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品管圈方法改进留置胃管并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护理方法。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比较QCC活动前后2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 QCC活动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2.430%低于活动前10.7%,目标达成率118.14%,进步率67.9%,圈员技能等8个方面得到提高。结论 QCC活动能有效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护理管理执行力和患者的依从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品管圈模式管理在降低神经内科鼻胃管非计划拔管率的同时, 能否降低护理成本, 提高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 随机抽取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病区实施品管圈模式管理前 (2015年7月至8月) 留置鼻胃管患者50例为对照组, 神经内科病区实施品管圈模式管理后 (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 留置鼻胃管患者51例为实验组.实验组在对策拟定阶段, 加入循证护理方法, 拟定对策为系带鼻胃管固定方法.调查的内容包括:品管圈模式管理前后神经内科病区鼻胃管非计划拔管率、留置鼻胃管的工作时数、留置鼻胃管的护理成本.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 .2组患者的留置鼻胃管非计划拔管率比较, 非计划拔管率由62.00%下降到17.65%;留置鼻胃管耗材费用比较, 每位留置鼻胃管患者耗材费用由 (11.81±9.08) 元/人下降至 (7.30±2.53) 元/人;留置鼻胃管护理用时比较, 每位留置鼻胃管患者护理用时由 (13.22±10.77) min/人下降到 (7.48±2.56) min/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品管圈管理降低了神经内科鼻胃管非计划拔管率, 降低了护理成本, 减轻了护士工作量, 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辛玲  伏瑜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1):1579-1581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住院患者留置胃管期间非计划拔管(UEX)率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分析导致住院患者留置胃管期间UEX的原因,探讨解决对策并实施。结果:全院患者留置胃管期间UEX率从活动前的5%降低至活动后1.75%(P<0.05)。结论:正确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明显降低住院患者留置胃管期间UEX率,并且有助于提高圈员参与质量管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86例需要留置胃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观察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设立现况调查、原因分析、制定对策和实施对策等活动步骤。观察、比较两组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观察组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为2.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3%(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增加患者的安全,并提高护士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降低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运用及护理体会.方法 收集2013年9-11月间患者使用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例数,运用品管圈对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原因,设定目标,制定相应对策及实施,评价2014年1-3月实施品管圈方法后患者使用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例数,对比品管圈实施前后2组在出现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留置针的非计划拔管率从64%降低到2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能有效降低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提高留置针正常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个性化护理在减少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应用评价。方法:选用120例留置胃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主要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提高舒适度和生活护理的个性护理。拔管后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的非计划性拔管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科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由12.3%降到3.8%。结论:实施个性化护理,可明显减少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五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72例需进行PICC置管的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8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PICC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五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依次为6.99%、1.30%,低于对照组的35.5%、11.92%(P<0.05);实验组的导管留置时间为(139.74±20.56)d,对照组为(116.95±30.21)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系统完善的健康教育模式能减少PICC带管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点环节干预方法在降低老年患者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某三甲医院急诊病房收治的520例留置胃管老年患者,采用前-后对照研究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5年10月252例留置胃管老年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268例留置胃管老年患者给予重点环节干预,从重点之人、重点之时、重点之物、重点之事四个方面实施重点环节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情况。结果实施重点环节干预措施后,268例留置胃管的老年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10例,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由实施前的15.5%降低到实施后3.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重点环节干预能有效降低老年患者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3年4月成立“品管圈”活动前190例患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情况及2013年5月~2013年12月成立“品管圈”活动后243例患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情况,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原因解析,开展对策拟定实施及检讨,效果确认,制定留置胃管固定的标准化流程。结果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74%降至活动后的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2,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了护士护理科研参与意识及护理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应用品管圈活动在减少留置胃管患者意外拔管率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效参考。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针对降低本科室留置胃管患者意外拔管率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观察及比较施行前、施行后本科室内留置胃管的43例患者的胃管意外拔管率变化。结果:运用品管圈管理,患者的留置胃管意外拔管率从67.44%下降30%,运用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管理的应用能够明显降低留置胃管患者的意外拔管率,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舒适护理对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在近年来收治的留置胃管的患者共计80例作为研究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有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应用舒适的护理措施,即对患者的生理、心理、手术后的卧位等方面实施全面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自行拔管率显著比对照组患者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舒适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胃管非计划拔管率,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方法不同分为品管圈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品管圈组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非计划拔管率。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依从性、外周静脉留置针知识认知、患者非计划拔管率、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护理技术及团队凝聚力评分的差异。结果:品管圈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x~2=5.208,P=0.022)。品管圈组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依从性、外周静脉留置针知识认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品管圈组非计划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品管圈组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护理技术及团队凝聚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护理技术及团队凝聚力,可促进患者对外周静脉留置针知识的认知和置管依从性的提高,降低非计划拔管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手术麻醉前后留置胃管对患者生理的干扰程度,探讨无痛留置胃管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择期胃肠道手术患者84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实验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全麻后留置胃管,对照组患者于麻醉前在病房清醒状态下按常规方法留置胃管,分析两组患者留置胃管过程中恶心、呕吐程度,生命体征的波动情况,一次性插管成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插管后留置胃管无恶心、呕吐症状,心率、血压无明显波动,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为100%.对照组患者在留置胃管过程中出现明显恶心症状,少数患者出现呕吐,患者的心率、血压波动明显,且一次性留置胃管成功率为88%,较第一组低.结论 在留置胃管过程中应用全麻后留置胃管可有效减轻留置胃管过程对患者的生理干扰,提高舒适度,体现了人性化护理的真正含义,明显改善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CC)提高留置针使用正确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进行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拟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活动前后留置针使用正确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确认活动效果。结果:实行QCC后,留置针使用正确率由活动前71.22%提高至94.86%(P<0.05),留置针使用并发症的发生率由活动前的32.3%降低到13.7%(P<0.01)。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可提高留置针的使用正确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计划拔管,提高患者使用留置针的满意度,减少了护士工作量,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神经外科患者胃管意外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以"萤火"为圈名的品管圈,确定"降低神经外科患者胃管意外拔管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患者胃管意外拔管的原因及运用PDCA循环方法进行措施制定,实施检讨与护理质量改进,对活动开展前后取得的有形成果与无形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活动开展后患者胃管意外拔管缺陷率低于开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开展后圈组成员在QCC手法运用、团队精神、个人表达能力、工作热情、责任与荣誉、创新思维等无形成果较开展前有明显改善。结论 QCC活动在降低神经外科患者胃管意外拔管率具有显著效果,具有主动管理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王芳  王洁  陆素萍  蔡慧萍 《中外医疗》2016,(16):150-152
目的:研究分析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原因。方法方便选择2015年1—12月期间在该院接收诊治的80例留置胃管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发生非计划拔出胃管的原因。结果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包括:患者不适自行拔管﹑患者不慎拔管﹑胃管自行脱出﹑不配合治疗而拔管﹑健康教育不到位。该组80例留置胃管者中,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为13.75%(11/80),其中健康教育不到位的发生率最高5.0%(4/80)。结论临床应对留置胃管患者及家属加强健康教育,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增强家属的依从性,避免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保证患者置管的安全,以利于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接收的78例留置胃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归纳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循证护理。结果:两组胃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充分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应用价值显著,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胃管固定及封口法胃管留置在喉癌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皮肤不良反应、焦虑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7月—2020年9月期间91例行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给予传统胃管固定及封口法进行胃管留置,观察组46例给予新型胃管固定及封口法进行胃管留置,对比两组患者的固定效果、皮肤不良反应、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胃管移位率、胃管脱出率、72h内更换胃管>1次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不易封口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两组焦虑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观察组的焦虑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皮肤异常、不舒适、不易清洗、鼻翼部皮肤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胃管固定及封口法可提高喉癌患者围术期中的胃管固定效果,减少非计划拔管、胃管脱出、胃管移位等情况发生,且有助于减少皮肤不良反应,继而减轻留置胃管不适引起的焦虑。  相似文献   

19.
李爽 《大家健康》2017,(11):251-252
目的:探讨留置胃管患者的置管情况与护理效果.方法:抽取至该院就诊的安置留置胃管的患者96例(2015年8月17日至2016年9月17日),其中一组采用一般护理,另外一组采用舒适护理,对比两组安置胃管情况、自行拔管率.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的自行拔管率分别为2.08%与18.75%,P<0.05;实验组舒适无痛苦、误入气管、恶心呕吐、一次插管成功发生率分别为89.58%、0.00%、10.42%、91.67%,相比常规组均差异显著,P <0.05.结论:对留置胃管的患者给予舒适护理干预便于一次插管成功率的提高,减轻身心痛苦,值得采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活动,探索如何降低患者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保障患者的安全。方法:应用品管圈活动分析引起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同时评估该活动的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降低了,由活动前的20例降为4例,下降比达80%。结论:推行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了全员参与品管圈活动的意识,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