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通过泽泻生态种植现有模式的总结,以期为泽泻生态种植推广应用提供借鉴手段。方法: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调研的方法,对泽泻生态种植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总结了适宜泽泻生长的土壤、气候因子;提炼了水稻与泽泻轮作、莲与泽泻轮作,莲田与泽泻套作三种主要模式的种植方法;分析了这三种模式的生态优势;阐明了泽泻轮作、套作技术生态种植特点与原理。结论:水稻与泽泻轮作模式是泽泻最主要的生态种植方式,但其生态价值要低于莲与泽泻轮作或套作模式。因此,在泽泻和莲产区,建议实施莲与泽泻轮作或套作模式,以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现有三叉苦种植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三叉苦生态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文献调研与实地考察、资源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三叉苦药材的种植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总结了适宜三叉苦生长的土壤、气候因子;提炼了三叉苦-千里香套作模式的种植方法;分析了三叉苦套作模式的生态优势;阐述了三叉苦-千里香套作生态种植模式的关键点与生态学原理。结论:三叉苦单一种植模式是目前的主要种植模式,但其生物多样性低,易发生大规模病害,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均低于三叉苦-千里香套作模式。因此,在三叉苦种植区,建议实施三叉苦与千里香套作模式或野生抚育模式,以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黄芩产量、质量及综合效益的差异,分析黄芩-果树间作的种植技术原理,为黄芩的生态种植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药材中黄芩苷含量,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黄芩-果树间作移栽、单作移栽和单作直播3种种植模式下黄芩种子的千粒质量、发芽率、发芽势及3种种植模式下黄芩药材的产量、黄芩苷含量、白粉病病情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单作直播种植模式相比,黄芩-果树间作种植模式提高了黄芩种子和药材的产量,降低了黄芩白粉病病情指数,经济产值是黄芩单作移栽种植模式的2.96倍,是单作苹果种植模式的1.32倍。结论:在黄芩适宜种植区内合理利用果树下的土地资源进行黄芩-果树间作种植,不仅能减少成本投入、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减少农药施用、提高黄芩药材的安全品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果树与黄芩共生互利,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林下种植是适合林区经济发展的新型栽培模式,近年来,四川阿坝地区汶川县掀起了林下种殖高潮。通过对阿坝地区重楼林下种植示范基地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对该地区林下种植技术进行了详细摸底;并且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系统性整合,可为阿坝地区重楼林下种植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指导,并促进阿坝地区重楼林下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贵州省大方县的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为例,阐述天麻仿野生种植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并从中药材生态种植的特点分析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的可行性。方法:实地调研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基地,详细了解并提炼总结天麻仿野生种植过程的关键技术点。结果: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解决许多贫困人口工作难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结论:通过在环境适宜区推广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可促进天麻创新生态种植技术、确保天麻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我国南方区域半夏生态种植模式,为提高半夏药材质量,减轻环境污染,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提供新的种植模式。方法:在收集半夏种植历史、技术及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种植模式的整理、技术的集成及原理的总结。结果:整理归纳了半夏一种多收的种植模式,并分析探讨了其特点和原理。结论:半夏一种多收模式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根据半夏生长、繁殖特点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运用农业生产技术,合理调配半夏田间生态因子,在实现半夏优质、高产目的的同时,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达到节本、增收、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9,(1)
目的: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筛选出湖北贝母较优的种植模式。方法:对厚朴林下种植湖北贝母及单作湖北贝母两种种植模式下湖北贝母的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其性状构成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除叶长、叶宽外,其余性状均表现为林下模式大于单作模式;地上部分性状叶片数、叶长与株高显著正相关,地下部分性状与地上重均显著正相关;新生根数、须根数、鳞茎重、须根重及地上重在第1主成分特征向量中载荷因子较高;须根数、新生根数、鳞茎重、须根重、须根长、地上重与第1排序轴显著正相关。结论:林下贝母生长状况优于单作贝母,即林下种植模式更适宜湖北贝母的生长,在实际生产中应优先考虑。地下部分性状新生根数、须根数、鳞茎重、须根重是反映湖北贝母生长状况的主要指标,后续试验设计时应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地区中药材生态种植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京津冀地区中药材生态种植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地区中药材生态种植发展建议和对策。方法:通过文献查阅、问卷咨询、实地调查的方式对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背景进行调研,对北京市门头沟区、延庆区,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张家口市赤城县,保定市易县、涞源县、阜平县,邯郸市涉县,石家庄市井陉县,邢台市邢台县,天津市武清区、静海区等地中药材生态种植的主要品种、面积、种植模式、经营主体、综合效益等进行调研。结果:京津冀地区形成了以黄芩、金莲花、连翘、酸枣仁等道地药材品种为主,中药材生态观光模式、立体种养殖模式和野生抚育模式为特色的中药材生态种植产业,同时还存在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基础研究薄弱、标准规范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讨论:京津冀中药材生态种植产业应明确区域区位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宜品种和种植模式,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完善中药材生态种植发展机制,助力京津冀地区生态种植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生态扶贫视域下中药材生态种植现状及发展要点进行概述,梳理生态扶贫、生态种植、中药材生态种植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着重分析中药材生态种植,探究其与生态扶贫的关联性;通过走访调研,分析中药材生态种植的经济潜力和助力脱贫发挥的作用,为依托中药材种植产业推进生态扶贫、构建优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布局、促进生态扶贫效益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药生态农业作为环境友好型农业,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推行。由于中药材生产对自然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中药生态农业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该文收集整理了各区域较为成熟的代表性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如药粮间套作、轮作种植模式,林下种植模式,野生抚育种植模式和景观生态种植模式等,参考《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和《中国中药区划》,结合生产实践,对全国8大区域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进行系统梳理,提出了各地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有:东北地区的人参林下种植模式、华北地区的连翘仿野生种植模式、华东地区的浙贝母-水稻轮作栽培模式、华中地区的黄精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华南地区的阳春砂林下种植模式、西南地区的川芎-水稻水旱轮作模式、西北地区的甘草野生抚育种植模式以及青藏地区唐古特大黄仿野生种植模式等。通过梳理全国各区域常见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以期为各分布区域内其他中药材的生态种植模式的筛选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