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异常特征及脑蛋白水解物(元活苏)合用曲克芦丁对其的治疗作用。方法:69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合并治疗组35例和丹参治疗对照组34例。30名健康老年人作正常对照。比较治疗前后各组病人血液流变性及血脂变化。结果:合并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优于丹参对照组(73.52%)(P<0.05);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均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P<0.01);合并治疗组降脂降粘效果明显优于丹参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及血脂明显异常,元活苏合并曲克芦丁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国微循环》2008,12(4):238-240
目的观察血塞通对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突发性耳聋患者103例(106耳),随机分成治疗组68例(70耳)和对照组35例(36耳)。对照组以氟桂利嗪胶囊、高压氧舱连续治疗12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每日加用血塞通400mg静滴,于疗程结束时评价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59耳,有效率84.3%;对照组有效13耳,有效率36.1%。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明显改善,有显著差异,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明显改善。结论血塞通对突发性耳聋患者有显著疗效,且能使其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相关指标在中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进一步研究脑梗死及脑出血中风患者在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检测方面最有诊断意义的指标。方法在质量控制的条件下,对100例中风病人(其中脑梗死患者78例,脑出血患者22例)和30例正常人群作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相关指标分析。结果脑梗死和脑出血中风患者的血沉、血沉方程K值、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胆固醇与正常人群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此外,脑出血患者除上述5项指标外,尚有全血粘度(高切)、红细胞变形指数与正常人群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对比资料研究显示,脑梗死和脑出血中风患者的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脑梗死和脑出血病人中,血液流变学中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变形指数有助于这两类中风原因的分析和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视网膜动脉阻塞(RAO)患者血液流变性变化。方法:用血液流变学技术和方法测定RAO患者(RAO组,男20例,女10例)血液流变学8项指标,经与健康对照组(男、女各30例)比较后,再行不同性别RAO患者血流变指标分析。结果:RAO组全血表观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无明显差异(P>0.05)。男性RAO患者全血表观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和血沉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或P<0.01)。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升高可能在RAO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倍他司汀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听力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于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8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分为两组,均42例.对照组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治疗10d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血液流变学指标等.结果: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内皮素(ET)、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低于治疗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高于治疗前,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ET、sVCAM-1较对照组低,CGRP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P>0.05).结论:地塞米松辅助倍他司汀可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耳部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提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在高压氧(HBO)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HBO治疗脑梗死疗效及机理。方法:将脑梗死患者(54例)随机分为HBO治疗(HBO组)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治疗组)两组,同时设立一健康对照组(60例)。所有对象均检测血浆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C、TG、LDL-C、LP(a)明显升高(P<0.01),HDL-C明显降低(P<0.01),血液流变学6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经治疗后,HBO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所有指标明显下降(P<0.01);血浆HDL-C浓度升高(P<0.05),其它血脂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治疗组变化不明显。结论: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高血脂及高血粘。HBO治疗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粘度,但对血脂改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张德发  余英 《微循环学杂志》2011,21(1):24-25,27,80,84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并加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s-CRP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明显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中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治疗前升高,其它指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可显著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活血化瘀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检测102例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表观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并与6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结论: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疗效和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66例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患者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 ,每次5000u ,每日2次 ,总疗程4周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尿蛋白明显减少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治疗后两组血脂均下降 ,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 ,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组5例出现注射部位皮下淤斑。结论低分子量肝素有利肾病综合征早期缓解 ,具有减少尿蛋白 ,升高血清白蛋白 ,改善高凝状态和微循环 ,降低血液粘滞度作用 ,无出血危险 ,便于长期应用。  相似文献   

10.
蚓激酶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梅  王凤芹 《中国微循环》2000,4(3):177-178
观察蚓激酶对突发性耳聋(SHL)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应用蚓激酶治疗SHL45例共3周 ,并与尿激酶治疗43例作对照。观察两组患者间及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除血浆粘度外蚓激酶治疗前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尿激酶治疗前后除血浆纤维蛋白原(Fn)外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红细胞电泳时间(EET)及Fn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 %及60%(P<0.05)。结论蚓激酶具有明显改善SHL患者血液流变学作用 ,且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三联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中药三联治疗组(80例)和西药对照治疗组(60例)。三联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中药直肠灌注和静脉滴注香丹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精酐+香丹注射液及胞磷胆碱静滴。于治疗前后抽血检查血流变指标,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治疗21天后,治疗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仅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粘度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治疗后治疗组全血低切粘度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中药三联疗法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血脂检验在心脑血管病诊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为心血管组,120例为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为脑血管组,与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人120例为对照组,对比三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结果心脑血管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脂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且心脑血管组的高脂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血脂检验对于诊断筛查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疾病预后治疗效果显著,因此为有效治疗患者疾病,应重视常规监测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3.
陈章  白小红  王利  关静 《微循环学杂志》2011,21(2):30-31,7,11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内皮素(ET)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测定COP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用RIA法测定血浆ET和血清SOD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COP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变化,低切变率和高切变率全血粘度以及血浆粘度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浆ET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SOD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OP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微循环障碍以及ET和SOD血液水平的变化是其病理改变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 对 6 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抗精神药物治疗前、治疗 8周后分别作血液流变学检测及 PANSS量表评定。对精神分裂症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PANSS评分作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流变学 ,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血浆粘度、血沉、血沉方程 K值、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值、而红细胞电泳时间低于正常标准。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 ,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前后对照无明显差异。结论 血液流变学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估计无辅助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杏丁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活性氧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DN患者按自愿原则分为杏丁注射液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光甘肽过氧化酶(GSH-Px)、丙二醛(MDA)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SOD、GSH-Px、MDA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明显差异。杏丁注射液治疗后SOD、GSH-Px较对照组明显升高,MDA明显降低(P<0.01);尿蛋白定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低切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和同组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而高切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下降不明显;红细胞变形性显著增高(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细胞抗氧化能力明显降低;杏丁注射液通过升高SOD、GSH-Px活性减缓肾组织细胞过氧化,从而达到迟发性肾小球硬化症的效果,改善血液流变性,对肾脏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代谢综合征(MS)属于气虚血瘀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气虚血瘀证的影响。方法将78例MS属于气虚血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38例。两组均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控制达标一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疗程4周。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能改善MS患者的气虚血瘀症状和血液流变学异常。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液流变性障碍及脉络宁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脉络宁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 :将 87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脉络宁组和对照组 ,观察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性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二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与治疗前相比 ,脉络宁组除血沉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对照组仅血浆比粘度有显著差异 (P <0 .0 1)。临床疗效脉络宁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血液流变性障碍 ,脉络宁静滴可以改善其血液流变性异常。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以一般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脉络宁治疗疗效要优于仅仅采用一般药物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烧伤患者休克期后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爱维治的治疗作用。方法30例男性烧伤患者,伤后5d随机分为爱维治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爱维治用法为1600mg,静滴,1次/d,连续10d,测定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正常对照组为15例健康查体者。结果烧伤患者休克期后高切、中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ESR)及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变形指数(TK)、刚性指数(I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应用爱维治后,高切全血黏度、还原高切全血黏度、TK、IR均有明显改善;而常规治疗组仅血浆黏度低于治疗前。结论烧伤患者于休克期后血液流变学明显异常,爱维治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吴峰阶  王巧云 《微循环学杂志》2011,21(2):27-29,7,11
目的:观察芪蛭颗粒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对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芪蛀颗粒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观察两组病人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全血表观粘度(η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纤维蛋白原(Fg)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治疗组均明显下降(P<0.05);(2)芪蛭颗粒治疗组节段性静脉容积(SVC)、静脉最大回流量(MVO)、静脉回流速率(Ratio)、静脉压恢复时间(VRT)等血液动力学指标较对照治疗组均明显增加(P<0.05);(3)两组均未见明显出血性并发症。结论:芪蛭颗粒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指标有效治疗DVT。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的微循环改变及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术(TPA)对PT微循环异常的影响。方法:39例PT患者分为血红蛋白(HGB)降低组(dHGB组)及HGB正常组(nHGB组),进行TPA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PT患者均有甲襞微循环异常,积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HGB组各项积分均高于nHGB组(P<0.05)。dHGB组全血粘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其它参数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nHGB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TPA后患者甲襞微循环积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dHGB组各项指标仍高于对照组(P<0.05),nHGB组与对照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T患者存在明显的微循环学异常,与异常增高的PLT及部分病例并发的血红蛋白减少有关。而TPA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微循环异常的纠正作用主要与清除异常增多的PLT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