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分娩性臂丛麻痹,又称产瘫,是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的一侧或双侧臂丛因受到头肩分离暴力作用而发生的牵拉性损伤.历史上产瘫一直被认为是上肢的一种先天性畸形,直至18世纪其病因才得以确认:Smellie于1768年报道了1例分娩引起的双侧臂丛麻痹,Duchenne于1861年证实了产瘫的分娩性起源.1875年,Erb描述了产瘫所致最常见的臂丛上千损伤的典型表现.以后,Seeligmueller (1877)和Klumpke(1885)分别报道了全臂丛型及下干型产瘫.  相似文献   

2.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obstetric brachial plexus palsy,OBPP)又称产瘫,是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的一侧或双侧臂丛神经因受到头肩分离暴力而发生的牵拉性损伤,临床表现为患肢不同程度的瘫痪。由于产瘫患儿的臂从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解剖特点,且损伤机制不同于成人,使产瘫忠儿的臂丛损伤具有独特的病理特点,而其在神经恢复及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简称产瘫,主要是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的一侧或双侧臂丛神经因受到头肩分离暴力作用而发生的牵拉性损伤。其中上千根性撕脱伤是产瘫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2002年3月~2004年6月,我们用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12例上干根性撕脱伤性产瘫患儿,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产瘫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类认识产瘫(Obstetrical brachial plexus palsy,OBPP)是从1768年Smellie描述第一例难产致双侧臂丛神经麻痹开始。1861年Duchenne把典型的上干损伤命名为产瘫。1875年Erb详细描述了上干型产瘫的表现,称为Erb—Duchenne氏麻痹。1877年Seeligmüller详述了全臂丛型产瘫,1885年Klumpke又叙述了下干型产瘫。随着人类对产瘫认识的不断深化,系统研究并揭示了成人臂丛损伤和产瘫的不同。产瘫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特点,Fullarton等眼1演实验研究也证实了这点。进入21世纪纠正了产瘫是成人臂丛损伤微缩的错误概念。1病因与预防1.1发生的原因产瘫…  相似文献   

5.
产瘫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产瘫即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OBPP),在临床上仍不少见,占婴幼儿的1‰~2‰,约占臂丛神经损伤的3.4%。因其损伤程度不同,预后差别较大,又由于产瘫有自行恢复的可能,故对其治疗争议较多,现将有关产瘫治疗进展的文献综述如下。 一、产瘫的分类 Smellie(1768)首先报告了难产后婴儿双侧臂丛神经麻痹,Duchenne(1872)将分娩引起的臂丛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述分娩性臂丛损伤(又称产瘫)的诊治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与产瘫有关的文献,并对其发病率、危险因素、临床分型、辅助检查以及神经重建手术的适应证、方式和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近年来产瘫发病率未见明显下降。体质量≥4 kg、产钳助产和孕妇体质量指数≥21是产瘫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剖宫产是保护因素。神经电生理检查可用于产瘫的定性诊断,但不可用作定量指标。脊髓CT及MRI造影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约为0.7和0.97。一般采用Narakas分型,即Ⅰ型为C5、6损伤,Ⅱ型为C5~7损伤,Ⅲ型为全臂丛损伤,Ⅳ型为Ⅲ型伴Horner征。通常认为3个月无屈肘动作是臂丛探查指征。10%~30%产瘫需要手术治疗,对于上干创伤性神经瘤,绝大多数作者主张行神经瘤切除神经重建。上中干手术疗效的最终评价应在术后4年、全臂丛应在术后8年;功能评价主要采用肩关节Mallet评分、肘关节Gilbert评分和手功能Raimondi分级。结论出生后3个月无屈肘时应行手术探查;对于创伤性神经瘤(即使术中有电传导)应行切除并臂丛重建。  相似文献   

7.
分娩性全臂从神经麻痹(obstetric braehial plexus palsy,OBPP)简称产瘫,主要是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的一侧或双侧臂丛神经因受到头肩分离暴力作用而发生的牵拉性损伤,临床表现为新生儿患侧上肢不同程度的瘫痪[1].  相似文献   

8.
第五届亚太地区手外科学术大会,有关上肢周围神经外科交流论文95篇,主要涉及成人臂丛损伤、产瘫麻痹、上肢其它神经损伤及周围神经基础研究等方面。对于成人臂丛损伤,MR脊髓造影是诊断根性撕脱伤的有效手段,丛外或丛内神经移位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改良Oberlin术式治疗上臂丛根性撕脱伤、健侧颈7神经移位与膈神经移位术、双重股薄肌移植(Doi术式)重建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手握持功能、产瘫麻痹晚期重建、肌肉内显微神经修复以恢复骨骼肌功能及免疫抑制剂FK506促神经再生研究等,推动了周围神经损伤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产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23例产瘫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性调查,对其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就产瘫的病因、发病机制作了详细讨论。在病因上提出,头位的胎体超重和臀、横位的体位性难产是产瘫发生的主要原因。不适当的牵拉及手指或产钳的压力是产瘫发生的直接原因。在发病机制上,不同的助产方式、胎位、损伤症状的类型、损伤性质四者间的统计学处理提示:单纯臂丛神经下干损伤以严重撕脱伤的发生率最高,臀位产中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评价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臂丛神经移位术后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产瘫)患儿腕背伸功能的疗效.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选取30例行臂丛神经移位术后的产瘫患儿,在服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患侧桡侧腕长伸肌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评定患儿腕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和桡侧腕长伸肌自发肌电均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例患儿全部获得随访,腕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治疗前为(0.00±14.20)°,治疗后为(24.57± 13.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桡侧腕长伸肌自发肌电均值治疗前为(69.57±39.57)μV,治疗后为(529.30±293.17)μ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有助于改善臂丛神经移位术后产瘫患儿的腕背伸功能.  相似文献   

11.
产瘫的肌电图神经电图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介绍产伤所致臂丛神经损伤的程度、部位,及其肌电检查特点。方法:对131例产瘫进行肌电图神经电图检查,测定臂丛五大神经主要支配肌肉的肌电和运动诱发电位,并根据其结果对损伤程度和部位进行分类。结果:按损伤程度分类,131例中,完全损伤13例,占10.8%;严重损伤16例,占12.2%;部分损伤102例,占77.0%。按损伤部位分类,全臂丛根性损伤61例,占46.6%;中下干损伤39例,占29.8%;上中干损伤18例,占13.7%;单纯的上干损伤(Erb麻痹)和单纯的下干损伤(Klumpke麻痹)分别为9例、4例,占6.9%和3.1%。结论:131例产瘫中,部分损伤占多数,大于2岁组中以全臂丛根性损伤和中、下干损伤为多见,Klumpke麻痹仅占3.1%。  相似文献   

12.
神经移植和移位术治疗早期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移植与移位手术对早期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产瘫)的治疗价值。方法:对48例屈肘功能无恢复(肌力0-1级)的Tassin Ⅱ~Ⅳ型产瘫患儿于出生后3-14个月行臂丛神经探查手术。术中根据损伤性质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神经修复方式:即对创伤性神经瘤,行神经瘤切除、神经移植及移位;对神经根性撕脱伤,行神经移位;对神经外观基本正常且术中电生理检测提示神经连续性存在者,行神经松解。结果术后最短随访36个月,采用Gilbert肩、肘关节和Raimondi手功能评定系统进行评价。13例TassinⅡ型患儿的肩、肘关节及手功能评分分别从术前的平均0.54、1.92和3.23分提高到术后的3.77、4.92和4.31分;11例Ⅲ型患儿自术前的平均0.46、1.82和1.91分改善至术后的3.27、4.18和3.64分;24例Ⅳ型患儿由术前的平均0.25、1.25和0.33分提高到术后的2.92、3.46和2.83分。7例患JL(14.6%)在恢复过程中出现肩关节内旋挛缩,但均未发生肩关节脱位。结论:创伤性神经瘤切除、神经移植结合移位手术治疗早期产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产瘫后主动肌与拮抗肌同步收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复制出产瘫在自然病程中较成年臂丛神经损伤更容易发生主动肌与拮抗肌同步收缩的动物模型。方法 取幼年和成年SD大鼠各12只,将右侧臂丛神经上干切断后,用硅胶管桥接使形成神经缺损3mm。1个月后显露并分别刺激C5、C6神经根做神经电图检查。结果 C5神经根刺激同时记录三角肌与大圆肌的诱发电位波幅峰值,在幼年两者的波幅比值为0.96±0.10,成年为4.54±2.70,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秩和值T=202.0,P=0.0068)。C6神经根刺激同时记录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的诱发电位波幅峰值,幼年比值为0.99±0.11,成年为3.66±2.19,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秩和值T=222.0,P=0.0004)。结论 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后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幼年大鼠较成年容易发生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同步收缩,因此大鼠是研究产瘫后同步收缩发生机制的适宜动物。  相似文献   

14.
经国家卫计委批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第三届分娩性臂丛损伤暨周围神经新进展"学习班将于2018年4月14日—17日在上海举行。学习班将系统介绍最近20年来华山医院手外科在分娩性臂丛损伤及成人周围神经损伤方面的诊治经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教授将亲临讲课。此外,学习班还将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授课。本次学习班将授予Ⅰ类学分10分。讲课内容包括:分娩性臂丛损伤的神经和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5.
健侧C7神经根移位经椎体前通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通过尸体解剖及临床手术 ,找到健侧C7神经移位修复臂丛损伤的最佳桥接神经通路。方法 对 8具成人颈段尸体标本 ,显露双侧臂丛神经 ,将右侧C7神经在干股交界处切断并游离至椎孔处 ,经前斜角肌的深面翻转至椎体前 ,测量C7神经根至对侧臂丛上干前后股的距离。临床选择 13例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 ,术中测量健侧C7神经根经椎体前及颈前皮下通路修复患侧臂丛上干或前后股的距离 ,并对其手术入路进行观测。结果 尸体标本测量C7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至对侧臂丛上干前后股的距离平均为 ( 7.9± 2 .6)cm , x±s,下同。临床测量健侧C7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及颈前皮下通路至对侧臂丛上干或前后股的距离分别为 ( 9.4± 1.2 )cm及 ( 18.2± 3 .2 )cm。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0 .0 1)。临床应用 13例全部取得成功 ,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经椎体前通路是健侧C7神经移位修复臂丛损伤的最佳桥接神经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16.
加强产瘫基础研究全面提高防治水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产科中巨大儿(>4kg)的出生比例呈上升趋势 ,因而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 (产瘫 )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据估计 ,目前产瘫在发达国家的发生率约 0 .6‰~ 1 0‰ ,而在发展中国家则达到 3‰~ 4‰。我国尚无发生率报告 ,但我院近 10年收治病种的构成表明 ,患者数量确有增加。产瘫致残性强 ,治疗棘手 ,给患儿和家庭带来沉重压力 ,也是产科中引起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产瘫 ,是临床上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根据我院对上海市 3家三级、5家二级医院 1988至 2 0 0 2年 31例确诊的…  相似文献   

17.
斜方肌移位术重建肩外展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臂丛神经损伤导致不能肩外展、行神经手术后功能恢复欠佳或因损伤时间过长(超过2年)丧失了行神经修复手术时机的患者需行外展功能重建术,其中以行斜方肌移位术最多。1992年9月~1997年9月,我科采用斜方肌带肩峰骨块固定于肱骨大结节来重建臂丛神经损伤后的肩外展功能,共随访18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14例,女4例;左5例,右13例;年龄15~55岁。致伤原因:摔伤及撞伤16例,锐器割伤1例,产瘫1例。损伤程度:全臂丛根性撕脱伤11例,臂丛神经上干损伤5例,C5神经根损伤2例。术前…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的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及同一类型中各神经根损伤程度不同,导致患侧上肢自然恢复程度的千差万别。对于不能自然恢复者,目前大多主张早期行臂丛神经探查术,但在手术指征及术中对传导性神经瘤的处理等方面仍有不同观点。本文就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早期手术指征、术中处理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创伤性臂丛神经损伤合并肩袖及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发病情况.方法以50例诊断明确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臂丛上干损伤35例,全臂丛损伤15例;用超声检测的方法,探查其是否合并有肩袖及肱二头肌长头腱的损伤.结果肩袖及肱二头肌长头腱完全损伤5例(5/50),部分损伤17例(17/50);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合并肩袖及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有21例,占21/35;全臂丛神经损伤有1例,占1/15.结论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合并肩袖及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有非常高的发生率(21/35).在制订臂丛神经上干损伤治疗方案的同时,需兼顾对损伤的肩袖及肱二头肌长头腱的治疗,尤其是对完全损伤肩袖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新生儿臂丛根部上半椎韧带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特性,以了解产瘫损伤机制的特殊性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①在6具新鲜新生儿尸体标本上取双侧C5-7神经根的上半椎韧带,行HE及Mallory胶原三色染色观察,并计算胶原纤维面积比.②在4具新鲜新生儿尸体标本中检测双侧C<5-7神经根上半椎韧带的断裂强度.结果 ①C7神经根上半椎韧带内胶原纤维面积比(41.5%±10.0%)小于C5(51.1%±10.5%)、C<6(50.7%±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2和0.039).在G<5、C6上半椎韧带与横突附着处有大量Sharpey纤维而C7上半椎韧带Sharpey纤维稀少.②C7神经根上半椎韧带的断裂强度[(5.03±1.05)N]明显低于C5(6.47±1.12)N]、C6[(6.23±1.21)N](P值分别为0.019和0.046),C5、C6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8).结论 新生儿C7上半椎韧带薄弱造成的抗张强度较低,是产瘫患儿C7神经根容易发生撕脱性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