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60Coγ射线照射小鼠氧化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30只♂ICR小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照射对照组以及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50、100、200 mg.kg-1)照射组,照射前3 d至照后第7天灌服给药,每天1次,共10次。除正常对照组外,所有小鼠60Coγ射线全身6 Gy辐照1次,照射后第7天小鼠取外周血和肝组织标本,测定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照射对照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SOD和GSH-Px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上升。与照射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50 mg.kg-1照射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SOD和GSH-Px活力有升高趋势,MDA含量有降低趋势;白藜芦醇100 mg.kg-1照射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SOD和GSH-Px活力显著升高,MDA含量有降低趋势;白藜芦醇200 mg·kg-1照射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SOD和GSH-Px活力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随着白藜芦醇给药剂量的增大,SOD和GSH-Px活力升高,MDA含量降低。结论白藜芦醇可以对60Coγ射线照射小鼠外周血和肝脏产生保护作用,防护效果与给药剂量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
^60Co-γ辐射对大鼠巨噬细胞一氧化氮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主要研究8Gy的^60Co-γ辐射对大鼠体内及体外MФ西中NO的产生、iNOS表达、iNOS mRNA转录等的影响。方法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观察对8Gy的^60Co-γ辐射MФ西中NO产生变化,免疫组化法研究MФ中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原位杂交(ISH)检测研究MФ中iNOS mRNA的转录。结果 ^60Co-γ辐射大鼠不仅可使体内MФ的诱导产生大量减少,而且,诱导MФ中NO的产生也相对有所减弱。体外诱导MФ受辐射后产生的NO有所减少,MФ中iNOS表达减弱,iNOS mRNA转录降低,但LPS和IFN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辐射的这种效应。结论 8Gy的^60 Co-γ辐射可引起大鼠体外MФ中NO的产生、iNOS表达、iNOS mRNA转录等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是否提高γ射线对L1210细胞的损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将L1210细胞加入隔离培养器内与3T3细胞共培养,收集经γ射线照射后12、24、48和72 h各组L1210细胞,台盼蓝染色观察直接损伤作用,TUNNEL法观察诱导细胞凋亡的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γ射线照射后质粒转染组L1210细胞台盼蓝拒染率下降最快,12 h后与空载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DEVD-CHO后能够提高台盼蓝拒染率,24 h后有显著的差异(P<0.05);γ射线照射后质粒转染组细胞凋亡率24 h开始明显升高,与空载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DEVD-CHO后细胞凋亡率下降,24 h开始与单独质粒转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线照射后质粒转染组细胞G1期快速上升,4 h与空载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DEVD-CHO后G1期上升较单纯质粒转染组慢,4 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O可增强γ射线对L1210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出现细胞的G1阻滞,促进细胞凋亡.Caspase-3的活化参与上述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X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骨髓细胞CyclinD、CDK4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电离辐射诱导小鼠骨髓细胞G1阻滞的分子机理。方法 采用Northern blot和半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CDK4、CyclinD基因转录水平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了X射线全身照射小鼠骨髓细胞CyclinD、CDK4的表达及周期时程的变化。结果 2Gy X射线全身照射后12h骨髓细胞出现G1期细胞百分数升高(P<0.05),G2+M期细胞百分数于照后4h及12h升高(P<0.05);CyclinD基因转录水平从2h开始下降,48h达到最低,照后72h恢复至正常水平,CDK4的变化趋势与CyclinD相似,只是从8h开始下降,48h达到最低,照后72h恢复假照组水平;CyclinD蛋白表达在照射后2、4、24、48h显著降低(P<0.01),CDK4蛋白表达在照射后2h开始急剧下降,持续至照射后48h仍未恢复到对照水平(P<0.01)。结论 2Gy X射线全身照射可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发生G1、G2阻滞;CyclinD、CDK4基因及其蛋白产物可能在电离辐射诱导的小鼠骨髓细胞周期阻滞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电离辐射诱导的新生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损伤模型,探讨电离辐射诱导发育脑神经细胞死亡的特征和机制。方法 新生大鼠接受单次2.0 Gyγ射线照射后,采用DNA凝胶电泳、TUNEL和HE染色鉴定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死亡的类型和时程变化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53和iNOS在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可能作用。结果 DNA凝胶电泳、TUNEL和HE染色表明,2.0 Gyγ射线照射可诱导新生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大脑皮质各区域凋亡指数于照射后4 h开始增高,至12 h达到峰值;照射后相同时间点各皮质区域凋亡指数比较,新皮质最高,海马次之,旧皮质最低;P53和iNOS免疫阳性细胞计数定量结果显示,照射后相同时间点各皮质区域P53和iNOS免疫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0 Gyγ射线照射诱导了新生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不同皮质区域的神经细胞对电离照射引起的损伤反应是相似的,但不同皮质区域的神经细胞凋亡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剂量γ射线辐照人全血对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20份人全血,以剂量为1Gy的γ射线进行辐照,吸收剂量率为17Gy/min,分别于照射前及照射后1、2h取样检测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力及还原性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离体全血在剂量为1Gy γ射线照射后1h,可见血清中GSH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及T—AOC、SOD、GR、GSH—Px、CAT活性升高,且均与照射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经γ射线照射2h后,除SOD活性与照射后1h差异无显著性外,MDA含量进一步降低,GSH含量及T—AOC、GR、GSH—Px及CAT活性进一步升高,与照射后1h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低剂量γ射线辐照能明显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即可诱导抗氧化系统的兴奋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绞股蓝总皂甙(Gypenosides,GPs)对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一氧化氮(NO)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的影响。方法给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三组慢性肝损害小鼠灌喂不同剂量的GPs(0、75、150mg/kg),观察和比较各组小鼠肝功能(血清ALT活性和白蛋白含量)的变化,并测定肝组织NO和GSH的含量。结果肝损伤对照组(即0mg/kgGPs组)NO(80.0±19.0μg/g湿肝)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3.1±18.9μg/g湿肝)(P<0.05);GSH(0.48±0.25mg/g湿肝)较正常对照组(0.79±0.19mg/g湿肝)明显降低(P<0.05)。用GPs75mg/kg和150mg/kg灌胃治疗肝损伤小鼠3周,均能降低肝组织NO含量和增加GSH含量,其中75mg/kg组肝组织NO为68.4±23.7μg湿肝,GSH为0.54±0.34μg/g湿肝;150mg/kg组肝组织NO为52.3±12.7μg/g湿肝,GSH为0.62±0.30mg/g湿肝。150mg/kg组与肝损伤对照组比较,肝组织NO和GSH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小鼠血清白蛋白含量及A/G比值均较肝损伤对照组升高,ALT活性降性,并与GPs剂量的增加相关。结论GPs在保护小鼠CCl4肝损伤的同时能降低肝组织NO含量和升高肝组织GSH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转基因小鼠中,研究丙肝病毒(HCV)核心蛋白激活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表达对DNA的损伤作用。方法:携带HCVeDNA的质粒载体pSC—1/HCV显微注射入C57小鼠受精卵。取12月龄小鼠肝组织标本.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HCV和iNOS的表达水平。尾静脉注射小分子RNA干扰片段作为实验组,PBS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小鼠的iNOS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及其体内NO的含量。通过连接反应介导的PCR(LM-PCR)方法,评价iNOS和NO水平变化对DNA双链断裂(DSB)的影响。结果:在转基因小鼠的肝脏中,有HCV和iNOS的特异性高表达,NO含量和DSB水平也远高于未转染HCV基因的正常小鼠。经RNA干扰作用6d后,实验组小鼠的iNOS表达在mRNA和蛋白水平都有非常明显的下降(P〈0.01);同时NO含量也下降(P〈0.01),DSB现象基本消失。结论:HCV核心蛋白在肝细胞中能激活iNOS的表达,诱导生成NO,进而引发DSB现象,造成时基因组DNA的损伤。RNA干扰可以有效逆转HCV对iNOS基因的激活,对于治疗和预防HCV患者发生的肝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研究中子及γ射线照射对肠黏膜免疫组织损伤的病理特点及淋巴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经不同剂量的中子及γ射线照射350只BALB/c小鼠,于照后6h、12h、1~5d、7d、14d、21d及28d活杀取全肠,经光镜、电镜和原位末端标记等技术研究肠黏膜免疫组织的病理变化及淋巴细胞死亡方式。结果 中子照后肠免疫组织的基本病变为淋巴细胞变性、凋亡、坏死及数目减少,中子4.0及5.5y照射后未见明显再生,2.5Gy组则见再生修复现象,且呈剂量相关性;中子2.5Gy照后6h~3d,黏膜内及下淋巴组织中淋巴细胞逐渐减少,核固缩及大量核碎片形成,3d时淋巴组织中仅残留间质细胞,隐窝细胞见再生。5d时淋巴组织始见增生,至照后21d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γ射线照射后基本病变与中子类似,5.5Gy组见再生恢复,而12.0Gy组未见明显再生。原位末端标记显示各照射组于照射后6h肠黏膜免疫组织中凋亡的淋巴细胞明显增加,尤以中子4.0Gy和了射线12.0Gy更为明显。结论 2.5~5.5Gy中子及5.5~12.OGyγ射线照射均可致明显肠壁淋巴组织损伤,且在相同剂量下,中子对免疫组织损伤重于γ射线;免疫组织损伤重,且恢复慢;4.0Gy以上中子照射多见淋巴细胞坏死,而5.5~12.0Gyγ射线则以凋亡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重离子和X射线全身照射小鼠对骨髓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为面向生物学对象的重离子治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用X射线和重离子照射BALB/c小鼠后,24h后制得骨髓细胞,采用PI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测骨髓细胞周期变化。结果照射24h后,X射线照射的各组骨髓细胞周期分布与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重离子照射组与对照组相比,出现G1/G0期和G1/M期阻滞,与相同剂量X射线照射组相比亦出现G1/G0期和G2/M期阻滞。结论 相同剂量的重离子照射较X射线对骨髓细胞的损伤更严重,引发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1.
电离辐射对小鼠移植性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对小鼠移植性肝癌形成的影响。方法γ射线照射后6小时,给予小鼠右肩胛尾侧部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观察各组小鼠的肿瘤形成及生长情况。另外,观察了γ射线对小鼠足垫迟发性超敏反应(DTH)、NK细胞活性及血清SOD含量的影响。结果0.3及0.6Gyγ射线照射后,小鼠肿瘤潜伏期延长,0.15及0.3Gy照射后,小鼠NK细胞活性及DTH反应增强,0.15~1.2Gy照射后,小鼠血清总SOD及Mn-SOD含量均显著升高。结论电离辐射对小鼠移植性肝癌的作用与照射对小鼠免疫功能及SOD水平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Egr-IFNγ重组质粒在接种B16黑色素瘤小鼠体内的辐射诱导表达及其抑瘤效应。方法 小鼠肿瘤局部注射脂质体包裹的重组质粒pEgr-IFNγ后36h,接受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观察各组小鼠照射后不同时间肿瘤生长速率和平均存活时间,照射后第3天用RT-PCR法检测瘤内IFNγ转录水平,照射后第l,3和5天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含量。结果 照射后第3天重组质粒 20Gy组瘤内IFNγ转录水平明显高于重组质粒组;照射后第l,3天血清中IFNγ含量明显高于重组质粒组和对照组;照射后第9-15天,4次(质粒 5Gy)组小鼠肿瘤生长速率明显低于重组质粒 20Gy组,且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多次基因-较小剂量放射治疗的抑瘤效应优于单次基因.较大剂量放射治疗;基因-放射治疗组可能通过诱导瘤内IFNγ表达增强,使血液中IFNγ浓度升高,从而提高荷瘤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肿瘤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γ射线和微波复合照射对造血系统的损伤特点及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其损伤机制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216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γ射线照射组(5.5Gy,简称射线组)、微波照射组(50mW/cm^2,简称微波组)及γ射线与微波复合照射组(5.5Gy+50mW/cm^2,简称复合组)。^60Co γ射线(剂量率为91.1cGy/min)全身一次性照射后立即进行微波全身辐照(S波段,平均功率密度为50mW/cm^2)5min。分别于照射后6h及1、3、7、14、28、90、180天活杀取材,观察胸骨骨髓组织学变化,并采股静脉血行常规检测,同时对复合照射后6h及第1、3、7天的胸骨骨髓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组织学观察发现无论γ射线还是复合照射均可导致骨髓组织经历典型的凋亡坏死、空虚、再生修复及恢复4个阶段的病理改变,但复合组的病变重于射线组,恢复也更为迟缓。外周血象检查发现小鼠经γ射线及复合照射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均呈进行性下降,于照射后期逐渐恢复,但复合组比射线组下降更明显,恢复也更缓慢。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复合照射后骨髓造血细胞出现明显的变性、凋亡及坏死等改变,以照射后6h最明显。结论一定剂量的γ射线和一定强度的微波复合照射可严重损伤小鼠造血系统,表现为骨髓组织发生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和功能障碍,其损伤效应主要以γ射线为主,微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γ射线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白介素-12基因治疗联合放射治疗协同抗小鼠肝癌作用。方法:荷肝癌动物模型,肿瘤局部γ射线照射后,瘤内注射AdmIL-12腺病毒,取组织标本进行ELISA及CTL活性检测,免疫组化染色等分析。结果:联合治疗小鼠肿瘤生长受到抑制,体积明显缩小,并可使50%的小鼠肿瘤完全染色等分析。结果:联合治疗小鼠肿瘤生长受到抑制,体积明显缩小,并可使50%的小鼠肿瘤完全消退,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照射组和瘤内注射AdmIL-12及其其他对照组(P<0.01)。而单纯瘤内注射AdmIL-12组的疗效并不优于单纯照射组(P>0.05)。联合治疗组小鼠血清和脾细胞的培养上清中可见INF-γ水平的显著提高,并诱导产生特异性的CTL活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肿瘤组织中见有大量CD4^ 、CD8^ 阳性淋巴细胞的浸润。结论:腺病毒介绍导白介素12基因治疗与放射治疗的联合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并诱导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重离子束^12C^6 对^60Coγ射线照射人离体血诱发淋巴细胞微核的效应。方法 用^60Coγ射线和地面加速器产生的重离子^12C^6 (平均LET为36.70keV/μm),不同剂量照射离体人血,用CB微核法观察双核淋巴细胞的微核,计算重离子束^12C^6 对^60Coγ射线的相对生物效能。结果 在0-6 Gy剂量范围内,重离子束^12C^6 对^60Coγ射线的相对生物效能在4.19~1.78之间,平均为2.56。结论 重离子束^12C^6 比^60Coγ射线有更高的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16.
60Coγ射线照射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MAPK及PKC途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Zn和VE在抗肝辐射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小鼠经^60Coγ射线7.5Gy一次全身照射后,及时给予微量元素Zn和VE治疗。测定其肝组织匀浆中LPO含量,GSH-Px活力与线粒体、微粒体膜的流动性变化。结果 小鼠经辐射损伤后,肝组织中LPO显著性升高,GSH-Px活力明显下降;同时伴有膜流动性的改变。结论 Zn和VE有阻止脂质过氧化,增加GHS-Px的活力,提高膜流动性作用,在抗肝辐射损伤的保护性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微重力状态下活性氮自由基(RNS)对神经细胞蛋白质氧化修饰的影响。方法以大鼠嗜铬细胞瘤(PCI2)细胞作为神经细胞模型,利用水平轴回转器模拟微重力效应。回转72h后,对回转和对照组细胞进行一氧化氮合酶和硝基酪氨酸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分析,同时采用硝酸盐还原酶偶联法测定回转PC12细胞的一氧化氮(NO)水平,竞争性ELISA方法定量检测细胞硝基酪氨酸的水平。结果回转后PC12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硝基酪氨酸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增强。回转后PCI2细胞NO水平升高(P〈0.01),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程度显著增加(P〈0.01)。结论模拟失重可诱导PC12细胞NO的合成,增加蛋白质氧化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γ干扰素和内皮抑素双基因-放射治疗在荷Lewis肺癌小鼠的体内抑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小鼠肿瘤局部注射脂质体包裹的质粒后36h,接受5Gy X射线照射,观察各组小鼠照射后不同时间肿瘤生长速率和平均存活时间;照射后第15天检测各组小鼠脾脏CTL、NK细胞毒活性和腹腔巨噬细胞TNFα分泌活性,照射后第10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结果基因-放射治疗后第6~18天,双基因-放射治疗组小鼠肿瘤生长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单纯放疗组及单基因-放射治疗组,且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治疗后第12~18天,4次(双基因质粒+2.5Gy)组肿瘤生长速率明显低于双基因质粒+10Gy组,且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照射后第15天双基因-放射治疗组小鼠脾脏CTL、NK细胞毒活性和腹腔巨噬细胞TNFα分泌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单纯放疗组及内皮抑素单基因-放射治疗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单纯放疗组及γ干扰素单基因-放射治疗组。结论双基因-放射治疗抑瘤效应明显优于单基因-放射治疗,其机理可能与辐射诱导γ干扰素和内皮抑素表达,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和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有关。多次小剂量双基因-放射治疗的抑瘤效应优于单次大剂量双基因-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FL(fit3 ligand)是一种作用于早期造血细胞的生长因子,为进一步研究FL水平与辐射所致造血损伤的相关性,观察了小鼠受γ射线全身照射后FL的表达变化。方法以^60Coγ射线全身一次性均匀照射所致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小鼠为模型,应用ELISA、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法检测照射前后小鼠外周血、骨髓、胸腺与脾脏中FL的表达变化。结果 小鼠受2~10Gyγ射线照射后24h,血清中FL浓度即有增加,并且随时间推移FL水平逐渐升高;吸收剂量在2~6Gy之间时,FL的水平随剂量增加而增加。6Gyγ射线照射后24h,外周血白细胞膜表面FL的表达增加,但24h后细胞膜表面FL的表达没有升高。6Gyγ射线照射后24h,骨髓、胸腺和脾脏有核细胞膜表面FL的表达明显升高,总蛋白中FL的水平亦明显增加。结论 辐射后早期小鼠FL可溶性与膜结合型蛋白的水平都有升高,而且辐射后血清中FL的水平与受照剂量及照射后时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禁食对137Cs γ射线照射诱导小鼠肠道辐射损伤的干预作用,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探究小鼠粪便代谢物的变化。方法 将小鼠分为健康对照组、γ射线照射(全身9 Gy或腹部15 Gy)组、禁食(24、48、72 h)+照射(全身9 Gy或腹部15 Gy)组。照射后,计算小鼠的生存率、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非靶代谢实验测序分为4组,分别为健康对照组、禁食24 h组、腹部局部照射15 Gy组、禁食24 h组+腹部局部照射15 Gy组、每组6只。于照后3.5 d收集各组小鼠的粪便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 9 Gy γ射线全身照射小鼠照射前禁食48和24 h,受照后的中位生存期提高了1和4 d;15 Gy腹部受照小鼠照射前禁食48和24 h的小鼠的存活率分别为16.67%和25%,照射前禁食24 h能够提高受照后3.5 d小鼠的体重(t=2.338,P=0.042)和脾脏指数(t=2.289,P=0.045)。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禁食24 h和未禁食的受腹部局部照射小鼠粪便样本中有30个差异表达代谢物;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存在着不平衡状态。结论 照射前禁食可以提高肠道辐射损伤小鼠的生存率,改变其肠道代谢产物,提示照射前禁食或短期内饮食营养变化参与调节肠道辐射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