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海绵状血管瘤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可以发生在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但单纯发生在椎管内硬膜外腔的十分少见,而发生在腰骶部者更为罕见,而且术前确诊十分困难[1~5]。尽管MRI是目前评估椎管内病变的最好方法,但对于单纯椎管内硬膜外血管瘤的诊断,误诊仍极易发生。为此,我们  相似文献   

2.
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先天性发育不良的血管畸形,个别报道还认为其与遗传、辐射、外伤、妊娠有关[1-5]。然而发生于外伤后的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SECH)比较少见。现报告本院2017年10月收治的1例外伤后胸椎SECH,并对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数据库近10年来已报道的国内外该类型病例进行文献复习,着重探讨SECH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硬膜外腔注射皮质类固醇不能防治硬膜外腔粘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动物长期硬膜外腔置管并注射皮质类固醇对硬膜外腔的影响。方法 绵羊2 0只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 10只 ,A组为实验组 ,经留置硬膜外导管每周 1次注入地塞米松 4 m g及1%利多卡因 8ml,并在每次给药后观察麻醉起效时间、扩散范围和运动阻滞情况 ;B组为对照组 ,每周 1次注入 1%利多卡因 8ml。每组分别于第 3、5、7、9、11周的每 1天各取 2只动物进行硬膜外腔造影 ,随后处死取硬膜及硬膜外组织做组织学检查。结果 随着硬膜外腔置管时间延长 ,麻醉阻滞范围变窄 ,麻醉阻滞时间也明显缩短 ,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区别 ;硬膜外腔造影显示 :造影剂在硬膜外腔扩散良好 ,无明显受阻 ;组织学检查显示 :置管时间长 ( 4周以上 )的动物 ,硬膜外组织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硬膜增厚 ,而且随置管时间延长 ,这种变化更加显著 ,但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区别。结论 硬膜外腔注射皮质类固醇对硬膜外腔的粘连没有明显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原发椎管内肿瘤中血管瘤比较少见,特别是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更为罕见。我科收治了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颅内,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较为少见,笔者收治胸椎椎体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铜针栓塞术治疗皮肤软组织内大面积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总结铜针栓塞术治疗皮肤软组织内大面积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 方法 1996~2003年治疗大面积血管瘤18例,其中面颈部3例,上肢5例,下肢臀部10例.以直径1~3 mm铜丝制成的铜针直接经皮刺入瘤腔或在彩超定位引导下将铜针置入瘤腔内,通4~6 V直流电并留置铜针1周或者仅仅留置铜针. 结果治疗后出现患处萎缩、硬化、体位性改变消失18例,患肢周长缩小13例,皮肤蓝紫色变浅接近正常4例,患肢肿胀、沉重感减轻1例,消失5例,彩超显示瘤腔较治疗前缩小、血流减少14例. 结论铜针栓塞术治疗手术切除困难的大面积海绵状血管瘤简易、有效、创伤相对较小,尤其对儿童患者有时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硬膜外腔注射不同组合药物对兔神经根炎症、硬膜外粘连的治疗效果.方法实验用大白兔48只,手术切开法硬膜外置管,24h后经导管注入每毫升含1mg消毒滑石粉的生理盐水0.2ml·  相似文献   

8.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种类型,临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多见.肝血管瘤尸检发现率为0.4%~7.3%[1].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体表海绵状血管瘤的注射治疗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小儿体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62例,分为对照组(氯胺酮组),观察组(应用咪唑安定、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无水酒精+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小儿体表海绵状血管瘤.观察镇静及遗忘程度,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在注射治疗期间能充分耐受由注射治疗所带来的疼痛,术中无知晓,血流动力学平稳.结论:咪唑安定、丙泊酚复合氧胺酮麻醉较单纯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体表海绵状血管瘤注射治疗效果满意,是一种可取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超声检查对皮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高频探头对9例皮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扫查,主要观察其形态及内部回声等,并结合扪诊进行分析诊断.结果 9例病例声像图表现为含小腔的混合性结构,呈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内可见有高回分隔.除血栓性血管瘤可能有后部回声衰减,其余血管瘤的回声一般规则、清晰,透声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钢丝加强聚脲胺酯与聚氯乙烯硬膜外导管对硬膜外腔出血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150例拟行连续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聚氯乙烯硬膜外导管组(A组,n=75)和钢丝加强聚脲胺酯硬膜外导管组(B组,n=75),以阻力消失作为判断硬膜外针到达硬膜外腔的标志,记录放置硬膜外导管遇到阻力和同抽出血情况.追踪术后1周有无硬膜外血肿发生. 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和B组未遇到明显阻力分别为42.7%和78.6%,遇到轻微阻力分别为48.0%和16.0%;遇到阻力较大,放入导管困难分别为9.3%和5.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无回血为82.6%,有不连续回血率为10.7%,有连续回血率为6.7%;B组无回血率为1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均无硬膜外血肿压迫症状的并发症.结论 聚氯乙烯硬膜外导管损伤硬膜外血管引起出血为常见并发症,采用钢丝加强聚脲胺酯硬膜外导管可显著减少硬膜外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刘志苏 《腹部外科》2012,25(3):129-130
肝血管瘤(liver hemangioma)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分为肝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成人发病主要是海绵状血管瘤,而血管内皮瘤则多见于儿童.肝海绵状血管瘤好发年龄为30~50岁,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6.绝大多数海绵状血管瘤的直径小于5cm,≥10cm的血管瘤常被称之为巨大血管瘤,其比例约占血管瘤的3%~5%.血管瘤可单发,亦可多发,多发血管瘤约占20%~50%.婴儿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发病率约占儿童肝脏肿瘤的12%,约有90%病例在出生后半年内出现症状和体征,且女性患儿较多.  相似文献   

13.
硬膜外封闭及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6年~1990年我们采用硬膜外腔药物封闭配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72例,并与单纯牵引92例相比较,经观察和随访,前者疗效优于后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海绵状血管瘤综合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求海绵状血管瘤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根据海绵状血管瘤所在部位,瘤体大小,瘤腔内血流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法,皮下较表浅又不累及神经、肌腱等重要功能组织的血管瘤采用高频电毁损,瘤腔内血流速度缓慢易于硬化剂停留者使用硬化剂注射,瘤腔交通支发达,血流速度较快不利于硬化剂停留者应用铜针留置,这三种方法再结合手术切除,畸形整形复,结果:治疗24例都取得较好效果,外形良好,血管瘤无复发。结论:根据不同部位及血流速度,选择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是更为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肠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治原则,及腹腔镜下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部分切除术在治疗大肠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运用方法及优越性.方法对8例大肠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的病变累及直肠4例,直肠和乙状结肠3例,直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1例,诊断明确后行腹腔镜下病变部位结、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后恢复顺利,无死亡,无复发.结论 大肠海绵状血管瘤较为罕见,易误诊,常见病变部位为乙状结肠、直肠.腹腔镜下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部分切除术治疗大肠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硬膜外腔大容量复合液灌注与常规剂量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观察组硬膜外腔灌注大容量(350~550ml)复合液68例,常规组:硬膜外腔注射(25~35ml)52例,两组治疗均隔日1次,连续2次治疗,临床疗效采用MacNab评分及VAS评分,分别评价术后1天、5天、7天.结果:术后1天、5天、7天的有效率分别为:观察组86%、92%、94%;常规组77%、83%、8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腔灌注大容量复合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简便易行,安全性较大,有效率高,副作用较小,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剖宫产术后病人硬膜外腔自控镇痛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 :剖宫产术后病人保留硬膜外导管 ,连接自控镇痛泵 ,泵内药物 1%罗哌卡因 10ml ,芬太尼 0 .3mg ,格拉斯琼 3mg ,地塞米松 5mg ,加生理盐水到 10 0ml。持续输注2ml h ,自控按键 0 .5ml 次 ,锁定时间 15min。结果 :镇痛效果好 ,利于早期母乳喂养 ,副作用少。结论 :硬膜外腔自控镇痛安全、有效、简便 ,但若达到良好的术后镇痛 ,术中硬膜外腔麻醉一定要充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83例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行尿素注射治疗,其中肿瘤类海绵状血管瘤157例,血管畸形类海绵状血管瘤26例,平均随访1年8个月。结果157例肿瘤类海绵状血管瘤中134例治愈,22例有效,1例无效;26例血管畸形类海绵状血管瘤中2例治愈,21例有效,3例无效。结论本疗法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疗效肯定,易于推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择期剖宫产产妇硬膜外腔注药后的硬膜外腔压力、扩散及用药量特征。方法择期剖宫产手术(O组)和择期开腹妇科手术(G组)患者各30例,均于L1~2间隙硬膜外腔穿刺置管。每隔5分钟硬膜外腔以0.5 ml/s速度泵注0.75%罗哌卡因5 ml,共3次。观测并记录两组每次注射后1、3、5 min的硬膜外腔压力(EP),测量末次给药15 min后阻滞平面,计算脊髓节段阻滞用药量(SV)。结果两组硬膜外腔注药后各时点的压力和扩散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组SV为(1.27±0.05)ml,明显少于G组的(1.46±0.04)ml(P<0.05)(减少了11.8%)。结论择期剖宫产产妇注药后EP和局麻药扩散速度与非孕妇相仿。达到相同的阻滞平面,剖宫产硬膜外用药量可比非孕妇减少11.8%。  相似文献   

20.
硬膜外腔注药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硬膜外腔注药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应用的疗效与突出物的溶解情况,并与单独应用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疗效对比。方法对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B组)n=26,采用硬膜外腔注药和CT引导下胶原酶突出物内与突出物表面注射。对照组(A组)n=24,单独硬膜外腔注药。经过1个月以上进行随访;18例行CT复查。结果3个月与12个月随访时,B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8.4%与92.3%,A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70.8%与54.1%。B组1个月疗效优良率为80.7%,6个月以上疗效优良率为92.3%。B组突出物溶解率为91.6%,A组突出物未见缩小。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硬膜外腔注药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单纯硬膜外腔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