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献血体检标准严格筛选并符合献血条件的健康人 ,通常都能耐受献血。但在采血过程中及采血后1h内 ,常有个别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为了更好地预防献血反应 ,2 0 0 0年 1~ 6月对我站 72 53人次无偿献血者中 ,献血后出现献血反应的 198人次进行研究分析 ,以探讨献血反应的原因和今后的预防措施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2 0 0 0年 1~ 6月 ,在我站或流动采血车上进行无偿献血者 72 53人次。其中站内无偿献血 12 6 5人次 ,12人有献血反应 (占 0 .94 % ) ,流动采血车上无偿献血者 5988人次 ,186人有献血反应 (占 3.10 % )。采血方法 :按照采…  相似文献   

2.
采用既是血库工作中的一项常规工作,应保证采血顺利进行,避免或减少献血反应,并能对其及时正确处置.我院血库近1年中献血反应9例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对象:20*人次采血中及采血后smin内发生反应者9例,女6例,男3例.首次献血者4例,穿刺>2针者7例,其它2例.年龄川~45岁.12献血反叵的表现:9例皆有头昏、眼花、心慌、出冷汗,严重者有恶心、呕吐、抽搐,个别出现短暂性意识丧失而昏厥、小便失禁.2原因分析工1精神过度紧张:献血者对血液生理知识认识不足,缺乏思想准备,见粮长针头刺入血管,鲜血自血管流出等,精神过度紧…  相似文献   

3.
献血反应及防治毛国美,杨斌作者对近几年来在我站采血的2万名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情况作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450人次,女13550人次,年龄20~50岁。每次采血量为400ml,每次献血间隔时间为3个月。结果发生献血反应85人次,发生率为42.5/万人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献血反应预防和护理的有效措施.方法对无偿献血时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预防和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 286人无偿献血者中,628人次发生献血反应,占4.1%.经过对症处理和护理,379例完成了采血,249例终止采血.所有患者的症状均及时缓解.结论有针对性的护理和对症处理,可减少献血反应或有效处置献血反应,保护献血者,使他们树立信心,完成献血或再次参加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5.
刘仓 《河北医学》2014,(9):1571-1573
为满足临床供血安全,降低输血传播传染病的风险,对承德市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无偿献血者的HIV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承德市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参加无偿献血者154407人次,其中男性95013人次,女性59394人次,年龄18-55周岁(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1日),自2012年7月1日开始,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1]。献血后留取标本进行抗-HIV初、复检。  相似文献   

6.
献血反应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健康适龄献血者 ,很少发生献血反应。但在献血过程中 ,由于精神因素、采血环境、服务态度、采血技术等原因 ,引起一部分人的献血反应的发生 ,给无偿献血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正确宣传解释献血反应是推行无偿献血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进而保证无偿献血的顺利进行。本文就本单位 1998- 10 - 0 1以来 ,78例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1 一般资料从 1998- 10~ 2 0 0 1- 0 4,我站共接待无偿献血者 15 ,0 6 5人次 ,共发生献血反应 78例 ,占无偿献血采血人次的 0 .5 %。其中男性 5 2人 ,女性 2 6人 ,18~ 2 5周岁 41人 ,占 5 2 .6 % …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济南血站查采二科2001年采血13438人次,其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118人次,现将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献血对象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主要来自济南市的大中专院校校方、学生会、团委自愿组织的无偿献血者。2005年我科到单位采血6610人次,占总采血量的49.2%;乙组主要是在街头流动采血车上所采集的无政府指令的自愿无偿献血者。2005年我科街头采血共6828人次,占总采血量的50.8%。按血液采集技术和采血规程,用密闭式塑料袋采血。采血量为200~400ml。在采血过程中至采血后20min内,严密观察献血者有无献血不良…  相似文献   

8.
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预防献血反应,保障献血者的安全,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方法:收集2009年1-4月街头献血反应者362例,对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及预防进行分析。结果:362例献血反应者中,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轻度反应327例(90.3%),中度反应29例(8.0%),重度反应6例(1.7%);诱发因素中,精神因素(紧张、恐惧等)264例(72.9%),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空腹献血等因素84例(23.2%),环境因素8例(2.2%),其他6例(1.7%)。结论:出现献血反应者多为精神因素所致,紧张、睡眠不足、疲劳、空腹献血易引起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9.
2001年11月至2009年9月,在我站23638人次无偿献血者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共371人次,占献血总人数的1 57%.献血反应原因分析: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空腹献血、穿刺技术、其他因素都会增加献血反应发生机率.预防措施:消除精神紧张、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对献血者进行细致筛选都可以有效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在无偿献血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观察,根据献血反应发生的程度进行对症处理及护理。结果:在所观察的7121例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有32例,15例完成了献血。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及有效处置献血反应,对保证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和采血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爱军 《大家健康》2016,(12):53-53
目的:研究无偿献血过程中出现采集不足量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和处理。方法:将该市于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接收的97543例无偿献血者中出现不足量血的30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出现不足量血的原因进行探究。结果:在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采集不足量血的比例为0.31%,同个人无偿献血相比,团体无偿献血中发生采集不足量血主要原因为献血反应、针堵及其他,所占比例依次为0.13%、0.17%;团体无偿献血中因献血反应发生采集不足量血的几率明显要低,对比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献血屋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献血反应现象的几率低于流动献血车,对比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献血反应、针堵是导致无偿献血过程中出现采集不足量血的主要原因,所以应优化献血环境,并增强采血人员的采血技术,降低不足量血的发生几率,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2.
街头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献血法》的实施 ,无偿献血制度正在我国实行 ,它不仅是爱心的体现 ,也是人道主义的奉献。现在参加无偿献血的人员越来越多 ,我们采取了街头采血车上采血的方式。从 2 0 0 0年 4至 9月 ,共采血 1398人次 ,发生献血不良反应 2 4人次 ,占献血人次的 1.71%。经对症处理及必要的护理 ,反应者均在数分钟内恢复常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街头无偿献血有不良反应者 2 4例 ,年龄 18~ 5 5岁1 .2 采血方式  采血车上坐式采血 ,一次性塑料采血器 ,每个献血者献血2 0 0ml左右。1.3 献血不良反应  根据全身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分析本站采血不足量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降低不足量血液报废率。方法:对晋中市2012-2013年45388名无偿献血者中出现的441例不足量血液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站2012-2013年献血不足量为0.97%,主要与采血护士的穿刺技术及初次献血者精神过度紧张等原因有关。结论:提高采血护士的穿刺技术及职业素质,改善献血环境,普及献血知识,预防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可以减少采血不足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011年2~9月进行无偿献血的1000例自愿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1000例无偿献血者中有38例发生了献血反应,其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精神因素,其次为空腹饥饿引起,此外,献血者献血前睡眠不足、献血环境及采血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等都是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应该针对上述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论对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傅奇  秦瑶  夏代全 《重庆医学》2016,(2):243-245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时献血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和措施。方法重庆市血液中心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3种类型的仪器单采血小板7952例,共发生献血反应202例,收集发生献血反应者的健康信息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者的身体及精神因素与献血反应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P <0.05);献血反应与采集机器及献血者年龄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枸橼酸盐中毒反应是主要的献血反应(P<0.05)。结论在采集过程中多与献血者交流沟通,并作好护理,可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广州地区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对广州地区献血者进行血清学梅毒筛查与分析,了解献血者梅毒感染状况,为安全输血制订梅毒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梅毒血清学初筛试验采用TRUST试验,阳性样本均采用TPPA试验进行确认。结果:7年(1995-2001年)献血人数为546098,梅毒阳性感染2060人,总阳性率为0.38%,男性阳性率(1124例,55%)高于女性(936例,45%);7年梅毒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95%的梅毒感染者年龄在20-39岁;近3年(1999-2001)郊区农村无偿献血者梅毒阳性率较高(分别为0.80%、0.98%、1.18%),流动人口无偿献血者梅毒阳性率也偏高(分别为0.49%、0.43%、0.68%)。结论:广州地区献血者梅毒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年龄在20-39岁;近3年来郊区农民和流动人口无偿献血梅毒阳性率上升较快,提示卫生防预部门应加强对郊区农民尤其是性活跃期年轻人的性病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并联合采供血部门尽快出台安全采血措施与规范,以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保密性弃血回告人群情况,以进一步提升血液安全,减少经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浙江省血液中心2014—2019年864987人次无偿献血者中保密性弃血回告人群特征,分析献血者回告情况及回告人群特征、献血方式、血液检测结果、回告原因。结果献血者回告45人次,占0.0052%。其中,男性(35人次,占77.8%)、年龄18~40岁(34人次,占75.5%)为主要分布人群,街头献血(29人次,占64.4%)、首次献血(27人次,占60.0%)和全血献血(42人次,占93.3%)者居多。回告保密性弃血前4位原因分别为患有不适宜献血疾病(24人次,占53.3%)、存在高危行为(9人次,占20.0%)、乙肝或乙肝病毒携带者(5人次,占11.1%)和注射疫苗(5人次,占11.1%)。结论无偿献血者保密性弃血回告有助于提升血液安全,但弃血回告的原因以患有不适宜献血疾病为主,提示血站应加强献血者回告的宣传,加强对街头和首次献血者的宣教和征询。  相似文献   

18.
机采血小板发生不良献血反应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原因及献血者献血反应率与循环血量、献血者体重、抗凝剂中毒等关系。方法对886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115人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轻、中、重度反应率分别为11%、1.7%、0.22%;总循环血量〈2500mL、(2500~3000)mL、(3000-3500)mL、〉3500mL献血反应率分别为8.3%、15.4%、16.9%、29.2%;体重(45.50)kg、(51~60)kg、(61—70)kg、〉70kg,其献血反应率分别为38.2%、14.3%、12.6%、9.0%。首次、多次献血反应率分别为24%、5.2%。结论选择体重高、血小板计数高、多次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献血人群中的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状况,探讨TTV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sAg及抗HCV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不同献血人群血清标本进行TTV-DNA检测,并对所有标本进行了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及抗-HAV、抗-HEV、抗-HGV筛查。结果:献血者中的TTV-DNA阳性率为7.6%(43/564),其中有偿献血者和无偿献血者中的TTV-DNA阳性率分别为9.4%、5.9%;单-ALT异常无偿献血者的TT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ALT正常无偿献血者(10.6%、4.2%,P<0.05),HBsAg及抗HCV阳性献血者中的TTV-DNA阳性率分别为11.1%、8.3%。结论:本文结果显示广州地区献血者中存在TTV感染,而且在有偿献血者中感染率相对较高。TTV可以单独感染也可与HBV、HCV重叠感染并与AL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南通市通州区近4年的无偿献血现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无偿献血宣传。方法:对南通市通州区2009年1月-2012年12月的33623人次无偿献血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本区的人口献血率平均为6.35%。人均献血量平均为2.28mL,献血人次及献血量的增长不均衡,平均为9.63%,8.65%;机采血小板人次及量的增长平均为2.43%、12.44%。一次献300mL、400mL的比例平均为62.39%、34.61%,一次献机采2U、1U的比例平均为58.94%、41.06%,男性献血者高于女性献血者,男、女献血者比例为1.25:1。献血者中个体经营者及工人占比例前两位,分别为26.82%、22.94%,35-44岁年龄段献血所占比例较大,达34.35%。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的广度和力度,提高人口献血比例和人均献血量,18-34岁人群的无偿献血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