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医论"献血有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量献血有益健康,已被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千百万捐血者的实践所证实。但祖国医学论“献血有益健康”尚罕有报道。笔者广泛阅读古今文献,试从国医角度论证,请诸位同仁指正。1国医论“血”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内经》认为,血液是人身中最宝贵的物质  相似文献   

2.
孙诚 《家庭中医药》2004,11(11):12-12
连日来,本报关于无偿献血的连续报道引起市民广泛关注。截至目前,献血会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仍是市民参与无偿献血的最大顾虑。有关专家指出,国内外专家在做了大量科学研究后己得出了结论:适量献血有益健康,可有效抑制“富贵病”发生。随着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由于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食品导致营养过剩,加之运动减少,很多人出现了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等“富贵病”.血液中脂肪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形成高脂血症,俗称“血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本地区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2004年至2009年献血40349人,对献血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现象和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显示,40349人中不良反应人数327人,不良反应率为0.81%,呈逐年降低,分析原因主要为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及受他人影响,其次为空腹、疲劳和睡眠不足。经及时处理无留任何后遗症。结论:通过加大宣教工作力度,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营造温馨的氛围以及做好采血前、中、后对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工作,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献血办公室在献血工作中具有重要的职能,献血办公室人员的素质对做好献血工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献血办公室人员如何加强自身修炼和自我提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兴国  童子 《东方养生》2008,(8):130-131
为了促进恢复,献血之后采取相应的“补血”措施,已经成为惯例。那么该怎么补,补什么才是最正确的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献血后皮下瘀血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本市2010年街头无偿献血后发生的皮下瘀血反应的献血者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009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献血后皮下瘀血反应,绝大多数为预防及护理方法不当所造成。在血液采集过程中,采取正确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可使皮下瘀血反应明显减少。出现献血后皮下瘀血反应,采取得当的护理方法,可使献血反应者在较短时间内症状缓解、消失,恢复正常状态。结论开展对献血前、后整个过程的系统预防及护理,可以有效避免和减少皮下瘀血反应;出现献血后皮下瘀血反应,采取得当的护理方法对症处理,能够快速使皮下瘀血反应的献血者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建宇  李杨 《光明中医》2011,(1):171-171
[本刊讯]面对我国目前血液库存告急的现实问题,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精心组织,认真开展互助献血工作。 当患者因病需要输血时,其亲属、朋友或同事为其献血,称为互助献血。互助献血是国家《献血法》提倡的献血方式,是自愿无偿献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血液长期供不应求,提倡互助献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作者以针刺合谷、内关、人中、足三里,灸百会、关元的方法治疗献血反应256例,结果全部恢复正常,说明针灸治疗献血反应是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献血反应是在献血过程中由于心理或生理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2004年5月-2005年2月,我站共接受无偿献血3.4万例次,其中出现献血反应191例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昆山市无偿献血者的献血行为,为发展和建立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者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前来献血的1000名献血者进行调查。结果无偿献血中,流动人口552人,占65.1%,三次献血87人,占10.3%;流动人口献血者明显多于常住人口;83.5%的调查对象认为参加无偿献血是奉献爱心。结论根据调查结果,积极开展献血知识的宣传,加强与献血者的沟通和联系,以发展和建立一支的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1.
无偿献血反应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偿献血的实施,对于提高血液质量,保障献血者、受血者身体健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减少献血的不良反应,确保献血制度的正确实施和临床用血的安全,笔者对1128例次献血反应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润平 《光明中医》2009,24(1):143-144
目的:通过对初次献血者的心理护理,降低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方法:对初次献血者除进行献血前后的一般护理外,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消除献血者的恐惧、疑虑等不良情绪,改善心境,提高献血者的勇气和自信心,减少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进行了心理护理的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心理护理是献血者献血过程的必备内容之一,尤其是对初次献血者更需要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3.
自1998年10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来,我市血站采血已全部来源于无偿献血。在采血工作中,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但打击了自愿者的献血积极性,也不利于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尽量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我们对我市近5年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状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前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北京街头流动献血车所采集的血液,已成为北京保障临床用血的主要生力军。在献血过程中,绝大多数献血者是没有任何献血不良反应的,但是也会有少数献血者因为种种原因会出现献血不良反应。如果在处理献血反应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够,将会影响到献血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大大打击无偿献血者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减少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此我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大学生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血液的浪费及确保血液质量.方法:收集花都区血站2009年1-11月大学生献血体检表及献血不良反应记录表5028份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的献血次数、体位的献血者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不同.结论:大学生献血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次数、体位有一定关系,针对献血不良反应的诱因,我们制定出一系列预防措施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在整个献血过程中的变化及反应。方法:选择无偿献血者1079人,从献血开始至献血结束后半小时观察。结果:献血反应与献血者年龄、心理状态、体重有关系。结论:献血者捐献200-400ml血液基本没有反应,只有一少部分因身体、心理、年龄等诸多因素会发生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17.
在无偿献血活动中,献血反应除与献血者对血液生理及献血知识缺乏认识,与献血者疲劳、空腹、睡眠不足、采血环境不佳、采血人员的穿刺技术等因素有关外[1],还与献血者献血时的体位有重要的关系。笔者观察发现,在半卧状态献血时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坐位献血,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2005年9月—2006年1月在杭州龙翔服饰城采血点献血的无偿献血者7 706例,均严格按照《献血者健康体检标准》进行体格检查,合格后方可献血。采血人员固定,半卧状态采血使用依维柯中型采血车,坐位采血使用金龙大型采血车,对2种不同姿势下所发生的献血反应进行…  相似文献   

18.
自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无偿献血人数有了较大提高,尤其是街头无偿献血者,特别是外五县的居民,文化层次不算太高,但在献血的概率上确挺高.约占献血者的60%以上.他们对无偿献血的知识、态度及行为只是从义务献血制度,实际上还是属于有偿献血制度到实施无偿献血制度这个跨度中.他们只认为献血就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防止血稠,不得脑血栓,而踊跃献血.从国内心血管专家对127名多次献血者、87例高血压者、60例缺血性中风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证实了这一点.适量献血可减少或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防止和控制无偿献血反应的发生,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发展。方法:笔者收集整理了自2002年来青岛市胶南采血点有资料记载的无偿献血者所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采取的防救措施及其效果。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分析。结果: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制定并实施了科学合理的防救措施,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下降。结论:献血不良反应是能够预防的,通过医生严格的体检,献血环境的改善,采血人员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的强化,使献血者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献血,既能减少并有效防止献血反应的发生,又有利于组织发动更多的献血者加入到无偿献血行列。  相似文献   

20.
建宇  李杨 《光明中医》2010,(12):2209-2209
<正>[本刊讯]面对我国目前血液库存告急的现实问题,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精心组织,认真开展互助献血工作。当患者因病需要输血时,其亲属、朋友或同事为其献血,称为互助献血。互助献血是国家《献血法》提倡的献血方式,是自愿无偿献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血液长期供不应求,提倡互助献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