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文献中常见的胸膈一词,由于膈字经历了"鬲"、"隔"、"膈"3个字的变迁,使得其含义多源而歧义,有古义与今义之不同。胸膈一词的古义,在文献呈现上应为"胷(胸)鬲",其意义是胸腔的一个部位。胸膈一词的今义主要指胸腹腔之间的膈膜,在文献呈现上多以膈字单独使用。在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胸膈满闷、胸膈不利等词汇,胸膈皆当训为古义。  相似文献   

2.
三、记载中国回族医药学的书籍史料 1.《回回药方》。中国回族医药学大型综合性典籍,未著撰人,红格明抄本,原书36卷,残存4卷,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全书用汉字写成,后有阿拉伯文或波斯文作译,内文混杂了大量的阿拉伯药物名称及其译文。现残存卷为:目录卷之下、卷十二、卷三十四。目录卷之下包括卷十九至卷三十六。据目录可见,卷十九为咳嗽门,包括众嗽、干嗽、湿嗽、喘嗽、嗽血、嗽痰、肺经肿嗽、说治咳嗽等类。卷二十为胸膈门,包括胸膈凝聚、胸膈热促、胸弱,胸疼痛、胸奄浊、胸冷湿、胸中生疮、开胸膈等类。卷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笔者针对因感冒后滥用或误用药物出现邪欲去未去,反入于内,伤及气分,隔于胸膈之间,致热扰胸膈证,采用经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常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于程钟龄《医学心悟·第四卷眩晕》,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组成,具有化痰息风、健脾祛湿之功,主治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等病症。刘长玉主任医师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年余,研读经典,博采众方,经验丰富。现整理其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胸  相似文献   

5.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是由二陈汤加白术,天麻组成。药物有:半夏、陈皮、云苓、甘草、天麻、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治疗以风痰所致的眩晕,头痛兼见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滑数为依据。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失眠,多唾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整理名老中医诊治胸腔积液的文献,研究胸腔积液的病因病机与证素分布组合规律。方法:检索已有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胸腔积液文献研究数据库》,运用SPSS22. 0软件采用频数统计、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胸腔积液常见病因有内因、内热、虚邪、内湿、水邪、饮、瘀血等,病机以痰热蕴肺、水饮内停、痰瘀互结、气阴两虚、肺脾两虚、血瘀较为常见; 13个证素中,病性证素以热、饮、痰出现频率较高;病位证素以胸膈为主,涉及肺、脾、半表半里、肾;证素组合以两证素、三证素组合为主;病性证素常见组合为痰+热、阴虚+热,病位在胸膈,病变脏腑多在肺。结论:现代名老中医对胸腔积液病因病机的认识,除与目前教材、专著论述相同外,尚可见以往少有报道的内湿等病因,肝胆湿热、肝脾不和等病机,丰富了胸腔积液的病因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7.
<正>痞证是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对痞证就有论述:"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汉·张仲景则称之为"心下痞"。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说明历代医家对本病在认识与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仅就中医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思路略作梳理。1张仲景"和中"之法与泻心汤类方张仲景在治疗痞证以调和脾胃升降为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8.
在前面一讲里,通过对七条原文的分析,阐述了热扰胸膈证的病因、主证兼证、病理和治疗方法。对热扰胸膈证的归类,注家意见不一。有的认为本证为表邪内陷、热郁胸膈的太阳病变证,故应划归太阳篇;有的则认为热已入里,尚未形成燥结,栀子豉汤为“阳明起手三法”之一,故应列入阳明篇。我们同意后者,故作为阳明病的前趋证。  相似文献   

9.
李朝喧 《中医研究》2010,23(6):F0003-F0004
栀子豉汤证,即热郁胸膈证。胸膈居于肺胃之间,为外感之邪由肺向胃传变的必经之地。外感之邪在由手少阴肺向足阳明胃传变的过程中,已离肺而又未达胃时,可能会出现热邪扰胸,热郁胸膈的栀子豉汤证这一阶段。其证之病位在胸膈,所强调的是其并不是在某一个脏腑,也可以说它是半表半里的一个阶段。在《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均有多处论述到栀子豉汤证,可见其是外感热病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一个重要病证。因此,在此有必要对其成因、证候、治疗、禁忌症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 8.热郁胸膈证 (1)热郁胸膈型:[临床表现]主症:身微热,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甚则胸中窒塞或疼痛,虽痛而脘腹柔软,舌苔微黄,脉数。从症:少气、呕逆。 [分析] 此为风热表证己解,邪热入里,扰于胸膈,郁而不达,故见身热、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邪虽传里而里热不甚,所以身微热、舌苔微黄。较重时,热郁胸膈,气机被阻,失其调畅,故少气、胸中窒塞或疼痛,虽痛而脘腹柔软。邪热乘胃,胃失和降,故呕逆。脉数为热郁之表现。  相似文献   

11.
凉膈散是《和剂局方》的一个散剂方,它由大黄、朴硝、甘草、山栀仁、薄荷叶、黄芩、连翘、竹叶组成,主治上、中二焦邪热炽盛,烦躁口渴,朐膈烦热,便秘溲赤之症。笔者以本方加减,改为汤剂服用,治疗热淫胸膈之疾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简介2例如下: 例一:风温闭肺,热扰胸膈(大叶性肺炎)。陈××,女,36岁,营业员。1976年9月因恶寒发热,咳嗽气促,吐铁锈色痰,当即收住院。诊时高热,微感寒意,无汗,咳嗽,气急,吐黄色稠痰,时有黑色痰及痰中带血丝,胸痛,口渴喜冷饮,烦躁,  相似文献   

12.
半夏厚朴汤由半夏9克、茯苓9克、苏叶4克、生姜9克组成,以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为主要功效。余以此方辨证用于临床收效显著。现以验案述之。赵××,女,27岁,邯郸临漳县农民。1975年5月初诊。3月前患者因生气,心情抑郁不舒,头痛持续不已,痛剧则泛恶,喜叹息,精神痴呆,默默不语。月经前后不定期,胸膈  相似文献   

13.
单兆伟 《中医杂志》2003,44(1):17-17,73
透法,轻清宣泄,引邪外出,用药醇正,不伤正气,是孟河医学学术思想特色之一。孟河学派传人张泽生教授在治疗温热病中尤善用透法,每起沉疴。吾随师多年,目睹其验,受益颇深。现将笔者治疗脾胃病中常用的几种透法介绍如下。 1 宣透宣透,适用于气机郁滞,胃失和降,痰湿阻遏胸膈之证。临床可见胸膈满闷,或胸骨后隐痛不适,食咽受  相似文献   

14.
半夏临床新用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立芳 《河北中医》2010,32(7):1057-1058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性味辛,温,平,有毒,归脾、胃二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临床多用于湿痰冷饮、咳喘痰多、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呕吐、反胃、胸膈胀满、痈肿不消、梅核气、瘰疬痰核。现将其临床新用及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动功按摩秘诀》对心胸憋闷疼痛的治疗有独到见解,书中详细阐述了用导引、按摩治疗心病的过程,所列条文中包含“心虚”“胸膈痞闷”“胸膈气痛”“心虚疼痛”“前后心痛”等心病相关症状对应的导引法。该文对心病导引法进行研究整理,从按摩劳伤诸穴、胸膈气症、心症3个部分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第三节热扰胸膈证太阳病误治伤津化热的病理变化,如果出现在胃阳并不偏盛的病人身上,其入里的邪热不能归并胃肠,而只可能停留在胸膈,出现热扰胸膈证;此为其主要成因之一,如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栀子豉汤主  相似文献   

17.
上焦是中医概念,指胸膈以上的部位,以心、肺为主,其病以心病或肺病,以及水道不通为主。兹介绍几则有关上焦病痛的药膳,供参用:  相似文献   

18.
正世有常山,原名恒山,为传统中药,始载于汉《神农本草经》。属虎耳草科植物,为著名的祛痰和截疟药,用于痰饮停聚、胸膈痞塞、疟疾。其根含常山碱。据报道,α-、β-和γ-常山碱对疟疾的疗效分别为奎宁的1、100和150倍。大鼠口服γ-常山碱,其退热作用强于阿司匹林。世有恒山,曾名常山,为古山名,在今  相似文献   

19.
虚烦不得眠,为病证名,亦称虚烦不得卧。主要指心烦失眠的病证。用治此病证的方药较多,笔者从中选取黄连阿胶汤和栀子豉汤加以比较。黄连阿胶汤与栀子豉汤均可用治虚烦不得眠,但又有所区别。黄连阿胶汤主治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之虚烦不得眠。栀子豉汤主治无形邪热郁扰胸膈,心神被扰之虚烦不得眠。二者有虚实、外感与内伤之别,且病因、病机及主证均有所不同,临床应用应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20.
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不痛的证候。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痞满一证,在《内经》中称为“否”、“满”、“否塞”、“否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说:“脏寒生满痞”;《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这些均是指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而言的。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说明引起痞的原因非只一端,概其病机,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