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了掺硅时间和掺硅量对铁黄形态及结构的影响规律,制得了分布均匀、无枝叉的超细铁黄,其平均长轴为0.2~0.25μm,轴比>9。发现反应开始时硅酸钠的添加量越大,铁黄粒子越小,分布也越均匀,最终铁黄的结构变化也越大。当反应初期合成体系中硅原子与铁原子的摩尔比大于0.015时,反应过程会生成Fe3O4。铁黄合成后期掺硅对铁黄大小和轴比影响不大,但可以有效防止铁黄粒子凝并。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酸法铁黄制备过程中掺杂Zn^2+,N^2+,Cd^2+,Cr^3+,PO4^3-等离子对晶种及铁黄形态和结构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杂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掺杂离子改变晶种及铁黄的形态和结构,掺杂Zn^2+可增加晶种轴比,减少枝权和孪晶,优化铁黄形态。  相似文献   

3.
对铁黄生长过程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了晶种形态、通气量、搅拌转速、滴碱速率等对铁黄形态的影响,考察了酸法磁粉磁性能。发现在铁黄制备过程中,既存在铁黄生长过程,也可能出现二次成核过程。晶种形态直接影响铁黄形态,通气量和搅拌转速的增加或滴碱速率的减小都会改善体系微观混合状态,使铁黄粒子粒度分布均匀,枝叉和孪晶减少。控制晶种制备和铁黄生长条件,可以便热处理所得磁粉矫顽力大于400Oe,比饱和磁化强度大于72emu/g。  相似文献   

4.
以制备晶形、粒度、轴比等满足高性能磁粉要求的铁黄为目标,研究了碱法超细α-FeOOH合成的工艺配方和工艺条件对粒子性能的影响,包括碱比、气量、转速、Fe(OH)_2结晶条件、熟化时间等工艺参数的影响规律。重复稳定地制备出三类超微粒α-FeOOH粒子,其粒度分别为0.18、0.28、0.39μm,分布均匀,无枝叉。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铁磷铝(FeAPO-5)、铁硅磷铝(FeSAPO-5)和铌铁硅磷铝(NbFeSAPO-5)分子筛催化剂,并采用XRD、红外光谱和固体魔角旋转核磁共振等方法对合成的催化剂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分子筛具有AlPO4-5的骨架结构,并且铁、硅和铌金属杂原子进入了分子筛骨架。以丙酮醛和甲醇作为合成丙酮酸甲酯的原料,考察了NbFeSAPO-5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氧化及催化酯化性能,结果表明铁元素进入分子筛骨架使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氧化性能,而硅和铌的引入提高了分子筛的酸性和催化酯化性能,使NbFeSAPO-5分子筛催化剂成为同时具有催化氧化和催化酯化性能的双功能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采用TEM、HREM、DTA和XRD等表征方法,研究了掺杂Ni ̄(2+)、Cr ̄(3+)、La ̄(3+)和Ce ̄(3+)四种金属阳离子对α-FeOOH粒子形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掺杂Ni ̄(2+)和Cr ̄(3+)可明显提高α-FeOOH粒子的轴比,而掺杂La ̄(3+)和Ce ̄(3+)则不能;Ni ̄(2+)、La ̄(3+)和Ce ̄(3+)亦可抑制a-FeOOH枝叉的形成。研究发现,杂质离子改变了铁黄表面和本体结构,且提高铁黄粒子轴比的作用源于其抑制α-FeOOH短轴方向(120)晶面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7.
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以Na2CO3作为沉淀剂,在FeSO4溶液中形成Fe(OH)2-FeCO3沉淀,通入空气氧化制备了均匀纺锤形α-FeOOH微晶。研究了碱比、通气量、温度、浓度、搅拌转速以及加料方式等对制备过程以及纺缍形铁黄形态的影响规律,并制备出粒度为0.2μm,轴比为3~4,均匀、无枝杈的纺锤形α-FeOOH粒子。实验验证了该过程为传质控制。  相似文献   

8.
在文题研究中,对反应体系的pH值,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对合成颜料的色相和光泽等外观表现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作了一定的工作。结果表明,较优的工艺条件:pH为0.51.2,钛盐浓度ω为0.03-0.07,温度为75-90℃。通过XRD研究表明,包覆在2母表面的水合二氧经钛膜层的粒子呈不明显的锐钛相微晶结构。  相似文献   

9.
严新 《医学教育探索》2004,(5):536-538551
以硝酸铁为原料,尿素为均匀沉淀剂,磷酸二氢钠为结晶助剂,用动态开放回流系统的均匀沉淀法制备了纺锤形α-Fe2O3粒子。并用XRD、TEM等进行了表征。当Fe(NO3)3、NaH2PO4、CO(NH2)2的浓度分别为0.20、0.0015、0.10mol/L,反应温度为117℃,陈化时间为13h时,制备的粒子轴比可达3.3,且分散性较好,粒径分布窄,陈化时间短,产率较高。对反应机理、结晶助剂NaH2PO4的作用等作了初步研究。并测量了不同pH值时粒子的Zeta电位值,找出了粒子的等电点,与理论估算值接近。  相似文献   

10.
以硝酸铁为原料,尿素为均匀沉淀剂,磷酸二氢钠为结晶助剂,用动态开放回流系统的均匀沉淀法制备了纺锤形α-Fe2O3粒子。并用XRD、TEM等进行了表征。当Fe(NO3)3、NaH2PO4、CO(NH2)2的浓度分别为0.20、0.0015、0.10mol/L,反应温度为117℃,陈化时间为13h时,制备的粒子轴比可达3.3,且分散性较好,粒径分布窄,陈化时间短,产率较高。对反应机理、结晶助剂NaH2PO4的作用等作了初步研究。并测量了不同pH值时粒子的Zeta电位值,找出了粒子的等电点,与理论估算值接近。  相似文献   

11.
在铂络合物催化剂的作用下,以高碳数烯烃化合物和含氢硅油为原料,利用硅氢加成反应合成有机硅蜡。研究了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Si-H键转化率和产物运动粘度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烯键与硅氢健摩尔比n(C—C):n(Si—H)-1.12:1、铂催化剂用量3.2μg/g、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8h。并对合成产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红外、核磁表征,结果表明长链烷基已被接枝到聚硅氧烷主链中。  相似文献   

12.
在文题研究中,对反应体系的pH值、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对合成颜料的色相和光泽等外观表现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作了一定的工作。结果表明,较优的工艺条件:pH为0.5~1.2,铁盐浓度u,为0.03~0.07,温度为75~90℃。通过XRD研究表明,包覆在云母表面的水合二氧化钛膜层的粒子呈不明显的锐钛相微晶结构。制得的不同粒度、不同色相的云母钛具有较强的的珠光效果及明显的色调。  相似文献   

13.
在文题研究中,对反应体系的pH值、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对合成颜料的色相和光泽等外观表现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作了一定的工作。结果表明,较优的工艺条件:pH为0.5~1.2,铁盐浓度u,为0.03~0.07,温度为75~90℃。通过XRD研究表明,包覆在云母表面的水合二氧化钛膜层的粒子呈不明显的锐钛相微晶结构。制得的不同粒度、不同色相的云母钛具有较强的的珠光效果及明显的色调。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在甲撑二苯胺的亚甲基上接上聚二甲基硅氧烷短链,并用含二甲基硅氧烷短链的二苯胺单体和均苯四甲酸二酐反应制取聚酰亚胺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含三硅量相同的情况下,支链型的改性聚酰亚胺的机械强度高。氧的透过系数随支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当二甲基硅氧烷短链的硅原子由1增加到4时,透氧系数由3.65Barre增加到12.0Barre,而O2/N2分离系数则由6.4降到3.5。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稳定性良好的用于溶胶-凝胶法制备Pb_(1-x)Ca_xTiO_3(x=0.1~0.3)薄膜的涂液。研究了不同掺Ca量对薄膜晶相结构和相变温度的影响。用旋涂法在(100)MgO单晶衬底材料上生长出均匀、无缺陷的钙铁矿结构(100)择优取向的Pb(Ca)TiO_3薄膜,取向率大于95%。测定了在(111)Si单晶衬底材料上得到的Pb(Ca)TiO_3陶瓷薄膜的电学性质。  相似文献   

16.
对铜合金进行固体渗硅的工艺方法和渗硅后铜合金表面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本院研制的渗剂对ZQSn6-6-3进行渗硅化学热处理,获得了0.8 ̄1.2mm的渗层。探讨了热处理温度、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对渗层厚度和渗层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铜合金渗硅层的微观结构,结合粘着理论,磨损剥层理论和晶体结构,揭示了渗硅后提高耐磨性的原理。研究表明,渗硅的控制步骤是硅在铜合金中的扩散,并给出了渗层厚度与温度及保温时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就一种新型铁钛复合添加剂对提高合成镁钙砂抗水化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铁钛优先固溶到氧化钙中,通过离子扩散和液相作用。促进烧结,提高抗水化性。最佳添加量为w=0.01~0.015,铁钛最佳质量比为70/30。  相似文献   

18.
浸渍法制备了用于二甘醇氨化合成吗啉的催化剂,在高压微型催化反应装置上考察了载体结构、活性组分含量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可以采用γ-Al2O3或(γ+θ)-Al2O3,载体的孔径分布对催化剂的选择性影响极大,最佳孔径分布为孔径〉10nm的孔占80%左右。在镍基催化剂中加入铜,可显著提高选择性,CuO与NiO最佳摩尔比为0.28-0. 30,还确定了反应温度、空速和进料比的最佳值  相似文献   

19.
浸渍法制备了用于二甘醇氨化合成吗啉的催化剂,在高压微型催化反应装置上考察了载体结构、活性组分含量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可以采用γ-Al2O3或(γ+θ)-Al2O3,载体的孔径分布对催化剂的选择性影响极大,最佳孔径分布为孔径>10nm的孔占80%左右;在镍基催化剂中加入铜,可显著提高选择性,CuO与NiO最佳摩尔比为0.28~0.30。还确定了反应温度、空速和进料比的最佳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精确测定31例尿石病人和20例正常人的血清和24小时尿硅值、24例结石的硅含量,用扫描电镜配合X线能谱仪观察和分析结石中含硅物质的形貌和元素成份。发现尿石病人血清和尿硅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值分别<0.05,<0.01)。结石普遍含有硅元素,平均含量0.20%,分布均匀,主要呈长方形和多边形的纯硅晶体或不规则和无定形的含硅混合物。推测硅参与尿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