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免疫缺陷病毒 1(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 1,HIV 1)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 drome,ARDS)的主要病原。HIV 1感染主要经性接触传播、血源性传播及母婴传播[1] 。HIV 1感染传播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最近研究表明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在HIV 1感染和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DC的这种介导作用与其表达的特异性表面分子 (dendriticcell specificICAM 3grabbingnon integrin,DC SIGN)相关[2 4] 。此外 ,一种由内皮细胞产生的DC SIGN相关同源物 (DC SIGNrelated,DC SIGNR)也具…  相似文献   

2.
DC SIGN是一种特异性表达于树突状细胞 (DC)表面的Ⅱ型跨膜蛋白 ,它可以通过识别人HIV 1包膜糖蛋白gp12 0介导DC与HIV 1特异性粘附 ,并增强HIV 1感染力 ,在HIV 1水平和垂直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分析DC SIGN影响HIV 1传播过程的分子机制有利于探讨HIV 1感染的免疫和基因治疗 ,本文拟就有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DC-SIGN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细胞 (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它能直接激活静息T细胞的应答反应。90年代开始 ,DC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HIV 1)感染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但是 ,研究结果颇具争议。最近 ,在DC表面新发现一种蛋白质———DC SIGN ,它参与了静息T细胞的激活以及HIV 1的感染过程。DC SIGN的发现不仅有助于阐述HIV 1的致病机理 ,而且对DC功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就DC SIGN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DC—SIGN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突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它能直接激活静息T细胞的应答反应。90年代开始,DC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研究结果颇具争议。最近,在DC表面新发现一种蛋白质-DC-SIGN,它参与了静息T细胞的激活以及HIV-1的感染过程。DC-SIGN的发现不仅有助于阐述HIV-1的致病机理,而且对DC功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就比DC-SIGN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HBV阳性孕妇DC—SIGN与DC—SIGNR的表达水平及其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相关性。方法应用PCR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HBV阳性孕妇DC—SIGN与DC—SIGNR基因的颈区重复序列分型,然后用卡方检验分析DC—SIGN与DC—SIGNR基因各亚型出现的频率在两组中的差异。结果①29例宫内感染组DC—SIGN基因型全部为7/7型的纯合子基因,54例非宫内感染组中出现2例7/5型的基因,其他52例均为7/7型的基因,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②29例宫内感染组发现4种DC—SIGNR基因型,分别为7/7型、7/5型、9/7型、6/5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793、0.3448、0.2414、0.0345。54例非宫内感染组发现6种基因型,为7/7型、7/5型、9/5型、9/7型、7/6型、6/5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186、0.1481、0.0926、0.1852、0.0370、O.0185。7/5型基因型在宫内感染组(29例)和非宫内感染组(54例)中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其他基因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DC—SIGN编码基因存在个体基因变异,但变异相对较少,在HBV阳性产妇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中DC—SIGN基因型分布无明显差异。②DC—SIGNR编码基因存在个体基因变异,变异相对较大,DC—SIGNR基因型“7/5型”在HBV阳性产妇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可能是影响宫内感染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DC SIGN融合蛋白并对该融合蛋白的抗原特异性和生物学活性进行分析。方法 以重组质粒pcDNA3 .1 DC SIGN为模板 ,进行PCR扩增出带KpnⅠ和SacⅠ酶切位点的人DC SIGN凝集素cDNA ,经相应酶切后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 3 2a( ) ,转化大肠杆菌AD494(DE3 ) ,经IPTG诱导表达DC SIGN融合蛋白 ,用Ni2 NTA树脂对融合蛋白进行纯化 ,以Westernblot试验进行鉴定 ,通过HIV与DC SIGN的亲和实验研究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 酶切鉴定证实DC SIGN凝集素基因已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 3 2a( )。重组表达质粒pET 3 2a( ) DL在大肠杆菌AD494(DE3 )中成功表达了DC SIGN融合蛋白 ,其相对分子质量 (Mr)约为 3 5× 10 3。Ni2 NTA树脂纯化后 ,融合蛋白的纯度可达 90 %以上。Westernblot试验显示DC SIGN融合蛋白与鼠抗人DC SIGN抗体有特异性免疫反应。结论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DC SIGN融合蛋白 ,用亲和层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初步纯化 ;HIV与DC SIGN的亲和实验表明 ,可溶性DC SIGN融合蛋白能抑制R5和X4HIV与DC SIGN受体结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在KG1诱导来源的树突样细胞(Dendritic—like cells,DLCs)中DC特异性C型凝集样受体DC—SIGN的表达。方法采用佛波酯(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诱导KG1细胞为DLCs,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RT-PCR和流式细胞仪检测KG1和KG1来源的DLCs不同诱导时期DC—SIGN的表达。结果形态学方法确定成功诱导了KG1来源的DLCs,KG1细胞和其来源的DLCs均有DC—SIGN的表达,且当KG1诱导为DLCs细胞后DC—SIGN表达增强,尤其在DLCs的早期成熟阶段(诱导12~24h)。结论KG1细胞和其来源的DLCs上均有DC—SIGN的表达,且在诱导为DLCs后DC—SIGN的表达增强,为进一步研究DC—SIGN介导的抗原呈递途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表达分子DC-SIGN在HIV-1感染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C-SIGN是一种特异性表达于树突状细胞(DC)表面的Ⅱ型跨膜蛋白,它可以通过识别人HIV-1包膜糖蛋白gp120介导DC与HIV-1特异性粘附,并增强HIV-1感染力,在HIV-1水平和垂直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分析DC-SIGN影响HIV-1传播过程的分子机制有利于探讨HIV-1感染的免疫和基因治疗,本文拟就有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对外源性抗原的摄取和加工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cell,APC) ,因其成熟时胞体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与其它APC相比 ,DC能高效地内吞、处理及呈递抗原 ,并能激活幼稚型 (na¨lve)T淋巴细胞 ,启动初级免疫应答 ,故在免疫反应中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1] 。因此 ,深入了解DC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和MHC分子的生成及作用对揭示DC的抗原提呈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肝树突状细胞与HCV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虽在机体内的数量较少,但分布于机体全身,是启动机体初次免疫应答功能最强的APC[1].DC能通过MHC-I、Ⅱ类途径提呈所遇到的任何抗原,并通过MHC/肽复合物,共刺激分子(B7、CD40)以及DC-CK1等趋化因子趋化、转化、激活静息T细胞,从而激发初次免疫反应,有效控制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目前有证据显示DC与多种病毒(HBV、HCV、HIV和HCMV等)的发病机理和机体抗病毒免疫的作用机制相关.HCV感染后易造成体内持续感染,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而机体内DC的功能、分化和成熟均影响HCV在体内的存在,现将肝脏IC的特点,HCV对DC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虽在机体内的数量较少,但分布于机体全身,是启动机体初次免疫应答功能最强的APC。DC能通过MHC-Ⅰ、Ⅱ类途径提呈所遇到的任何抗原,并通过删肽复合物,共刺激分子(B7、CD40)以及DC-CKl等趋化因子趋化、转化、激活静息T细胞,从而激发初次免疫反应,有效控制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目前有证据显示DC与多种病毒(HBV、HCV、HIV和HCMV等)的发病机理和机体抗病毒免疫的作用机制相关。HCV感染后易造成体内持续感染,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而机体内DC的功能、分化和成熟均影响HCV在体内的存在,现将肝脏DC的特点,HCV对DC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树突状细胞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金姝  葛海良 《现代免疫学》2004,24(2):175-176,F003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 )在诱导和维持外周耐受及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关于DC调节免疫耐受的机制 ,并介绍了若干DC亚群在诱导免疫耐受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病毒感染后DC可介导产生不同的保护性反应,通过处理和递呈抗原来激发适应性免疫。DC的成熟对激发细胞免疫和避免未成熟DC(iDC)诱导免疫耐受至关重要。为研究HIV感染后DC功能的变化,以单核细胞来源的未成熟细胞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体外经Hepa 1 6肝癌细胞株总RNA转染后 ,对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的诱导作用。方法 :自小鼠骨髓分离DC前体细胞 ,经GM CSF IL 4培养、扩增 ;制备Hepa 1 6小鼠肝癌细胞株总RNA ,体外转染DC ,检测DC诱导同基因型小鼠T细胞增殖及其特异性CTL的反应能力。结果 :经Hepa 1 6肝癌细胞总RNA转染的DC ,其组织相容性分子 (MHC I、II)及共刺激分子 (B7 1 、B7 2 )表达明显增高 ,刺激同基因型小鼠T细胞增殖能力增强 ,且能诱导Hepa 1 6特异性CTL。结论 :以肝癌总RNA转染DC ,构造肝癌疫苗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是一种1型膜表面蛋白分子,主要在Th1细胞表达,与天然型配体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反应参与适应性负性免疫调节。此外,Tim-3也在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DC)表达,参与免疫调节。Tim-3在肿瘤浸润DC高表达,并可与配体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结合,通过阻断Toll样受体3(TLR3)、TLR7、TLR9及细胞质中DNA和RNA相关的免疫反应,来抑制核酸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减弱DNA预防治疗及化疗的效果。本文就Tim-3在肿瘤浸润DC高表达以及Tim-3与配体HMGB1结合参与肿瘤免疫逃逸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的分离方法 ,观察其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为下一步细胞融合提供DC来源。方法 以免疫磁珠分选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CD4 + DC ,流式细胞仪检测所得细胞的纯度 ,光镜、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其形态 ,S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DC的分子表达。结果 此纯化方法所得细胞纯度可达到 80 %以上 ,形态学观察可见纯化细胞具有典型的DC特征 ,该细胞能高表达HLA DR和S 10 0分子。结论 免疫磁法可获得较高纯度典型DC ,为进一步进行DC与肿瘤的融合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DC-SIGN是一种特异表达于树突状细胞(DC)表面的Ⅱ型跨膜蛋白,在机体生理和病理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与ICAM-3结合,从而介导D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其CRD区可以与HIV-1、HCV、结核杆菌等多种病原体表面糖蛋白结合,从而促进病原体感染。最近的研究表明DC-SIGN与肿瘤免疫、免疫逃避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DC SIGN是一种树突状细胞特征性的且具有多种功能免疫新分子 ,不但可以参与树突状细胞的迁移、粘附以及对抗原的识别与内化 ,还可以参与许多病原体的免疫逃避 ,本文拟就有关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人冠状病毒OC43(Human coronavirus OC43,HCoV-OC43)逃避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免疫监视作用的初步机制。方法:利用HCoV-OC43 阳性病人的标本感染BSC-1 细胞分离OC43 病毒,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进行鉴定;利用人细胞因子GM-CSF 和IL-4 联合体外诱导DC 分化,于诱导7 d 后用HCoV-OC43 病毒感染DC。采用透射电镜观察DC 感染后的形态,Real-time PCR 检测DC 功能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DC 比例及其功能相关共刺激分子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HCoV-OC43 体外感染DC 的体系。HCoV-OC43 能感染DC 并刺激其产生免疫应答,但培养上清中不能检测到病毒核酸;HCoV-OC43 感染会导致DC细胞表达IFN-α、IFN-β、CCL3 和CCL5 的量显著下调,但其共刺激分子HLA-DR、CD1c 和CD86 的表达不受抑制。结论:HCoV-OC43 可感染人DC 细胞并刺激其产生免疫应答,但不能产生活的子代病毒;HCoV-OC43 可通过抑制宿主DC 细胞IFN-β等相关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来实现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20.
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细胞免疫反应是由CD8 T淋巴细胞的亚群细胞毒性T细胞(CTL)介导的先天免疫。CTLs一方面通过细胞毒性作用杀伤感染的细胞,另一方面分泌可溶性抗病毒因子(CAF)发挥直接的抗病毒作用,因此成为HIV感染中细胞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HIV感染这一疾病过程中CD8 T淋巴细胞所发挥的非细胞毒性抗病毒效应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