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使用日本Sysmex-2100型血液分析仪的流式细胞技术和荧光核酸染色技术测定107例心脏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GB)、网织红细胞(RET)、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FR)、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FR)、不成熟网织红细胞(IRF)变化规律。结果IRF在手术结束时就升高,在术后第1天就显著高于术前水平,在术后第5~9天达高峰。网织红细胞5项参数间呈正相关。提示心脏术后机体处于缺血缺氧状态。IRF比HGB和RET能更早的反映骨髓红系的造血情况,心脏术后监测IRF的演变趋势有利于判断患者病情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地中海贫血(地贫)老年患者网织红细胞百分率(RET%)、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L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MFR)、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HFR)6项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34例老年地贫患者网织红细胞6项参数,进行老年地贫与正常老年人之间的比较,与α、β地贫之间的比较,与非老年地贫的比较。结果老年地贫患者IRF、MFR、HFR均较正常老年人高,LFR均较正常老年人低。老年男性地贫与非老年地嵌网织红细胞各项参数无明显差别。老年女性α地贫患者IRF、MFR、HFR高于β地贫,LFR低于β地贫;老年女性β地贫RET%、RET#、IRF、MFR、HFR 5项参数均低于非老年β地贫,LFR高于非老年β地贫。结论观察老年地贫患者网织红细胞IRF、LFR、MFR、HFR4项参数较传统观察RET%、RET#2项参数更有意义。女性老年α地贫患者骨髓反应较β地贫强,女性老年地贫患者骨髓造血功能低于女性非老年地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网织红细胞三分群及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LFR)等4项参数在血红蛋白H病(HbH病)中的变化。方法选择HbH病患者72例,用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L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MFR)、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HFR)三分群及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4项参数,行不同贫血程度HbH病患者间的比较。结果 HbH病患者LFR低于正常人,MFR、HFR及IRF高于正常人(P〈0.05)。中、重度贫血HbH病患者的LFR低于正常及轻度贫血者,IRF、MFR、HFR均高于正常及轻度贫血者。结论 HbH病LFR减低,且贫血程度越重LFR越低;MFR、HFR及IRF增高,且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而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采用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 (IRF)监测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前、后骨髓功能恢复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XE 2 10 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 (IRF)、网织红细胞比率 (RET)和嗜中性粒细胞计数 (NEUT )。结果 患者组放疗后第 10天以上 3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放疗后第 15天IRF开始增高 ,并显著高于第 10天的水平 (P <0 .0 1) ,而RET、NEUT未发生显著改变 (P >0 .0 5 ) ,患者组放疗后第 2 0天IRF继续升高 ,并显著高于第 15天的水平 (P <0 .0 1) ,RET和NEUT也开始增高 ,但与第 15天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患者组放疗后第 2 5天 ,IRF已经基本恢复至放疗前水平 ,RET和NEUT也开始显著升高 ,但仍低于放疗前水平 (P <0 .0 1)。结论 肿瘤患者IRF升高较RET和NEUT要早。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是放、化疗时反映骨髓抑制和恢复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36例献血者献血后网织红细胞检测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献血者献血前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及分型的变化情况.方法:36例献血者于献血前即时、献血后第3、6、9、12天按网织红细胞常规方法计数和分型.结果:36例献血者献血前网织红细胞计数在0.6%~1.4%之间,均值0.91%,献血后第3、6天均值分别为2.06%、1.83%,明显高于献血前,第9天均值1.47%,半数以上恢复至正常范围,第12天均值1.04%,全部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献血后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加速增殖分化,促进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使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数量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6.
李玉英  陈寒超 《山东医药》2008,48(27):117-118
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中,根据网织红细胞(Ret)荧光强度与胞内RNA含量成比例关系,将Ret分为低、中、高三种荧光强度类型(LFR、MFR、HFR).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等临床资料与肥胖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期发现筛查肥胖患者减重代谢手术术前是否合并OSAHS的敏感指标。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70名受试者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分为四组。比较各组BMI、NLR、PLR、RET、IRF等临床资料,分析探讨上述指标与肥胖合并OSAH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OSAHS组患者BMI明显高于轻度及非OSAHS组,而重度组平均指脉氧饱和度(MSpO2)及最低指脉氧饱和度(LSaO2)均显著低于轻度及非OSAHS组,重度OSAHS组NLR、RET以及IRF均高于非OSAHS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OSAHS独立预测变量为BMI、IRF,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2、0.810,联合诊断AUC为0.897,敏感度为71.7%,特异度为100%。结论BMI、IRF、NLR以及RET均与肥胖合并OSAH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BMI和IRF两者联合诊断可用于减重代谢手术术前OSAHS的初步筛查以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网织红细胞不成熟指数(IRF)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该院肾内科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慢性肾脏病患者66例,分为贫血组(n=40)和非贫血组(n=26).另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IRF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慢性肾脏病非贫血和贫血组的血红蛋白平均水平分别为(128.92±12.43)、(122.51 ±12.06)和(72.44±11.57) g/L,贫血组显著高于非贫血组和对照组(P<0.01).对照组、慢性肾脏病非贫血和贫血组的IRF值分别为(8.34±2.08)、(14.42±4.19)和(18.55±5.10)%,其中贫血组显著高于非贫血组(P<0.05),而非贫血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肾脏病贫血患者治疗2个月后可以检测到血红蛋白的改变(P<0.05),但IRF在治疗1个月时就出现反应性升高(P<0.05).结论 网织红细胞IRF参数的检测可用于肾性贫血的早期诊断以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9.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性肾性贫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仁丽 《山东医药》2010,50(35):98-99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慢性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2例慢性肾性贫血患者采用rhEPO治疗.治疗8周后判定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测定治疗前后Hb、网织红细胞(Rc)、红细胞压积(HCT)以及外周血异型红细胞百分率.结果 有效率为92.9%(39/4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治疗后HCT、Hb、Rc均明显升高(P<0.01), 异型红细胞明显减少(P<0.01).结论 rhEPO治疗慢性肾性贫血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调查研究体内贮存铁对网织红细胞亚群和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 (RMI)的影响。方法  3 74例女性进入研究 ,年龄 1 4~ 1 9岁。检测其血清铁标志物、网织红细胞荧光强度和血清转铁蛋白受体 (sTfR)浓度。根据检测结果把研究对象分为 4组 :①铁蛋白耗竭组 94例 (血清铁 >50 0 μg/L ,血清铁蛋白 <1 2 μg/L)。②血清铁和铁蛋白耗竭性红细胞生成组 91例(血清铁 <50 0 μg/L ,血清铁蛋白 <1 2 μg/L)。③缺铁性贫血组 97例 (血清铁 <50 0 μg/L ,血清铁蛋白 <1 2 μg/L ,血红蛋白 <1 2g/L)。④健康对照组 92例 ,并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网织红细胞参数和单个成熟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量(CH)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血液透析患者铁缺乏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CRF血液透析合并铁缺乏患者76例,与健康对照组82例,分别测定静脉血网织红细胞参数和CH。结果 两组标本相比较,网织红细胞参数和CH在CRF血液透析患者铁缺乏时均有特异性变化,这种变化早于成熟红细胞相应参数。结论 临床利用网织红细胞和CH诊断CRF血液透析患者的铁缺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XN-9000建立武汉地区健康成人的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生物参考区间,为临床对贫血相关性疾病诊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方法:根据WS/T 402-2012文件的要求,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健康体检成人的静脉血437例,通过XN-9000仪器对[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绝对值(RET#)、网织红细胞计数相对值(RET%)、高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HFR%)、中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MFR%)、低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LFR%)和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进行检测并调查其参考区间。结果:各项参数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成年男性网织红参考区间RET#(0.038~0.100)×10~(12)/L、RET%0.63%~1.69%、HFR 0~1.90%、MFR 2.90%~11.80%、LFR 86.90%~97.10%、Ret-He 30.47~34.27 pg;健康成年女性网织红参考区间RET#为(0.029~0.087)×10~(12)/L、RET%0.55%~1.59%、HFR 0~2.11%、MFR 1.60%~11.87%、LFR 85.55%~98.30%,Ret-He 29.37~33.18 pg。结论:不同地区人群因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其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生物参考区间存在差异,而初步调查武汉地区的参考区间,对本地区的贫血相关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都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瑞杰 《山东医药》2013,53(4):68-70
目的 调查天津地区健康成年人外周血RET分群正常值的参考范围.方法 利用Sysmex 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2011年10月~2012年4月天津南开医院体检中心来自市内六区的721例健康成年查体者进行RET计数[RET百分数(RET%)、RET绝对值(RET#)]及其分群[高荧光强度(HFR)、中荧光强度(MFR)、低荧光强度(LFR)、未成熟指数(IRF)].RET#、RET%为正态分布数据,采用(1.96 s)确定正常参考范围;LFR、MFR、HFR、IRF为偏态分布数据,采用百分位数(P2.5,P97.5)确定正常参考范围.结果 男性RET#、RET%正常参考范围为(0.059±0.039)×1012/L[(0.000 ~0.135)×1012/L]、1.097% ±0.327%(0.338%~1.750%),女性分别为(0.049±0.031)×1012/L[(0.000 ~0.110)×1012/L]、1.044% ±0.360% (0.456% ~1.738),二者比较,P均<0.05.男性LFR、MFR、HFR、IRF正常参考范围分别为0.963 (0.907 ~0.992)、0.035 (0.007~0.087)、0.003(0.000~0.014)、0.037(0.008 ~0.093),女性分别为0.966(0.888~0.998)、0.031(0.000 ~0.097)、0.000(0.000 ~0.017)、0.034(0.000 ~0.112),二者LFR、MFR、IRF比较,P均<0.05.各年龄间RET#、RET%、HFR比较,P均>0.05.20 ~40岁LFR、MFR、IRF正常参考范围分别为0.966 (0.909~ 0.994)、0.032(0.006~0.086)、0.034 (0.006~0.091)与40~60岁的0.963 (0.884 ~ 0.995)、0.035(0.005~0.106)、0.037(0.006 ~0.116)比较,P均<0.05,与>60岁组的0.963(0.909~0.991)、0.036(0.008 ~0.086)、0.037(0.009 ~0.091)比较,P均<0.05.结论 RET#、RET%在不同年龄组可指定同一正常值范围,但应根据性别制定不同正常值范围;LFR、MFR、IRF应按性别和年龄分组制定正常值范围,HFR在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可指定同一正常值范围.  相似文献   

14.
135例正常人网织红细胞6个参数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院今年 3月引进日本 Sysmex SE- RAm- 1(简称 SE950 0 )全自动血细胞工作站 ,将网织红细胞 (Reticulocyte,RET)检测改为全自动仪器化操作 ,能快速准确检测出 RET6个参数 ,使 RET检测进入一个新的水平。本文对 1 35例的正常人进行RET6个参数的检测 ,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1 35例正常健康人 ,男 73例 ,女 62例 ;年龄 2 0~ 60岁。体检正常 ,无血液疾病、出血性疾病、寄生虫病、糖尿病及肝、肾疾病。3个月内无献血史 ,1个月内无服药史 ,半个月内无出血史。1 .2   检测方法使用日本 Sysm…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维生素B12对肝硬化失代偿期伴中度贫血患者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将肝硬化失代偿期伴中度贫血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绀30例,治疗组30例,分别给予基础保肝及联合维生素B12综合治疗,观测两组RBC、Hb及网织红细胞数值,分析维生素B12的治疗作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RBC、Hb、网织红细胞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绀治疗后比较RBC、Hb、网织红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BC〈0.05,PHb〈0.01,P网织红细胞〈0.01)。结论维生素B12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贫血症状。  相似文献   

16.
李力  肖扬  庞妍  蒋祖军 《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5):524-525,529
目的:观察网织血小板(RP)在不同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程度一致情况下的水平,初步探讨其对血小板减少原因判断的价值。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标记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15例健康志愿者、11例初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尚未获得完全造血重建的血小板减少患者、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造血重建后血小板再次减少患者的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率。结果:初治的ITP组及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造血重建后血小板再次减少组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再障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未获得完全造血重建的血小板减少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对鉴别血小板减少原因,尤其是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有重要意义,对临床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冯戟  罗丹  马红雨 《山东医药》2012,52(31):75-76
目的 探讨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在诊断无贫血缺铁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女性非贫血缺铁患者51例(观察组)及健康女性71例(对照组),检测两组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及铁蛋白(SF)、血清铁(SI)、转铁蛋白饱和度(TS)、总铁结合力( TI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指标,并制作各相关指标的ROC曲线.结果 观察组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CHr在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RBC、HGB、HCT、MCV、RDW(P均<0.05).结论 CHr可以用于早期诊断女性无贫血缺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化疗过程中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判断骨髓造血功能早期恢复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血细胞计数仪检测25例ANLL患者(ANLL组)化疗前、骨储抑制期、骨髓恢复期及化疗后血小板计数(PLT)、网织血小板绝对值(RP)、网织血小板百分数(RP%),并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NLL组化疗前PLT、RP低于对照组,P均〈0.05;RP%与对照组比较,P〉0.05;骨髓恢复期RP、RP%高于骨髓抑制期及化疗后(P均〈0.05),而PLT计数无显著改变(P〉0.05),ANLL患者RPoA与PLT呈负相关(r=-0.373,P〈0.05)。结论 与PLT比较,RP能更好的反映ANLL患者的骨硼恢复功能.并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伯氨喹 (伯喹 )对大鼠高铁血红蛋白 ( MHb)生成和网织红细胞 ( ret)增生的影响 ,并与苯胺所致的大鼠急性溶血反应进行比较。方法 :SD大鼠经腹腔 ( ip) 1次注射 3%苯胺花生油溶液 1ml/ kg,于给药前和给药后 2 h、2 4 h、4 8h和 72 h分别取血测定 MHb和 ret;另 1组大鼠灌胃 ( ig)伯喹 4 0 mg/ kg· d× 7d,于给药前及首剂给药的次日起 ,逐日取血检测 MHb和 ret直至停药后第 5d,以后隔日血检至停药后 15d。以上 2个给药组均设相应的溶剂对照。另对 37只大鼠进行了 G6PD活力测定。结果 :苯胺组给药后 2 h,MHb即显著升高 ,2 4 h恢复正常 ;ret自给药后 2 4 h开始上升 ,至 72 h仍持续升高 ,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反应。伯喹组给药期间及停药后MHb未见明显变化 ;ret于给药的 d5起持续低于对照组 ,至停药后的 d3— d5反应性增高 ,以后逐渐恢复正常。大鼠的 G6PD活力为 4 2 .3± 11.1%。结论 :伯喹对大鼠血液系统的影响表现为抑制网织红细胞的增生 ,但不引起类似苯胺所致的急性溶血反应。  相似文献   

20.
间日疟原虫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疟原虫,也是造成非洲以外地区人群感染疟疾的主要原因。间日疟原虫优先入侵网织红细胞,呈现高度的种特异性。间日疟原虫网织红细胞结合蛋白(PvRBP)家族作为入侵配体,介导了间日疟原虫入侵网织红细胞的新途径,是重要的免疫靶点。其中PvRBP2b与转铁蛋白受体1(TfR1), PvRBP2a与CD98的相互作用对间日疟原虫入侵网织红细胞至关重要。Pvrbp家族具有高度多态性并且可产生免疫逃避,能够增加间日疟入侵的效率和致病的严重程度。随着对间日疟原虫入侵分子机制研究的日益加深,研究产生高滴度抗体的疟疾疫苗将成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疟疾的关键方法。本文就网织红细胞在间日疟原虫感染中的作用,以及Pv RBP家族在人群产生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