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心房起搏对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摘要)耿仁义,朱中林病窦综合征(SSS)并发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若房室传导功能正常,无心房明显扩大及静止心房时,心房起搏(AAI)并非是禁忌证,AAI起搏不但能控制或减少房性心律失常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病窦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 (VVI)和心房起搏 [包括单心房起搏(AAI)、房室双腔起搏 (DDD)和双房起搏 ]治疗术后前 5年房颤的发生率。方法 对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 5年以上、资料完整的 117例病窦综合征患者进行连续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69.3± 6.7)个月 ,其中VVI起搏 83例 ,心房起搏 3 4例。随访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起搏器参数等 ,部分患者有Holter检查资料 ,分析 5年内两组病例房颤的发生率。结果 病窦综合征患者心脏起搏治疗前 5年内总的房颤发生率为 17.0 9% (2 0 /117) ,其中经VVI起搏的 83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2 .89% (19/83 ) ,经心房起搏的 3 4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94% (1/3 4) ,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 (P <0 .0 1)。结论 在起搏治疗的病窦综合征患者中 ,术后前 5年心房起搏比心室起搏治疗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螺旋电极导线Koch三角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起搏技术的发展 ,心脏起搏器不仅仅用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 ,还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心房起搏部位也不只局限在右心耳 ,还可在Bachmann束、冠状静脉窦中段、Koch三角等部位。我院用螺旋电极导线在右心房的Koch三角起搏治疗慢 快综合征患者 9例 ,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资料和方法 对象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0年 11月在我院住院的 9例患者 ,男性 4例 ,女性 5例 ,年龄 48~ 80岁 ,因慢 快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心房颤动 (房颤 ) ,植入AAI(8例 )和DDD(1例 )起搏器。其中病因诊…  相似文献   

4.
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七例王智勇王军肖梅*韩雅君王玲白雪梅邓惠珠赵桂清(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心内科呼和浩特010017)病窦综合征(SSS)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若心房无明显扩大且非静止心房,同时房室传导功能正常心房起搏不属...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应用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治疗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5例病人应用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 ,其中 3例行三腔起搏 (双心房 +右心室 ) ,2例行双心房起搏 ( AAT)。冠状动脉窦电极均经锁骨下静脉放置 ,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顺利植入 ,无脱位及穿孔等并发症。 5例冠状窦电极平均参数为 :P波振幅 4.5± 2 .6 8m V,起搏阻抗 880± 2 0 4.11Ω ,起搏阈值 0 .5 8± 0 .37V。结果 随访 2~ 12个月 ,除 1例需调整参数后不再复发外 ,其余 4例术后均无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是治疗与预防房内、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冠状静脉窦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 (房颤 )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难点 ,起搏治疗是临床的选择之一。 1997年 ,Papageorgiou等[1] 的电生理研究表明冠状静脉窦起搏能有效防止房颤发生 ,但冠状静脉窦起搏治疗阵发房颤的长期临床应用尚未见报道。资料和方法患者 6例 ,男性 ,年龄 6 4~ 79(平均 6 9 2 )岁。 6例均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 )患者 ,其中 3例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直径为 2 7 3~ 37 5 (平均33 7)mm ,其中 3例左心房增大。 6例患者均反复发生阵发性房颤 ,其中 2例合并心房扑动、1例合并二度房室阻滞 ,5例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P波时限≥ 0 …  相似文献   

7.
目前 ,生理性起搏多为心房起搏 (主要是AAI型 )和房室顺序型起搏 (主要是DDD型 )两种方式。前者更为经济 ,植入简便。本文总结 38例AAI模式起搏的临床资料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行AAI模式起搏患者 38例 ,男 2 3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6 0 7± 8 6岁。所有患者均无房室传导阻滞 (AVB)。临床诊断包括传导系统退行性变 17例 ,冠心病 14例 ,高血压病 7例。起搏指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 37例 ,其中 30例为单纯窦缓、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7例为慢 快综合征 ;另有 1例为平行收缩性室性心动过速。 38例患者中 ,31例术…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观察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心房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和血管紧张素受体 (ATR) 1(AT1 R)和 2 (AT2 R)的基因转录 ,探讨房颤时心房组织ACE和AT1 R、AT2 R的mRNA表达改变及其意义。资料与方法   1 .患者资料 :5 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接受开胸换瓣手术患者 ,男 2 2例、女 3 0例 ,年龄 1 9~ 69(4 1 1 5± 1 0 91 )岁。分三组 :窦性心律组 2 2例 ,为窦性心律者 ;阵发性房颤组 9例 ,其中阵发性房颤 4例 ,持续性房颤小于 6个月者 5例 ;慢性房颤组 2 1例为房颤持续时间超过 6个月者。术前常规行心电图、超…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何种心脏起搏模式能有效预防病态窦房结 (病窦 )综合征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作。方法 :对 4 5例安置心房按需起搏器 (AAI)及房室顺序起搏器 (DDD)的病窦综合征房颤患者进行了平均 3.3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4 5例病窦患者仅 1例出现房颤 (2 .2 % )。对 5个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的结果提示 ,超速持续心房起搏可以抑制病窦患者房颤的发生。结论 :心脏起搏抑制房颤发生的机制可能与快频率起搏加速心房内传导、抑制了房性期前收缩、消除了窦性心动过缓和心脏长 短间歇有关。双心房或AA起搏方式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预防房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冠状窦导线与三腔起搏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特殊设计的冠状静脉窭(冠状窦)导线用于三腔起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方法三条电极导线(冠状窦、右房、右室)分别放置于冠状窦、右心房、右心室。双心房导线通过一个Y形接头和心室导线分别连接到DDD起搏器的心房和心室部分,行三腔起搏。结果4例(男3例,女1例)患者冠状窦导线均置于其中段.右房导线3例置于右心耳.1倒位于右房中外侧。右心室导线3例位于右室心尖部,1例位于右室中外侧。1例合并左上腔静脉畸形.右室导线通过冠状窦在右房绕一个圈进人右室心尖部。术中阈值测试.输出电压(V)、电流(MA)、阻抗(n)、PR波振幅(mV)分别为冠壮窦:0.56、0.76、744、4.4(P波);右心房:0.56、1.2、467、6.3(P波);右心室:0.6、0.9、613、17.6(R波),脉宽固定于0.5ms。近期随访均呈DDD工作方式,起搏与感知功能良好,未发生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无并发症。结论特殊设计的冠状窦导线固定良好,三腔起搏性能可靠,方法可行,适用于房室阻滞或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因病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首次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515例,其中病窦组221例,其中房颤106例,非房颤115例;房室传导阻滞组294例,其中房颤103例,非房颤191例。以起搏器置入指征、是否发生房颤及房颤发生时有无症状,分别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房颤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515例患者中,房颤发生率为40.6%。房室传导阻滞组心室起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病窦组明显升高(P0.01)。房颤患者年龄、冠心病、心房起搏、左心房内径较非房颤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无症状房颤患者年龄、冠心病和心室起搏较症状房颤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房起搏、胺碘酮药物史是房颤的危险因素;而年龄(OR=0.957,95%CI:0.925~0.990,P=0.011)、心室起搏(OR=0.982,95%CI:0.972~0.992,P=0.000)是无症状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起搏器可以连续有效的监测房颤发作,尤其是无症状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顽固性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综合征 )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 ,评估心脏起搏和导管射频消融进行心房 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结果。 方法  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年龄 (6 0 7± 6 8)岁 ,5例有黑、 1例有晕厥发作史 ,病史 1~ 2 0 (7 6±6 0 )年。全部病例完成各项临床常规检查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作心房 肺 (或上腔 )静脉电隔离治疗。 结果  8例患者中 ,房颤每天均有发作的 5例 ,每周发作数次的 3例 ,有 4例植入心脏起搏器后不能控制发作。动态心电图示房颤终止后的平均窦性停搏时间为 (5 0± 1 9)s。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与房颤相关的靶静脉为上腔静脉 2例 ,左上肺静脉 3例 ,有 3例未能确定起源点。作射频消融电隔离大静脉共 2 2根 ,平均随访 (2 78±15 9)d ,无房颤发作 6例 (75 % ) ,2例复发病例行第 2次电隔离后分别随访 2个月和 2 5个月 ,均再无房颤发生。其中未植入起搏器的 4例多次动态心电图复查无窦性停搏发生 ,2 4h总心率均在正常范围。 结论 部分阵发性房颤伴病窦综合征的患者 ,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大静脉能够完全消除房颤的发作 ,窦房结功能可以恢复 ,这一现象说明部分慢 快综合征患者的病窦综合征表现可能是继发性和可逆性的  相似文献   

13.
1991~1994年,我院共安置生理性心脏起搏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33~69岁)。其中双腔心脏起搏(DDD)36例,双腔频率应答起搏(DDDR)2例,心房起搏(AAI)13例,心房频率应答起搏(AAIR)1例。诊断为病窦综合征30例、心肌炎Ⅲ°房室传导阻滞15例、双结病变4例、冠心病合并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三束支阻滞1例。术前对30例病窦综合征作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文氏阻滞点>120次/min者14例安装了AAI起搏器,文氏阻滞点<120次/min者安装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有适应症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行永久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先行心内电生理标测 ,寻找使双心房同步激动的房间隔最佳起搏点 ,采用主动固定起搏导线固定于该部位。结果  4例患者窦性心律时房间传导为 10 6 0± 4 3ms ,标测后房间隔起搏房间传导时间为 11 0± 1 1ms,(P <0 0 0 1)。达到了双心房同步起搏。 3例患者成功地植入房间隔主动固定导线 ,一例患者失败。结论 永久房间隔起搏方法在伴有房间传导阻滞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低位房间隔起搏导线定位方法,评价房间隔起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病窦综合征患者48例,以X线及心电图特征定位,主动固定心房电极于低位房间隔,观察起搏后P波时限的变化及房颤的发作频率。结果:所有患者经房间隔起搏后,P波时限均显著缩短,118.00±24.00ms比93.00±16.0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有心房内传导延缓者,起搏后阵发性房颤发作频率明显减少,而心房内传导正常者,房颤发作无明显减少。结论: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低位房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它能明显缩短左、右心房激动时间,使心房的除极趋于同步化;对伴房间传导阻滞者,房间隔起搏能减少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位房间隔起搏(low atrial septal pacing,LASP)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合并房间阻滞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的病窦综合征合并房间阻滞患者58例,根据心房电极植入部位分为LASP组(23例)和右心耳起搏(right atrial appendage paci...  相似文献   

17.
双房同步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房间传导阻滞导致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已应用于临床。通过对 6例安置双房同步起搏器病人术前及术后 1~ 2年的随访来探讨实际应用中若干需要重视的问题。结果 :①术前P波时限和离散度分别在 110~ 15 0ms和 10~ 5 0ms之间 ,双房同步起搏后则分别为 80~ 12 0ms和 10~ 30ms。② 1例房颤发作消失、3例控制、2例无效。③冠状窦电极脱位 3例。结论 :①严格掌握双房同步起搏的指征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P波时限和离散度同时延长且延长越多 ,越适于双房同步起搏。②程控为双极AAT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双房同步 ,合并房室阻滞的病人应选用具有DDTA功能的起搏器。③双房同步起搏体表心电图表现为P波时限短、负向或正负双向 ,PR间期相应缩短。④Medtronic 5 86 6 38M型适配器串联连接双房电极 ,心房电极总阻抗是右房和冠状窦电极阻抗之和 ,不应误认为电极脱位 ,需相应提高起搏电压以维持有效起搏。⑤冠状窦专用电极头端两个弯度必须均进入窦内 ,以深处为佳 ,导管缝扎固定须谨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对快速心房起搏诱发心房急性电重构的干预作用。方法  2 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 16例 )和依那普利组 ( 11例 )。阻断自主神经后 ,以最快 1:1心房起搏 [( 349± 37) /min]诱发急性心房颤动 (房颤 ) ,观察各组患者心房快速刺激前后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AERP频率自适应性、不应期离散度 (AERPd)的变化及房颤诱发情况。结果 ①心房快速起搏后 ,对照组AERP明显缩短 ,依那普利组AERP无显著变化。两组患者心房快速起搏前后AERPd差异无显著性 ;②心房快速起搏前后 ,对照组右心耳 (RAA)处AERP与相应程控刺激基础周长拟合直线的斜率分别为 0 0 6 2和 0 0 18;依那普利组分别为 0 0 5 9和 0 0 5 3;③心房快速起搏后 ,对照组房颤诱发例数、次数显著增加 ,平均房颤持续时间明显延长 ;依那普利组心房快速起搏前后房颤诱发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 依那普利能够防止心房快速激动引起的心房急性电重构 ,降低房颤诱发率  相似文献   

19.
观察双心房、单心室三腔起搏器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三根电极导线分别置入冠状静脉窦内、右心耳和右室心尖部行三腔起搏。冠状窦电极导线与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一个Y型转接器构成心房部分。结果 :10例患者 ,9例经左锁骨下静脉径路置入导线 ,1例因存在残存左上腔静脉 ,从右锁骨下静脉置入。 10例中 9例冠状窦电极导线置于冠状静脉窦中部、1例置于冠状静脉窦远端。冠状窦起搏阈值为 1.0 6±0 .2 0V、起搏阻抗 6 11± 115 .8Ω、P波振幅为 4.0 7± 0 .88mV ;右室电极起搏阈值为 0 .5 3± 0 .12V、起搏阻抗 6 70 .3±191.7Ω、R波振幅为 9.6 6± 1.87mV。随访 5~ 2 4个月有 9例起搏器呈DDD工作方式 ,1例呈AAT工作方式。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 10例中 8例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完全控制 ,2例发作次数减少 ,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三腔起搏器技术安全、可靠。适合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0.
121例安置生理性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完全性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42例;病窦综合征79例,其中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60例、慢─快综合征19例。安置DDD起搏器40例,28例为心房变时性反应正常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安置AAI、AAIR(变时性反应不良者选用)起搏器49例。发生并发症14例,均为采用心房电极起搏方式者。其中电极脱位3例、低感知4例、膈刺激现象及输出阻滞各2例、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3例,根据笔者的经验,对不同心律失常类型提出了选择生理性起搏方式的原则,并就其应用限制进行了讨论,强调全面评估病情是作出最佳选择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