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化脓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6月-2016年6月经临床诊断为化脓性眼内炎患者78例(80眼)临床资料,78例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除术基础上采用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术前取标本送细菌学检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手术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手术后患者预后情况。结果送检标本中,共检出135株病原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8株占20.74%、表皮葡萄球菌19株占14.07%、镰刀菌18株占13%最为常见;与术前相比,70例占89.74%患者视力改善,8例占10.25%患者视力无明显改善;在玻璃体切除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眼内炎过程中,不良反应事件发生9例,发生率为11.54%;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6-12月的随访记录,患者总有效67例,总有效率为85.9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化脓性眼内炎的疗效较好,安全性尚可,开展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有助于指导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眼内炎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2781例(3984眼)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仅3例(3眼)患者术后并发眼内感染,对该3眼行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抗菌药物冲洗前房及玻璃体腔,全身应用万古霉素联合头孢类,必要时切除受累玻璃体,随访6个月.结果 3例发生眼内感染患者检出细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2株、大肠埃希菌1株;其中2例患者经药物治疗1周后眼内炎得到有效控制,1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行受累玻璃体切除后患眼炎症得到控制,随访复查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眼内炎早期应用抗菌药物可得到有效控制,严重者可采用玻璃体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治疗方法.方法 所有患者先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抗菌药物,如果炎症不能被控制,注药24 h后行玻璃体切除术.结果 房水和玻璃体标本的病原学检查阳性8例占66.7%,其中5例占41.7%为表皮葡萄球菌;经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等治疗,9例炎症被控制,3例行玻璃体切除术.结论 及时的玻璃体腔注射抗菌药物,能控制大部分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治疗重度眼内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玻璃体切除治疗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20眼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早期(≤1w)行玻璃体切除术或联合晶体摘除术,异物取出术。结果术后获得有效视力(矫正视力≥0.05)的4眼,占20%,术后矫正视力≥0-3的14眼,占70%,眼球萎缩1眼,占5%,术后视网膜脱离1眼,占5%。结论早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敏感抗生素的应用是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治疗的最佳方案,对挽救患者的视功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具有术后视力恢复明显,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化脓性眼内炎致病菌分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化脓性眼内炎不同时间段致病菌种及药敏的变化,寻找有效治疗化脓性眼内炎的抗生素。方法:对355例化脓性眼内炎患者致病原因及致病菌种依据时间的不同进行分析比较,280例标本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阳性做药物敏感试验。结果:355例化脓性眼内炎,81.13%是眼外伤所致,280例行标本送检,阳性检出率为49.64%,致病菌种以革兰阳性菌居首位,条件致病菌是化脓性眼内炎的主要菌群,真菌逐年增多明显;各细菌对环丙沙星药物敏感性具有偏高趋势。结论:化脓性眼内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射抗生素,有必要监测菌种和药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2月-2013年6月收治的48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进行分析,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对感染的患者送检的各种标本进行培养,观察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480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3例,感染率为4.79%;培养出病原菌3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0株占64.52%,以大肠埃希菌为主9株占29.03%,革兰阳性菌9株占29.03%,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占44.44%,真菌2株占6.45%;分离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表现为不同程度耐药性,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为100.00%。结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由于阑尾本身化脓的影响,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病原菌分布较为广泛,且耐药性较高,临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围术期针对性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分析其对降低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拟行白内障手术患者500例(527眼)为研究对象,采集入院后术前未使用与使用抗菌滴眼液后结膜囊及内眦局部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术前3d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菌滴眼液至术前,观察患者术后眼内炎发生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滴眼液使用前结膜囊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78.18%,抗菌滴眼液使用后结膜囊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27.32%,检出病原菌均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分别占92.96%、92.36%,表皮葡萄球菌为最主要病原菌,治疗前后分别占74.27%、74.31%;根据药敏使用结果,术前选择相对耐药率较低的抗菌滴眼液进行治疗,527只眼术后均无眼内炎发生。结论多数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内存在革兰阳性菌感染,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术前给予抗菌滴眼液治疗能明显降低结膜囊致病菌培养阳性率,有助于预防术后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化脓性眼内炎病原菌菌谱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化脓性眼内炎病原菌分布特点、病原菌谱的变迁及其药物敏感性,为临床诊断与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12月广州中山眼科中心416例临床诊断为化脓性眼内炎,并行微生物学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0%的化脓性眼内炎患者为外伤所致;416例标本中,181例培养阳性(43.5%),病原菌中真菌、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分别占14.9%、47.5%、9.9%和27.6%,其中真菌呈年度散发分布;33.1%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并呈逐年增加趋势,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占10.5%;革兰阳性球菌对喹诺酮类药物和头孢哌酮敏感;革兰阳性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开放性眼外伤后需警惕化脓性眼内炎的发生,对于病原菌不明的细菌性眼内炎,提倡早期联合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9.
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更好地预防与控制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方法 对2003-2007年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计施行14 011例(眼)玻璃体切除手术,其中感染性眼内炎7例(眼),感染率为0.047%;7例标本送检,4例培养阳性,病原菌检出率57.0%;革兰阳性球菌占75.0%,>60岁患者占71.4%,6例抗感染治疗有效,预后较好;1例细菌培养为革兰阴性杆菌,为糖尿病患者,经抗感染,再次玻璃体切除治疗无效,行眼内容剜出术.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球菌,术后眼内炎的发生与年龄大及合并全身疾病,机体免疫力低下关系密切,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对保存和挽救视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术后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血清和玻璃体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意义。方法选择于2013年6月-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3 971例。分别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和玻璃体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GF-1和VEGF含量;同时采集患者玻璃体液标本分离培养及细菌鉴定,进行耐药性试验。结果 3 971例患者中有21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感染率为0.53%;21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共分离培养病原菌1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5株占78.95%、革兰阴性菌2株占10.53%、真菌2株占10.53%;表皮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红霉素、青霉素G和头孢他啶耐药率较高,均70%;感染组患者血清IGF-1和VEGF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者玻璃体中IGF-1和VEGF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术后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术后感染患者血清和玻璃体中IGF-1和VEGF水平升高,提示可能参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合作用玻璃体切除术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治疗中应用的评价,为治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提供临床可靠治疗数据依据。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2月-2014年10月30例(30眼)确诊为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试验组患者应用玻璃体切除术,对照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观察并对比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视力情况;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术后发生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的感染率试验组为2.58%,对照组为11.25%,试验组的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中有13眼占86.67%视力得到提高,对照组患者中有10眼占66.67%视力得到提高,试验组的视力提高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治疗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寻求抗菌药物治疗方法,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3年9月青光眼滤过术患者74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取滤过泡表面的分泌物或房水和玻璃体抽取物进行病原菌培养,采用半自动细菌分析仪鉴定病原菌种类,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743例青光眼滤过术患者共发生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38例,发生率为5.11%;共培养出病原菌39株,革兰阳性菌检出20株占51.28%,革兰阴性菌检出18株占46.15%,真菌1株占2.5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最高达100.00%,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利福平的敏感率也高达90.00%,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的敏感性仅为30.00%,且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完全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蜡样芽胞杆菌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达到94.44%,此外对哌拉西林/他巴唑坦以及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也较高,均达到88.89%,而对氨苄西林敏感性较低,仅为38.89%。结论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不同种类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建议通过联合给药、多途径给药的方式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眼科医院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性,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检验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74例感染患者病原菌培养标本,并对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原发疾病、病原菌种类及其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采用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与药敏分析仪鉴定病原菌。结果眼科医院患者感染部位主要为急性结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眼内炎,分别占37.70%、25.67%、12.57%;共培养出48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分别占43.09%、28.66%;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00%;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0%;4种病原菌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率均不同。结论眼科医院患者感染病原菌具有其独特性,通过监测病原菌的分布、变化及其药敏特点,可确立适合眼科专科医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原则,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2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耳道分泌物病原菌感染及抗菌治疗效果,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接诊的12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联合用药治疗;通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耳道分泌物培养病原菌构成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较两组患者的听力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20耳耳道分泌物标本中,118耳培养出病原菌,细菌116耳,占98.30%,其中革兰阳性菌74株,占62.71%,革兰阴性菌42株,占35.59%;真菌2耳,占1.70%;观察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发现,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有所不同,革兰阳性菌中葡萄菌属较为敏感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唑林、红霉素及奈替米星,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较敏感的抗菌药物有头孢他啶、万古霉素、头孢曲松及氨苄西林,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都较为敏感的药物是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观察组听力改善率95.00%,高于对照组(8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2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用抗菌药种类繁多,不同病原菌耐药性不同,治疗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用药,能够避免药物乱用,更准确安全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分析玻璃体切除术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0例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在未明确感染相关病原体以前给予头孢他啶作为临床药物治疗,在明确病原体以后则严格依照药敏试验结果给予药物针对性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玻璃体切除术的手术治疗,并分别对两组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患者的病原菌清除情况,视力变化情况,眼压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前研究组共检出病原菌59株,对照组共检出病原菌57株,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病原菌检出株数少于对照组(χ2=5.219,P=0.022);研究组患者治疗后0.1<视力水平<0.15的比率高于对照组(H=8.692,P=0.004);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平均眼压水平(13.20±2.42)mm Hg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75±2.56)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83,P<0.001)。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对于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患者病原菌的清除,视力水平的改善及眼压的控制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37例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治疗与护理配合,以取得最佳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8月就诊的外伤性眼内炎患者37例,对其治疗方法及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7例患者眼内炎症的临床症状得到控制,术后视力提高者23例占62.16%,视力不变者7例占18.92%,眼球萎缩者3例占8.11%,视力检查不配合者4例占10.81%,患者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配合术前术后个性化护理,可明显提高手术的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降低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8月-2015年7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12 000例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原菌分布、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 000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患者术后共发生感染性眼内炎30例,发生率为0.25%;共检出病原菌2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占90.48%,以表皮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为主,真菌2株占9.52%;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0;高龄、手术时间长、手术中玻璃体溢出、合并糖尿病及采用透明角膜切口手术为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对其有较高敏感性,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受多种因素影响,需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22眼)外伤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眼单纯药物治疗,18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其中3眼同时行眼内异物取出术,1眼术中晶状体摘除术,3眼行硅油充填术,3眼联合巩膜环扎术.15眼手术前后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83.33%),1眼视力没改变(5.56%),2眼视力降低(11.11%).视力>0.5 2眼,0.1~0.5 5眼,<0.1 7眼,眼前指数3眼,无光感1眼.单纯药物治疗的4眼,视力丧失,眼球萎缩.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了解放射根瘤菌致白内障术后急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回顾性收集1例白内障患者手术后放射根瘤菌急性眼内炎的临床资料, 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患者右眼白内障手术后4 d, 出院后因"右眼急性化脓性眼内炎"收住入院。入院当天即行右眼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体取出、后囊膜切开等手术, 术中取玻璃体液培养, 结果为放射根瘤菌, 可能是接触蔬菜根上的土壤后触摸眼结膜引发感染。采用敏感抗菌药物头孢他啶(全身用药)和左氧氟沙星(局部滴眼)治疗, 术后21 d眼部症状稳定, 矫正视力为20/133, 眼部感染治愈出院。此病例为国内首例白内障手术后放射根瘤菌急性眼内炎, 临床应重视由该菌引起的眼部感染, 白内障手术后或玻璃体内注射药物后应避免接触土壤, 出现症状需及时送细菌培养, 并根据药敏结果进行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3年1月-2009年10月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92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3例,感染率为0.51%;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3例感染病例均得到控制,且恢复部分视力;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玻璃体切除手术特点及局部因素.结论 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控制血糖、强化眼部消毒处理、严格无菌操作,能防范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