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再次外科手术与介入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术后残余瘘的疗效。方法25例VSD患者经外科修补术后出现残余瘘。将其随机分为再次手术组(10例)与介入治疗组(15例)。对再次手术组患者在全身麻醉、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修补残余瘘;对介入治疗组行介入封堵术。结果再次手术组中9例治愈,1例术后出现残余瘘;介入治疗组中14例治愈,1例因缺损过大未封堵成功,改行外科手术。两组患者均无死亡。介入治疗组住院天数、费用均少于再次外科手术组(均P〈0.01)。结论治疗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瘘时,应根据患者情况具体分析,条件适当时首选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2.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介入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与介入封堵治疗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5月至2008年5月我科收治的30例PD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4~41岁,平均年龄25.8岁。1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2例行介入封堵治疗。结果经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术后即刻的肺动脉收缩压(60.8±12.0mmHgvs.100.2±14.2mmHg;60.3±11.6mmHgvs.108.4±17.6mmHg)和平均肺动脉压(40.1±9.8mmHgvs.76.1±11.3mmHg;40.2±10.5mmHgvs.79.5±13.6mmHg)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4例手术患者中有2例出现声音嘶哑,2例残余分流;介入封堵治疗患者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随访29例,随访时间3个月~2年;1例失访。随访期间患者无明显胸闷、气促等,超声心动图检查大动脉水平未探及残余分流,1例术前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在封堵术后2个月时猝死,死亡原因不明。28例患者术后90d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收缩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封堵治疗PDA合并重度PH的患者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较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等优点,尤其是介入封堵治疗可行试验性封堵,对鉴别动力性和阻力性PH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一些特殊类型的PDA患者仍需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人工心脏瓣膜瓣周漏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ang JG  Meng X  Zheng SH  Hou XT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0):658-660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1993年1月至2005年6月诊治的34例瓣周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主动脉瓣位6例,二尖瓣位28例。9例行内科保守治疗,25例因明显贫血和(或)心功能衰竭(心衰)及内科治疗效果不好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直接修补瓣周漏漏口14例,另10例重新换瓣。结果保守治疗者中,2例在住院期死亡,死因分别为感染性休克、心衰;7例患者随访6~72个月,2例因心衰而死亡,余5例生活良好,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漏口无明显变化,心脏各房室无增大,心功能Ⅱ级。手术治疗者中,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亡3例(12%);生存的21例患者术后随访4~132个月,1例二尖瓣和1例主动脉瓣瓣周漏修补术后瓣周漏复发,21例均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Ⅱ级。结论对瓣周漏引起症状不严重,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心功能良好的患者,可行内科保守治疗,定期随访。对有明显贫血和(或)心功能减退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RSV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RSVA患者22例,介入封堵治疗10例(介入组),外科手术治疗12例(手术组)。术后随访6—24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是否存在残余分流、有无瓣膜反流、封堵器有无移位、肺动脉压变化及心功能状态。结果介入组均完全封堵;与术中比较,术后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即刻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1例。手术组完全封堵率为91.67%(11/12);术后出现较大的残余分流和严重低心排量综合征各1例。两组随访期内均未发生右心衰竭、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反流、溶血和死亡等。结论介入封堵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与外科修补疗效相当,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再次心脏手术的处理方法及手术风险,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方法对30例心脏病患者行再次手术治疗。按首次手术类型分两组:介入手术组13例均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外科手术组17例,包括二尖瓣闭式扩张术8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4例。再次手术方式为:单纯二尖瓣置换术17例,二尖瓣并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二尖瓣二次置换术2例,二尖瓣口血栓清除术1例,单纯三尖瓣成形术2例,室缺残余漏修补4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1月~15年,平均(6.8±7.9)年。结果介入手术组再次术后无严重并发征及死亡发生;外科手术组再次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4例、术后出血3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其中2例死亡。首次手术为介入组的转机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均短于外科手术组(P〈0.05);而两组在低心排综合征、术后出血、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首次心脏外科手术病例,其再次手术风险高、难度大。应充分认识心脏再次手术的危险性,术前应对危险因素、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分析评估,制定相应对策,运用良好心肌保护、灵活有效的技术手段及减少出血等措施,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实时三维心脏超声(RT-3DE)引导非体外循环(CPB)下经右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ASD)封堵与传统CPB下心内直视修补的手术效果。 方法 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在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继发孔型ASD患者64例,按手术方式分为A组和B组。A组35例接受传统CPB心内直视修补,男20例、女15例,年龄12~56 (16.4±4.0) 岁;B组29例接受RT-3DE 引导非体外循环(CPB)下经右胸小切口ASD封堵,男13例、女16例,年龄15~50 (18.5±0.2) 岁。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胸腔引流量、死亡、并发症等指标及随访结果。 结果 B组手术时间[(110.47±35.90) min vs. (159.32±20.60)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0.40±22.30) h vs. (16.40±12.20) h]、胸腔引流量[(106.71±85.20) ml vs. (146.70±75.63) ml]及术后住院时间[(4.0±1.0) d vs. (7.0±1.0) d] 均较A组显著减少(P<0.05)。A组死亡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7例;B组无1例死亡,发生术后并发症3例。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B组(20.0% vs. 10.3%,P<0.05)。 结论 对手术适应证明确的患者,RT-3DE引导非CPB下右胸小切口ASD封堵的微创外科手术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人造瓣膜瓣周漏患者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致溶血的预防护理对策。方法对96例人造瓣膜瓣周漏患者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尿液变化及肾脏功能,严格控制出入水量,加强抗凝及发热护理。结果术后并发溶血23例,其中5例血红蛋白低至73~80 g/L,经输血治疗后血红蛋白升至99~105 g/L;发生急性肾衰竭2例,行CRRT治疗3~5 d,1例肾功能逐渐恢复,1例因重度溶血性贫血导致急性肾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2例患者治疗后7 d内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下降至18.2 mg/L,尿红细胞0~12个/μL;其余患者术后随访1年未见溶血。结论加强围术期观察和专科护理是介入封堵治疗人造瓣膜瓣周漏患者预防溶血发生的护理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对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4~10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瓣膜病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19~66岁(46.25±11.59岁)。风湿性病变52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退行性病变5例。行二尖瓣置换术3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5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8例。根据术后给予的辅助药物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术后给予强心、利尿药治疗;B组:术后给予强心、利尿药和ACEI治疗;C组:术后给予强心、利尿药、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分别于心瓣膜手术术前、术后2周、8周和16周检测3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术后2周3组右心室舒张期末内径(RVEDD)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较术前有所下降(P〈0.05)。A组术后8周和16周左心房内径(LAD)和RVEDD与术后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VFS较术后2周有所提高(P〈0.05)。B组和C组术后8周和16周LAD和RVEDD呈进行性下降,而LVFS呈进行性升高(P〈0.05),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且C组LVFS改善程度优于B组(P〈0.05)。结论心瓣膜病患者行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给予常规强心、利尿治疗外,辅以ACEI和/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能更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和结构。ACEI+β-受体阻滞剂联合使用较单独使用ACEI对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介入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中国大陆人群动脉导管未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介入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文献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患者782例,外科手术980例。Meta分析显示介入封堵术成功率低于外科手术(RR=0.98,95%CI 0.97~1.00,P=0.03);介入封堵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RR=0.32,95%CI 0.11~0.95,P=0.04);介入封堵术即时残余分流率高于外科手术(RR=4.26,95%CI 2.21~8.21,P0.000 01);介入封堵术输血率低于外科手术(RR=0.07,95%CI 0.02~0.21,P0.000 01);介入封堵术操作时间短于外科手术(SMD=-1.21,95%CI-1.72~-0.70,P0.000 01);介入封堵术住院时间短于外科手术(SMD=-2.11,95%CI-3.52~-0.70,P=0.000 3);介入封堵术治疗费用高于外科手术(SMD=9.08,95%CI 5.29~12.86,P0.000 01)。结论介入封堵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输血率低,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在适应证范围内,介入封堵术可为治疗PD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10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8),分别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n=57)和常规骨瓣减压(n=50),比较术后颅内压及术后6个月GOS评分。结果术后第1 d、3 d、7 d标准大骨瓣组颅内压分别为(22.3±3.2)mmHg,(19.6±2.4)mmHg及(16.1±2.1)mmHg,常规骨瓣组分别为(30.1±3.5)mmHg,(28.5±2.4)mmHg,(24.4±2.9)mmHg,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均获随访,术后6个月疗效按GOS评分判断:标准大骨瓣组良好22例,中残17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4例;常规骨瓣组良好12例,中残10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8例,标准大骨瓣组良好率为38.6%,显著高于常规骨瓣组的24.0%(P〈0.01)。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更好地治疗房间隔缺损(ASD),探讨经典外科技术及三种不同的微创介入技术治疗ASD的优缺点。方法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分别采用经典外科手术(n=301)、经皮介入封堵术(n=274)、开胸Hybrid术(n=50)和非气管内插管下胸膜外Hybrid术(非气管插管下Hybrid术,n=27)治疗单纯ASD 652例。按照上述治疗技术将患者分为4组,对比分析4组患者年龄、住院时间、创伤、住院费用、输血、麻醉、气管内插管和术后随访等指标。结果开胸Hybrid术组和非气管插管下Hybrid术组中年龄和体重显著小于其他2组(P〈0.01)。4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0%,97.2%,92.6%和1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皮介入封堵术组和非气管插管下Hybrid术组住院天数和输血费用显著短于/少于其他2组(P〈0.01)。4组住院费用分别为24802.90±360.96元,25095.07±437.13元,24856.77±445.87元和24853.56±673.99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4.64±0.32月,4.57±0.31月,4.49±0.28月和4.62±0.3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2%,0.47%,6.00%和0.00%,经皮介入封堵术组和非气管插管下Hybrid术组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1)。结论4种治疗方法的费用大致相同,经典外科手术成功率最高,可适用于任何年龄的ASD患者,但创伤最大;经皮介入封堵术创伤最小,但应用于低体重、低年龄婴幼儿ASD患者存在局限性;开胸Hybrid手术可适用于任何年龄的患者,不需要体外循环,创伤明显减小,但仍存在一定的外科损伤;非气管插管下胸膜外Hybrid术可适用于任何年龄患者,且医疗费用并不高于经典外科技术和经皮介入治疗技术,手术成功率高,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经皮介入封堵术的疗效。方法2011年9月~2012年12月,对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行介入封堵术。通过左心室、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诊断分型,隔瓣下室缺30例,膜部室缺10例,偏流出道室缺29例,嵴内室缺20例。均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96.6%(86/89),其中隔瓣下室缺96.7%(29/30),膜部室缺100.0%(10/10),偏流出道室缺96.6%(28/29),嵴内室缺95.0%(19/20)。3例介入治疗失败,2例因主动脉瓣右冠瓣脱垂伴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而术中停止介入手术;1例术后封堵器移位外科手术取出。4个分型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7%(8/30),10.0%(1/10),6.9%(2/29),5.O%(1/20)。3例(3.4%)术后存在1~1.5mm残余分流;4例(4.5%)术后出现瓣膜功能异常,其中2例主动脉瓣轻度反流,2例三尖瓣轻~中度反流,均未行特殊处理,其中3例术后3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瓣膜功能恢复正常,1例术后1年复查仍存在三尖瓣轻度反流,但各房室大小及心功能均正常;4例(4.5%)术后房室传导阻滞,经激素及营养心肌药物治疗1周后恢复术前状态。结论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安全有效。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是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列腺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选择确诊为前列腺增生、内科保守治疗无效、难以接受和不愿外科手术治疗的1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行放射介入法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治疗。随机选择在我院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确诊前列腺增生的病例35例作为对照组。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国际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RU)以及前列腺体积的变化。结杲16例接受PAE治疗的患者,IPSS由术前的(23.5±1.8)分降至术后的(13.1±1.7)分(P〈0.05);QOL由术前的(4.7±0.5)分降至术后的(2.4±0.6)分(P〈0.05);残余尿量由术前的(92.3±14.2)mL降至术后的(36.2±3.8)mL(P〈O.05);Qmax由术前的(7.1±2.1)mL/s升至术后的(18.6±2.4)mL/s(P〈0.05);前列腺体积由术前的(49.5±15.3)mL降至术后的(29.4±8.6)mL(P〈0.05)。结论PAE治疗前列腺增生安全、有效,且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手术风险低的优点,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合并心肺并发症耐受力低下和拒绝接受外科治疗者,是前列腺电切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心瓣膜置换术后疗效及危险因素,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44例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6例、女28例,年龄15~69(44.9±11.9)岁;病程1个月~40年,平均病程(57.8±98.3)个月。风湿性心脏瓣膜病92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28例,先天性心脏瓣膜病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9例。对存活出院的137例患者进行随访,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主要并发症发生及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寿命表生存率法计算术后远期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9例(13.2%),室性心律失常56例(38.9%),人工瓣膜瓣周漏7例(4.9%),胸腔积液33例(22.9%),心包积液8例(5.6%),肝功能不全23例(16.0%),肾功能不全5例(3.5%)。术后早期住院死亡7例,死亡率4.9%。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Ⅲ级或Ⅳ级)、病程长、术前左心功能低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双瓣膜置换术、合并其他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术后室性心律失常是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病程时间长、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Ⅳ级)、术前左心功能低下(LVEF〈40%)、双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长是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Ⅲ级或Ⅳ级)、合并其他心脏手术、术前左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5例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与改良组(25例),其中对照组行经典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改良组行改良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术中注意对膜部尿道括约肌、神经血管束加以保留。结果①改良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为(265.1±27.8)min vs.(302.4±46.5)min,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为(403.9±156.2)ml vs.(485.3±121.6)ml,P〈0.05。②改良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2例(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例(90%),P〈0.01。③两组间最大膀胱容量和充盈期膀胱内压无明显差异(P〉0.05),但改良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为(22.9±7.6)ml vs.(45.3±12.4)ml,最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8.3±3.5)ml/s vs.(14.9±3.2)ml/s(P〈0.01或P〈0.05)。④改良组患者勃起功能保留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2.4%vs.46.7%),P〈0.05。⑤改良组与对照组间2年生存率(87.5%vs.78.6%)、5年生存率(66.7%vs.71.4%)和平均生存时间(52.6±8.2)个月vs.(56.9±7.8)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不仅可达到肿瘤根治目的,而且可明显改善患者储尿、排尿、控尿功能,有效保护患者阴茎勃起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死亡与瓣周漏的危险因素,评价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19例,年龄19~75(46.1±16.6)岁。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瓣周漏组与无瓣周漏组,急诊手术组和非急诊手术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危险因素及手术时机的选择。结果 62例术后患者,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4.8%,其中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多器官脏器衰竭,1例死于急性左心衰。术后瓣周漏(反流束≥2 mm)患者8例,占总体的12.9%。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患者白蛋白含量、肌酐水平、体外循环总时间和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与术后早期死亡相关(P0.05)。患者年龄、术前白蛋白含量、肌酐水平、体外循环总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与术后早期瓣周漏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升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白蛋白低,年龄大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后早期瓣周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急诊手术与非急诊手术在早期死亡和瓣周漏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排除禁忌证后应早期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分析选择,术前应注意患者白蛋白及肌酐水平,术中尽量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及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和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primary suture,PS)组21例和T管引流(t-tube drainage,TD)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S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5.5±15.7)min和(53.1±21.4)ml,术后无胆漏或胆管残余结石发生;而TD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2.4±18.4)min和(63.5±22.0)ml,术后发生胆漏2例,胆管残石3例,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而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上PS组为(26.3±6.1)h、(24.6±2.6)h、(5.7±1.0)d,明显短于TD组的(38.7±10.0)h、(33.1±8.8)h、(9.0±1.8)d,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一期缝合术较T管引流术更能体现腹腔镜技术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30例确诊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别通过微创手术和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腹腔镜组无中转开放手术患者。微创组患者术中失血量(76.3±12.4)ml,首次肠胃排气时间(2.1±1.2)小时,术后住院天数(7.5±2.9)天,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微创组(135.2±12.9)分钟,长于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情况:开腹组术后发生胆漏1例,残余结石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3%,微创组术后发生胰腺炎1例,胆道感染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术后3天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13.93±1.98)g/L,PCT(215.32±145.21)mg/dL;微创组术后3天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9.23±2.87)g/L,PCT(76.8±23.7)mg/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组患者术中失血量、首次肠胃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围手术期安全性高、术后肠道恢复快、机体免疫反应轻、可以缩短住院时间的特点,具有临床实践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复发性心瓣膜病患者再次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319例复发性心瓣膜病再次行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8例,女181例;年龄12~73岁(43.2±13.5岁)。需再次手术的原因为:心瓣膜成形术后、生物瓣衰坏、瓣周漏等。两次手术间隔时间3个月~25年(18.7±8.3年)。结果全组共死亡25例,其中手术死亡4例,早期死亡21例。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其余294例患者治愈出院。随访252例,随访率85.7%,随访时间6个月~11年(9.6±7.1年);失访42例。随访期间死亡17例,死于心力衰竭9例,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颅内出血、脑栓塞3例,消化道出血1例,原因不明2例。长期生存的235例患者中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183例,Ⅲ级29例。结论尽管复发性心瓣膜病患者心功能和全身状况均较差,手术操作较困难,但适时而妥善的外科手术仍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治疗大体积(〉80ml)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9年6月~2011年1月间行PKRP术治疗BPH患者52例,按前列腺体积分为〉80ml组和〈80ml组,每组26例。术后随访3~14个月。结果:〉80ml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刺激症状评分(IPSS1)、梗阻症状评分(IPSS2)分别由术前的(19.85±6.534)、(8.73±3.054)、(11.12±4.484)下降至术后的(7.38±4.964)、(4.88±3.421)、(2.50±2.502)(P〈0.01)。〈80ml组分别由术前的(21.04±6.453)、(9.00±3.225)、(12.04±4.556)下降至术后的(6.27±3.811)、(4.69±3.185)、(1.58±2.301)(P〈0.01)。3项指标术前、术后数值分别进行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0ml组平均手术时间106.15min,平均切除前列腺质量58.64g;〈80ml组分别为60.19min、30.00g,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余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0ml组术中或术后输血患者5例,〈80ml组1例。两组均无经尿道电切综合征(TURS)发生。结论:PKRP术治疗大体积(〉80ml)BPH安全、有效,且手术效果和安全性与治疗〈80ml的BPH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