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中药制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78例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ADR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ADR发生率较高;注射剂为引起ADR比例最高的中药剂型,占比46.15%;其中以活血化瘀类药物占多数,静脉给药引起ADR占比最高,为62.82%;皮肤及其附件为主要的累及器官,临床表现以皮肤和消化系统损害较为常见。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个体因素,以及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加强对于临床安全用药的监控,确保患者能够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因中成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分别从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剂型、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在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不良反应构成比明显高于男性,且年龄越长的患者,不良反应几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中粉针剂型发生不良反应几率最高,与其他给药途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中成药品种分析结果来看,以注射用血塞通所致不良反应最高。结论引起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与中药剂型、特殊人群、生产工艺不完善、用药不规范等因素有关,临床用药应注重患者个体差异,严格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熊周芳  涂凤莲  余丹 《当代医学》2016,(35):184-186
目的 通过对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中药及其制剂在临床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中药及其制剂的临床使用,调配等方面的提供意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5例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对其进行分类及相关分析.结果 男性ADR发生率为33.85%.女性ADR发生率为66.15%.女性比例大于男性.未成年者以及大于40岁中老年患者居多,比率各占21.54%和46.15%;用药方式引起ADR以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占主要比例,其次为口服;以药品分类调查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清热解毒类的喜炎平注射液和益气固脱类的参麦注射液占15.38%:从累及器官来看: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比例最大(53.85%),其次为循环系统(13.84%).结论 中药及其制剂安全日益受到重视,通过本分析帮助中药的临床使用,规避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并为涉及具体产品的不良反应提供补充性数据,为产品以后的发展及使用提供探讨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使用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为临床不良反应预防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6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年龄、性别、给药方式、用药类型以及临床表现等资料。结果 40-59岁患者使用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为52.94%,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为22.06%,20-39岁为19.12%,20岁以下发生率为5.88%。静脉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其次为口服,占比19.12%。丹参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构成比最高,为20.59%,其次为鱼腥草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占比均为17.65%。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7.06%),神经系统(17.65%)和消化系统(14.71%)。结论应加强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督管理,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分析医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与规律,探讨ADR的防治对策,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脑科医院2012-2014年上报的ADR 579例,从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 临床表现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579 例 ADR 中男性 271 例, 女性 308 例. 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为 313 例(50.73%),其次为口服254例(41.17%).静脉给药与非静脉给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R药品种类中以精神障碍类药物最多为165例(28.25%),其次是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分别为87例(14.89%)和77例(13.18%). 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系统器官损害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为189例(32.6%),其次为消化系统113例(19.5%). 结论 用药前应充分了解药物及患者的ADR情况,减少联合用药,谨慎使用静脉给药. 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给药方式,注意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肠道非肿瘤性疾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肠道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1998-2009年因常见的13种肠道非肿瘤性疾病住院患者2 21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职业、血型等特征.结果 1998年住院患者71例,2009年达到376例,年均增长速度为16.36%.男女肠道非肿瘤性疾病病种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肠道非肿瘤性疾病住院患者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职业患者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血型患者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肠道非肿瘤性疾病住院有逐年增加趋势,中年患者较多,男性多于女性,应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析临床药师查房对降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8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于住院期间开展临床药师查房,比较2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2/40),低于对照组2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药师查房可深入了解药物应用情况,利于其发挥专业优势提出改进意见,规范中药制剂临床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中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上报的215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统计所有病例年龄分布、中药制剂种类、给药途径等,同时分析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年龄分布中,60岁的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种类分布中,心脑血管类药引发的不良反应率更高(P0.05);给药途径分布中,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中药制剂引发的不良反应有显著的特征,临床应用中药制剂时,应根据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给予其针对性的干预对策,以提升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我院中药制剂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掌握我院中药制剂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2010年全年来我院使用中药制剂进行治疗的269例病例报告作为对照组,2011年4月~2012年4月来我院使用中药制剂进行治疗的298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使用中药制剂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情况和患者家属投诉率。结果: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是25.7%(69/269),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6.4%(49/298),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给药时间、治疗费用均高于实验组,在医保范围内用药种类低于实验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投诉事件发生率1.5%,实验组患者未出现投诉事件,两组患者投诉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药剂科中药制剂实行科学的管理模式,能显著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治疗费用,扩大医保用药比例,提高中药制剂质量,保障用药安全,促进我院药剂科中药制剂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使用中药制剂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月收集的12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中药制剂中,以儿童患者占37.5%,以静脉注射给药最多,占70%,临床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损害为主,占总数的60.57%.结论 医务人员应全面积极开展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避免相似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6):111-114
目的 分析辽宁某医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旨在帮助医务人员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保证患者临床用药更合理、更安全、更有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2019 年辽宁某医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54 例中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发生年度、患者年龄、性别、药品剂型、给药途径、涉及系统及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结果 中药不良反应在60 岁及以上患者中多发,主要以中药注射剂为主(77.95%),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中前5 位均为为中药注射剂,排名第一的药品是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结论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刘丽萍 《中外医疗》2014,(27):69-70
目的分析总结中药在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并制定中药合理用药的相应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在该院采用中药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189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进行总结。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中药和西药不合理联用的69例,中药不按规定炮制的有49例,药物使用方法和剂量错误的有32例,没有对症用药的有26例,其他原因引起的有13例。结论合理用药是临床应用的重要方面,中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对其配伍,煎煮,炮制和辩证等加强管理,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林敏 《大家健康》2016,(11):1-2
目的: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收集该院2010年11月至2015年02月期间报告过中成药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并探讨出对应的预防措施。结果:(1)≤10岁及≥51岁年龄段的患者出现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例数最多,分别占总例数的30%和39%;(2)中成药不良反应对身体部位的损伤,处于前三位的是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结论: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复杂,主要因素有特殊人群未辩证医治、中成药生产工艺和剂型不完善、临床应用不规范等,为了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应以中医理论为重要指导,遵循患者个体年龄体质上的差异,加强药物配制工艺,规范中成药的使用等来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注射剂起效迅速、疗效确切,临床作用显著。但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不断推广,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也受到广泛关注,并且是目前影响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安全的最大障碍。在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中,类过敏反应为数众多。文章对近年来的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的表现及机制、类过敏反应的物质基础、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评价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对我院各科室反馈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ADR)病例资料100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主要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临床使用环节、患者个体差异以及说明书不规范等。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药外用因其疗效显著、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等原因, 在国内外广受关注, 尤其在国际市场大放异彩,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中药外用也存在部分关键性问题。笔者分析了中药外用制剂现状和中药外用的现代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指出中药外用理论有待完善、缺乏部分规范体系、临床数据分析总结和中药新型外用制剂临床应用等主要问题, 提出了建立指导中药外用的理论系统和规范体系、丰富现有外用中药的功效、组织专业人员对临床数据进行挖掘与归纳分析、加强中药外用平台建设等建议, 以期为中药外用剂型研发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药在治疗疾病产生疗效的同时,其毒性问题也不容忽视,部分中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肾脏等器官损害.中药肾毒性的问题也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总结中药产生肾毒性的原因及作用机制、肾毒性的常用评价方法、降低中药肾毒性的策略等,以期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中药的肾毒性,防止临床肾毒性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妊娠恶阻为妊娠早期的常见病,相比于西医的对症、支持疗法,中医治疗妊娠恶阻方法颇多。通过文献整理研究,总结了中医临床上常用治疗妊娠恶阻的方法,包括中药口服、针刺、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中医外治法。并将现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及临床实验进行汇总。经过大量临床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中医治疗妊娠恶阻临床疗效显著,且未见不良反应,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从口服中药、保留灌肠、中西医结合及其他疗法等4个方面综述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认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但在本病的规范化治疗及临床科研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上报的4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者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占31.2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45.83%);涉及12个中药注射剂品种。结论临床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监测,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