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多维度安全管理在麻醉复苏室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多维度安全管理实施前(2017年6月—12月)和实施后(2018年1月—7月)于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复苏室接受复苏的全麻手术患者各110例纳为研究样本,所有入选者均接受静脉输液,实施前后复苏患者分别设置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麻醉复苏室静脉输液安全管理,试验组接受多维度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全麻手术病例的麻醉复苏室安全输液管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麻醉复苏期静脉输液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多维度安全管理模式开展麻醉复苏室静脉输液护理,可显著提高麻醉复苏室静脉输液安全管理质量,降低静脉输液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以及护理的对策.方法:我们将2016~2017年中88例需要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分析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4例,分析组针对以往老年患者在输液过程中遇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手段,而对照组则使用常规的输液护理手段.结果:对比两组的液体渗出和皮肤发生青紫或瘀斑的发生率、穿刺成功及输液的顺利完成率以及老年患者对静脉输液护理的满意度有比较明显差异(P<0.05),分析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利用在输液前、输液过程中以及输液后进行规范性的干预措施,不仅增强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还减少了输液后所带来的并发症等情况,有效的提高了老年人静脉输液的安全性以及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程序化管理模式在全麻手术患者术后麻醉复苏室交接中的应用。方法:选我院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100例全身麻醉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全身麻醉患者100例作为实验组。两组患者术后按常规送至麻醉复苏室复苏,其中对照组按巡回护士常规交接习惯与复苏室护士交接,实验组按程序化交接管理模式交接。比较两组交接有无漏洞。结果:实验组在交接过程中的护理安全高于安全对照组。结论:程序化交接管理模式在麻醉复苏室的应用可以提高手术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护理安全,应在科室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麻醉复苏室患者躁动原因与护理策略。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麻醉复苏室收治的584例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探究麻醉复苏室患者躁动的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本次研究的584例患者,57例发生躁动,占9.7%,以躁动不安、胡言乱语等为主要表现。其中,幼儿组4例,占5.2%,儿童组12例,占11.2%,成人组32例,占10.9%,老年组9例,占8.3%。然而,疼痛刺激与尿管刺激是引起躁动的关键原因。结论:麻醉复苏室护理中,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分析躁动原因,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DCA管理方法在麻醉复苏室气管脱管中的应用。方法:将麻醉复苏室收治的168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随机平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患者交接、生命体征监测、协助拔管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PDCA管理方法,主要4个步骤: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及处理阶段。比较两组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气管脱落率分别为0、6.0%,麻醉复苏室滞留时间分别为(78.51±26.83)min、(64.50±22.04)min,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复苏室风险较高,气管脱落是常见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PDCA通过其持续、动态的质量改进方法可有效减少麻醉复苏室气管脱落的概率,减少患者在麻醉复苏室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在急诊留观室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5年2月急诊留观室静脉输液患者106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3例.干预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 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为96.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9%,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急诊留观室静脉输液护理中采用护理干预效果较好,能够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保证静脉输液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李建芳  颜菱  黄冬梅 《广西医学》2007,29(4):600-601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颈外静脉留置针大量输液病人因禁食等原因,输液量大且时间长,或输注一些高分子及刺激性的液体,如脂肪乳、10%氯化钾溶液等,存在导管脱落、堵塞、液体渗漏、发生静脉炎等不安全因素,因而颈外静脉留置针大量输液病人的护理安全管理不容忽视.近年来,我们进行了护理安全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静脉输液是门诊治疗中最常见的给药方法,也是一种风险性较高的护理操作技术。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窗口,患者疾病复杂,流动性大,用药种类多,工作量大,是医患纠纷的多发区。随着人们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由静脉输液引发的医患纠纷有所增加。如何进行安全输液已成为护理工作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在我院门诊输液室因静脉输液过程中液体外观改变引发的26例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全麻术后患者进行麻醉复苏室并发症安全监测的方法以及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本院麻醉复苏室接收的全麻择期手术患者共计10326例,其中男性患者共有5738例,女性患者共有4588例。对这些患者麻醉复苏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总结分析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并发症安全监测以及护理对策。结果全麻术后患者麻醉复苏期并发症类型主要包括循环系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其中老年组以及婴幼儿组患者发生麻醉复苏并发症的概率更高,对这两个年龄层次的患者应当适当延长麻醉复苏室的留观时间。另外,应当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复苏方案,从而使并发症最大限度减少,使患者的麻醉安全得到更好的保证。结论对于全麻术后患者应当加强麻醉复苏室并发症的安全监测,完善相关护理措施,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休克救治的临床护理应用效果.方法:创伤性休克患者76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40例和积极液体复苏组(B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输液量、PT、MODS、ARDS、DIC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液体输入量为(1 950±320) mL,积极液体复苏组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躁动原因及其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予以七氟醚麻醉,同时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麻醉苏醒期间护理,采用4分量表进行评估患儿麻醉苏醒期间躁动.结果:300例患儿发生躁动15例,占比5.00%;躁动患儿出现静脉输液、滑脱1例,切口包扎脱落、出血1例,不良后果发生率为13.33%.结论: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躁动主要与年龄、术前焦虑以及陌生环境等因素有关,必须加强护理干预,以有效减少患儿术后躁动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门诊患者的输液工作,月均输液量万余人次。工作量大、环境嘈杂、患者多种多样、流动频繁、儿童患者陪护多、穿刺要求高等因素,给输液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院输液室采用RCA针对以往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对各输液环节出现的护理缺陷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结合本科室的工作特点,制定静脉输液各环节的安全防范流程,严格制度落实[1],加强对护士沟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并将交流沟通纳入到静脉输液的操作流程中,对输液患者进行护理安全防范管理,使门诊静脉输液质量得以控制,门诊输液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冯永贤 《包头医学》2016,40(1):39-40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手术麻醉后复苏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月,手术室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于麻醉后复苏护理管理中,即设置设备精细化管理、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精细化管理.结果:麻醉后复苏护理取良好效果,无1例不良事件发生,得到患者、麻醉医师、手术专家的认可.结论:精细化管理理念是提高麻醉后复苏护理管理的有效方法,使麻醉后复苏护理安全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门诊输液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门诊输液室输液治疗时采取积极护理干预的122例患者作为干预组,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门诊输液治疗采取常规护理服务的122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分析影响门诊输液患者满意度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影响门诊输液患者满意度因素主要包括输液疑问处理、患者等候时间、静脉穿刺技术、输液过程巡视以及健康宣教等;干预组患者对输液疑问处理、患者等候时间、静脉穿刺技术、输液过程巡视以及健康宣教等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起门诊输液室护理满意度下降的因素较多,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门急诊患者输液的安全管理措施与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门急诊2015年1~6月输液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7~12月输液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安全管理,而观察组患者则采取PDCA循环法实施安全管理.两组均抽取50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意外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40%,而输液意外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为1.00%,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急诊输液患者中实施PDCA循环法进行安全管理,不仅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同时能降低输液意外事件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麻患者苏醒期的护理.方法:对645例全麻患者苏醒期在复苏室严密的观察与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645例全麻患者在复苏室均顺利的度过麻醉苏醒期,各项生命指征基本平稳后安全返回病房.结论:严密临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处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安全平衡地度过复苏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麻醉复苏室患者出现躁动问题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方案。方法:从我院数据库中随机挑选2000例行全身麻醉手术,并于术后进入麻醉复苏室休息的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分析患者的躁动率,找出引发躁动的具体原因,同时总结躁动患者的护理方案。结果:出现苏醒期躁动的患者共381例,占19.1%。导致躁动的主要因素有疼痛(177例,占45.6%)、气管导管刺激(103例,占27.0%)、导尿管刺激(75例,占19.7%)等。影响躁动出现率的因素包括手术方式、麻醉方法、催醒及止痛采取药物与否等。结论:为了有效降低苏醒期麻醉反应出现率,我们必须正确评估各项风险因素,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加强针对性护理,从而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门诊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方法 分析门诊小儿静脉输液工作中发生差错的原因及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措施:1.加强制度化管理;2.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护士综合素质;3.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制度;4.提高穿刺技术水平;5.加强职业安全教育;6.强化沟通与健康宣教.结果门诊小儿静脉输液室发生护理差错例次由所改进.结论 加强医院门诊小儿静脉输液室护理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差错发生,减少纠纷投诉,提高护理质量和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保温输液对引产病人术后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0例引产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保温输液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非保温方式静脉输入室温液体,保温组静脉输入恒温加热的液体(37℃),观察两组患者输液肢体发冷、寒战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非保温方式的对照组,患者随着静脉输入液体增多,22例患者都感觉肢体发冷.15例出现全身畏寒,10例有不同程度的寒战,患者输液满意度为26.7%.保温组患者出现畏寒5例,寒战2例,患者输液满意度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温输液能增加引产病人术后护理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复苏室的护理实施情况。方法:给予麻醉复苏室全身麻醉120例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护理麻醉前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施护理后患者并发症情况明显减少,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麻醉复苏室给予全身麻醉患者实施对应的护理措施,及时处理预防麻醉并发症,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