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了解红核妇洁洗液在体外对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的杀菌效果。方法采用微:fEZ.倍稀释法测定红核妇洁洗液对大肠埃希菌、绿脓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普通变形杆菌、淋病奈瑟氏菌、粪链球菌、藤黄微球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阴道加特纳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杀菌率。结果红核妇洁洗液对11株实验菌株的MIC和MBC为16-64倍稀释;10倍稀释液对11株实验菌作用4min均达到100%杀菌率;红核妇洁洗液原液与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病奈瑟氏菌和阴道加特纳菌作用15s杀菌率均达100%,杀菌效果与碘酊相似。结论红核妇洁洗液能有效杀灭导致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可用于外阴局部的消毒和细菌性、假丝酵母菌性和需氧菌性阴道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红核妇洁洗液治疗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门诊募集单纯性VVC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红核妇洁洗液组)和对照组(硝酸咪康唑软胶囊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2周、4周、8周进行真菌检测、瘙痒评价、VVC评分、BV五项检测及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后1~2周,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瘙痒阳性率、真菌阳性率、VVC评分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治疗后4周与基线相比,p H值、唾液酸苷酶、白细胞脂酶、脯氨酸氨基肽酶阳性率显著下降,但两组无显著差异。治疗后8周,研究组的白细胞脂酶阳性率、VV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常规、生化指标、心电图等无显著差异,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红核妇洁洗液治疗单纯性VVC有效、安全,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3.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外阴阴道炎症,是最常见的外阴阴道炎症之一。我院于2005年1月1日-2006年12月1日使用双唑泰栓治疗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不同时期IL-17A等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Th17细胞在RVV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致病菌为白假丝酵母菌RVVC患者33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32例以及8例健康对照者,收集不同时期阴道冲洗液。采用液相悬浮芯片技术(luminex)检测IL-10、IL-17A、IL-22、IL-23和IFN-γ等细胞因子浓度。结果:RVVC组与VVC组发作期阴道冲洗液中IL-17A浓度分别为(79.08±78.80)pg/ml和(68.67±85.67)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4.52±3.8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VVC组与VV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VC组缓解期阴道冲洗液IL-17A浓度为(3.53±2.03)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RVVC组阴道冲洗液IFN-γ、IL-17A及IL-23浓度在发作期明显高于缓解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VVC组阴道冲洗液IL-10浓度在发作期明显低于缓解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8±1.12)pg/ml vs(2.45±0.92)pg/ml,P=0.041]。VVC组阴道冲洗液IL-17A浓度在发作期明显高于缓解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L-17A在阴道黏膜防御白假丝酵母菌的免疫反应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缓解期阴道局部IL-17A低水平表达可能引起VVC反复发作。RVVC发作期IL-10没有参与阴道局部的免疫调节反应,可能也是VVC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以及不同菌种菌株对临床常用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9年1月~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确诊为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沙堡弱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及科玛嘉假丝酵母菌培养基进行真菌种类鉴定。分析比较白假丝酵母菌和非白假丝酵母菌组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并分析不同组真菌对临床常用药物(氟康唑、克霉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和制霉菌素)的敏感性。结果:VVC患者阴道分泌物共分离得到544株假丝酵母菌菌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417株(76.65%),127株非白假丝酵母菌中光滑假丝酵母菌95株。与非白假丝酵母菌组患者相比,白假丝酵母菌组患者的白细胞数目增加、优势菌群中阴道加德纳菌比例及Nugent评分升高,且菌群密集度和菌群多样性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菌株对制霉菌素均敏感,白假丝酵母菌对克霉唑和氟康唑更加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6.40%和80.34%,而非白假丝酵母菌则对咪康唑和伊曲康唑更加敏感,敏感率分别为77.17%和42.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白假丝酵母菌组和非白假丝酵母菌组VVC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不同,各组菌株对克霉唑、氟康唑、咪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局部免疫环境状态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一种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机会性真菌感染,是常见的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约占微生物所致阴道炎的1/4~1/3.研究显示,VVC和复发性VVC(RVVC)的发生可能与局部免疫功能异常有关,但关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在抗假丝酵母菌感染中的作用还不明确,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观点及结论不一,而国内关于此的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7.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致病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了解中国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并评价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 400mg3日疗法与 200mg7日疗法对VVC的疗效。方法 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开放性研究,对 2003年 1月至 7月全国 6家医院 250例VVC患者进行阴道假丝酵母菌的培养,并比较硝酸咪康唑 400mg3日疗法与 200mg7日疗法的疗效及副反应。结果  (1)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造成VVC最常见的致病菌,占 88.4%,而其他一些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依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 ( 5. 2% )、伪热带假丝酵母菌 ( 1.6% )、星型假丝酵母菌 ( 1.2%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2% )、平滑假丝酵母菌(0.8% )及季也蒙假丝酵母菌 (0.8% )等。(2)停药 10 ~14d时, 4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 89 9%, 2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 89 7% (P>0.05)。停药 28~35d时, 4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 96.1%, 2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 93 1% (P>0.05)。结论 (1)VVC的最常见致病菌是白色假丝酵母菌,机体的免疫异常及阴道环境的改变是VVC发生的重要原因。(2)硝酸咪康唑 400mg3日疗法与 200mg7日疗法在治疗效果上差异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对小鼠阴道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治疗作用,及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泡腾片的安全性和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于南昌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应用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对小鼠阴道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进行保护性研究;观察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泡腾片对新西兰兔的急性皮肤刺激试验、阴道局部黏膜刺激试验的结果及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1)小鼠阴道冲洗液白色假丝酵母菌培养结果(菌落数)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中剂量组与制霉菌素阳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3947±0.3265对0.3336±0.4634)。(2)新西兰兔试验部位皮肤、阴道黏膜及周围皮肤无红斑、水肿等,全身情况未见异常;阴道黏膜亦未见病理改变。(3)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泡腾片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有效率88.9%,与硝酸咪康唑栓对照组(82.5%)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对小鼠阴道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泡腾片对皮肤、阴道黏膜无刺激作用;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维持治疗过程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复发的因素进行研究。自1998~2001年在Waney大学及Temple大学对RVVC进行研究。纳入标准:患者存在症状、假丝酵母菌培养阳性、在之前12个月VVC发病≥4次(包括本次)、年龄≥18岁。至少有1次VVC在过去被医生诊断。剔除标准:假丝酵母菌培养阴性;不能提供参加时或至少1个月随访资料。  相似文献   

10.
伊曲康唑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80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又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candidiasis,VVC)是一种以白念珠菌为主的酵母菌引起的机会性真菌感染,超过75%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治疗VVC常用的方法是阴道局部使用抗真菌药,如咪康唑、克霉唑、制霉菌素,但局部用药的方法对一些复发性VVC及中重度VVC疗效并不满意。本文采用单独口服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治疗广东和广西两省非初发VVC或中重度VVC共804例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大鼠模型中感染及治疗后阴道超微结构及局部免疫应答的变化。方法建立VVC大鼠模型,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制霉菌素组、空白凝胶组及中药组,每组8只。VVC建模成功后,根据分组连续阴道灌注给药14天,停药后计算病原体清除率,阴道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检测阴道组织变化。结果与模型组和空白凝胶组比较,制霉菌素和中药组的病原体转阴率显著升高(P<0.05)。制霉菌素及中药苦参凝胶治疗后,阴道上皮微绒毛及糖萼恢复正常形态,线粒体肿胀程度降低。真菌感染后IL-17表达显著上调(P=0.017),制霉菌素及中药苦参凝胶治疗后IL-17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无明显变化(P=0.620,P=0.324)。而各组间IFN-γ、IL-4、IL-21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真菌感染后大鼠阴道上皮组织显著破坏,而制霉菌素及中药苦参凝胶能在体内发挥抗白假丝酵母菌活性,促进受损阴道上皮超微结构尤其是糖萼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维持治疗过程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复发的因素进行研究。自1998~2001年在Waney大学及Temple大学对RVVC进行研究。纳入标准:患者存在症状、假丝酵母菌培养阳性、在之前12个月VVC发病≥4次(包括本次)、年龄≥18岁。至少有1次VVC在过去被医生诊断。剔除标准:假丝酵母菌培养阴性;不能提供参加时或至少1个月随访资料。每例患者在入组时及以后每月完成1份问卷调查。取阴道拭子做真菌培养。随访期间VVC复发次数依据医务人员诊断或因VVC症状体征到门诊就诊的文字记载。入选患者98.5%(64/65)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阴道冲洗途径给予红核妇洁洗液对大鼠胚胎-胎仔的发育毒性作用。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完成实验。SD孕鼠随机分为4组:红核妇洁洗液高、中、低3个剂量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21只。各实验组孕鼠于受孕第6至第15天经阴道冲洗途径按1.0 m L/kg体重剂量给予红核妇洁洗液原液、2倍稀释液和4倍稀释液,2次/d;对照组孕鼠给予同样容积的生理盐水。各组孕鼠于妊娠第0、5~15、20天记录体重;妊娠第20天,颈椎脱臼处死,计数活胎数、死胎数和吸收胎数;观察胎仔外观、称量其体重后,将每窝1/2的活胎仔乙醇固定、茜素红染色、甘油透明后检查骨骼发育情况;另1/2活胎仔经Bouins液固定后,检查内脏发育情况。结果在实验剂量范围内,红核妇洁洗液各剂量组孕鼠的生殖能力、胚胎形成和胎仔外观、骨骼及内脏生长发育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述实验条件下,未见红核妇洁洗液阴道冲洗对大鼠胚胎-胎仔的发育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假丝酵母菌对人阴道上皮细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白假丝酵母菌热灭活孢子刺激体外培养的人阴道上皮细胞12h和24h,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细胞TLR4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人阴道上皮组织和体外培养人阴道上皮细胞均表达TLR4mRNA。白假丝酵母菌热灭活孢子刺激12h,上皮细胞中TLR4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刺激24h组P〈0.05,刺激24h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50。结论人阴道上皮细胞构成性表达少量TLR4,白假丝酵母菌刺激12h时人阴道上皮细胞表达TLR4 mRNA增加,推测TLR4可能在人阴道上皮细胞识别白假丝酵母菌和启动防御感染的早期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的致病白假丝酵母菌对6种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性与耐药基因MDR1、CDR1、CDR2和PDR1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菌株取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经菌种鉴定取白假丝酵母菌213株(RVVC 76株,VVC 137株)后做体外药敏试验;荧光定量PCR对已确定敏感、中敏或耐药的菌株进行耐药基因表达检测。结果:PDR1基因仅在部分菌株中有表达,RVVC组的PDR1基因表达率明显低于VVC组(P<0.05);两性霉素B的VVC-耐药组高于VVC-中敏组(P<0.05),伊曲康唑的RVVC-耐药组高于VVC-敏感组、VVC-耐药组和RVVC-敏感组(P<0.05),即对两性霉素B耐药的VVC菌株、对伊曲康唑耐药的RVVC菌株PDR1表达均升高;CDR1、CDR2、MDR1在所有白假丝酵母菌中均有表达,仅CDR1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咪康唑VVC-中敏+耐药组高于VVC-敏感组(P<0.05),氟康唑VVC-中敏组表达高于VVC-敏感组和VVC-耐药组(P<0.05),即对咪康唑耐药的VVC菌株表达高于其敏感菌株,对氟康唑中敏菌株表达高于其敏感和耐药组。结论:RVVC的治疗可优选制霉菌素。致RVVC菌株对伊曲康唑明显耐药,且与PDR1基因高表达有关。致VVC菌株对咪康唑、氟康唑产生耐药可能与CDR1高表达有关。PDR1和CDR1可能同时参与RVVC的耐药机制,而与CDR2和MDR1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分离株的基因型别特征及不同基因型别的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的药物敏感情况。方法:(1)对211株阴道白假丝酵母菌进行25S rDNA基因分型;(2)采用NCCLS推荐的M27-A微量法测定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咪康唑、伊曲康唑、克霉唑、氟康唑和制菌霉素等6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211株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分为3种基因型,A型189株(89.6%),B型19株(9.0%),C型3株(1.4%);(2)不含内含子组(A型)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咪康唑、伊曲康唑、克霉唑和氟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C)高于含内含子组(B、C型)(P0.05);不含内含子组(A型)与含内含子组(B、C型)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和咪康唑的敏感率有显著差异(P0.01),前者显著低于后者。结论:不同基因型别的白假丝酵母菌在阴道内的分布具有独特性,A型为主要基因型;VVC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别对不同药物的敏感率和MIC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建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大鼠模型来评估水溶性壳聚糖妇科软凝胶(商品名:富宁康)治疗VVC的抗真菌及黏膜修复作用。方法 2018年9-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相关动物实验。将30只雌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分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感染模型组、富宁康组、制霉菌素组及雌激素组,根据分组连续给药7 d,停药后取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查,计算病原体转阴率,取阴道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HE)、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检测阴道组织变化。结果停药1 d及4 d后富宁康的病原体转阴率均为100%。富宁康治疗后,大鼠阴道黏膜厚度较感染大鼠显著增加[(114.15±12.65)μm vs.(74.47±28.90)μm,P=0.001],阴道上皮结构基本恢复至正常。此外,富宁康治疗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及干扰素(interferon,IFN)-γ未见显著改变,但IL-17(P=0.035)及非B细胞Ig G(P=0.003)表达上调。结论富宁康能够有效清除真菌,修复阴道黏膜并调节局部固有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8.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病阴道局部固有免疫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病(VVC)阴道局部固有免疫机制.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健康体检妇女、单纯性VVC患者和复发性VVC(RVVC)患者各20例,采集阴道灌洗液,行HE染色,细胞计数及分类,采用RT-PCR法测定阴道脱落细胞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mRNA水平.结果 (1)VVC组和RVVC组灌洗液的pH值分别为5.035±0.63和5.430±0.66,与对照组4.572±0.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细胞分类中,VVC组中性粒细胞[(46.45±7.61)%]与对照组和RVVC组[分别为(18.25±3.27)%和(17.7±4.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VC组单核细胞(5.40±2.30)%,较对照组(3.90±1.68)%和RVVC组(3.70±1.42)%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照组、VVC组和RVVC组MCP-1的mRNA表达分别为0.6363±0.0300、0.8338±0.1100、0.5315±0.0600,VVC组MCP-1的mR-NA显著高于对照人群,而RVVC组MCP-1的mRNA显著低于对照人群.结论 (1)阴道pH的改变与阴道的感染相关.(2)假丝酵母菌侵入机体后将导致机体的免疫防御反应,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增加并到达炎症部位发挥杀灭病原菌的作用.(3)阴道局部MCP-1低表达相关的免疫防御缺陷可能是RVVC反复发作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由于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阴道局部的代谢变化及机体免疫状态的特殊性,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发生率及复发率居高不下,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找到最优的妊娠期VVC筛查流程和合理且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减少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个体的系统免疫和局部免疫的状态,妊娠期外生殖道环境的生理性改变,妊娠期雌、孕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妊娠期机体的免疫抑制状态,以及许多妊娠期特发性疾病的影响等。但目前尚无统一解释,这就为有效预防及针对性治疗妊娠期VVC带来一定困难,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就成为一种趋势。就妊娠期VVC在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