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儿童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颞颌关节的对称性.方法以26例替牙期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为试验组,28例正常(牙合)替牙期儿童为对照组,分别拍摄双侧颞颌关节中位断层片进行比较.结果双侧髁突位置不对称、非反(牙合)侧关节前间隙减小,上后间隙均增大.结论试验组双侧髁突位置及关节间隙有明显差异,说明下颌发生功能性侧方移动.  相似文献   

2.
上颌扩弓治疗纠正早期功能性下颌偏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头颅定位后前位片(P-A)测量,探讨上颌扩弓纠正单侧后牙反牙合,改善早期功能性下颌偏斜. 方法:混合牙列或早期恒牙列,单侧后牙反牙合伴有或不伴有前牙反牙合, 下颌功能性偏斜患者16名,采用上颌Quad-Helix扩弓的方法,矫治前后头颅定位后前位片P-A测量分析,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结果:单侧后牙反牙合矫正后,下颌骨两侧结构不对称性有明显改善. 下颌骨两侧综合长度差亦减小(P<0.01),两侧下颌体长度差明显减小(P<0.01). 结论:混合牙列或早期恒牙列,由于单侧后牙反牙合导致的功能性下颌偏斜,采用扩大上颌牙弓,可以使下颌骨的不对称得到一定的改善,是早期纠正下颌功能性偏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儿童单侧后牙反患者颞颌关节的对称性。方法 以 2 6例替牙期单侧后牙反患者为试验组 ,2 8例正常替牙期儿童为对照组 ,分别拍摄双侧颞颌关节中位断层片进行比较。结果 双侧髁突位置不对称、非反侧关节前间隙减小 ,上后间隙均增大。结论 试验组双侧髁突位置及关节间隙有明显差异 ,说明下颌发生功能性侧方移动。  相似文献   

4.
单侧后牙反He对儿童髁突位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琳  罗颂椒 《四川医学》2004,25(11):1233-1234
目的 研究儿童单侧后牙反He患者颞颌关节的对称性。方法 以26例替牙期单侧后牙反He患者为试验组,28例正常he替牙期儿童为对照组,分别拍摄双侧颞颌关节中位断层片进行比较。结果 双侧髁突位置不对称、非反He侧关节前间隙减小,上后间隙均增大。结论 试验组双侧髁突位置及关节间隙有明显差异,说明下颌发生功能性侧方移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单侧后牙反患者髁突正中关系位(centric relation,CR)与最大牙尖交错位(maximum intercuspation,MI)髁突三维偏移的特点,分析牙弓宽度对髁突偏移的影响,为单侧后牙反患者正畸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单侧后牙反患者33例与个别正常者33例,测量单侧后牙反患者牙弓宽度,使用架与髁突位置测量仪(measure condyle displacement,MCD)记录受试者CR位和MI位的髁突位置在三维方向的差异及咬合变化情况,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person相关性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CR-MI不调的阳性率大于对照组(χ2=38.018,P=0.000)。2试验组反侧髁突CR-MI垂直向偏移量大于非反侧(t=2.719,P=0.010),两侧髁突CR-MI矢状向偏移量无统计学差异(t=-0.134,P=0.894)。3单侧后牙反组上牙弓宽度小于对照组(t=-4.008,P=0.000),2组间下牙弓宽度无统计学差异(t=1.653,P=0.103);试验组上下牙弓宽度差异与髁突CR-MI所有方向偏移量均无明显相关性。4试验组与对照组干扰发生率为90.91%与66.67%,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02,P=0.033)。结论:单侧后牙反患者中,上颌牙弓宽度不足对髁突CR-MI偏移有影响,其中对垂直向偏移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制定治疗计划前应对髁突移位情况进行评估,以期在真实的下颌位置与咬合情况下做出合适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侧后牙深覆盖患者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轨迹的特征及和正常之间的差异。方法选择正常12例,单侧后牙深覆盖32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扫描ARCUS digmⅡ型记录髁突运动轨迹。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两组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实验组侧方运动中非深覆盖侧髁突矢状向及最大位移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水平位移小于对照组(P〈0.05),非深覆盖侧髁突向后运动的幅度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单侧后牙深覆盖患者下颌侧方运动过程中髁突运动轨迹与正常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功能性下颌偏斜对青春期大鼠下颌髁突软骨增殖活动的影响。方法:选用4周龄雄性SD大鼠80只,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偏斜组40只,偏斜恢复组20只,对照组20只。偏斜组及偏斜恢复组大鼠上前牙黏结冠套模拟功能性下颌偏斜。偏斜恢复组在安放冠套14 d后全部拆除,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偏斜组及对照组分别在7、14、21 d及28 d各取10只与5只大鼠处死,偏斜恢复组在拆除冠套后的第7、14天各取10只大鼠处死。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下颌髁突软骨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1)PCN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髁突软骨增殖层和浅肥大层。(2)实验第7天时,偏斜组非偏斜侧髁突软骨中、后、外区域PCNA表达较对照组增强(中部P=0.022,后部P=0.019,外部P=0.024),偏斜侧髁突软骨后、外区域PCNA表达较对照组减弱(后部P=0.015,外部P=0.017),实验第14天差异更加显著(非偏斜侧中部P=0.0023,后部P=0.01,外部P=0.0097,偏斜侧后部P=0.0005,外部P=0.006),且差异性一直持续到第28天(非偏斜侧中部P=0.0001,后部P=0.0001,外部P=0.0001,偏斜侧后部P=0.0001,外部P=0.0001)。当拆除冠套后,偏斜恢复组两侧髁突软骨PCNA表达的差异逐渐减小,至实验28 d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功能性下颌偏斜使青春期大鼠下颌骨双侧髁突软骨发生不对称适应性改建,而进行早期矫治后,双侧髁突软骨的生长改建活动逐渐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上,髁状突骨折虽然没有下颌体部及角部多见,但骨折后可导致咬(牙合)功能紊乱、下颌偏斜、开(牙合)等,后期甚致开口困难,故必须予以重视。本科最近见到一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经用牵引法治疗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儿童乳牙列单侧后牙反(牙合)患病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安市学龄前儿童乳牙列单侧后牙反牙合的患病情况,为单侧后牙反(牙合)的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西安市三所幼儿园的1408名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对单侧后牙反(牙合)的患病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西安市儿童单侧后牙反(牙合)的患病率为9.38%,31名(23.5%)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同时伴有前牙反(牙合)的发生,吮指习惯是造成单侧后牙反(牙合)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单侧后牙反(牙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其发病同吮指习惯有相关性,须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整体改良铸造Herbst矫治器是一种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的固定咬合前移装置,使下颌在机械力的作用下,持续在处于预定的前伸位并行使各种功能,从而刺激髁状突及下颌骨的生长,改变髁状突的生长量及生长方向,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牙、颌、面的畸形得到纠正和改善[1].常规的Herbst矫治器常在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第一双尖牙制作个别带环为矫治器的支抗部分,由于下颌持续地处于强制的前伸位,使带环产生扭力极易造成其破损,使矫正治疗中断[2].而整体改良铸造的Herbst矫治器克服了传统的各种缺陷,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章成凤  侯爱兵 《医学综述》2012,(20):3441-3443
单侧后牙反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错畸形,单侧后牙反患者在下颌的闭口运动中,常由于存在干扰及没有适当的牙尖引导,使下颌发生侧向移动,可能引起颞下颌关节、颌骨肌肉等方面的功能紊乱,从而影响口颌系统的健康。现就单侧后牙反这一错畸形对下颌骨、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髁突前伸运动轨迹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遥  秦朴  赵蔚萍  杜跃华 《重庆医学》2008,37(5):461-463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AngleⅡ2)错(牙合)髁突前伸运动的轨迹特征,并比较与个别正常(牙合)之间的差异.方法 AngleⅡ2患者20例,其中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9例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11例,个别正常(牙合)15名,利用CADIAX(Ⅲ型)髁突运动轴图描记仪分别记录前伸后退运动的髁突运动轨迹,并对其运动特征进行定性的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 AngleⅡ2髁突前伸运动轨迹左右基本对称,重合性好.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其髁突垂直向最大位移和矢状髁导斜度均大于正常(牙合)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ngleⅡ2错(牙合)前伸运动的垂直分量较大,可能与前牙深覆合和髁突位置有关.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对其髁突前伸运动轨迹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改良型ACTIVATOR矫治早期反(牙合)对颅颌面三维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型ACTIVATOR矫治乳牙期及替牙期前牙反(牙合)80人,对治疗前后的(牙合)模型、薛氏位关节片及头颅侧位片投影测量进行分析.结果①上下颌牙弓宽度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②上颌长度及突度增大,上切牙唇倾;③下颌髁突后退至正常位,上下颌基骨关系明显改善,乳牙反(牙合)改变最明显,矫治后呈Ⅰ类骨面型,替牙期反(牙合)矫治后仍遗留骨骼异常,骨面型仍属Ⅲ类;④下切牙舌倾及颏角变小更趋严重.结论改良型ACTIVATOR矫治反(牙合),能有效促进上颌生长,抑制下颌生长,使颅颌面的生长方向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14.
现代口腔正畸学的治疗目标,不仅要达到牙、(牙合)、面的形态协调,而且要实现口颌系统的功能协调[1].错(牙合)畸形的形态学分类方法不能完全反映口颌系统的功能状态,只有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才能做到.这就必然要涉及下颌的功能、下颌和髁突的位置问题以及颞下颌关节的功能状态.下颌运动有转动和滑动两种类型,在相互垂直的三个平面(失状面、冠状面、水平面)上进行.研究下颌运动可以对咬合、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的状态进行分析,是科学地研究口腔颌面系统的重要手段[2,3].  相似文献   

15.
反(牙合)往往是由于上颌骨发育不足或下颌骨前突或其复合机制造成的,且在生长发育期间,随着下颌骨的持续向前生长而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外观和功能.因此,对Ⅲ类错牙合宜早期进行矫治.前牵引可以在上颌产生矫治作用,促进上颌骨的向前生长,使下颌向后旋转,抑制下颌骨向前,改善Ⅲ类关系[1,2].本研究对15例反(牙合)患者进行矫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作者简要报告了一例18岁女性患者,在双侧口外髁状突下截骨正颌手术后一周,因趺倒碰击右面部导致右侧髁状突前脱位。由于其咬(牙合)关系稳定,只作颌间结扎固定,未予其它处理。术后五周拆除固定装置。术后12个月X光照片显示髁状突异位愈合,但患者咬(牙合)关系良好,无疼痛和功能障碍,无下颌偏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正畸矫正伴有单侧后牙正锁安氏Ⅱ类错畸形,观察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变化。方法:伴单侧后牙正锁安氏Ⅱ类错畸形15例患者为实验组,安氏Ⅰ类错畸形20例患者为对照组,通过正畸矫正后,利用颞下颌关节的CT图像分别测量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和上间隙,以及计算髁突在关节中的前后位置,同时比较治疗前后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双侧的关节前间隙值均大于对照组的前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双侧的后间隙值均小于对照组的后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双侧的关节前间隙值小于治疗前的前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关节后间隙值大于治疗前的后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上间隙值大于治疗前的上间隙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实验组髁突位置后位居多(占66.7%),正畸治疗后大部分位于中位(占73.4%),后位仅占13.3%.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中位居多。结论:正畸治疗在解除了单侧后牙正锁的干扰后,更有利于调节上下颌的咬合关系,使处于后移位的髁突向前下方移动,这有助于颞下颌关节的平衡与稳定。  相似文献   

18.
刘林  陈荟忆  邓梦旋  袁小平 《重庆医学》2013,(29):3493-3495
目的通过锥形束CT三维成像研究单侧后牙正锁患者颞下颌关节的骨性特征。方法对35例安氏Ⅰ类单侧后牙正锁患者(实验组单侧后牙正锁患者19例,对照组安氏Ⅰ类无锁患者16例)使用口腔专用锥形束CT(CBCT)影像扫描。利用Ondemand3D软件中Dental Volume Reformat功能行三维重建,选择描述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的9个点进行描记,对11个测量值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实验组锁侧与非锁侧比较颞下颌关节骨性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锁侧和非锁侧分别比较,颞下颌关节骨性形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BCT成像能有效分析颞下颌关节的骨性形态特征,单侧后牙正锁患者两侧髁突及关节窝具有形态学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颌开闭口运动时,早接触发生部位对双侧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 采用Arcus DigMa三维下颌运动轨迹描记系统,对下颌开闭口运动过程中髁突运动轨迹随早接触部位变化而发生的改变进行检测.SAS 9.0软件包分析早接触部位与下颌开闭口运动中髁突在矢状轴、垂直轴、水平轴上的运动轨迹的相关性,尝试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结果 随着早接触部位后移,两侧髁突的运动距离在矢状轴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而在垂直轴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早接触部位与髁突运动距离的直线回归混合效应模型:①矢状轴干扰侧:(ㄆ)=7.8090-0.04040x1 0.03553x2,8δ=0.1167(P<0.001);②矢状轴非干扰侧:(ㄆ)=8.6140-0.07670x1,δ=0.08463(P<0.001);③垂直轴干扰侧:(ㄆ)=4.2182 0.07330x1,δ=0.1816(P<0.001);④垂直轴非干扰侧:(ㄆ)=3.2498 0.08281x1,δ=0.2638(P=0.001).髁突运动中心电子位置分析(EPA)结果显示,下颌习惯性开闭口运动时,早接触组与无早接触组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早接触部位后移,两侧髁突在开口运动时混合运动部分减少,单纯转动发生渐早.下颌习惯性开闭运动到达的牙尖交错位稳定性高,可用于协助临床修复体的调藈(牙合)以及咬合重建时寻找最适颌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侧下颌骨牵引成骨术 (mandibulardistractionosteogenesis,MDO)对颞下颌关节 (temporo mandibularjoint,TMJ)的影响。方法 :恒河猴 1 0只行右侧MDO ,间歇期 5d ,牵引速度 0 .5mm× 2次·d-1 ,共 1 5d。分别于牵引完成时、牵引后 2、4、6、1 2周时拍摄X线片并处死一组动物 ,取双侧TMJ制作脱钙石蜡切片 ,行HE染色及TGF β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术后恒河猴下颌中线明显偏向左侧 ,前牙开牙合、反牙合 ,右侧后牙重度开牙合 ,左侧后牙为反牙合。X线片上见右侧髁状突向后上方移位 ,左侧髁状突向前下方移位。切片上见术后早期双侧TMJ均发生变化 ,右侧髁状突退行性变及增生活动均较左侧明显 ,且变化累及软骨各层及软骨下骨组织。稳定期开牙合逐渐关闭 ,髁状突逐渐向正常位置移动。牵引完成后 1 2周右侧后牙开牙合基本关闭 ,前牙开牙合及反牙合仍较明显 ,髁状突位置略偏后 ,仍存在退行性变 ;左侧髁状突除软骨肥大层仍较厚外 ,其位置及组织学表现接近正常。稳定期不同阶段髁状突TGF β1阳性着色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强。 结论 :MDO可造成TMJ解剖位置变化及组织形态较轻微的退行性变 ,但远期这些变化可以得到逐步修复。TGF β1在TMJ退行性变的修复重建过程中 ,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