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补肾活血排毒方结合常规西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排毒方结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补肾活血排毒方(组成:生黄芪、太子参、熟地黄、枸杞子、炒当归、淮山药、山萸肉、茯苓、半边莲、川芎、益母草、大黄、怀牛膝)结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住院患者共80例,治疗3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同时检测并记录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的变化。结果:80例中,显效25例,有效4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6.25%;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肾活血排毒方能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肾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方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疗效和肾功能改变。方法:将1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西医+中医治疗组(观察组)50例,单纯西医治疗组(对照组)50例,比较近期疗效及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显效23例(46.0%),有效19例(38.0%),无效8例(17.6%),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显效16例(32.0%),有效18例(36.0%),无效16例(32.0%),总有效率为68.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肾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近期疗效及肾功能变化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运用平肝育阴清热法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干眼症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采用西医疗法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中医平肝育阴清热的方法为治疗组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经过2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的相关检测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的相关检测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平肝育阴清热法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肾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慢性肾功能衰竭住院病人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按相对统一的常规肾内科饮食及西药治疗,观察组除基础治疗外加用经验方补肾活血排毒方(组成:生黄芪、太子参、熟地黄、枸杞子、炒当归、淮山药、山萸肉、茯苓、半边莲、川芎、益母草、大黄、怀牛膝)中药汤剂治疗,共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88%与54%)及肾功能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肾活血排毒方能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肾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100例慢性肾盂肾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中医组50例患者给予中医治疗,而西医组50例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西医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4.O%,中医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0%,两组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有任何不良反应,治疗耐受力较好。结论:临床中对于慢性肾盂肾炎应用中医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法在治疗慢性盆腔炎中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选取慢性盆腔炎患者共128例,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4例,给予2组患者不同的治疗方式,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盆腔炎治疗,观察组实施中医补肾活血法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1.25%),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盆腔炎患者采取补肾活血法治疗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本科自拟补肾活血方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42例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服用本科自拟补肾活血方)及对照组(服用包醛氧淀粉),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浆白蛋白(ALS)变化情况。结果:中药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7%;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1.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自拟补肾活血方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疗效优于西药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加味丹参白茅根大黄治疗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36例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性的方法,将本组试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0%)优于对照组(61.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263,P <0.05)。结论:在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显著,其中加味、丹参、白茅根、大黄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9.
许宝珍 《基层医学论坛》2016,(18):2541-2542
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清热利湿化瘀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71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42例患者给予清热利湿化瘀法治疗,对照组29例患者采用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等常规西药治疗,观察2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2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7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清热利湿化瘀法治疗,无不良反应,起效时间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肾化瘀降浊汤化裁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氮质血症期的临床疗效。方眭采用补肾化瘀降浊汤化裁配合西药治疗本病58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疗效。两组病例均采用低盐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及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58例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肾化瘀降浊汤化裁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0%,两组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方有补肾健脾,活血化瘀,排毒降浊功效;可改善慢性肾衰竭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足浴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临床疗效。[方法]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予以中药足浴加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温水足浴加西医常规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常规、肾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常规血色素(Hb)、肾功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中药足浴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有较好疗效,且不经胃肠道,无毒副作用,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中医补肾化瘀配合西医促排卵法治疗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PCO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中医补肾化淤配合西医促排卵法,对照组用西药促排卵法.从各组月经周期恢复情况、排卵功能恢复、自觉症状消失、相关检测指标恢复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愈19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治愈7例,有效7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4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中西医综合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1997-2000年收住院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62例,均常规给予中西医综合措施治疗,即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辨证分型治疗,口服尿毒康、通脉口服液、大黄胶囊等专科制剂,保留灌肠,静脉滴注活血化瘀中药复方丹参注射液,疗程30d。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肌酐及尿素氮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疗效与病情分期、原发病及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62例病人经治疗1个月后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的好转,显效41例,有效71例,稳定22例,无效28例,总有效稳定率82.7%。肾功能衰竭期总有效稳定率明显高于尿毒症期(x^2检验,P<0.01);氮质血症期总有效稳定率与其他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x^2检验,均P>0.10);原发病为梗阻性肾病、高血压肾病、肾病综合征的总有效稳定率虽然高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但无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25或P>0.05);各中医证型之间疗效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西医综合措施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各期患者均有较好疗效,尤以肾功能衰竭患者疗效最好。各原发病之间、中医证型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综合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及Scr、Ccr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的疗效。方法:在中医联合用药的基础上(生地、丹参、大黄、山萸、赤芍等)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79例,其中对照组39例,治疗组40例。结果:治疗组所有病例的总有效率达92.5%,而对照组所有病例的总有效率仅为58.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尿素氮,增加尿量,改善和缓解病患临床症状,最终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爱西特药物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剐应用爱西特药物灌肠及口服爱西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肌酐(Scr)、肌酐消除率(Ccr)、尿素氮(BuN)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血Scr,BuN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显著(P〈0.01),Ccr治疗后较治疗前上升显著(P〈0.01),且无显著不良反应。结论:爱西特药物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有效,且疗效优于口服爱西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黄芪益肾散治疗肾功能衰竭早中期的疗效。方法: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阳虚及脾肾气虚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低蛋白饮食、控制高血压及对症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黄芪益肾散,观察治疗8周后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肾功能变化等。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或肾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医治疗组能改善肾功能,延缓肾功能衰竭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方α-酮酸片在肾炎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失代偿期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观察。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9例肾炎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失代偿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取低蛋白低磷饮食和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α-酮酸片,观察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肾功能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4%(38/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9%(19/3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α-酮酸片能改善患者肾功能和营养状况,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07年10月,我院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中医综合治疗组(A组)和西药治疗组(B组),每组各40例,A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大黄胶囊,同时中药保留灌肠;B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予包醛氧淀粉治疗。8周后观察比较两组间疗效。结果:A组用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积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B组。A组用药后实验室检测指标改善程度优于B组。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85.0%,B组总有效率为67.5%(χ^2=8.17,P〈0.01),A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在治疗CKF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盆炎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益气化瘀盆炎汤组(试验组)30例和奥硝唑胶囊组(对照组)30例。两组临床观察时间均为4周,均以患者的体征、中医证候、舌象、脉象作为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和对比。结果:据综合疗效判定: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证候学表明:慢性盆腔炎(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症状经益气化瘀盆炎汤治疗后能够得到有效改善,且在体征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总积分比较上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化瘀盆炎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