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老年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对比分析159例2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糖尿病组)和193例心肌梗死不合并糖尿病患者(未合并糖尿病组)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比较,糖尿病患者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多(P〈0.05)。糖尿病组三支病变和双支病变发生率明显增高,单支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合并糖尿病组(P〈0.01)。糖尿病组左主干病变和弥漫性病变血管支数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组(P〈0.05和P〈0.01)。结论 中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复杂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的传统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和血管造影结果,对33例早发冠心病NSTEMI患者、31例早发冠心病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和35例相同年龄段非冠心病(非冠组)患者的传统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传统危险因素分析显示:NSTEMI组与STEMI组比较,高血压比率较高(P〈0.05);NSTEMI、STEMI两组与非冠组各项传统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造影结果显示:NSTEMI组较STEMI组左主干病变比率、闭塞性病变(〉99%狭窄)比率、冠脉造影平均积分较高(P〈0.05)。结论早发冠心病NSTEMI患者重度病变较多,需尽早控制危险因素、及时进行冠脉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怀祯  刘迎午  王禹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4):2789-2790
目的:总结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方法:分析68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和68例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血脂、血尿酸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结果:糖尿病合并冠心痛患者在性别、年龄构成比、吸烟、冠心病家族史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糖尿病组总胆田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回醇(LAL-C)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高血压发生率、血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冠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糖尿病组明显少于非糖尿病组,为13.24%,三支病变发生率为57.35%,而非糖尿病组发生率为11.27%,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双支病变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多支病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其血脂异常为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病变多见,且病变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与心功能和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n=22)和多支病变组(n=42),射血分数(EF)结果分为冠心病非心力衰竭组(n=36)和冠心病心力衰竭组(n=28)。选取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结果与对照组和冠心病非心力衰竭组相比,冠心病心力衰竭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降低(P〈0.05,P〈0.01),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和hs—CRP增高(P〈0.05,P〈0.01);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多支病变患者FT3明显降低(P〈0.01),rT3和hs—CRP增高(P〈0.05)。在校正其他因素后,FT3水平下降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风险比为0.72,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在心功能不全时会有改变,T13,FT3降低,rT3升高,且FT3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因此其可作为反映心肌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s—CRP升高,反映炎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组织多普勒Tei指数(TDI—Tei指数)评价不同病变程度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方法将187例行冠状血管造影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严重病变(3支或左主干病变)组、对照组。根据疾病类型分为心肌梗死及缺血性心肌病组、心绞痛组、对照组。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患者分为Ⅰ、Ⅱ、Ⅲ、Ⅳ级4组。结果严重病变组患者的TDI—Tei指数高于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0.56±0.12 vs 0.39±0.05、0.42±0.06和0.45±0.10);严重病变组患者的射血分数(EF)低于对照组和单支病变组,(58.20±10.96)%vs(67.07±5.22)%和(64.19±7.85)%;双支病变组的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心房收缩期峰值速度(E/A)低于对照组(O.81±0.29 vs 1.21±0.24);严重病变组的舒张早期速度峰值/舒张晚期速度峰值(Em/Am)高于双支病变组(0.85±0.25 vs 0.69±0.23)(均P〈0.05)。入选患者的TDI—Tei指数与Gensini评分、心功能分级、冠心病类型呈正相关(r=0.563、0.420、0.484,均P〈0.001)。TDI-Tei指数≥-0.48为截断值预测严重病变的敏感度为70.1%,特异度为77.1%。TDI—Tei指数预测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03),(95%CI:0.76~0.89,P〈0.001),表明TDI-Tei指数对3支及左主干病变有中度预测价值。结论TDI—Tei指数可以用来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并可用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脉压与冠状动脉疾病程度的关系。方法:160例入院均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的严重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表示,外周脓动脉压力测定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分析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脉压〈65mmHg组冠状动脉正常者发生率高(P〈0.05),与脉压〈65mmHg的患者相比,脉压≥65mmHg的患者3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发生率显著增高(P均〈0.05),冠心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亦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脉压与冠心痛的发生、冠状动脉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心血管事件的一个重要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7.
目的重返工作岗位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身心恢复正常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本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重返工作岗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人选病例为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人院行急诊PCI术的203患者,在术后1个月电话咨询是否恢复工作。结果术后1月时,有38%的患者恢复正常工作(78/203),其中42%男性患者恢复工作(60/142),29%的女性患者恢复正常工作(18/61)。恢复工作的患者中50%有吸烟史(39/78),未恢复工作中有63%有吸烟史(79/125)(P〈0.05);恢复工作的患者中36%(28/78)有多支血管病变,未恢复工作中有59%(74/125)有多支血管病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多支血管病变为影响患者重返工作岗位的危险因素(P=0.001,OR=0.327)。结论多支血管病变为影响患者重返工作岗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妇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提高对女性CHD的诊断率。方法:对106例疑诊为CHD的女性患者行CAG后,分为CHD组和非CHD组,比较两组危险因素的数量、类型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女性CHD组发病年龄高(P<0.05),绝经者比例高(90.6%与80.9%,P<0.01),合并高脂血症者CHD组显著高于非CHD组(81.3%与40.5%,P<0.005),合并两个及以上CHD危险因素者CHD显著增多(67.2%与28.6%,P<0.05),而且,冠脉双支及三支病变者与单支者比较,合并两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为多(69.8%与61.9%,P<0.05)。结论:绝经和脂质异常是女性CHD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危险因素越多,CHD发病率越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说明CHD发病率及冠脉受累程度与危险因素多少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测定130例老年(NAFLD)患者空腹血糖、血脂、血压、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并与1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老年NAFLD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体重指数(BM1)、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升高(P〈O05),高密度脂蛋白(HDL—C)与NAFLD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结论BM1、TG、LDL—C为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为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207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探讨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特点。方法:对207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脉血管狭窄≥50%病变429支,≥90%病变231支(53.85%),左前降支159支(37.06%),右冠脉30支(6.99%),回旋支39支(9.09%)和左主干3支(0.70%)。单支血管病变63例(30.43%),两支血管病变66例(31.88%),3支冠脉血管病变75例(36.23%)。结论: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以左前支冠脉血管病变为主,可能存在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并导致下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与冠脉病变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脂代谢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将253例行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并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性别、年龄、空腹血糖、血脂水平)的比较。其中97例型冠心病合并2糖尿病组患者,分为脂代谢异常和正常组,比较两组间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TG值为2.7±20 mmol/L、LDL-C值为214±019 mmol/L,较非糖尿病冠心病组明显升高;HDL-C值为019±012 mmol/L,较非糖尿病冠心病组水平下降。血脂异常组多支病变(包括二支、三支病变)为27例(21.4%),较血脂正常组比例明显增高。Gensini积分为66.8±16.1,高于血脂正常组患者。结论糖尿病伴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关系密切,其中血脂异常和血脂正常者相比,血管病变的程度更重,范围更弥漫。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 115例行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和接受DSCT肝脏平扫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脂肪肝分为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分析两组间冠脉CTA的结果差异。结果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患者在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及多支病变发病率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在冠脉轻、中、重度狭窄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脂肪肝组中度以上钙化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冠心病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老年2型糖尿病(T2DM)伴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代谢及血管病变的特点,探讨T2DM和NAFLD对健康的综合影响。方法:将268例老年T2DM患者分为观察组102例(合并NAFLD)和对照组166例(无合并NAFLD),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血管影像学指标及临床并发症,同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BMI,HOMA-IR,糖化血红蛋白A1c(GHbA1c),ALT、HS-CRP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或厚于)对照组(P<0.05~P<0.01),冠状动脉狭窄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包括甘油三酯、GHbA1c和ALT。结论:T2DM合并NAFLD不仅是简单的伴随现象,而涉及更严重的全身性代谢紊乱,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亦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回族和汉族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早发冠心病患者316例临床资料,分为回族组(78例)和汉族组(238例)。对8个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家族遗传、糖尿病、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和吸烟史)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回族组吸烟和糖尿病比例均高于汉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组急性心肌梗死比例高于汉族组,而心绞痛比例低于汉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以A型病变为主,回族组C型病变高于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民族均以单支病变为主,回族组三支病变高于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组Gensini积分高于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族早发冠心病患者较汉族早发冠心病患者吸烟、糖尿病、前降支病变率、右冠脉病变率、三支病变率和C型病变比例更高,且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青年人(〈4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探讨其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1例青年人AMI和同期中老年(≥50岁)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危险因素及诱因、临床表现、心电图、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结果】青年组危险因素主要为吸烟、高脂血症/肥胖;多在大量吸烟、暴饮暴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诱因后发病,胸痛典型,并发症少,预后较好。心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前壁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病变血管以单支病变多见,主要累及左前降支(LAD),狭窄程度较轻,侧支循环少,很少累及主干。青年组冠脉造影正常7例(17%)亦明显高于中老年组(0例)。【结论】青年人AMI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83%)为主,各种诱因造成的冠状动脉痉挛或斑块破裂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掌握其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减轻精神紧张有利于减少心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62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住院期间经腹部超声检查和采集病史筛查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NAFLD),观察其患病率、肝功酶学异常的比例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NAFLD患者发病率为39.1%(243/621)。NAFLD组糖尿病,冠心病,代谢综合征发生率、超重率、三酰甘油、ALT水平高于非NAFLD组,HDL-C低于非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冠心病、超重和三酰甘油水平是老年高血压患者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伴NAFLD患者与代谢综合征等多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冠状动脉再通后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探讨急诊PCI术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接受急诊PCI术治疗的AMI患者420例,根据冠状动脉再通后是否出现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和非低血压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低血压的发生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420例患者中,低血压组178例,占42.4%,非低血压组242例,占57.6%。在本研究观察的因素中,两组间完全闭塞病变、近段病变、下壁、右心室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术后TIMI<2级、梗死前心绞痛、CK-MB峰值、术后第1天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完全闭塞病变、近段病变、下壁右心室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可增加AMI患者急诊PCI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率(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AMI患者急诊PCI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而完全闭塞病变、近段病变、下壁、右心室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术后TIMI血流<2级增加AMI患者急诊PCI术后低血压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澳两国中青年男性冠脉病变的差异。【方法】中国南京两个中心及澳大利亚悉尼一个中心同步注册入选〈60岁男性拟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例1667例(其中中国人788例,澳大利亚人879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病变部位、病变支数以及病变Gensini总积分表示。【结果】①两国中青年男性冠脉病变主要累及血管均依次为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和左冠脉主干;②三支病变数中国男性组显著低于澳大利亚男性组(分别为8.2%、15.5%,P〈O.01);双支病变数两组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2.0%、32.5%,P〉0.05);单支病变数中国男性组高于澳大利亚男性组(分别为59.8%、51.9%,P〈O.01);③Gensini总积分:中国男性组明显低于澳大利亚男性组。【结论】澳大利亚中青年男性冠脉病变程度重于中国中青年男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因素与护理。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并行PCI治疗的患者192例,其中109例患者在PCI术中发生RA。分析RA发生的可疑因素并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糖6.0 mmol/L、手术时间1 h、动脉压力波形异常、病变血管血流TIMI 0级、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6 h、多支血管病变是RA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控制血糖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及时监测动脉压波形及相关病变血管情况是治疗AMI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