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不同透析膜的生物特性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液透析最早应用的纤维素透析膜由天然棉花制成,能够激活补体和白细胞、诱发炎症反应,称为“生物不相容性”(bioincompatibility)生物膜。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膜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并对纤维素膜的羟基进行修饰,激活补体的作用减弱,生物相容性改善。因此,铜仿膜等生物膜被称为“未修饰的纤维素膜”,与之相对应的是后期出现的生物相容性更好的“修饰性/再生纤维素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等在血液净化充分性中的意义。方法 14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按采用不同的透析膜分为3组,即聚砜膜、醋酸膜、铜仿膜。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同酮(ALD)浓度。采用不同的血流量200ml/min及250ml/min比较。结果 对体内中、小分子物质清除率,聚砜膜〉醋酸膜〉铜仿膜。结论 高血流量、高通透性人工合成聚砜膜,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提高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单纯超滤是指体液和体液中可超滤物质从半透膜的一侧(血液倒)转移到另一侧(透析液侧)的一个体外循环过程.这些可超滤物质包括钠离子、氯离子、尿素和肌酐,但像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物质在超滤作用下不能通过半透膜.从流经透析器的血浆中获得的超滤液即无蛋白超滤液.超滤液量主要取决于膜本身的结构、跨膜压和血流量。单纯超滤的主要目的是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 超滤液的渗量与血浆接近.因此,超滤脱水为等渗性脱水.单纯超滤时不存在透析,不能清除代谢废物,也不能调节电解质.血浆中的成分几乎没有改  相似文献   

4.
系膜的概念最早是由瑞士的Zimmcrmann于1933年提出的.作为肾小球内高度特异的毛细血管外组织,它由内在的血管平滑肌样系膜细胞(MC)、少量的常驻Ⅱ类抗原(Ia抗原)携带细胞及细胞外基质(ECM)所组成。系膜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收缩功能、吞噬功能,抗原提呈作用及合成细胞外基质等功能。在过去十多年中,它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发现大多数肾小球疾病中系膜都有异常表现,包括免疫复合物等大分子物质在系膜的沉积、MC的增殖和ECM的增多增宽,最终导致肾小球透明样变和硬化。本文对免疫复合物等大分子物质在系膜沉积的机理及其对系膜的影响作一综述。系膜参与血浆的超滤过程主要通过两种机理: (一)机械屏障存在于肾小球毛细血管间的系膜,其细胞胞浆突起可延伸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GBM)之间,不断受到循环中大分子物质的灌注。Latta等发现大量的溶液可直接流过孔径为500~1000A的内皮细胞网孔.小分子物质可通过GBM和上皮细胞足突间隙,全部滤过到尿极并从尿中排出,而像人聚合免疫球蛋白G(Aggreqated  相似文献   

5.
高通量透析(HFHD)已广泛用于终末期肾病(ESRD)的肾替代治疗,其中使用纤维素膜占83%,人工合成膜占17%[1].至2000年,使用人工合成膜的患者已达到60%,其中高通量合成膜占65%.本文对常规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连续3个月的HFHD治疗,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6.
滤器复用方式对溶质清除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透析器复用方式对各种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CRRT)模式溶质清除率的影响。  方法 :采用体外试验 ,聚砜膜F60透析器共分三组 ,A组为首次使用的透析器 ,B组为用次氯酸钠加甲醛复用的透析器 ,C组为单用甲醛复用的透析器 ,分别行连续性静脉 静脉血液滤过 (CVVH) ,连续性静脉 静脉血液透析 (CVVHD)及连续性静脉 静脉血液透析滤过 (CVVHDF) ,并同时测定尿素、肌酐、VitB1 2 、菊粉的清除率。  结果 :不同CRRT方式对小分子物质的清除率在三组间无显著差异 ,对中、大分子物质的清除率 ,CVVH ,CVVHDF方式下C组较A组显著下降 (P <0 0 5) ,CVVHD方式下 ,三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CRRT时透析器复用要加入漂白剂成份才能确保中、大分子清除率不变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膜对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抗人活化血小板单抗(SZ51)来定量测定透析膜对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影响,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12例终末期肾病,男7例,女5例,年龄22~73(平均41岁)。基础病变为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多囊肾2例,糖尿病肾病1例。每周透析3次,每次4h。透析时间平均23个月。5种透析膜分别是铜酚膜(CU),醋酸纤维素膜(CA),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膜(PMMA),聚砜膜(PS)和聚丙烯晴膜(AN69)。每例患者在同样容量超滤和碳酸氢盐透析液条件下进行,血流速为220ml/min,透析液流速…  相似文献   

8.
滤器复用方式对溶质清除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器复用方式对各种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模式溶质清除率的影响. 方法采用体外试验,聚砜膜F60透析器共分三组,A组为首次使用的透析器,B组为用次氯酸钠加甲醛复用的透析器,C组为单用甲醛复用的透析器,分别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CVVHD)及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 DF),并同时测定尿素、肌酐、VitB12、菊粉的清除率. 结果 不同CRRT方式对小分子物质的清除率在三组间无显著差异,对中、大分子物质的清除率,CVVH,CVVHDF方式下C组较A组显著下降(P<0.05),CVVHD方式下,三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CRRT时透析器复用要加入漂白剂成份才能确保中、大分子清除率不变.  相似文献   

9.
<正>长期规律性血液透析可以有效提高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长度。但传统低通量血液透析仅对小分子毒素作用明显。现代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中、大分子毒素是导致心血管疾病、肾性骨病、透析相关淀粉样变、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远期并发症的重要因素。高通量透析因其透析膜的透水性、孔径及反超滤等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对中分子毒素,主要为β2微球蛋白(β2-MG)的清除〔1〕,从而达到减轻或避免透析远期并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物相容性透析膜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病人透析过程中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的动态改变及不同生物相容性的透析膜对其变化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铜仿膜(Cu膜)、聚砜膜(Ps膜)、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膜(PMMA膜),观察了透析过程中不同时相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RBCC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透析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 IL)-6、白细胞介素-8和白蛋白(ALB)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4例,随机分为纤维素膜组、聚砜膜F6组和聚砜膜F60组3组,每组18例.监测3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白蛋白水平的变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纤维素膜组单次透析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8水平上升(P<0.01),聚砜膜F6组及聚砜膜F60组单次透析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8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聚砜膜F60组治疗8个月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8水平下降(P<0.01),白蛋白水平上升(P<0.05),纤维素膜组及聚砜膜F6组治疗8个月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及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这种炎症状态与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有关,高通量合成膜能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血液透析(HD)过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一些急性期蛋白[C反应蛋白(CRP)和分泌型磷脂酶A_2(sPLA_2)]的水平,分析HD诱导的急性期反应与透析膜类型或透析液的关系。方法:10例患者行标准HD治疗,在透析开始、透析结束及透析后24h留取血液样本,分别检测IL-6,CRP和sPLA_2水平,所有患者分别使用改良型纤维素膜透析器(FB)和聚砜膜透析器(PS),另外5例患者为增强HD治疗,即纤维素膜透析器加上一组透析液滤器(FBf)。结果:FB组和FBf组在透析结束时IL-6水平显著高于透析开始时(P0.05),在透析后24h IL-6降至基础水平,相反,PS组透析的患者IL-6水平无明显波动。在透析结束时FB组和FBf组IL-6水平显著高于PS组患者(P0.05);FB和FBf组透析后24h时平均CRP水平显著高于透析后水平(P0.05)。两组患者在透析后24h sPLA_2水平较透析结束时显著增高(P0.05)。透析结束时IL-6水平与透析后24h CRP(r=0.67,P0.01)水平和sPLA_2(r=0.52,P0.05)水平显著正相关。但是使用PS膜透析患者,CRP以及sPLA_2水平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与PS膜相比,FB和FBf膜透析治疗结束时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与开始透析后24h后血清CRP和sPLA_2水平的升高显著正相关。因此,诱导HD急性期反应的原因中,透析膜的生物学特性较透析液细菌学标准(正常范围内)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3.
缓慢连续性超滤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缓慢连续性超滤(slow continuous ultrafil-tration,SCUF)是指将血液引入滤器或透析器后,单纯依赖增加透析膜跨膜压力差达到清除体内水分,以对流的方式清除溶质,这也是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类型.不同点是不补充置换液,也不应用透析,其目的是控制容量而不是清除溶质.  相似文献   

14.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血液净化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严重病症,死亡率高,治疗花费大。近年来,体外血液净化技术开始应用于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内的非肾脏病原因引起的严重病症,并已显示出重要的辅助作用。现对该技术的应用作一介绍。血液净化技术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常规血液净化技术中的“血液透析”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肾衰竭。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体内液体,超滤(UF)的驱动力是跨膜的静水压梯度(TMP)。1966年Henderson介绍了“血液滤过(he mofiltration,HF)”技术,它使用特殊的膜,故水非常容易通透。当水通过透析膜大量移动时,同时拖曳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多株消化道肿瘤细胞在硝酸纤维素膜界面上的生长情况,探讨硝酸纤维素膜作为细胞培养载体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大肠癌细胞、胃癌细胞、胰腺癌细胞、肝癌细胞株等肿瘤细胞接种在硝酸纤维素膜界面培养,培养结束后在光学显微镜以及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细胞标志物,对比检测实验组和六孔板对照组培养液上清中两者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差异,评价硝酸纤维素膜的细胞相容性。结果膜染色透明处理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膜表面细胞保持较好的增殖状态和细胞形态;肿瘤细胞主要标志物均呈阳性表达;硝酸纤维素膜及膜上细胞的扫描电镜表征:该膜呈现孔径均一的海绵样空间立体结构,膜表面生长的细胞呈不规则形态且有伪足形成。结论硝酸纤维素膜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细胞生长载体材料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6.
高通量透析器重复使用对清除低分子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 ,透析患者开始出现许多与透析相关的远期并发症 ,使人们认识到常规低通量透析的局限性。高通量透析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透析相关的远期并发症。NIHHEMO研究小组对高通量透析器的定义为 :透析器超滤系数 (KUF) >14ml/(h·mmHg) ,首次使用 β2 微球蛋白 (β2 M)清除率 >2 0ml/min[1] 。与低通量透析器不同的是 ,它对中大分子物质的清除显著增加 ,包括低分子蛋白 ,清除方式也从单纯弥散方式增加为弥散、对流及吸附三者结合。高通量透析器用于临床后 ,因经济因素复用现象很普遍。研究表明 ,复用时常用…  相似文献   

17.
高通量透析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 :观察高通量透析器BLS 814G用于常规血液透析时对几种尿毒症毒素的清除能力。  方法 :选择 30例常规血液透析患者 ,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 (n =15 )继续使用其原来的低通量透析器ME15H(Kawasumi,膜面积 1 5m2 ,超滤系数 7 7ml/mmHg.h) ;B组患者改用高通量透析器DIAPESBLS 814G (Bellcos.p .a ,膜面积 1 4m2 ,超滤系数 6 1ml/mmHg .h)。所有患者均采用动静脉内瘘及碳酸氢盐透析 ,透析液流量 5 0 0ml/min ,血流量 2 5 0ml/min ,透析时间 4 5h。透析器第一次使用时监测尿素氮 (BUN)、肌酐 (SCr)、尿酸 (UA)、磷及 β2 微球蛋白(β2 M)的清除率 ,以及透析前、后BUN、KT/V及磷、β2 M的下降率。 结果 :A组患者BUN、SCr、尿酸清除率及KT/V分别为 (190 1± 2 7 6 )ml/min、(172 5± 16 9)ml/min、(173 1± 2 1 4 )ml/min和 1 5 4± 0 34;B组患者BUN、SCr、UA清除率及KT/V分别为 (2 10 2± 14 5 )ml/min、(176 4± 2 4 2 )ml/min、(174 8± 2 2 8)ml/min和 1 70± 0 4 0 ,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A、B两组对磷的清除率分别为 (15 6 1± 14 3)ml/min、(178 7± 2 3 4 )ml/min ,透析前、后磷的下降率分别为 (5 0 4± 13 3) %、(6 2 7± 11 4 ) % ,两组之间差异显著 (P =0  相似文献   

18.
中分子量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 Babb 等发现尿毒症在血液透折时,血液中的中分子量物质清除率与透析膜面积(M~2)及透析时间(h)的乘积有关,并于1972年在观察不同血液透析条件下处理尿毒症患者过程中,认为分子量300~1,500dalton的物质能产生尿毒症毒性症状,从而提出了“中分子量物质”(middle molecule substan-ces,MMS)假说。同年,张明瑞首先应用自蛋白-硝酸纤维素-活性碳微囊(ACAC)血液灌流治疗1例肝性昏迷病人,发现患者神志状态及脑电图变化均获得改善,而一般血液透析则无效,认为活性碳血液灌流能清除分子量达  相似文献   

19.
李晶 《肝脏》2019,24(11)
<正>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以2型糖尿病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的流行,全球约有25%的人口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而NAFLD本身有进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的风险。非常遗憾的是,目前对于NAFLD尚缺乏针对性和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生活方式干预、膳食结构调整-即低糖低脂、低能量摄入及增加以纤维素(cellulose)为代表的不可溶性膳食纤维摄入等,针对2型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基础治疗仍  相似文献   

20.
维生素E修饰的透析膜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观察组用维生素E修饰的透析膜透析,对照组用纤维素透析膜透析,观察2个月.于第1、24次透析前采血测定血浆和红细胞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维生素E及血浆晚期氧化蛋白质终末产物(AOPP)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浆和红细胞中维生素E、GSH-px、GSH及SOD明显升高,MDA及AOPP明显下降,P均<0.05.对照组实验前后观察指标无明显变化.提示维生素E修饰的透析膜具有抗氧化作用,其可通过减少脂质氧化而降低透析相关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