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汪悦  邵青  瞿海斌  刘宇峰 《中草药》2014,45(4):490-497
目的 采用HPLC-UV-MS法建立丹红注射液多元指纹图谱,并对其中9种主要药效成分同时定量分析。方法 采用Atiantis T3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0.05%甲酸水溶液-50%乙腈水溶液,梯度洗脱;质谱检测采用负离子选择离子(SIM)模式。结果 该多元指纹图谱较全面地体现了制剂中2味处方药材丹参与红花的化学信息,11批制剂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88以上。5-羟甲基糠醛、丹参素钠、原儿茶醛、香豆酸、丹酚酸D、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山柰酚-3-O-芸香糖苷9种成分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0;9种化合物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0±1.4)%、(102.0±1.7)%、(99.3±1.6)%、(97.6±1.6)%、(100.0±1.8)%、(97.9±1.6)%、(100.5±4.4)%、(100.6±2.0)%、(106.0±4.7)%(n=9);方法重复性的RSD均小于1.45%;测定的11批制剂中9种成分总量在2.61~3.06 mg/mL。结论 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多元指纹图谱结合定量测定能更全面地反映丹红注射液的质量,可用于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丹参毛状根的诱导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丹参毛状根的诱导方法及液体培养体系,以发根农杆菌A4,LBA9402,15834为试验菌株分别侵染丹参无菌苗叶片,诱导丹参毛状根,PCR扩增筛选阳性株系,HPLC测定丹酚酸含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毛状根的液体培养条件。结果显示:3种发根农杆菌A4,LBA9402,15834均诱导出丹参毛状根,经PCR鉴定证明其Ri质粒T-DNA均已整合到丹参基因组中,其中发根农杆菌LBA9402和A4诱导的丹参毛状根丹酚酸含量较高,质量分数分别为(3.27±0.37)%,(3.17±0.20)%;由发根农杆菌LBA9402诱导MSOH液体培养基培养的丹参毛状根丹酚酸含量较高,质量分数为(4.56±0.36)%;由发根农杆菌LBA9402诱导,pH为4.81的MSOH液体培养基培养的丹参毛状根丹酚酸含量最高可达4.85%。因此,以发根农杆菌LBA9402和A4诱导的丹参毛状根在pH为4.81的MSOH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丹酚酸含量较高。为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中药丹参的品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李存玉  林亚娟  李明明  章莲  李硕  彭国平  支兴蕾 《中草药》2022,53(20):6431-6442
目的 基于成分存在状态定量计算模型,分析丹参注射液(Danshen Injection,DI)的醇沉工艺中酚酸类成分的传递规律。方法 以DI中水溶性酚酸类成分丹参素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为检测指标,基于纳滤传质数学模型,收集膜通量、截留率数据,拟合溶质传质系数,以分子态单体成分为参照,构建成分存在状态定量计算模型,进而分析中间体密度1.05、1.15、1.25 g/mL时,指标性成分醇沉至75%、85%的转移率与成分存在状态及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性,以期解明醇沉精制机制。结果 存在状态定量计算幂函数方程的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99,DI中间体的密度为1.05~1.25 g/mL时,丹参素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分子态比例分别为1.14%~5.25%、66.70%~80.25%、10.51%~19.11%、1.13%~11.44%,对密度-分子态比例-醇沉转移率进行相关性分析,醇沉体积分数由75%增加至85%,转移率下降比例排序为丹参素钠>丹酚酸B>迷迭香酸>原儿茶醛,成分存在状态为影响醇沉转移率的主导因素,且与成分相对分子质量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 构建了DI中间体中酚酸类成分分子状态定量计算方法,初步阐明醇沉精制机制,有助于制剂醇沉工艺的标准化控制。  相似文献   

4.
白花丹参及其提取物中总丹酚酸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并测定白花丹参及其提取物中总丹酚酸的含量。方法:采用亚硝酸钠-硝酸铝配位显色法,以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紫外-可见吸收图谱一致性为依据,比较丹酚酸B、丹参素钠和原儿茶醛作对照品的合理性;对亚硝酸钠-硝酸铝配位显色法中各显色剂加入量、加入显色剂后放置时间进行了考察,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丹酚酸B更适合作对照品,最佳显色条件为:精密加入1%NaNO2 2.5 mL,暗处放置10 min,再精密加入20%Al(NO33 0.25 mL,暗处放置10 min,再精密加入1 mol·L-1 NaOH 4 mL,暗处放置15 min。丹酚酸B在0.028~0.309 m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白花丹参和提取物的回收率分别为96.29%,99.53%。5个批次白花丹参总丹酚酸的含量在5.65%~6.19%,提取物中总丹酚酸的含量在61.03%~61.96%。结论:建立了亚硝酸钠-硝酸铝配位显色法测定白花丹参及其提取物中总丹酚酸含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脱落酸(ABA)及其生物合成抑制剂氟啶酮(fluridone),对丹参毛状根酚酸类成分和关键酶的影响。方法:继代培养18 d的丹参毛状根添加不同浓度的ABA及ABA与氟啶酮组合,处理1 d后测定关键酶PAL和TAT活性;处理6 d后测定不同处理的丹参毛状根中酚酸类物质的含量。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低浓度的ABA促进丹参毛状根的生长,高浓度的ABA抑制丹参毛状根的生长;ABA显著促进酚酸类物质的积累,对咖啡酸的诱导表现出正相关,但是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效果,表现出在低浓度效果较好,随浓度增大,诱导效果降低,直到ABA浓度至200μmol.L-1,含量开始上升;当ABA与氟啶酮组合处理时,氟啶酮抑制ABA对丹参毛状根酚酸类的积累,但是有差异;不同浓度的ABA会不同程度的提高PAL和TAT酶的活性,添加ABA生物合成抑制剂,酶活性诱导效果降低。结论:ABA能诱导丹参毛状根中酚酸类化合物积累,同时也能激活合成相关酶的活性;ABA生物合成抑制剂氟啶酮不同程度抑制ABA的诱导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LC-MS/MS同时检测大鼠血浆中5种酚酸类成分的分析方法,为丹参提取物血浆样品的测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LC-MS/MS同时检测丹酚酸A,B,C和紫草酸、迷迭香酸含量,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甲醇和乙腈等体积混合液(含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0.6 mL·min-1。质谱条件采用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负离子监测。定量分析的离子对m/z分别为493.3/295.1,717.5/519.1,491.2/293.2, 537.3/295.1,359.1/161.0,5种成分的定量分析可在7 min内完成。结果: 丹酚酸A,B和紫草酸线性范围均为0.78~100 μg·L-1, 丹酚酸C和迷迭香酸线性范围均为0.39~50 μg·L-1。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均<15%,准确度92%~112%。结论: 该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适用于丹参总酚酸中5种酚酸类成分在大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建立同时测定丹参胶囊中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及丹参酮IIA和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及丹酚酸A的含量的方法。方法:脂溶性成分:采用Welch ultimate XB-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为270 nm。水溶性成分:采用Thermo Syncronis C18(250 mm×4.6 mm, 5 μm)色谱柱,以甲醇-乙腈-0.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为286 nm。结果: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分别在0.472-9.44 μg(r=0.999 8)、0.352-7.04 μg(r=0.999 9)、0.244-4.88 μg(r=1.000 0)、2.268-45.36 μg(r=0.999 9)、0.168-3.36 μg(r=0.999 9)、0.088-1.76 μg(r=0.999 9)、0.18-3.6 μg(r=0.999 9)、0.208-4.16 μg(r=0.999 9)和0.17-3.4 μg(r=0.999 9)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在97.48%-98.59%之间。结论:该方法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丹参胶囊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丹酚酸B及其磷脂复合物在SD大鼠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SD大鼠血浆中丹酚酸B含量的测定方法,观察丹酚酸B磷脂化后生物药剂学性质的改变。方法 将随机分组的SD大鼠分别灌胃给丹酚酸B及丹酚酸B磷脂复合物药液,剂量2 g·kg-1,HPLC测定不同时间间隔的血药浓度,运用DAS1.0药动学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 结果 丹酚酸B与丹酚酸B磷脂复合物给SD大鼠口服后在大鼠体内均为单室开放模型,丹酚酸B口服的AUC、ρmaxtmax分别为(46.044±11.341)μg·h·mL-1,(11.35±2.078)μg·mL-1,(0.642±0.113)h,而丹酚酸B磷脂复合物口服的AUC、ρmaxtmax分别为(74.959±17.493)μg·h·mL-1,(17.94±2.541)μg·mL-1,(0.887±0.176)h,丹酚酸B磷脂复合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2.80%。结论 丹酚酸B磷脂化后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生物药剂学性质改善。  相似文献   

9.
不同连作年限对白花丹参生长及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花丹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田间统计,采用HPLC测定不同连作年限白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及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含量。结果表明,连作2年后白花丹参地下部鲜重下降80.47%,干重下降79.42%;正常生长条件下的白花丹参根粗为0.3~0.5 cm,而连作2年后的丹参根粗为0.2~0.4 cm,表明根粗是造成白花丹参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连作2年后白花丹参中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新酮、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平均降幅分别为35.26%,32.26%,19.35%,3.39%,64.40%,66.93%。结果表明连作障碍对白花丹参生长和质量的最大影响期为连作第2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白花丹参毛状根诱导体系及检测其丹酚酸的合成,研究内生真菌对毛状根中丹酚酸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发根农杆菌ACCC10060浸染白花丹参叶片,成功诱导出毛状根,毛状根在6,7-V液体培养基中扩大培养60d,并测定毛状根中丹酚酸的含量。白花丹参毛状根在6,7-V培养基中培养12 d后,添加从白花丹参分离的不同浓度的内生真菌诱导子,测定毛状根丹酚酸含量。结果发根农杆菌ACCC10060能够成功从白花丹参叶片诱导出毛状根,毛状根培养40 d和50 d时丹酚酸B和丹参素的最高产量可达9.38mg·g-1DW和1.281 mg·g-1DW。60(μg glc equ).ml-1内生真菌诱导子是促进丹酚酸合成的最佳浓度,内生真菌处理后30 d后,丹酚酸B和丹参素的产量分别增加1.55和2.68倍。结论白花丹参毛状根诱导培养可以做为一种生产丹酚酸的有效途径,60(μg glc equ)·ml-1内生真菌诱导子可以显著提高毛状根中丹酚酸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氮素是中药材有效成分积累的重要影响元素,为探讨不同氮源对丹参Salviamiltiorrhiza和藏丹参Salvia castanea毛状根生长和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硝酸铵、水解乳蛋白、蛋白胨、牛肉浸膏、酪蛋白和酵母提取物6种氮源处理对丹参和藏丹参毛状根的影响,分析毛状根生长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变化。结果硝酸铵最有利于2种丹参毛状根的生长。水解乳蛋白能够显著促进丹酚酸类成分的积累,与硝酸铵对照相比,丹参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分别提高了2.94倍和3.27倍,藏丹参二者含量分别提高了13.74倍和2.01倍。酵母提取物对2种丹参毛状根二氢丹参酮Ι和隐丹参酮积累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水解乳蛋白能显著促进丹参根中丹参酮IIA的积累,牛肉浸膏则对藏丹参中丹参酮IIA积累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结论硝酸铵是2种丹参毛状根生长的最佳氮源,水解乳蛋白是丹酚酸积累的最佳氮源,不同氮源对4种丹参酮的影响不一致,丹参和藏丹参对不同氮源的响应也不一致。该研究不仅对丹参毛状根规模化培养及活性成分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对藏丹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7月份和12月份采收丹参茎叶的水提物和醇提物为研究对象,评价丹参茎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效应,并探讨丹参茎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UPLC-TQ/MS)对各提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明确丹参茎叶提取物中主要丹酚酸类化合物(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基于1,1-二苯基-2-三硝基苦肼(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法和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法对丹参茎叶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同时以市售丹参(根及根茎)样品作对照。结果 7月份采收丹参茎叶水提物(SY-7)抗氧化活性最强,且总酚酸的量最高(75.663 mg/g),其次为7月份采收丹参茎叶醇提物(CY-7),市售丹参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及总酚酸的量均低于7月份采收丹参茎叶提取物。丹酚酸单体化合物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均具有明显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且表现出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丹参茎叶水提物和醇提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且含有丰富的丹酚酸类化合物,其中含有的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具有明显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边丽华  邹琳  周冰谦  刘伟  周洁  王晓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3):4344-4349
该文研究了镧对丹参毛状根中活性物质积累及其合成途径中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揭示土壤因子镧影响丹参药材品质形成的环境机制奠定基础。采用HPLC测定丹参毛状根中活性物质含量;采用Tiangen多糖多酚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RNA,采用Takara反转录试剂盒合成c DNA,采用PCR荧光定量试剂盒进行实时定量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镧处理对丹参毛状根内丹参酮类和酚酸类的积累表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处理后9 d其酚酸类成分含量达到峰值,丹参酮类成分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5 d内);镧处理后丹参体内活性物质积累的峰值时间相对滞后于酶基因表达的峰值时期,FPPS,TAT,HPPR 3个酶基因与丹参酮ⅡA、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变化趋势相似,暗示FPPS,TAT,HPPR 3个酶基因在镧诱导的丹参活性物质积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丹参毛状根中酚酸类有效成分形成的次生代谢分子机制.方法:用茉莉酸甲酯(MJ,100μmol·L-1)对丹参毛状根进行诱导实验,分别在0,6,12,24,36h收获材料,运用实时定量PCR对丹参中迷迭香酸次生代谢途径上的关键酶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同时,采用LC-MS测定各个时间点毛状根材料中迷迭香酸(RA)、丹酚酸B(LAB)及咖啡酸(CA)的含量.结果与结论:外源性信号分子MJ作用于丹参毛状根,酚酸类成分迅速积累,表现为CA,RA均在诱导后24h达到最大值,LAB的含量36h后达到最高.其诱导机制可能与不同程度的激活RA合成中苯丙氨酸途径上关键酶基因PAL,4CL,C4H与酪氨酸途径中TAT,HPPR基因的表达有关,基因表达在时间呈现先后性,其中,4CL与PAL的贡献度较大.这为今后更深一步的研究丹参水溶性酚酸类成分的次生代谢途径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丹参毛状根对麻醉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冠脉结扎致心肌缺血模型。结果:丹参毛状根能显著降低缺血所致室速(VT),室颤(VF)的发生率,降低血浆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增高程度,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丹参药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毛状根具有和丹参相似的药理作用,为其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丹参转基因毛状根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起丹参的转基因毛状根诱导及离体培养体系。方法:考察了不同外植体、不同农杆菌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诱导丹参毛状根的效率,共培养外植体用400 g.L-1Cef水除菌5 min,接种在MS+400 g.L-1Cef+2.5 g.L-1Hyg的固体培养基上,完全除菌后转接入6,7-V+2.5 g.L-1Hyg液体培养基继代培养,GFP荧光检测阳性毛状根,PCR检测农杆菌特征基因rolC,并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的毛状根干重和二氢丹参酮I的积累。结果:用丹参叶片基部诱导毛状根,成功率可达到93.3%;农杆菌侵染10 min诱导效率最高为63.3%;共培养2~3 d诱导效果最好;PCR结合GFP荧光检测的方法鉴定阳性转基因材料具有较高的可信性;丹参毛状根生物量变化与次生代谢物积累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结论:成功建立起丹参转基因毛状根离体培养体系,为进一步的基因工程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12批丹参茎叶为研究对象,为究其HPLC指纹图谱中色谱峰和活血活性的相关性,建立其基于酶活性的活血活性谱-效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纤维蛋白原平板法,测定6批丹参茎叶的指纹图谱和体外活血活性值,用对照品对指纹图谱特征峰进行指认,并对指纹图谱特征峰成分与其活血活性进行相关分析;运用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建立其谱-效模型,采用6批丹参茎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丹参茎叶指纹图谱中得到7个特征峰,由Kendalls tau-b相关性分析可证明丹参茎叶活血活性与7个色谱峰峰面积有相关性,陡坡图分析得该模型的最优主成分数为5,经指认分别为原儿茶醛,咖啡酸,共有峰5(未指认),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其中原儿茶醛、共有峰5和丹酚酸B对活血作用显正相关,咖啡酸(CA)和迷迭香酸(PCA)对活血作用显负相关,预测值和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较小。结论:该实验建立的基于酶活性的活血活性谱-效模型可较好地预测丹参茎叶的活血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不同炮制方法对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丹参不同炮制品中丹酚酸B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各种丹参炮制品中的丹酚酸B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各炮制品中,酒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最高,醋丹参次之,其次是生丹参,米炒丹参和炒丹参中丹酚酸B的含量很少,丹参炭中丹酚酸B的含量最低.结论:丹酚酸B热稳定性差,乙醇和酸性添加剂可增加丹酚酸B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