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抗血小板药已被证实在对脑卒中预防有确实的疗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作为脑卒中预防的基础用药,其疗效确切并已经列入相关脑卒中预防指南。替卡格雷、西洛他唑、三氟柳、沙格雷酯等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部分地区的临床试验中也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脑卒中预防结果。但是多年来,阿司匹林的最佳预防剂量仍在商榷中,在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过程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出血并发症。当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合用更可能导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比例增高。寻求抗血小板药的疗效及出血并发症间的平衡点,促进抗血小板药物的进步与发展。文中就抗血小板药物在预防脑卒中的应用进展作介绍。  相似文献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神经功能损伤的临床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及治疗的基础。目前,AIS血管内治疗主要方法有机械取栓、血栓抽吸、动脉溶栓、支架植入等,可有效改善血运及临床症状。但血管内治疗可能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的围手术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降低手术期间和术后发生血栓形成、栓塞和缺血等并发症风险的常用治疗方法。近年来,有关AIS血管内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特别是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使AIS血管内治疗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有3种,分别为替罗非班、阿昔单抗和依替巴肽。替罗非班是国内临床中主要应用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Ⅱb/Ⅲa受体作为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的最终通路,其拮抗剂通过直接与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快速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替罗非班作为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具体用法、用量及安全性仍有较多争议,且属于超说明书用药。该文就替罗非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合并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或多重血管危险因素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风险很高。对于这一部分患者,综合预防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已经被证明是有益的。不过,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比如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是治疗冠心病很有前景的药物,在临床应用大约10年了,但是在卒中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并未发现它们优于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联合用药比单药能更加有效地预防卒中。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极高,其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抗血小板治疗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及二级预防的重要环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目前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但是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不同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部分人群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较低,称为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文中阐述了导致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主要机制以及临床上针对此种现象所采取的治疗措施,旨在为脑梗死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一级和二级预防实验结果,当前国内外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推荐应用抗血小板药物(Ⅰ级证据)。但值得注意的是约一半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抵抗"或"无效"的认识,针对上述患者的临床发现存在滞后性。本文重点讨论一些当前国内外用于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疗效评价实验室方法的优缺点。一些方法已应用于基础和临床研究且有证据支持可预测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但至今尚无任何一项研究是通过上述实验室方法检测抗血小板药物来说明改变治疗的临床转归。因此未来的发展应是寻找更加有药物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实验室方法,并探讨这些实验室指标与药物临床效果的量化联系。  相似文献   

6.
40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北京市部分二级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为改进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现况调查,研究对象为以自愿形式参加的北京市4家二级医院中急性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住院患者,调查其住院期间以及出院3个月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况.结果 人选患者共458例.其中408例完成3个月随访.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率为93.7%,3个月随访发现.抗血小板药物的院外治疗依从性差,应用率明显下降,为69.6%(P=0.003);男性(OR=1.708),95%CI 1.083~2.691及TIA患者(OR=1.954,95%CI1.046~3.649)成为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的促进因素.结论 北京市部分二级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临床医生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7.
正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神经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元老级药物,多项临床研究已经明确其在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领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氯吡格雷则是继阿司匹林后又一重磅药物,对于神经内科缺血性卒中患者安全有效。除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外,近年来还有替格瑞洛、西洛他唑、普拉格雷、双嘧达莫、阿西单抗和替罗非班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简要介绍主要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础上,总结了抗凝和抗血小板相关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和危险因素。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血压高、抗凝治疗剂量与时间和既往有脑缺血病史。联合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及合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可增加颅内出血发生率。维持抗凝时INR≤3.0、控制血压、避免联合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颅内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影响脑卒中再发率的重要因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及新药的研究已成为时下热点。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早期再发率较高,因此早期以及长期二级预防中的抗血小板治疗方式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其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12—2016-11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6例,依据发病前是否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分为观察组(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和对照组(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2组均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分析其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脑卒中预后、病死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前NIHSS评分、早期缺血改变均是影响患者溶栓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P0.05),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不会导致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上升(P0.05);溶栓前NIHS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溶栓前早期缺血改变、溶栓前收缩压及血糖均会对患者静脉溶栓预后造成影响,而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不会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造成明显影响,且不会引起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上升,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城市29家医院非心源性性卒中患者出院时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本调查为多中心横断面研究,通过连续收集诊断明确的非心源性卒中患者人口学信息、既往史、出院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医院资源信息,明确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2011-03-01—03-31 29家二级或三级医院神经内科出院的994例非心源性卒中患者,出院时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率94.37%。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最多的是阿司匹林(59.27%)。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OR=0.530,95%CI0.302~0.930,P=0.0269)、脑出血史(OR=0.131,95%CI 0.040~0.430,P=0.0008)、消化道出血史(OR=0.085,95%CI0.034~0.210,P<0.0001)与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有关。结论中国城市非心源性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率相对不足,应加以改进,并合理规范应用。  相似文献   

12.
氯吡格雷是噻吩并吡啶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能高效地抑制血小板活性,是目前唯一在动脉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周围动脉缺血性疾病等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研究和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现对氯吡格雷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邵渊  丁红  徐运 《中国卒中杂志》2014,9(4):309-316
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在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抗血小板治疗是动 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一级及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最常用 的抗血小板药物。但抗血小板药物对不同人群血小板抑制作用存在较大差异,人群对抗血小板药 物的低反应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具有相关性,本篇将重点从基因多态性的角度阐述抗血小板 药物抵抗的可能机制,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4.
抗精神病药药理学与副作用的相关性汪卫华孙剑审校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和新型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利培酮和奥兰托平(Olanzapine)]的药理学谱预示了每一种药物的副作用类型和严重性。为了评估特异性新型抗精神病药引起各种副作用的相对潜...  相似文献   

15.
氯吡格雷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氯吡格雷是噻吩并吡啶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能高效地抑制血小板活性,是目前唯一在动脉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周围动脉缺血性疾病等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研究和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现对氯吡格雷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但有效治疗药物不多.循证医学证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的有效药物之一~([1-3]),但临床上对其认识尚不普及,其规范化应用程度不够,临床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7.
氯吡格雷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常规用药,并取得了一定疗效。随着氯吡格雷在临床的应用,发现其对血小板抑制具有个体差异性,部分患者在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后存在抵抗现象,有缺血事件的发生。氯吡格雷抵抗可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因多态性是一个重要原因。准确识别不同患者之间的基因多态性,制订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认识氯吡格雷抵抗及解决此问题对临床医生较为重要,可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较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粘附、激活和聚集是栓塞性疾病的主要环节,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抗血小板治疗也因此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水平的提高以及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揭盲,人们对抗血小板药物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本文就各种抗血小板药物、相关实验室研究以及临床试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血小板治疗是通过药物阻滞血小板聚集而起到预防血栓形成,减少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是缺血性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抗血小板治疗在IS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等临床相关问题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许多抗精神病药物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高催乳素血症疾病,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不仅能使PRL水平明显升高,而且药物的效价强度与催乳素呈正相关。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5-HT受体及多巴胺D2受体的亲和力具有相对特异性,锥体外系副作用轻,临床疗效显著,对催乳素水平影响小,但临床应用过程中不同药物对催乳素的影响存在差异,药理机制复杂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