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我院新入职护士对患者安全文化的认知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医院患者安全文化测量问卷,对新入职护士进行患者安全文化认知测评。结果患者安全文化积极反应率较高的维度为"科室内团队合作"(90.04%)"组织学习与持续改进"(86.45%)"沟通的开放性"(85.06%)与"对差错的反馈与沟通"(81.33%)。积极反应率较低的3个维度为"对差错的非惩罚性反应"(44.81%)"不良事件报告频率"(47.30%)及"人员配置"(56.43%)。拖班时长和月夜班数是护士评价患者安全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新入职护士的整体患者安全文化偏正向,但是不良事件上报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积极反应率较低,医疗机构管理部门在以后工作中,应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提升患者安全文化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广州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病人安全文化的现状。方法采用病人安全文化的医院调查问卷,对广州市7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进行病人安全文化测评。结果病人安全文化正性应答率较高的维度为"组织学习与持续改进"(90.04%)与"科室内团队合作"(87.22%)。而有待改进的领域有"人员配置"(24.40%)、"对差错的非惩罚性反应"(32.56%)、"沟通的公开性"(40.47%)以及"事件报告频率"(44.59%)。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年限、是否知晓差错报告系统和对差错报告系统的评价是护士评价病人安全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P﹤0.01或P﹤0.05)。结论广州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人员配置、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沟通的公开性等方面有待改进。各医院应加强对差错报告系统的完善,并鼓励更多护士为病人安全管理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河南省某三级综合性中医院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知情况,为提高患者安全管理质量指明方向。方法:随机选取河南省某三级综合性中医院600名临床护理人员,采用中文版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表(HSOPS)进行调查。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及等级相关检验(Spearman)。结果:本组护理人员组织学习与持续改进、管理者促进安全的期望与行动、科室团队合作、对患者安全的管理支持、科室间协作、对错误的反馈与沟通6个维度积极反应率均70%,为患者安全文化优势领域;事件报告频率、沟通的公开性、人员配置、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4个维度积极反应率均50%,为患者安全文化劣势领域即待改进领域;86.4%的护理人员对所在科室患者安全总体评价为优秀或良好。不同科室之间不良事件报告数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是否与患者直接接触与患者安全总体评价有关,每周工作时间与患者安全总体评价有关(P0.01)。结论:护理人员对于患者安全文化总体较好,但非惩罚性文化、不良事件报告频率、人员配置方面仍需改进。  相似文献   

4.
杨惠  金梅 《中华护理杂志》2018,53(8):983-989
目的 探讨在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开展安全文化课程的效果。方法 选取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2016年186名新入职护士进行安全文化课程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患者安全文化、护理事件报告与处理、护理风险评估与处理、沟通与安全防护、临床求助能力、心理调适,共6个主题。培训集中理论授课,分组实践,并引入主题演讲、情景模拟、体验教学、小组反思讨论和临床实训演练等互动方式进行规范化培训。应用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表、安全态度调查问卷、自我评价表及反思日记对新入职护士患者安全文化感知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培训后,新入职护士医院患者安全文化平均同意率为68.56%,仍未达到优势区域;医院患者安全文化6个维度同意率较培 训前提高(P<0.001)。安全态度调查问卷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我评价表和反思日记分析显示, 安全文化课程培训提高了新入职护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迁移能力。结论 安全文化课程培训能有效提高新入职护士患者安全文化感知水平,促进其形成积极的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构建医院安全文化氛围,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国精神科护士的患者安全文化(PSC)认知现状,为护理管理者制订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提高精神科护理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9月选取我国7个地区的2624名精神科护士为研究对象。调查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及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问卷(HSOPSC)。对精神科护士"不良事件报告频率"及"对患者安全的总体感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回收问卷2624份。HSOPSC各维度的积极应答率为43.33%~83.3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员配置、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对错误的反馈与沟通、交接班与转科是不良事件报告频率的影响因素(P<0.05),共同解释总变异的15.8%;人员配置、组织学习与持续改进、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管理者促进安全的期望与行动、对错误的反馈与沟通、对患者安全的管理支持和交接班与转科是对患者安全的总体感觉的影响因素(P<0.05),共同解释总变异的41.2%。结论精神科护士的PSC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建议护理管理者针对精神科护士的人员配置、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不良事件报告频率3个领域进行干预,提高精神科护士对PSC识别水平,从而提升精神科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ICU新入职轮转护士进行安全文化培训的效果。方法对2017年8月—2018年12月在ICU进行轮转的22名新入职护士进行安全文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消防安全、患者安全、感控安全、员工安全、安全管理。结果培训后ICU新入职轮转护士医院患者安全文化同意率较培训前提高(P<0.05),培训满意度在95%以上。结论安全培训能有效提高ICU新入职轮转护士的患者安全文化感知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影响黑龙江省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认知的因素,为管理者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10月—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黑龙江省内抽取4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临床护士989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及Logistic回归明确影响护士对不良事件报告认知情况和报告的因素。[结果]有41.97%护理人员在最近1年内自愿上报过护理不良事件,护士对不良事件报告认知的正确率为63.16%;护士的职称和工作年限是影响其对不良事件报告认知程度的因素,护士的工作年限及不良事件报告认知影响其对不良事件的报告情况。[结论]黑龙江省护理人员自愿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率较低,护理管理者应加强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的认知水平,培养其正确的护理安全态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柯氏模型为导向进行中医医院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基础培训的效果评价,探索构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基础培训效果评价体系。方法本院参加2018年度基础培训的41名新入职护士采用柯氏模型进行规范化基础培训的效果评价,以柯氏模型为指导,采用问卷调查、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方法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四个层面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新入职护士基础培训整体满意度为(4.41±0.64)分,理论考核成绩为(82.53±5.42)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为(86.95±3.91)分,管理者对新护士总体评价满意度为(6.78±1.16)分,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基础培训后3个月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患者对新入职护士的满意率为99.84%(高于全院平均水平95%)。结论基于柯氏模型建立的基础培训效果评价体系能促进培训后的新护士临床护理能力和护理质量提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能客观反映出基础培训的效果,使医院的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基础培训评价工作有科学、完整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9.
柴宇霞  李西娟 《全科护理》2021,19(2):145-148
目的:了解新入职硕士学历护士转型冲击现状,并探讨与工作适应障碍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分别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问卷、新护士转型冲击评价量表(TSNGNS)、工作适应障碍量表(Wa)、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郑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入职的49名硕士学历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入职硕士学历护士转型冲击得分为(87.96±6.72)分,得分率为65.15%,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得分率为44.36%~79.10%;工作适应障碍分值高于国内常模(P<0.001),积极应对低于常模(P>0.05),消极应对分值低于常模(P<0.001);转型冲击总分以及4个维度均与工作适应障碍、消极应对呈正相关,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结论:医院管理者应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工作环境降低适应障碍水平,引导其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减轻新入职硕士学历护士的转型冲击水平,较快地完成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现状,为开展护士规范化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问卷,对北京市8所市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583名新入职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新入职护士的核心能力总分(77.85±11.33)分,其中法律、伦理实践维度得分最高,为(3.63±0.44)分,评判性思维、科研维度得分最低,为(2.75±0.56)分;不同性别、不同学历的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入职护士的核心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规范化培训除了各方面继续加强外,应更加注重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