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种移植排斥反应一般分为超急性排斥(xenogeneic hyperacute rejection,HAR),延迟性排斥(又称急性血管性排斥),急性细胞性排斥和慢性排斥。  相似文献   

2.
由于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检测技术的突破,移植后产生的抗体对移植物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证据证明了抗体与排斥反应尤其是慢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就器官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T细胞介导性的排斥反应(T cell-mediated rejection,TCMR)抗体介导性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淋巴组织异常增生(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供体来源的细胞游离DNA(donor-derived cell-free DNA,dd-cfDNA)片段在鉴别移植肾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 cell-mediated rejection,TCMR)和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BMR)中的价值。方法:回...  相似文献   

5.
马帅军  李智斌 《器官移植》2010,1(5):314-316,320
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CR)是移植肾晚期失功的重要原因。1992年,在第4届Alexis Carrel移植器官慢性排斥反应和动脉硬化讨论会上,传统的移植肾CR被定义为慢性移植物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CAN表现为移植肾进行性功能减退,最终需恢复透析或再次移植。因此,熟悉CAN的相关因素和发病机制,掌握其诊断原则,  相似文献   

6.
器官移植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是导致其发生慢性排斥反应和死亡的危险因素。近来已明确肺移植后发生表现为淋巴细胞性细支气管炎(lymphocytic bronchiolitis)的B级急性排斥反应受者更易发生慢性排斥反应。实体器官移植中,移植肺是高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器官之一,这与移植肺同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有关。鉴于此,比利时研究者试图明确大气污染的每日波动情况是否与肺移植受者A级急性排斥反应或淋巴细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7.
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细胞凋亡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小肠移植后排斥反应与细胞闻过则喜良心的关系以及雷帕霉素(RAPA)对移植后排斥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假移植组作对照(1组),其他各组采用Wistar→SD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移植后随机分为排斥反应组(2组)、雷帕霉素2mg.kg^-1组(3组)和雷帕霉素4mg.kg^-1.d^-1组(4组),每组术后1、3、5、7d分别处死6只大鼠,获取移植肠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各组在术后1、3d均未发现排斥反应,2组术后5、7d分别出现I度和Ⅱ度排斥,3组仅在术后7d出现早期排斥迹象,4组枯术后一直未见排斥证据,小肠细胞凋亡数量在排斥反应前期和排斥反应时显著增加,不同强度的排斥反应,细胞凋亡数量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排斥反应中可出现大量的肠细胞凋亡,其始发时间早于排斥的组织学发现,凋亡细胞数量与排斥强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小肠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另一种可信的标志物。雷帕霉素对排斥反应的抑制能力与剂量有关,并不能抑制肠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移植胰腺的腺泡细胞凋亡及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用SD和Wistar大鼠进行全胰十二指移植。实验分为同基因移植组(Wistar→Wistar)和异基因移植组(SD→Wistar)两组。于术后第3d、5d和7d分批处死受体,取移植胰腺标本用HE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移植胰腺切片,进行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评分和计数凋亡指数(AI)。结果:发生凋亡的细胞主要是腺泡细胞,同基因移植组胰腺有散在的腺泡细胞凋亡,AI在术后无明显变化。异基因移植组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在术后第3d、5d和7d逐渐升高,AI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评分成正相关。结论:细胞凋亡与移植胰腺急性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凋亡指数可作为判断移植物损伤程度的指标,对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对16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的移植肾组织及5例正常肾组织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染色及HE染色。结果表明ICAM-1、VCAM-1在正常肾脏和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脏上的表达分布不同;结果提示,它们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慢性移植肾病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免疫抑制药物的发展,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控制,但慢性移植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慢性移植肾病既往被称为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nal allograft rejection),1992年第四次Alexis carrel移植器官慢性排斥反应和动脉硬化讨论会将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定义为慢性移植肾病,它是导致移植。肾晚期功能丧失的最主要原因。本文就慢性移植肾病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移植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十年来,外科手术,移植免疫学,器官和细胞分离保存技术方面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临床移植医学的迅速发展。本文报告第十六次国际移植协会会议资料,将同种异体移植免疫学最新研究报告如下。一、移植免疫排斥反应1.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宿主体内预先存在的抗体与供体组织抗原结合,激活补体,阻塞破坏血管,致使移植组织功能突然丧失。临床上主要应用供受体人白细胞抗原(HLA)和ABO血型交叉配型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2.急性排斥反应:外科手术和组织缺血损伤导致移植器官血管内膜上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增加…  相似文献   

12.
有效控制排斥反应是临床肾移植获得成功的基石之一。结合临床和病理学表现,排斥反应的经典类型包括超急性排斥反应、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1-2])。随着Banff分类的更新,2005年依据效应机制的不同,将排斥反应分为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 cell mediated rejection,TCMR)和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 mediated rejection,AMR)^([3])。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rhIL-10对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和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移植后的大鼠随机分为同基因组、对照组和3种不同剂量的rhIL-10治疗组,各组n=6。术后3、5、7d取移植肠管,行病理检查,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术后7d肝、肾功能的重要参数: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Crea)和血尿素(BUN)。结果对照组术后3d发生轻度排斥,5d发生中度排斥,7d发生重度排斥;中、高剂量组除部分标本在术后5、7d发生轻度排斥外,无排斥征象;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改变相似,但排斥的病理改变发生较晚、较轻。术后3、5、7d,低、中、高剂量组外周血CD3^+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ST、ALT、Crea和BU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小肠移植急性排斥的抑制,低剂量作用是明确的,但疗效有限。中、高剂量作用较明显;与同基因组、对照组比较,不增加肝、肾毒副作用;(2)动态检测外周血CD3^+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可作为器官移植术后监测排斥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异种移植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论述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各种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方法 结合基础研究相关资料对异种移植免疫学研究成果和新进展作一回顾。结果 转基因猪技术,新型免疫抑制剂等分别用以克服超急性排斥,急性血管性排斥;急性细胞性排斥的克服采用了针对T细胞,抗原递呈细胞的策略以及诱导免疫耐受等方法。结论 转基因猪技术较为成熟而有效;急性血管性排斥,急性细胞性排斥的发生机制和克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38蛋白激酶(p38 MAPK)在小肠移植早期排斥反应中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近交系SD和Wistar大鼠进行节段性小肠移植,实验分3组:同基因移植组(Wistar→Wistar组)、异基因移植组(SD→Wistar组)和异基因移植加环孢素A组(SD→Wistar+CsA组)。分别于移植术后1、3、5及7d采集移植肠管行病理学检查排斥反应,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并行Western—blotting测定p38MAPK表达;同时,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活性。结果 SD→Wistar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生轻、中、重度排斥反应中存在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数随排斥反应的加重而增加(P〈0.01);Wistar→Wistar组排斥反应轻微,凋亡细胞数无明显变化(P〉0.05);SD→Wistar+CsA组随着CsA的应用,排斥反应逐渐得到控制,且凋亡细胞数也随着减少。SD→Wistar组及sD→Wistar+CsA组的血清TNF-α随移植肠管上皮细胞凋亡的轻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P〈0.01)。p38 MAPK在SD→Wistar组随凋亡细胞数增加而表达加强(P〈0.01),Wistar→Wistar组p38 MAPK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在SD→wistar+CsA组随凋亡细胞数而发生相应的变化(P〈0.01)。小肠移植早期排斥反应中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现象与p38MAPK呈正相关(r=0.875,P〈0.01),血清TNF-α与移植肠上皮细胞凋亡呈正相关(r=0.837,P〈0.01),血清TNF-α与p38 MAPK亦呈正相关(r=0.826,P〈0.01)。结论 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存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现象,p38 MAPK参与细胞凋亡信号转导过程并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移植胰岛长期存活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共刺激信号在排斥反应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旨在观察共同刺激分子-可诱导其刺激分子(ICOS)是否参与了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并用ICOS单克隆抗体(ICOSmAb)阻断ICOS,研究其对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术前高度致敏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双滤过法血浆分离术(DFPP)治疗36例术后排斥反应和9例术前高度致敏患者。结果24例急性排斥中22例逆转,10例加速性排斥(ACR)全部逆转,1例慢性排斥肾功能稳定,1例超急性排斥(HAR)摘除移植肾;排斥反应采用DFPP治疗者其一年移植肾生存率为84.0%。去致敏抗体者8例已接受肾移植,其中1例术后发生HAR。结论认为DFPP是治疗排斥反应和预防高敏患者术后发生致敏抗体介导的HAR和ACR的有效方法,显著提高了排斥反应的逆转率和移植肾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鼠后肢异体移植中排斥反应与T淋巴细胞亚群和活化T细胞的关系。方法 将24只(8只Wistar,16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8只为Wistar-→SD后肢移植未作免疫抑制组,对照组8只为FK506(2mg/kg体重)和霉酚酸(20mg/kg体重)免疫抑制组,观察术后排斥反应及病理检查;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和活化T细胞。结果 术后6~8d,实验组移植肢体出现排斥反应,活化T细胞(CD3/CD69、CD3/CD25、CD3/HLA-DR)已于排斥反应发生(6.88±0.83)d前2—4d显著升高,CIM/CD8比值中度升高;活化T细胞增高与排斥反应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74、0.854、0.879,P〈0.05);CIM/CD8比值与排斥反应程度无明显相关(相关系数r=0.544,P〉0.05);对照组,活化T细胞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未出现排斥反应。结论 动态监测活化T细胞将有助于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肾移植受者排斥反应的发病特点与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3年1月至2022年6月间实施的360例次儿童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儿童受者排斥反应发病特点及治疗预后。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分组间血肌酐值, 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法分析排斥反应发生率和不同排斥次数的死亡删失移植肾存活率。结果共有58例受者发生82次排斥反应, 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的累积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3%、9.2%和11.3%。病理活检证实的排斥反应有50次, 其中细胞性排斥反应(T cell mediated rejection, TCMR)占42.0%(21/50),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 mediated rejection, ABMR)占20.0%(10/50), 混合性排斥反应占38.0%(19/50)。58例受者首次排斥反应治疗后, 69.0%(40/58)的移植肾功能稳定, 31.0%(18/58)的移植肾功能受损;发生临床排斥、ABMR和交界性排斥受者中分别有80.8%(21/26)、85.7%(6/7)...  相似文献   

20.
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后炎症免疫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异种(猪)脱细腻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后炎症反应的变化规律及对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于大鼠,分别于移植后1,2,3,4,8,12,16周取标本,采用组织学观察及RT-PCR技术动态检测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移植后炎症反应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同时以单纯薄自体皮移植作对照。结果:异种(猪)脱细胞真皮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后早期存在炎症反应,并随着创面愈合的进行而逐渐消失,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仍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Th2细胞因子的高表达说明机体对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免疫反应主要以体液免疫为主,也可能是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后未被排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