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5 毫秒
1.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定量的检测是否可排除静脉栓塞(VTE).方法:主要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院(CLSI)H47-A2文件相关内容,并结合具体的实际进行总结[1].结果:D-二聚体的阴性值有利排除静脉栓塞,正确使用D-二聚体的值需要对VTE的临床决定预测率进行描述,正确采集和处理标本,确定排除VTE的阈值以及正确解读检测结果.结论:D-二聚体的检测对于临床评价静脉栓塞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床旁胸片检查结合血浆 D-二聚体(D-dimer,DD)测定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临床可疑PE患者进行床旁胸片检查结合血浆DD测定,以临床诊断为依据,分别评价床旁胸片、DD测定以及床旁胸片检查结合血浆DD测定对PE诊断价值。结果:床旁胸片Westermark征6例(37.5%),肺动脉高压6例(37.5%)(其中2种表现交叉者3例),肺炎样改变2例(12.5%),胸腔积液2例(12.5%),3例(18.75%)未见明显异常X线征象;DD测定全部阳性(16例),阳性率100%。结论:床旁胸片检查结合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对PE较为准确而又迅速的诊断方法,并对疗效判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经过检测不同临床分级的肝硬化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进一步来研究其鉴别诊断的意义和肝病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机理。方法:应用日本Sysmex CA1500检测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来检测样本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肝功能A、B、C级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分别与对照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非出血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HBsAg阳性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HBsAg阴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病情及肝功能损害越重,血浆D-二聚体含量越高。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在肝硬化各临床分级的患者血浆中明显增高,患者的病情越严重、肝脏功能越差则其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就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定量快速检测D-二聚体含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经螺旋CT、MR1或肺动脉造影等确诊的26例肺栓塞患者以及25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定量快速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结果 急性PE患者肺栓塞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显著升高,敏感性为92%,阴性预测值为100%,D-二聚体快速定量检测可作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筛选试验,可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和临床价值。方法测定159例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及50名健康人员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消化系统肿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升高(P〈0.01);在胃癌及大肠癌无转移、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三组患者之间,血D-二聚体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以原发性肝癌、胃癌、胰腺癌阳性率较高。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可引起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有助于病情判断、预后估计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对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的影响。方法:肺栓塞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对症支持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和P(A-a)O2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不同D-二聚体水平和不同P(A-a)O2水平发生肺栓塞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P(A-a)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500μg·L^-1者发生肺栓塞的几率显著高于D-二聚体〈500μg·L^-1者(P〈0.05);P(A-a)O2〉50 mmHg者发生肺栓塞的几率显著高于P(A-a)O2〈50 mmHg者(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能有效改善患者肺泡血氧合状态,D-二聚体联合P(A-a)O2诊断肺栓塞能提高诊断率,尤其是对于D-二聚体超过500μg·L^-1,同时P(A-a)O2高于50 mmHg者,要提高临床重视,早期诊断肺栓塞。  相似文献   

7.
目的:监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胺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2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患者在尿激酶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d、3d、1w、2w、治疗结束后)的D-聚体含量,同步测定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尿激酶治疗后D-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1.67d,治疗后1w D-聚体下降至治疗前水平,治疗后2w D-聚体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D-聚体降至正常范围,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与双下肢周径差的下降相符.结论:D-二聚体可以作为DVT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并动态检测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天。治疗后10天D-二聚体下降至治疗前水平,治疗后20天D-二聚体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改善DVT血液高凝的有效方法。动态监测DVT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应用ROC曲线评价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肺栓塞组和非肺栓塞组、肺栓塞组中高临床概率患者和低临床概率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比较,并应用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时的敏感性、特异性、ROC曲线下面积,同时计算其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结果肺栓塞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肺栓塞组,低临床概率患者明显高于高临床概率患者。以0.5 mg/L为阳性界点,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为89.9%,特异性为67.2%,ROC曲线下面积为0.919(95%CI=0.855~0.983),阴性预测值为98.8%,阳性预测值为70.7%。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对于肺栓塞的诊断,尤其是低临床概率肺栓塞的排除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机分为疏血通组与丹参组,两周后复查Fg和D-二聚体,再次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g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Fg、D-二聚体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丹参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疏血通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低于丹参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通过疏血通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全髋置换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全髋置换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4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成A、B2组,每组20例,A组采用速碧林治疗,B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并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天、3天、7天、10天、14天进行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测定。结果:A、B2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组术前与术后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极显著差异(P〈0.01);2组术后3、7、10、14天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2组术后1天与术后3、7、10、14天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2组之间术后3、7、10、14天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有降低作用,对干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判断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及治疗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德国美创Coatrob 1800全自动血凝仪对142例各型肝病患者和125例健康体检者血浆的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肝炎患者的D-二聚体指标接近于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肝炎的D-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增高,有极为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D-二聚体检测是区分各型肝癌患者的敏感指标之一,而且对动态观察病情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7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心功能Ⅱ级者41例,心功能Ⅲ级者25例及心功能Ⅳ级者21例,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血浆标本作为对照组。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受检者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PT—Der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均高于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心功能不同分级血浆D-二聚体存在差异,心功能受损程度与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呈正相关(b=6.24,t=2.58,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以及了解患者心功能受损状况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进展期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进展期肺癌患者57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38例分为一组,小细胞肺癌19例分为二组,检测两组患者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以及3个疗程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同时统计25例健康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对照组。结果:进展期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健康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比较,差异性显著,且一组患者显著高于二组。一组患者化疗后有效(pwcR)组D-二聚体含量为223.00±102.16mg/L,化疗后进展(PD)组D-二聚体含量为1024.81±577.08mg/L。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判断进展期肺癌患者预后、观察疴隋、观察疗效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5.
深静脉血栓住院患者肺栓塞危险因素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住院患者发生肺栓塞(PE)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5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空腹抽血,进行凝血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沉、D-二聚体、抗心磷脂抗体等检测,同时进行顺行静脉造影或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15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32例发生PE,发生率为20.9%。PE组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非PE组,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凝血时间、血沉、抗心磷脂抗体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示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是造成DVT住院患者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可能是造成DVT住院患者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谢晶日  林晋濠  张杨 《新中医》2013,45(12):67-69
目的:观察肠愈宁对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患:静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BPC)的影响。方法:对50例治疗组UC活动期患者采用肠愈宁治疗,检测治疗组治疗前后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BPC。结果:2组比较,UC活动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BPC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和BPC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肠愈宁对UC活动期有较好治疗效果;调整D-二聚体水平,抑制血小板活化状态可能是肠愈宁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吴孟章 《中国中医急症》2013,(11):1950-1951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的D-二聚体及CAT积分的影响。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吸氧、抗生素、解痉、化痰、平喘及对症处理、低分子肝素钠抗凝等综合方法治疗,治疗组加用桃红四物汤;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从患者日常生活、精神状态及社会适应的能力方面评定CAT积分。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及CAT积分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CAT积分相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联合肝素可有效降低AECOP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及CAT积分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PVT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有无PVT。结果23例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PVT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均升高,术后未有PVT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二聚体正常的患者全部被多普勒超声排除了PVT。结论D-二聚体对PVT具有非常高的预测和诊断价值,可用于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PVT的预测和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9.
丹参酮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和D-二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丹参酮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2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并检测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心绞痛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对照组为56%;心电图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4%,对照组为52%,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RP、D-二聚体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注射液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及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鱼海  杨金锁  张建军 《中医药研究》2011,(10):1218-1219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液及脑脊液(CSF)中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动态监测SAH后3 d、7 d1、4 d2、1 d血液及CSF中D-二聚体,对比研究脑脊液置换组(治疗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中的动态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急性期血液及CSF中D-二聚体均明显升高,随病程延长血液及CSF中D-二聚体均逐渐降低,CSF中较血液中下降迅速,治疗组较对照组CSF中下降速度更快,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对SAH后血液及CSF中D-二聚体有显著影响,对SAH后抗纤溶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