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Longa评分标准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脑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栗:SSTF预处理可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脑皮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论:SSTF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SSTF预处理组(SSTF组)。SSTF组于术前1周灌服不同剂量SSTF(17.5、35、70mg/kg.d)。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min,再灌注2h,用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凋亡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中Bax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比假手术组低(P<0.05),而SSTF预处理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比缺血再灌注组高(P<0.05),缺血再灌注组Bax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高,而SSTF预处理组Bax蛋白表达明显较缺血再灌注组低(P<0.05);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心肌细胞结构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结论:SSTF对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引起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它可能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和下调Bax蛋白表达进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Scutellaria baiculensis stem-leaf total flavonoid,SSTF)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SSTF预处理组.SSTF组大鼠于术前1周分别灌胃不同剂量的SSTF[(17.5、35、70mg/(kg·d)],另两组给等量生理盐水.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min、再灌注2h后,观察大鼠心电图的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中Bax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SSTF抑制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电图T波升高,降低了心律失常发生率.缺血再灌注组Bcl-2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率明显比假手术组低(P<0.05),Bax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率明显较假手术组高,而SSTF预处理组Bcl-2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 Bax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率明显较缺血再灌注组为低(P<0.05).结论 SSTF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的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和下调Bax蛋白表达进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缺血耐受机制及清热化瘀方作为预处理药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预处理模型和再灌注模型。取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预处理组、药物预处理组。再灌注后以免疫组化法测定Fas/FasL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药物预处理能够抑制梗死后Fas/FasL表达(P〈0.05),其作用程度与缺血预处理接近;药物预处理能抑制缺血半暗区神经元凋亡(P〈0.05)。其作用程度与缺血预处理相当。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促凋亡蛋白Fas/FasL的合成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Fas/FasL是脑缺血耐受机制之一;清热化瘀方通过下调脑缺血后Fas/FasL的表达而减轻再缺血后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 SSTF)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质微血管损伤和氧化应激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将6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 sham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 IR组)、 SSTF预处理组( SSTF组)和尼莫地平阳性对照组( NIM 组)。术前1周 SSTF 组和 NIM 组分别灌胃给 SSTF 100 mg/( kg? d )、尼莫地平10 mg/( kg? d),共7 d。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单宁酸-氯化铁法观测缺血区大脑微血管密度( MVD)和微血管面积比( MVA),光镜观察大脑皮质病理变化,检测SOD、 GSH-Px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 IR 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增高, MVD、 MVA 减少,神经元缺失、肿胀, SOD、GSH-Px活性明显降低, MDA量增加; SSTF组、 NIM组神经功能评分比IR 组明显降低( P<0.001), MVD、 MVA增加(P<0.001),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损伤减轻, SOD、 GSH-Px活性增高, MDA含量降低(P<0.001); SSTF组与NIM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SSTF预处理可通过增加大脑皮质微血管再通和相关酶的活性,减轻脑水肿和神经元损伤,预防性保护大脑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方白花前胡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凋亡相关基因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拴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分组用药后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脑组织切片P5,蛋白表达。结果复方白花前胡能减少模型大鼠P5,蛋白的表达(P〈0.01,P〈0.05),减轻或消除脑缺血级联反应中的炎症反应。结论复方白花前胡具有抗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电针百会、肾俞和三阴交穴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神经功能、脑组织病理改变以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的可能机制。方法 56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电针对照组4组,每组14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h,再灌注6h;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先连续5d进行百会、肾俞和三阴交穴电针预处理,第6天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模;电针对照组浅刺百会、肾俞和三阴交穴但不通电,其余处理同电针预处理组,第6天制备MCAO脑卒中模型,缺血2h、再灌注6h后采用Longa-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TTC染色观察大鼠大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海马CA3区神经元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检测海马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大脑梗死体积明显,海马CA3区神经细胞排列紊乱,大量细胞坏死,凋亡相关蛋白Ba...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凋亡抑制基因Bcl-22及Bcl-x1在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海马CAl区神经元细胞保护中的作用,利用大鼠四血管阻断和再灌注及再通建立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尼氏小体染色光镜观察、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观测缺血预处理海马CAl区部分神经元病理组织学改变,细胞凋亡百分率及Bcl-2和Bcl-x1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发现,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引起海马CAl区部分神经元发生凋亡,IPC还可明显的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凋亡的神经元数目,产生细胞保护作用,IPC可诱导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缺血敏感神经元中出现Bc1-2及Bc1-xl蛋白的表达。结果提示,抑制神经元凋亡发生可能是IP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表达的变化,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神经元CREB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2h再灌注损伤24h,采用TUNEL法、免疫组化检测海马及皮质内神经元凋亡和CREB的表达.结果:大鼠缺血再灌注海马及顶叶皮质内神经元凋亡数增加而CREB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注射bFGF后神经元凋亡数减少,CREB表达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结论:bFGF抑制缺血神经元凋亡,参与CREB的调节,对缺血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亚低温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神经元p53蛋白表达及凋亡的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机制。方法采用改良法建立成年SD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0)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时间2h。将实验大鼠随机分成常温组和亚低温组,2组再随机分成2%氯化2,3,5-三苯四氮唑(TTC)组和凋亡组2个亚组。各亚组再分成假手术组,再灌注6,24,72h组。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常温组相比,亚低温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小、缺血灶周围皮质神经细胞凋亡少、p53蛋白表达下降。结论亚低温神经保护机制涉及下调p53蛋白表达,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缩小大鼠脑梗死体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黄酚脂质体对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大黄酚脂质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海马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暂时性阻断颈总动脉的方法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腹腔注射(ip)大黄酚脂质体10.0,1.0,0.1 mg.kg-1,观察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学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酰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和Bcl-2-Associated X(Bax)的表达。结果:大黄酚脂质体可明显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元的丢失,提高Bcl-2的表达,降低caspase-3和Bax的表达,提高神经功能评分,减少病理形态改变,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其中以10.0 mg.kg-1组大黄酚脂质体的作用最为明显(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应用大黄酚脂质体对海马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caspase-3和Bax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四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 缺血15 min后再灌注。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给药组(细分为高、低剂量组)和对照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使用蛋白质印迹、焦油紫染色法及TUNEL法检测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O synthase, nNOS)表达、nNOS活化水平及神经元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 给药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的存活数量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增加(P<0.05),TUNEL法检测结果与其一致;给药组nNOS(Ser847)磷酸化水平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增强(P<0.05),而其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葛根素通过负向调节nNOS催化活性,减少NO生成,降低其神经毒性,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腺苷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探讨腺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F组)、腺苷预处理假手术组(AF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腺苷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AR组),每组18例。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IR组和AR组大鼠于手术前3 d每日腹腔注射1.5 mg·kg-1腺苷(溶于2 mL生理盐水中),F组和AF组大鼠于手术前3 d每日腹腔注射2 mL生理盐水,连续3 d。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组织中HIF-1α的表达。结果 F组和AF组大鼠术后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IR组和AR组大鼠再灌注6、12、24 h后均出现明显神经功能缺损体征。IR组和AR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F组和AF组,AR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F组大鼠脑组织中HIF-1α的表达与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后6、12、24 h,IR组大鼠脑组织中HIF-1α的表达显著高于F组和AF组(P<0.01);AR组大鼠脑组织中HIF-1α的表达显著高于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苷预处理可增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中HIF-1α的表达,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按照Longa的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改良,通过局部脑血流监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V染色和电镜等方法评价该模型的可靠性。结果:动物麻醉后一般只需15min左右即可完成栓线手术,术后大鼠大脑中动脉区域血流量下降,神经功能缺损明显,CV染色脑梗死区苍白,电镜显示缺血灶星形胶质细胞肿胀,神经元固缩坏死。结论:改良后方法优于传统方法,制备模型过程中,严密监测脑血流,严格控制脑血流量降至正常15%以下,夹闭翼腭突动脉,是提高造模成功率的关键。应用头端包被多聚赖氨酸并经熏香处理的尼龙线对血管损伤小。该改良的模型,缺血效果明确可靠,手术时间短,是理想的研究脑缺血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探讨PPARγ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用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h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h,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监测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通过干湿重法检测脑水含量;通过TUNEL方法,观察各实验组鼠脑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h吡格列酮组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P<0.05)、脑梗死面积(P<0.05)、脑水含量(P<0.01)和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抗凋亡作用可能是PPARγ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甘草总黄酮对大鼠局灶脑缺血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右侧中动脉(MCA)缺血再灌注模型,并用三种不同剂量的甘草总黄酮灌服。测定缺血2小时再灌注24小时时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血清和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及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甘草总黄酮能促进大鼠MCA缺血再灌注24小时后神经功能恢复,减轻脑水肿,减少神经元脱失,能明显降低血清、脑组织中NO含量,能显著降低血清NSE。结论甘草总黄酮能减轻缺血性脑损害,保护脑组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预缺血对SD雄性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四动脉结扎法构建大鼠预缺血模型和全脑缺血模型,缺血6 min后分别灌注6 h或5天.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预缺血/再灌注组、预缺血/再灌注溶剂对照组和预缺血/再灌注给药组.预缺血/再灌注给药组腹腔注射5 mg/kg MK801.主要运用SDS-PAGE、免疫印迹和焦油紫染色法等技术检测相关信号蛋白的表达、活化水平及神经元细胞的死亡情况.结果 大鼠缺血/再灌注6 h,预缺血/再灌注组和预缺血/再灌注溶剂对照组的GluR6的巯基亚硝基化水平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而预缺血/再灌注给药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没有明显变化;各组间GluR6的蛋白表达量并没有明显变化.大鼠缺血/再灌注5天后,预缺血/再灌注组和预缺血/再灌注溶剂对照组海马CA1区细胞的存活数量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增加,而预缺血/再灌注给药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预缺血通过NMDA受体下调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KA受体亚基GluR6的巯基亚硝基化,从而发挥拮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时程及其与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4-VO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各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回CA1区神经元形态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CNA蛋白在CA1区的表达情况;TUNEL染色:观察海马回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统计阳性细胞表达情况,计算细胞凋亡指数;将PCNA蛋白免疫组化切片进行图象分析测得平均灰度值。结果:PCNA蛋白于再灌注后2h在海马CA1区可见表达下降,再灌注后6~24h组明显下降,之后持续低表达。缺血再灌注后6h凋亡细胞开始增加,主要位于CA1区,24~48h为高峰,至72h明显减少。结论:PCNA蛋白主要在缺血再灌注后早期即24h前DNA损伤未积累到严重程度时执行抗凋亡的作用,对损伤神经元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