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11例15个部位关节经临床确诊的糖尿病神经性骨关节病X线、CT影像学表现.结果膝关节1个、跖跗关节3个、趾跖关节6个、趾间关节5个.X线、CT征象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及其内多发钙化斑,关节半脱位,关节腔积液,腔内游离体;关节囊线样钙化,关节间隙狭窄且宽窄不均;邻近关节面不规则骨质破坏、碎裂、溶解;骨质硬化、骨刺形成及骨刺断裂.结论DNOAP多发生在足踝部,以跖跗关节、趾间关节、趾跖关节常见,X线是诊断的最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足的骨关节x表现(附1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19例经临床诊断糖尿病足的骨关节异常X线表现,结果:DF的X表现为骨质疏松伴病变处软组织肿胀;骨干对称性萎缩;早期骨端,关节边缘性骨质破坏;晚期趾间,跖趾关节碎裂和(或)破坏溶解消失及骨干破坏溶解消失;足背血管壁钙化;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骨质增生和骨膜反应。病变部位:趾间,跖趾关节及趾、跖骨,并好发于足着力点。结论:趾间,跖趾关节及趾、跖骨的骨关节破坏、溶解伴局部软组织肿胀为DF的X线主要表现,“图钉征”为本病特征,病变部位与足着力点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19例经临床诊断糖尿病足的骨关节异常X线表现,结果DF的X表现为骨质疏松伴病变处软组织肿胀;骨干对称性萎缩;早期骨端,关节边缘性骨质破坏;晚期趾间,跖趾关节碎裂和(或)破坏溶解消失及骨干破坏溶解消失;足背血管壁钙化;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骨质增生和骨膜反应.病变部位趾间,跖趾关节及趾、跖骨,并好发于足着力点.结论趾间,跖趾关节及趾、跖骨的骨关节破坏、溶解伴局部软组织肿胀为DF的X线主要表现,"图钉征"为本病特征,病变部位与足着力点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欣  王颜刚 《山东医药》2010,50(43):108-109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可致多关节受累。急性期关节局部肿胀可发展为慢性期的局部骨质缺损、关节畸形: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附近的肌腱、腱鞘及皮肤结缔组织,形成大小不一的痛风石,痛风石多见于跖趾、手指、肘部、耳轮等处,极少数沉着于主动脉瓣、二尖瓣、心肌、声带、舌、鼻软骨等。沉着处皮肤可破溃,形成瘘管,有白色粉样尿酸盐结晶析出。受累关节在X线片上可见到骨软骨缘的骨质缺损,骨关节间隙变宽。  相似文献   

5.
佐剂性关节炎早期病变的X线位相对比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X线位相对比成像活体研究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早期的骨关节改变。方法:SD大鼠左后足爪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CFA)建市AA模型后.于病变早期进行连贯的右后足爪X线位相对比成像.观察其骨关节的动态变化.同时进行足爪肿胀度、体重等生理指标的检测和传统X线成像。最后.苏木素-伊红(HE)染色行AA大鼠足爪的病理检查.结果: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有后足爪跖趾关节在致炎后第10天.骨质改变不明显,仅表现为周围软组织肿胀第12天骨性关节面及其下出现骨质破坏、骨质疏松.周围软组织肿胀加重。第14天骨质破坏区扩大、融合.尤其边缘部化表现明显。第16天.骨性关节面及其下骨质破坏区仍然存在.关节间隙与正常间隙比较显示增宽,周围软组织肿胀显著.第18天.可见明确的骨膜新生骨形成,骨质破坏区缩小.关节周围骨质密度增高.软组织肿胀减轻。X线位相对比成像能清楚显示上述改变.而传统X线成像却不能分辨。足爪容积及体重在实验期间出现相应变化.并且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随后的病理检查证实了佐剂性关节炎的存在。结论:佐剂性关节炎早期除显著的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增宽外,还可出现骨质疏松、骨质破坏以及骨膜增生.并且呈动态变化过程、X线位相对比成像能清楚地活体显示佐剂性关节炎的细微骨质改变,这是以往任何影像方法都无法比的.因此可以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测手段而广泛应用于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CT及X线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对其早期的骨质病变进行预测,提早进行干预。方法对78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X线平片和螺旋CT检测,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影像学表现主要有骨质破坏、骨质疏松、骨关节变形、软组织肿胀、脱位及病理性骨折以及不同程度的血管壁钙化,同时CT扫描可对患者的下肢小血管病变情况进行记录。结论在糖尿病的临床Ⅰ期患者即可出现骨质及血管改变,当前X线平片仍是糖尿病足诊断的主要方式,CT可清晰的反应患者血管壁钙化情况及骨质的改变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糖尿病足患者X线与CT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9月—2016年3月该院确诊的97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糖尿病足患者下肢X线平片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同时还进行螺旋CT扫描,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将两种影像资料分为X线组和CT组,比较两组影像表现差异,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CT影像对糖尿病足患者足部骨质疏松、骨质破坏、骨关节变形脱位、病理性骨折、软组织病变及血管壁钙化等方面较X线影像阳性显示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平片检查及CT扫描均为临床中诊断糖尿病足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虽然两者均能够对患者的骨质改变、关节蜕变、软组织病变和血管病变有所显示,但CT影像更加清晰,阳性显示率较高;同时CT影像对足部小血管病变情况及早期骨质改变显示更为准确,对提高临床糖尿病足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比较糖尿病足X线及CT的影像学等手段及早的发现糖尿病早期骨质及血管的改变,可以很好的提示临床及早干预治疗。一般的研究手段主要包括分析和比较82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足X线平片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通过研究发现,现骨质及血管改变的现象也可能发生在糖尿病临床Ⅰ期,糖尿病足诊断主要手段之一是X线平片检查是,而通过CT扫描可以对是否出现下肢及足部血管壁钙化和钙化的程度做出判断,同时也可以检查是否出现早期骨质改变。  相似文献   

9.
人工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作为第一跖趾关节炎晚期的一种治疗手段,能够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跖趾关节僵硬、恢复足底骨排列及矫正关节畸形等,在改善患者症状前提下,最大限度维护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使用X线、CT、3.0TMRI诊断早期糖尿病足的方法,分析其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并发足部症状患者35例,对患者分别行X线、CT、3.0TMRI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5例患者X线检查结果示27例患者患足有骨质疏松,其中包含10例患足有骨端骨质破坏并周围软组织不同程度肿胀及8例软组织内检钙化影,8例阴性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29例患者患足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其中包含17例骨质破坏并周围软组织不同程度肿胀及15例可见血管壁不规则钙化,6例阴性患者;MRI检查结果显示35例患者患足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信号异常,软组织肿胀、溃疡,关节积液。结论 MRI检查对于早期糖尿病足的诊断明确于CT及X线平片检查,但检查费用高于CT及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X线平片用于糖尿病足临床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2014年该院50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45例出现骨质疏松,表现为骨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骨干萎缩等;42例出现骨质破坏,其中跖趾骨40例,跟骨2例。跖趾骨病变者可见骨干骨质吸收,边缘模糊,邻近关节端形态基本如常。2例出现神经营养性关节病,关节面碎裂不规则,邻近骨质破坏硬化,关节脱位半脱位,为典型夏科氏关节。39例患者出现软组织肿胀,21例软组织内可见气体影,11例见足背动脉或跖骨间动脉钙化。结论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表现与影像表现不对称,糖尿病足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一定要重视平片检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痛风性胸锁关节炎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56岁,干部.右侧胸锁关节肿痛一天,病前曾因右侧跗跖、跖趾关节肿痛在外院治疗,症状缓解后仍口服丙磺舒和别嘌呤醇维持治疗.入院前有劳累诱因.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糖尿病足X线及CT的影像学表现,为糖尿病足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对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该院接受糖尿病足治疗的78例患者采用X线DF平片和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检查,经过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对其中的52例患者同时采用双下肢超声以及螺旋CT进行检查,将检查出的各级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结果 CT影像学对骨质疏松、骨质破坏、血管改变和软组织改变等的显示率明显高于X线影像学,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X线检查所得到的影像学表现有:骨质疏松、骨质破坏、血管壁不规则钙化、脱位及病理性骨折、骨关节变形、软组织肿胀,采用CT检查可以更清楚的了解患者下肢远端的小血管发生病变的情况,因此,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特点,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疗诊断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62例糖尿病足X线及CT的影像学表现,了解糖尿病早期骨质及血管改变,提示临床及早干预治疗情况。方法从2013年4月—2014年1月,选取该院的62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X线平片以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器对患有糖尿病足的62例患者进行检查与同时进行双下肢超声、螺旋CT检查的36例病患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足患者大血管和小血管的病变程度以及足背、足底等远端末梢小血管壁的钙化均可通过单纯CT平扫显示,并且能够比多普勒更准确直观地显示足背、足底末梢血管的钙化。结论糖尿病临床Ⅰ期即可出现骨质及血管改变,X线平片检查是糖尿病足诊断主要检查手段,CT扫描可清晰显示下肢及足部血管壁钙化程度及早期骨质改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糖尿病足患者的X线及CT影像表现及检出率差异,以求达到更早、更细致、更全面估计糖尿病足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54例68足已行X线、CT检查及骨密度测定的糖尿病足患者,对下肢及足部的软组织异常改变、骨质破坏、关节异常改变及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血管钙化5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其检测差异。结果 CT对糖尿病足患者中发生异常改变的各种组织结构检查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结论 CT可以更早、更细致、更全面估计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采取合理治疗及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跖跗关节骨折脱位患者23例,行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12例、跖跗关节融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术11例。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a。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定为优5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78.3%。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性拇外翻的治疗方法。方法自2003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期间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共治疗拇外翻足21例,患者年龄60-81岁,平均(66.13±6.8)岁。术前拇外翻角度平均47.0±5.4度,第一、二跖骨间夹角平均16.3±4.7度,术前按美国足踝外科拇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评分标准评定,平均26.4±4.5分。全部病人均采用跖趾关节内侧切口,修整关节面后用二枚直径3.0mm空心钉固定。结果术后拇外翻角度平均16±6.5度,较术前平均减小29.3±3.5度(P〈0.01);第一、二跖骨间夹角平均9.5±4.7度,较术前平均减小7.4±2.5度(P〈0.01)。术后按美国足踝外科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标准评定,平均87.9±5.1分,平均提高65.1±4.7分(P〈0.01)。结论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可有效地治疗年龄大、畸形严重、骨质疏松以及跖趾关节骨关节炎的拇外翻。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临床糖尿病足患者的X线及CT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可对其早期血管及骨质改变进行确诊,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进行治疗。方法收集40例糖尿病足病患者有关资料,20例患者采取X线检查,20例患者对双下肢采取螺旋及CT超声检查方法,对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骨质疏松并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骨关节脱位、变形及病理性骨折等都是糖尿病足患者X线影像检查的主要表现,CT影像能够对患者下肢远端小血管病变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结论患者在糖尿病Ⅰ期可产生血管及骨质改变,诊断糖尿病足主要采取X线检查方法,CT影像能够对患者下肢早期骨质改变及足部血管壁钙化清晰显示。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糖尿病足X线及CT的影像学表现,为糖尿病足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对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该院接受糖尿病足治疗的78例患者采用X线DF平片和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检查,经过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对其中的52例患者同时采用双下肢超声以及螺旋CT进行检查,将检查出的各级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结果 CT影像学对骨质疏松、骨质破坏、血管改变和软组织改变等的显示率明显高于X线影像学,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X线检查所得到的影像学表现有:骨质疏松、骨质破坏、血管壁不规则钙化、脱位及病理性骨折、骨关节变形、软组织肿胀,采用CT检查可以更清楚的了解患者下肢远端的小血管发生病变的情况,因此,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特点,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疗诊断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在早期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疗效定量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32例早期足部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前、后的能谱CT图像,采用物质分离技术获取尿酸(钙)基物质图,两名医师双盲法分别测量治疗前、后第一跖趾关节周围的尿酸盐沉积浓度。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酸浓度与尿酸盐沉积浓度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治疗后血尿酸浓度下降值与尿酸盐沉积浓度下降值的相关性。 结果治疗前能谱CT所测关节周围尿酸盐沉积平均浓度为(1 178.78±11.63)mg/L,血尿酸平均浓度为(421.59±115.27)μmol/L。治疗后能谱CT尿酸盐沉积平均浓度为(1 162.55±9.50)mg/L;血尿酸平均浓度为(309.41±87.59)μmol/L。治疗后血尿酸浓度与能谱CT所测第一跖趾关节周围尿酸盐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P<0.01);治疗前、后血尿酸浓度差与能谱CT尿酸盐浓度差有相关性(r=0.53,P<0.01)。 结论能谱CT成像能够通过测定第一跖趾关节周围尿酸盐沉积浓度在治疗前后的改变,对早期痛风降尿酸治疗的疗效进行定量评价,为临床的治疗与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