时作常规H-E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比较。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恶性程度较低的肾细胞癌,临床经过长,生长缓慢,预后较好。大体检查肿瘤界线清楚;镜检肿瘤组织呈乳头状或管状乳头状排列,乳头中心及间质内有泡沫状细胞浸润。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在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生物学行为上均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不同,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组织不类型诊断。  相似文献   

5.
<正>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男性和女性癌症中分别占5%和3%,大约16%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出现转移[1]。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是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其次是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肾细胞癌的分型、分级不同,需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在影像学检查中,应用能谱CT进行术前评估前景广  相似文献   

6.
乳头状肾细胞癌为肾癌中的少见病理类型。我院1985年至1996年间行肾癌根治术150例,其中经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5例,结合本组资料及文献报告我们发现:乳头状肾细胞癌具有其特殊的病理学表现,以及肿瘤分期低,远期生存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肾乳头状细胞癌及肾透明细胞癌进行MRI增强检查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入选该院2013年5月—2014年4月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肾细胞癌患者96例,包括肾乳头状细胞癌50例,肾透明细胞癌46例,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肾乳头状细胞癌及肾透明细胞癌的MRI影像学特征。结果肾乳头状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的排泄期、实质期、皮髓期的增强相对强度评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肾乳头状细胞癌MRI平扫时T2WI、T1WI均主要为高、低、等混杂信号,而肾透明细胞癌MRI平扫T2WI主要为混杂信号,T1WI主要为等、低混杂信号,其次为等、高、低混杂信号;肾乳头状细胞癌MRI增强扫查主要为轻中度持续性强化,而肾透明细胞癌主要在实质期显著降低,呈快进快出征象,而皮质期呈中重度显著强化。结论肾乳头状细胞癌及肾透明细胞癌进行MRI增强扫描对二者之间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肾细胞癌(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肾癌发病率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占第7位,在女性中占第12位,占全部癌症的2.6%。大约2%的肾癌病例与遗传综合征有关。在美国,预计2005年有36160例肾癌新发病例,由于广泛普及了放射影像学检查,许多病例能够早期被发现。但是,预计2005年仍有12660例病人死于这种疾病。肾细胞癌起源于肾上皮细胞,约占肾癌的85%。四分之一的病例就诊时已属于晚期,包括局部侵袭性或转移性肾细胞癌。另外,三分之一接受了局部病灶切除的病人会出现复发。发生癌转移者的中位生存期大约是13个月。因此,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手术和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肾损伤因子-1(KIM-1)在原发性和转移性肾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董迎春等选取136例肾脏肿瘤,包括原发性肾透明细胞癌63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2例,肾嫌色细胞癌13例,嗜酸细胞腺瘤7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7例和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24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分析双侧肾脏不同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3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例双侧肾脏3种不同病理类型的肾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此种病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于麻醉下分期进行机器人辅助左侧肾部分切除术及机器人辅助右侧肾部分切除术,两次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左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Ⅱ型;右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肿瘤。结论 对于双侧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细胞癌,采用机器人辅助分期手术的治疗方案在恶性肿瘤的完整切除、肾单位的保留及术后患者的恢复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此方案可作为双侧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细胞癌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CT、MRI的影像学差异,以探讨两者对两种肾细胞癌的鉴别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肾透明细胞癌及乳头状癌患者34例,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两组,肾透明细胞癌组25例,肾乳头状癌组9例,均行CT、MRI扫描,对比其影像学差异。结果肾乳头状癌组平扫CT值明显高于肾透明细胞癌组(P<0.01);肾透明细胞癌组在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三期增强扫描时的CT值明显高于肾乳头状癌组(P<0.01)。肾透明细胞癌组在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三期增强扫描时增强相对强度明显高于肾乳头状癌组(P<0.01)。MRI检查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组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以边缘强化为主,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其中14例皮质期出现明显强化,8例轻中度强化。肾乳头状癌组T1WI呈低~中等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MRI动态强化特征与CT结果一致。其中6例均匀强化,1例欠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CT、MRI对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T增强扫描最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形态学表现谱,探讨免疫组织染色在鉴别诊断PRCC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手术切除标本病理确诊为P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表现、免疫组化染色特征及预后信息.结果 36例中19例肿瘤位于左肾,12例位于右肾,5例两侧均有肿瘤.组织学上,14例为Ⅰ型乳头状肾细胞癌,18例为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4例为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所有病例组织学上均显示乳头状结构.2例还呈实性透明细胞结构,大部分肿瘤间质中能检到泡沫细胞、砂粒体,3例可见出血囊性变,1例出现血管浸润.免疫组化染色100%PRCC表达P504S,近60%表达ck7、CD10,半数病例表达Vim、EMA,CD117、TFE3均为阴性.结论 PRCC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特征,熟悉PRCC这些形态学特征以及在适当的情况下辅以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可将其与其他形态学类似的肾肿瘤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3.
肾嫌色细胞癌( 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是Thoenes等[1]在1985年首先提出的一类独立的肾细胞癌亚型,在肾细胞癌中的比例较小,约占肾细胞癌的3.2%[2]。 CRCC起源于肾集合小管暗细胞[3],相比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转移较少,5 a生存率高[4-5],预后好。 CRCC 主要表现为腰痛、血尿、体重减轻,临床上多以肿块增大产生局部压迫症状而就诊,部分因集合系统受累而出现血尿[6]。但约半数以上患者在初次发现肿瘤时无肿瘤相关症状[7]。近期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手术治疗了一例 CRCC,现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并与147例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相对比.结果:12个乳头状肾细胞癌直径为2.5~ 14.0cm,平均为(4.5±3.3)cm, 其CT表现特点为:平扫肿瘤密度较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特点为平扫肿瘤密度较均匀或不均匀或混杂,增强扫描肿瘤均强化不均匀或欠均匀,皮髓期呈明显强化或显著强化.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不同,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CT校正增强参数能否有助于肾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细胞癌、嫌色细胞癌的鉴别。方法对病理确诊的35例肾透明细胞癌、17例肾乳头状细胞癌和5例肾嫌色细胞癌分别计算标准CT值和相对强化值,确定cutoff值,并计算肾透明细胞癌鉴别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标准CT值是肾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细胞癌、嫌色细胞癌鉴别最重要的指标,准确率分别为94.7%、92.4%,敏感性分别为96.7%、95.3%,特异性分别为89.5%、87.2%。相对强化值对于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细胞癌、嫌色细胞癌鉴别也具有一定帮助,准确率为89.8%、83.4%,敏感性分别为93.6%、87.3%,特异性分别为81.3%、67.9%。结论标准CT值有助于鉴别肾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细胞癌、嫌色细胞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的CT、MRI表现差别。方法选择2001年2月~2010年12月我院收入的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患者共98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7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3例,对两组患者行CT、MRI扫描。对比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各扫描期CT值对比显示,乳头状肾细胞癌组平扫CT显著高于肾透明细胞癌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透明细胞癌组皮髓期、实质期以及排泄期CT值显著高于乳头状肾细胞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增强相对强度对比中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组皮髓期、实质期以及排泄期增强相对强度对比与乳头状肾细胞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乳头状肾细胞癌MRI检查显示T1WI上病灶呈现低~中等信号,T2WI呈现等、低信号,MRI动态增强时肿瘤强化特征与CT增强相似。其中11例呈现均匀强化、5例呈现欠均匀强化、7例呈现不均匀强化。肾透明细胞癌中T1WI上病灶低信号,T2WI呈现高信号,多以边缘强化为主,全瘤均呈不均匀的强化。其中24例皮质期明显强化,轻中度强化46例。结论CT及MRI对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肿瘤的增强程度是鉴别两者之间最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17.
2016年WHO正式将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作为一种肾细胞癌新类型。该肿瘤可以为散发性也可以发生于终末期肾病或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VHL综合征),具有相对特征性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点,诊断时应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以及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相鉴别。鉴于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或低度恶性,因此准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是肾细胞癌的独立类型,临床较少见,具 有不同于其他肾细胞癌的组织学形态和细胞学遗传 基础.世界卫生组织(WHO)1997年根据肾肿瘤细 胞起源以及基因改变等特点正式将其归类为肾癌的 4种基本形式之一,约占肾细胞癌的 7%~14%[1],居 第二位,它的发生来源于肾小管系统.我们对 26例 PRCC的形态特点进行观察,并对其诊断、鉴别诊断、 预后及组织发生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肾细胞癌不同的组织亚型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密切相关,肾透明细胞癌是最常见的预后较差的肾恶性肿瘤,约占肾细胞癌中的70%。典型的肾透明细胞癌细胞胞质透明、间质富含纤细的血管网,只有少数的肾透明细胞癌可出现巨细胞分化,分化的巨细胞可有多种形态包括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样、横纹肌细胞样、花环样巨细胞等。肾脏透明细胞癌伴多核巨细胞和瘤巨细胞较少见,病理诊断常造成困难,现报告1例并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肿瘤剜除术治疗对侧肾脏正常的偶发性肾细胞癌的作用。方法:选择偶发性肾细胞癌行肿瘤剜除术,随访6至72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随访6至72个月,所有病人皆无瘤存活,结论:剜除术能完全除小的偶发性肾细胞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