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目的:观察筋骨刺法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夹脊穴筋骨刺法,深刺2.5~3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用针灸针(0.35mm×75mm)斜刺腰夹脊穴,配穴加用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昆仑等穴位,留针25min,1次/d,10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以证明夹脊穴筋骨刺法既安全可靠又疗效突出。结果:夹脊穴筋骨刺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与功能综合评分变化的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夹脊穴筋骨刺法能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齐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19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118例主穴取L4~L5华佗夹脊穴、气海俞、关元俞、大肠俞、环跳、秩边、殷门、阳陵泉,每次取4~5穴,配穴为患处或患处附近的明显压痛点即阿是穴,每次选取2~4处,在每个穴位刺入3针。对照组72例所取穴位与治疗组相同,但只刺1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7.5%、对照组8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4,P0.05)。结论:齐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优于单针治疗。  相似文献   

3.
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2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方法:一组环跳(双)、阳陵泉(双);二组秩边(双)、委中(双)。用红花注射液2支(1毫升/支),注入一组穴;当归注射液1支(2毫升/支),注入二组穴。常规消毒穴位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垂直刺入穴内,作缓慢提插,待穴位得气后,抽吸无回血,每穴注入0.5毫升药液。日二次,7天一疗程。  相似文献   

4.
笔者运用温针灸治疗腰腿痛50例,疗效较为满意。治疗方法嘱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选取:秩边,环跳,次髎,阴市,阳陵,昆仑穴。局部常规消毒,用3.5~5寸毫针刺入秩边,环跳穴,另取2寸毫针4枚分刺次髎、阴市,阳陵、昆仑穴,进针后用提插捻转之手法使之得气,再将截成的短叉条(约一寸)置于针尾熏灸1~2壮,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结果 50例中均采用上述治疗方法,最多针2疗程,最少针5次,其中治愈  相似文献   

5.
巨刺双针法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108例:以环跳穴为主穴,配以白环俞、阳陵泉、委中、昆仑.后澳,治疗时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选取28号2寸和5~6寸毫针,局部常规消毒,先取2寸长毫针刺后溪、昆仑;委中穴或白环俞,单针,待得气后再取5~6寸毫针在患测环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牵引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2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一般临床对照观察掷骰子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针刺,俯卧位或侧卧位,循经取穴,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配华佗夹脊穴,据病情加双下肢取秩边、环跳、委中、承扶、承山、昆仑、太溪等穴,消毒,毫针(环跳穴、承扶穴3寸毫针,其余用1.5寸毫针),快刺穴位浅层,慢深入穴位,中等强度提插捻转,直到产生酸麻胀痛感觉,30min/次,1次/d,并用TDP照射腰部和腿部。治疗组60例牵引,LYQ-02型牵引,据病情及耐受度设置牵引重量,一般从20~35kg开始,逐渐加至55~75kg,选择动态牵引,牵引重量间隔为5~l0kg,牵引时间为20~30min,休息片刻后针刺,隔日1次。针刺,取腰阳关、双肾俞,配以委中,承山,附阳、昆仑,2寸毫针用提、插、捻、转、平等手法,留针30min,1次/d,治疗后平卧硬板床休息1d。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病灶、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6例,有效3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痊愈12例,有效20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5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牵引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环跳"穴不同组织(神经干与肌肉层)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髓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与c-jun磷酸化表达的影响,探讨"环跳"穴深刺或浅刺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环跳浅刺组、环跳深刺组,每组12只。采用横断法复制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模型。电针"环跳"穴治疗,深刺组针刺触及神经干,以大鼠下肢出现瞬间抽动为度;浅刺组针刺非神经干肌肉层,以穴区肌肉出现轻微颤动为宜。每次治疗时间为2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d。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L4-L5脊髓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L4-L5脊髓磷酸化JNK(p-JNK)和磷酸化c-jun(p-c-jun)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脊髓神经元胞体出现肿胀、变性凋亡,经电针治疗后,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减少,环跳深刺组L4-L5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浅刺组。模型组L4-L5脊髓p-JNK和p-c-jun表达升高,经电针治疗后,二者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1),且环跳深刺组p-JNK和p-c-jun表达下降程度明显高于环跳浅刺组(P0.01)。结论:针刺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病理形态学变化有明显改善作用,电针刺激"环跳"穴不同组织可以不同程度下调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髓p-JNK和p-c-jun表达水平,抑制JNK信号转导通路激活,保护神经元细胞,这可能是环跳穴深刺触及神经干疗效优于浅刺非神经干肌肉层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组74例,治疗3—30次;药物治疗对照组65例,治疗30天。温针组:患者俯卧或侧卧,取腰部压痛点及相应夹脊穴,腰阳关、委中、昆仑。急性扭伤加人中,疼痛放射下肢加环跳,下肢麻木加阳陵泉。手法:腰部夹脊穴直刺0.8-1.5寸,根据病情也可针尖斜向椎体斜刺1-2寸,针感酸胀重麻,温灸30分钟;腰阳关直刺1.52寸,捻转补泻法,酸胀感,温针灸20分钟;委中直刺0.8至1寸,不灸;人中针尖向上15°角斜刺,捻转手法,1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次;环跳强刺2.5-3.5寸,提插捻转手法,针感酸麻胀达足底部,…  相似文献   

9.
<正> 1.选穴:主穴:秩边、华陀15—17。配穴: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耳针:坐骨神经区敏感点、穴位压痛点(次髎、殷门、跗阳等穴周围)。 2.病人体位:取俯卧位,均针刺患侧穴位。 3.针的选择:一般2—4寸的28号不锈钢针为宜。 4.针刺顺序:先刺耳针坐骨神经区敏感点,以达快速止痛。再针刺穴位压痛点,以通调经络,最后针刺主穴与配穴,以达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疚之、寒则留之的目的。留针30~4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5.针刺手法及针感:采取提插与捻转两种手法,互相结合运用,针感必须达到酸、麻、沉、胀的“得气”要求。尤其主穴的针感,必须准确。秩边穴直刺3—4寸,有麻电感,向下肢放射。华陀15—17,直刺1—2寸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本组47例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60岁。多为腰椎间盘突出,主诉为腰及腿痛者40例,45例有诱发因素,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年。2 治疗方法2.1 针刺治疗 取患者俯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取患侧腰椎间盘突出1、2、3、4穴为主穴(笔者临床经验穴,即患椎旁开3寸、1寸、0.5寸,髂后嵴直下2寸),向椎体方向呈45°斜刺或直刺2.5~3寸或向下斜刺2.5~3寸深,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针感沿下肢痛疼的经络似触电样传到趾尖、足背、足底或足根部,留针30分钟(中途行针1次或加电针仪)。以患侧秩边、环跳、殷门、委中、太冲透涌泉穴为辅穴。辅…  相似文献   

11.
芒针深刺秩边穴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芒针深刺秩边穴的临床应用研究杨兆钢,冀来喜(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300193)主题词穴,秩边,长针疗法,,针刺深度秩边穴为临床要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4涨椎棘突下旁开3寸。传统计法为直刺2.5~3寸,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等疾患[1]。然而,深刺该...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癔病性失语,疗效显著,余选用廉泉、天突、合谷、太谿为主穴多能一次取效,现将刺法介绍于后供同道参考。刺廉泉针尖向上方进针7分~1寸,天突针入3分向下沿胸骨后进针1寸,二穴均用泻法,廉泉以提插为主,天突主要用捻转运针,不留针或留针5~15分钟,合谷穴针入1寸并可透劳宫。太谿刺5分~1寸,针尖向外踝前缘,二穴均用平补平泻法。体质差者配足三里,神情呆滞者刺入中、少商、神门。亦可在合谷、太谿二穴加用电针。  相似文献   

13.
【治疗方法】取穴:肾俞、环跳、殷门、阳陵泉、承山。配穴:秩边、风市、绝骨、压痛点。医生在穴位处行常规消毒,手持2.5毫针分主次先后进针。毫针刺用泻法,针感得气后启动G6805治疗仪,用电针中频连续波脉冲治疗20分钟。针后在主穴各拔火罐一枚,10分钟取罐,5次为一疗程。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外伤性截瘫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中国针灸》2000,20(6):378-381
脊髓外伤是临床常见而又较严重的一种损伤,虽经创伤外科治疗,但常遗留截瘫及二便功能障碍,康复较困难。针灸是一种较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10余年来国内主要期刊有关针灸治疗外伤性截瘫的资料整理概述如下,以探求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11 取穴 多取督脉经穴,华佗夹脊穴及背俞穴,尤以损伤脊柱周围的穴位为重点,配以诸阳经的穴位。如郑氏治疗72例,局部取损伤椎节上、下各两节之间的华佗夹脊穴及背俞穴,循经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穴。尿失禁者,配以任脉和肝经的穴位,还可深刺秩边穴及刺盆神经丛,使针感传导至前下腹及会阴部。…  相似文献   

15.
笔者自1983年4月~1989年11月,针刺下都穴治疗各部疾病引起的恶心呕吐22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一、穴位:自然握拳,手背四五指缝尖上方约0.5厘米处。二、刺法:避开可见静脉,用毫针顺掌骨间隙刺入0.5~1寸,左右捻转数次,以得气为度。一般失刺单侧,15分钟后效差者加刺对侧。留针20~60分  相似文献   

16.
自 2 0 0 0年 4月以来 ,笔者采用自血穴位注射治疗3 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 ,疗效较好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3 5例中 ,男 2 1例 ,女 1 4例 ;年龄 2 7~ 70岁 ,平均48.5岁 ;病程最长 5年 ,最短 45d。将其随机分为自血穴位注射组和治疗组。2 治疗方法2 1 注射组 :本组 2 0例 ,选穴 :取双侧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为主穴 ,配以大椎、三阴交等穴。治疗方法 :合谷直刺 1 .5寸、曲池直剌 1 .5寸、血海针尖向上斜刺0 .5寸 ,使针感达到腹部为宜 ;足三里直刺 1 .5寸 ,大椎向上斜刺 0 .5寸 ,三阴交直刺 0 .5寸使针感达足心为宜。用无菌空注射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联合牵引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82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1例牵引治疗,卧位,依据患者体重、耐受力、肌腱韧带素质确定牵引重量。一般情况牵引质量为身体质量50%80%。治疗过程中,注重老人感受。1次/d,时间20min。治疗组91例针刺和艾灸,主穴:腰夹脊穴,配穴:环跳、委阳、秩边;L4-5突出配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穴;L5S1突出配殷门、承扶、委中、太溪、承山、昆仑等穴。380%。治疗过程中,注重老人感受。1次/d,时间20min。治疗组91例针刺和艾灸,主穴:腰夹脊穴,配穴:环跳、委阳、秩边;L4-5突出配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穴;L5S1突出配殷门、承扶、委中、太溪、承山、昆仑等穴。35个穴位,1次/d,留针20min。手法推拿,一理筋放松,二侧卧位定点斜搬伸腿法,三共振法,四抖腰拍击法,五点穴法。牵引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10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62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60%。对照组痊愈27例,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60.4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推拿联合牵引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深刺夹脊穴结合中药熏蒸和单纯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验证深刺夹脊穴与中药熏蒸的协同效应。方法: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深刺夹脊穴结合中药熏蒸组先在腰夹脊穴处向脊柱方向深刺2.0—2.5寸,再取大肠俞、环跳、秩边等穴直刺,然后再用中药熏蒸腰部。单纯针刺组单用针刺。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腰部疼痛及下肢疼痛消失的情况。结果:两组间疼痛消失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剌夹脊穴结合中药熏蒸组镇痛起效时间早于单纯针刺组,2个疗程后深刺夹脊穴结合中药熏蒸组腰部及下肢疼痛消失情况均好于单纯针刺组。结论:深刺夹脊穴结合中药熏蒸可以大大缓解腰突症患者的腰部及下肢疼痛。  相似文献   

19.
张润生 《江苏中医药》2003,24(10):25-25
我院温针室于 1998年至2 0 0 2年间采用温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38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 38例中 ,男性 31例 ,女性 7例 ;最大年龄 4 2岁 ,最小年龄 17岁。均经临床检查确诊。2 治疗方法取腰椎病变部位夹脊穴 ,用 2寸毫针对刺 ,针刺时针尖向脊椎下斜刺 ,得气后留针 ,并施温针 (即在针柄上加艾柱灸 ) ,灸后拔罐。配穴 :伴有坐骨神经痛者 ,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 ;痛至脚跟者加丘墟、足临泣 ;如以后侧疼痛为甚者 ,取足太阳经穴为主 ,如秩边、承扶、委中、承山、昆仑等。以上诸穴进针得气后 ,留针 ,…  相似文献   

20.
挑治、穴位敷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针灸科自2001年10月开始,采用挑治加穴位敷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并结合X线摄片、CT或MRI检查确诊。120例患者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28~61岁;病程15天~3年。2治疗方法挑治加穴位敷药法:穴取L3~L5夹脊、秩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悬钟、昆仑,每次选用4~5穴;患者取俯卧位,相应穴位用0.5%碘伏消毒后,用2%利多卡因局麻,然后用三棱针挑破皮肤,尽量挑出一些白色纤维组织,挑治后在针孔处置入备用药棉(药棉制备:生川乌10g、生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