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宁地区老年人巨幼细胞贫血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西宁地区老年人巨幼细胞贫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6例老年人巨幼细胞贫血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巨幼细胞贫血男性多见,男女比例2.2∶1,以头晕、乏力、纳差为主要症状,伴有心脑血管及胃肠道症状者49例(88%),全血细胞减少者40例(71.1%),全部患者均有典型的巨幼红细胞贫血的骨髓像,血清中叶酸或Vit B12定量减少,用叶酸,Vit B12治疗效果显著。结论:高原地区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并不少见,临床应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溶血性贫血等相鉴别,它的发生与消化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口腔疾病等相关,应注意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难治性贫血(MDS-RA)与巨幼细胞贫血(MA)是两种不同的疾病。难治性贫血常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骨髓中出现红系、粒系、巨核细胞质和量的改变,应用一般抗贫血药治疗无效。巨幼细胞贫血是以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及DNA复制速度减缓,导致胞核与胞质的发育及成熟不同步,即细胞的巨幼变。两者在临床、实验室检查和细胞形态学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但预后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3.
姚桂玲  马雪平  杨云 《武警医学》1998,9(10):598-599
人体多种疾病可引起血清酶的改变,本文报告了贫血疾病中7种血清酶的改变。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对16例巨幼细胞性贫血、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8例缺铁性贫血、5例溶血性贫血、21例正常骨髓者进行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  相似文献   

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克隆异常的恶性疾病分为难治性贫血(RA)、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难治性贫血伴增生(RAEB)、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RAEB-T)及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部分病例可能发展转化成急性白血病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我们用生血汤治疗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6例MDS患者,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巨幼细胞性贫血(MA)在临床实验室检查和细胞形态学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对那些同时伴有叶酸和(或)维生素B12低下原始细胞比例增高不明显,外周血细胞减少呈大细胞性贫血MDS患者,与MA鉴别困难,延误治疗,在临床工作中,试验性治疗用于MDS与MA的鉴别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巨幼细胞性贫血(MA)在临床实验室检查和细胞形态学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对那些同时伴有叶酸和(或)维生素B12低下原始细胞比例增高不明显,外周血细胞减少呈大细胞性贫血MDS患者,与MA鉴别困难,延误治疗,在临床工作中,试验性治疗用于MDS与MA的鉴别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细胞形态学鉴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笑如  林芳  傅吉春 《西南军医》2009,11(2):282-282
目的 探讨难治性贫血(MDS—RA)与巨幼细胞性贫血(MA)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0例RA,48例MA血象、骨髓象及骨髓细胞铁染色检查的特点。结果RA与MA血象均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MCV〉100fl,血片中可见到幼红细胞及幼稚粒细胞;红系巨变,骨髓细胞内外铁增加。RA骨髓象中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MA骨髓象中红系以巨早、中幼红细胞为主;RA病态遗血表现为粒系核浆发育不平衡、双核、环状核粒细胞,红系巨大,巨系出现小巨核、淋巴样巨核等。MA骨髓象表现为巨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及分叶过多的粒细胞;红系早、中幼阶段巨幼变;分多个小核巨核细胞。结论RA与MA细胞形态学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各自不同特征,这些特征可为这两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患者51例(男38例,女13例),骨髓穿刺涂片镜检发现瘤细胞者21例。在骨髓涂片瘤细胞阳性患者中,多数有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外周血中出现幼粒、幼红细胞,并有硷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及红细胞沉降率增高。结果表明,骨髓检查和一些血液学指标在骨髓转移癌的诊断中是有价值的。如必要时,作骨髓凝块切片、骨髓活检、X线骨照片和骨扫描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贫)以骨髓及外周血中出现形态及功能异常的巨幼细胞为特征,常累及各系统细胞,以红细胞系统巨幼变表现突出,临床上常见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近年来我们发现5例以中性粒细胞巨幼变为主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老年贫血81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老年贫血的诊断特点。方法 分析 81例老年贫血病例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骨髓红系增生情况、骨髓形态学及病理学诊断、病因诊断等项目 ,以中位数、均数±标准差、百分比等为观察指标。结果  81例老年贫血病例中 ,男性稍多于女性 ,中位年龄 6 8 9岁。中重度贫血占绝大多数 ,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者为5 2 11%,增高者为 33 80 %。近半数病例或伴白细胞减少或伴血小板减少 ,全血细胞减少者占 39 15 %,单纯贫血者占 44 4 4%。形态学上以大细胞性贫血比例最高 ,占 36 99%,其次为正细胞性贫血 ,占 30 14%。骨髓红系增生活跃以上者占 83 87%;1 5活检病例合并灶状纤维化或纤维组织增生。缺铁性贫血为老年贫血最常见的病种 (2 9 6 3%) ,其次为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中摄入不足最常见 ,占 2 3 33%,肿瘤、食管裂孔疝、溃疡及胃大部切除术后也较多见。慢性病性贫血比例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老年全血细胞减少病例的常见病种。老年单纯贫血病例中 ,缺铁性贫血占首位 (4 7 2 2 %) ,巨幼细胞性贫血比例也较高。结论 老年人属弱势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严重烫伤早期血清肝脏酶谱[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动态变化及丹参的影响作用。方法:建立30%Ⅲ度烫伤模型,8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8只)、平衡液复苏组(B组,40只)和丹参治疗组(C组,40只)。B、C两组烫伤后立即按Parkland公式腹腔注射平衡液120ml/kg体重,C组在同样治疗的基础上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3ml/kg,B、C两组分别于伤后3,6,12,24,48h检测血清ALT、AST、LDH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复苏组血清ALT、AST、LDH的含量在伤后3h明显高于对照组,12h达高峰,伤后48h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丹参治疗组在各相应时相点与对应的复苏组比较,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血清ALT、AST、LDH水平均低于复苏组,伤后3h起显著低于复苏组。结论:大鼠严重烫伤早期存在肝功能损伤。丹参对烧伤早期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刺囊酸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S)、异丙肾组(I)、刺囊酸+异丙。肾(E)组,并造模给药。给ISO后24h,麻醉处死动物。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表达。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和I组比较,E组血清中LDH、CK和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SOD的活力明显升高(P〈0.01)。E组大鼠心肌病变的程度较I组减轻较明显。结论:刺囊酸对ISO诱导大鼠缺血损伤的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击伤患者相关酶学指标的变化与组织损伤的关系。方法:在电击伤后各时相点分别抽血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的含量,并将20名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1)A组患者血清CK及CK—MB浓度明显升高,较B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2)B组患者CK及CK—MM浓度术后3d降至正常;(3)A、B组患者伤后LDH、GOT值均明显升高,48h达到高峰。结论:电击伤患者相关酶学指标改变可作为组织损害程度及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甲基苯丙胺(MA)所致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及烟酰胺(Nicotinamide,Ni)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4组,分别给予MA,Ni,MA+Ni和生理盐水,观察4组脑组织中NO、SOD、MDA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MA给药模型中SOD的含量有显著性下降,NO和MDA均有显著性上升。预先应用Ni能使SOD的下降和NO与MDA的上升显著减轻,MA+Ni组与MA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Ni可以减轻MA对神经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提高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肌酶变化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56例急性卒中患者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的变化,比较不同GCS评分组心肌酶学检测结果以及死亡组与存活组心肌酶学检测结果。结果:GCS评分≤8分组心肌酶值增高,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较存活组心肌酶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组心肌酶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心肌酶变化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寒环境下杂种犬肢体爆炸伤早期机体代谢变化特点和规律,为战伤早期救治提供依据。方法:建立高寒环境杂种犬肢体爆炸伤模型,12只杂种犬雷管炸伤肢体后,于12、24、36h采血标本测定血清乳酸、血糖、CK、LDH和ALP浓度,并与伤前比较。结果:高寒环境杂种犬肢体爆炸伤后,乳酸、血糖,血清CK、LDH、ALP均升高;其中乳酸、血糖在创伤后12h内达到高峰,并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高寒环境杂种犬肢体爆炸伤后早期代谢明显改变,血糖、乳酸代谢障碍尤为显著。其代谢改变的特点为早期救治和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关节炎(OA)、骨质疏松(OP)患者性激素与细胞因子血浆水平的变化;讨论绝经后妇女OA、OP的相关细胞因子,寻找这两种疾病重要的生物学指标。方法:设立病例对照组,病例组:OA组(32例绝经后OA患者),OP组(30例绝经后OP患者);对照组(30例绝经后健康体检者),检测92例受检者的雌二醇(E2)、睾酮(T)、促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金属蛋白酶(MMF)等的血浆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性激素E2、T、FSH和LH与绝经后妇女OA、OP呈负相关性;OA组患者血浆IL-10水平降低,血浆MMP水平增高,较对照组、O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OP组的血浆IL-6水平较对照组、0A组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性激素不平衡是绝经后OA、OP的发病共同因素之一;血浆IL-10、MMP可能是绝经后OA发病过程中较重要的生物学指标,IL-6可能是绝经后OP发病过程中较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血清TSGF检测对于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92例肺癌和63例肺部感染患者、41例肺结核及256例正常人的血清TSGF水平。结果:①肺癌患者血清TSGF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TSGF诊断肺癌的敏感性为78.3%,特异性为98.0%;②肺部感染患者TSGF水平高于健康人(P〈0.01),其假阳性率可达到65.1%,而与肺癌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③肺结核患者血清TS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④肺部感染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血清TSGF下降至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清TSGF水平明显增高,在排除炎症后,可作为肺癌辅助诊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脂肪基质细胞(ADSCs)移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前后血清酶学变化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06~2011-06莱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DMD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3例;年龄1~20岁,平均年龄13.3岁。阳性家族史22例。经莱芜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征求患者本人及家人签字同意后,进行自体ADSCs移植治疗,设自身治疗前后血清酶学变化对照方法进行疗效观察,应用四肢肌内注射的方式进行ADSCs移植。结果:ADSCs移植治疗12个月肌力增加者占患者总数的64.8%。血清肌酸激酶(CK)降低率80.4%,血清乳酸脱氢酶(LDH)降低率78.4%。结论:ADSCs移植治疗DMD,对肌肉组织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使DMD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改善,肌力有所提高,血清酶学较移植前下降。ADSCs移植无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是治疗DMD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160例住院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稳定型心绞痛(SA)及对照组(C),检测各组血清HGF水平。随访ACS患者5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CS患者早期血清HGF水平明显升高,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者血清HGF水平与未发生者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清HGF浓度对ACS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