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用于婴幼儿PICC头端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80例需PICC置管的婴幼儿,根据是否采用超声心动图定位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固定导管后行X线摄片观察导管头端位置,并根据结果调整导管直至PICC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内。观察组(40例)采用常规方法置管,并在置管过程中依据超声心动图用于导管头端定位,使导管末端达到最佳位置(导管头端均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置管结束后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头端位置,分析比较两组的置管效果。结果 两组比较观察组置管最佳长度的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留置PICC导管期间导管异位率、并发症如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穿刺点渗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有效引导婴幼儿PICC导管头端定位,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少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心电采集盒联合智能手机应用于PICC导管头端定位,以期提高PICC导管头端的1次到位率。方法将18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下的PICC置管后拍X片确定导管头端位置,观察组在超声引导结合MST下的PICC置管时采用心电采集盒联合智能手机观察P波形态变化引导置管然后再拍X片确定导管头端位置。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头端1次到位率为9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0%(P0.05);2周内2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1%(P0.05)。结论采用心电采集盒联合智能手机应用于PICC导管头端定位,不仅可提高PICC导管头端一次性到位率,减少医疗花费,而且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余燕平  杨仙姬  李龙凤  黎燕清 《全科护理》2021,19(21):2936-2938
目的:探讨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医院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新生儿PICC置管患儿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时间段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法,置管后行胸部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采取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以导丝为介质获取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以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置管后再行胸部X线检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第5胸椎~第7胸椎)到位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静脉炎、血栓形成、穿刺部位血肿、导管堵塞、心律失常、血流感染).结果:观察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应用,对于提高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到位率及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有明显效果,可减少二次置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单腔4Fr的耐高压PICC导管通过心电监护下P波的改变进行PICC导管头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接受PICC置管的成年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依据心电监护下P波改变对PICC导管头端进行定位;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后直接进行X线定位。比较两组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下段及右心房入口的到位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下段及右心房入口的到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电监护下依据P波的改变对PICC导管头端定位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心电监护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0例行PICC置管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儿在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观察组患儿在B超引导下联合心电监护定位行PICC置管。通过超声探查和特征性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的位置。2组患儿在PICC置管后均行X线片,以检测导管尖端位置。记录并比较2组患儿置管一次性到位率、置管时间及出血量等情况。并以X线片尖端定位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估心电图特征性P波预测的准确度。结果:观察组患儿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率(96.36%)高于对照组(83.63%),χ~2=4.946,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特征性P波预测到位准确度为90.91%,其与X线检测到位情况一致性程度高(Kappa=0.548,P0.001)。结论 :B超引导下心电监护定位可明显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并能提高一次性到位率,缩短置管时间,减少出血量。特征性P波预测到位情况与X线检测到位情况一致性程度高。  相似文献   

6.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最佳位置在上腔静脉下段与右心房交界处[1-2]。最常用定位方法是PICC置管后行X线摄片检查,以确认导管头端位置,如果出现异位需进行调整,部分患者需要多次调整才能到位。但是,无法从X线上精确观察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为了提高导管的一次到位率,近年来,国内开展了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指导PICC头端定位,通过观察Ⅱ导联P波振幅的变化判断导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过腔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导管头端定位于最佳位置。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乳腺癌化疗患者96例,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置入PICC导管,置管过程中观察心电图特征性P波,确定导管头端最佳位置,置管后通过胸部X线摄片评价导管头端位置。结果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判断PICC导管头端进入上腔静脉的灵敏度91.7%,特异度为100%。结论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的出现能有效指导PICC导管头端定位于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PICC置管中运用心脏超声技术进行导管头端定位,使导管头端置于最佳位置的可行性、方法及其优势。[方法]选择90例需行PICC置管治疗的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心脏超声技术定位,对照组采用常规X线摄片定位,比较两组病人导管异位发生率、导管头端未达合适位置发生率、从置管到定位所用时间。[结果]观察组病人导管头端未达合适位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从置管到定位所用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PICC置管中运用心脏超声技术进行导管头端定位,可减少从置管到定位所用时间,可准确定位,提高导管头端到达合适位置的概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定位方法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PICC置管尖端定位方法的不同,将89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分为观察组41例,采用超声检查辅助定位;对照组48例,采用床边X线摄影辅助定位.对比分析2组患儿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异位、再次置管及操作时间上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儿置管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定位的操作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VLBW患儿PICC置管后采用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同时可优化操作流程,缩短导管定位操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延长2cm置入管长度对导管到位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114例,按区组随机(每组8例)的方法将以1∶1分配至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8例)。置入PICC前预测置管长度,对照组采用常规体外L测量法确定置入管长度,观察组在L法基础上延长2cm为置入管长度。比较两组患者初始置管位置、最终达到理想位置的到位率、患者心脏不良反应等。结果 观察组导管到达上腔静脉理想位置的到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置管后两组各有2例患者出现心悸等反应。结论 置入PICC时延长2cm置入管长度,可提高导管达到理想位置的准确率,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在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中的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住院需行PICC导管置入术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导管尖端位置判断上对照组于置管后通过常规X线摄片法定位;观察组操作过程中使用心脏超声进行定位,比较两组导管尖端移位及导管未达指定位置情况,比较两组置管耗时及穿刺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尖端移位及导管未达指定位置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耗时短于对照组(P<0.05),穿刺出血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心脏超声技术用于PICC导管置管尖端位置判断,具有定位准确,缩短操作耗时,减少操作损伤等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辅助心电图引导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定位的价值。方法选取PICC置管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胸部X线片定位PICC头端位置的方式进行置管,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和超声监测技术对患者PICC管进行头端定位。比较2组患者头端到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于PICC置管术的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头端到位率达到93. 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 7%(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只有5. 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 7%(P 0. 05)。观察组患者对于PICC置管术及后期护理的满意率达到91. 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 0%(P 0. 05)。结论采用超声监测技术辅助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术,能够较为精准地对PICC管进行头端定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前端闭合式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19例心电图有正常P波、应用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进行静脉化疗的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外测量的方式(横L法),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置管后都进行X线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定位方式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到位率为76.67%,理想率为38.33%;对照组PICC导管到位率为76.27%,理想率为45.76%,两组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及理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技术可应用于前端闭合式PICC导管尖端位置定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对2015年3~9月30例患者采用心电图定位技术进行PICC置管,通过心电监护仪上Ⅱ导联P波在上腔静脉、右心房等不同部位的改变来判断PICC尖端位置。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置管,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的到位率为100%,其中在T6位置5例,T7位置21例,T8位置4例,置管后无需重新调整导管头端位置。结论: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应用便捷、实时、安全,操作简单易学,可有效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及尖端到达最佳位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17年6月—2018年6月12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PICC操作方法进行置管,观察组采取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可提高PICC置管的一次性到位率,减少置管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电P波变化结合超声引导下头皮钢针穿刺技术判断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安全性、精准性和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行PICC置管的极低体重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头皮针穿刺结合心电定位技术进行实时监控,根据心电图P波形态变化调整PICC导管置入深度,观察穿刺及送管一次成功率及导管尖端到位精准率。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到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电技术精准定位结合超声引导头皮针穿刺技术在极低体重儿PICC导管置入过程中应用,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和送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风险,P波形态变化对导管尖端定位精准、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3周岁意外伤害患儿上腔静脉置入20 cm中长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1~3周岁意外伤害患儿为研究对象,2016年1月—2017年12月置入PICC意外伤害患儿为对照组,2018年1月—2019年10月采用20 cm中长导管置管的意外伤害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PICC导管,观察组采用20 cm中长导管,比较2组意外伤害患儿置管总费用、导管末端位置准确率、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0 cm中长导管置入上腔静脉费用(752元)较PICC导管费用(1 953元)低;2组患儿导管末端到达理想位置(上腔静脉下1/3)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 cm中长导管置入上腔静脉能够为1~3周岁意外伤害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同时较PICC置管相比,可降低患儿的置管费用,置入上腔静脉达理想位置与PICC导管相同,其留置时间与PICC导管相当,满足患儿治疗需要,不增加并发症发生,安全可行,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超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ters,PICC)中导管头端异位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9月31日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静脉输液门诊进行PICC的患者488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n=237)和观察组(n=251)。对照组患者置管时采用转头曲颈法,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采用B超探头横切按压颈内静脉加以探测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发生PICC头端异位的情况。结果对照组237例中5例患者置管后X线摄片示导管尖端异位入颈内静脉;观察组251例中2例患者穿刺置管中发现异位入颈内静脉,立即调整后X线摄片示置管成功。结论 B超不仅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对PICC置管过程中防止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有着较好的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引导式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尖端到位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50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测量长度+置管后胸片定位”,观察组采取引导式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尖端到位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尖端到位率为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异位及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引导式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能提高尖端到位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吕新娟  胡歆蕾   《护理与康复》2018,17(6):64-65
目的观察肱骨髁测量法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00例超声引导下行上肢PICC置管的患者进行观测研究,按置管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传统测量组250例采用传统测量法测量置管长度,肱骨髁测量组250例采用肱骨髁测量法测量置管长度,比较两组患者PICC头端到达最佳位置率。结果导管头端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率肱骨髁测量组为72.8%,传统测量组为57.6%,两组比较x~2=12.72,P0.01。结论 PICC置管时采用肱骨髁测量法进行置管长度体外测量能显著提高导管头端一次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