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8 毫秒
1.
精和神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精神相交调和,阴阳平和,人即安泰。精和神在中医辨治疾病和预防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须深入发掘古医从精和神辨治疾病的理论和思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辨治理论丰富而全面,从精神辨治疾病的思路也是张仲景辨治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其在辨治当中兼顾精和神的状态,注意调和精神。阐释精和神的含义及关系,展现中医辨证理论的特色内涵和思维方法,提炼并总结《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的典型证治,学习张仲景从精神辨治疾病的理论,有利于指导临床精确辨证。  相似文献   

2.
结合原著条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辨证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先辨病证,再辨方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辨证的基本原则,"方证相对"和"随证治之"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诊治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金匮要略》原本的诊治思路和治疗体系,应用原文明确提出的"治未病"理论对百合病进行分析。结论认为《金匮要略》百合病的诊治中既有针对主症与病机的直接治疗,也有基于"治未病"的预防治疗、间接治疗或整体治疗,其诊治思路可以拆分为辨治已病和辨治未病两个步骤。明确这个问题,无论对于张仲景原本诊治体系研究,还是对发展现代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具有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和注重治未病等学术特点,对中医学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辨治肿瘤经验与运用经方的特色,从辨病辨证、遣方用药、治未病三个方面论述《金匮要略》在肿瘤诊治中的运用,提倡临证注重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以扶正为本,适时祛邪,全程强调防复防变。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病,证,症三位一体的治疗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论治主张将疾病、征候、症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立法遣方,即融辨病施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手一体。《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充分体现了这一治疗思想,试作初步探讨。1辨病施治与辩证论治《伤寒论》以"辨××病脉证并治"为篇名,《金匮要略》以"××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说明仲景既辨病,又辨证,而且是先辨病,后辨证。通过辨病,掌握病机,从而确立治病大法或主治方药。如太阳病在表,治宜辛温解表。太阴病"以其服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痰饮病是水液输布失常,停积于机体某些部位,因饮为阴邪,得温…  相似文献   

6.
《重楼玉钥》的病证辨治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西医诊疗疾病 ,辨证与辨病的方法 ,论证多年 ,各述其长短。其实辨证与辨病论治的统一观 ,在中医经典论著中早有规范 ,《伤寒论》、《金匮要略》就是典型代表 ,清代喉科专著《重楼玉钥》亦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典范。今从耳鼻喉科的角度进行探讨 ,从中可窥及病证辨治的统一性 ,体现以法统病的治疗特色。《重楼玉钥》为清代郑梅涧所著 ,道光十九年 (公元 1 839年 )初刻本面市。郑梅涧以其父郑子丰所得喉科秘本加以编撰 ,又经其子郑翰补充而成。郑家世袭喉科 ,有“南圆喉科”之称。郑氏几代为医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并在医学理论上有较…  相似文献   

7.
李成卫 《辽宁中医杂志》2014,(10):2083-2086
为揭示《金匮要略》诊治疾病的原本思路,在隐性知识理论指导下,采用原著明确提出的"治未病"原则,以痉病为切入点,分析有方证原文诊治疾病的思路、思考的重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案,结论认为"治未病"在原著不仅是一个疾病预防原则,还是一个最终决定方剂、药物选择的治疗原则,将痉病相关原文划分为"辨治已病"与"辨治未病"可揭示原著诊治该病的思维步骤。较之应用后世理论解释与重构经典的阐释学,借鉴采用隐性知识理论,研究结论更为接近经典原本的含义,这无论对于痉病诊治规律、《金匮要略》原著疾病诊治思维还是现代辨证论治思维步骤研究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金匮要略》治疗观思想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主要论述《金匮要略》治疗观思想体现。方法:总结分析《金匮要略》治疗观思想。结果:《金匮要略》治疗观思想主要体现在治未病、因势利导、知常达变、三因制宜等方面。结论:探讨研究《金匮要略》治疗观思想,有利于全面、准确、恰当地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辨治咳嗽的理法方药俱备,为后世辨治咳嗽之典范。文章对《金匮要略》中有关咳嗽的证治条文进行梳理,从虚、实两个方面对张仲景治疗咳嗽的辨证、治法及方药进行分析归纳,为临床咳嗽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罗玲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2):1520-1521
本文对《金匮要略》肺系病证的辨治从病证辨识、病因病机、证治方药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冀为当今临床诊治肺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辨证论治本该是一个整体,却被分离成辨证与论治两个部分,实际上更是拆分为理、法、方、药4个方面。把辨证论治作为整体来考察和认识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该利用整体观来研究辨证论治过程的基本路径和内在规律、研究理法方药精准对应的规律以及研究从临床“病证”到“处方”的客观分析方法。这便是对倡建“中医辨证论治学”的思考,目的是阐释理法方药精准对应规律、明确提高主观辨证论治准确性的客观判别依据、疏理清楚辨证论治内蕴的主体思维,从而促进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畅达 《山西中医》2005,21(1):43-45
中医的临床思维方法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即是其中最具特色者。思维的整体观使中医在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中不存在障碍,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使中医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时游刃有余,并且可以使中医诊治思路广阔,更准确地应对千姿百态的人和千变万化的病,在亚健康状态的诊疗中凸现优势,因此可以说中医的整个思维过程科学、严谨而不容置疑。但也存在一些困惑,诸如辨病思维与社会认知不同步,辨病系统难以适应临床需要以及无症可辨等,亟待与时俱进,发展与健全自我。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脏腑经络为理论依据来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形成了较完整的以脏腑经络为中心,以整体性原则、辨病结合辨证原则为指导,以脉证合参为主要方法,理法方药一线贯连的辨证论治体系。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付焕杰  汤毅 《天津中医药》2017,34(8):574-576
近年来随着中医治未病学科的发展,有关治未病辨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多了起来,主要集中在体质辨识、微观辨证、证素辨证、精气神辨证、基因检测以及四诊客观仪器评测等方面,对中医治未病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医相对论     
辨证施治是建立在人体新陈代谢动态平衡和人体自动调控即自洽机制基础上的科学评估评价模式,代偿失调和气化紊乱是辨证施治的关键,进化论和相对论理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整体观念是辨证施治的核心理念。一阳二阴三变化,中医的辨证针对气化中的“变化”规律,矛盾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尤其是矛盾群的趋向性。内因和外因及其矛盾群效应以及中医辨证中的“医药合一”,尤其是中药的“君臣佐使”法则。使中医辨证施治更趋合理性和科学性,循证医学和整合医学的提出,是对中医辨证施治的发展和完善,重视中医相对论思维在辨证中的合理和正确运用,必将促进现代医疗保健和养生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辨证论治技能的培养,是中医学教育的重点问题之一,而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虽然有多种辨证方法,但六经辨证依然是最简洁、最容易上手的辨证方法。本研究以六经辨证为纲,从六经病特征开始,融汇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融汇伤寒温病理论,一步一步启发中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使中医学生易于掌握,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17.
探讨《医方一盘珠全集》重视脏腑辨证、顺应脏腑特性,祛邪重出路、扶正重脾肾,论病求纲领、审证求细处,立法依证因、选方求简验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胃炎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再干预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而为慢性胃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并且提高了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12年5月—2014年6月就诊并接受中医临床干预治疗的慢性胃炎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先经过中医辨证分型,再进行临床治疗,对比不同证型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并完善收集到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采用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对象通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其中痊愈患者86例,有效患者28例,无效患者6例,临床上有效率达到95.0%。结论: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对于慢性胃炎病人采取辨证分型治疗,可以有效明确治疗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重紧急,疾病复杂,症状繁多易变,使中医病史采集和辨证论治困难重重,治疗效果不理想。故寻找一种快速准确的病史采集和辨证论治思维方式是促进急危重症患者中医治疗效果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论述应用"十问歌"体系进行病史采集,快速得出临床主症,系统选择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形成从病史采集到辨证治疗的急危重症辨证诊治思维过程,以求快速和准确地确立急危重症辨证施治方案,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继承《素问·热论》六经分证方法,以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依据,丰富了六经辨证之法,发展了六经传变自愈识别之法,补充了六经病的传经形式,扩展了六经的证候与分类,完备了六经病的治则治法,提高了临床六经辨证论治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