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  评价学校健康促进对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干预效果,为有效预防控制学生超重肥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三门峡市10所中学中随机抽取干预组和对照组初中、高中各1所,再从被抽取的4所中学中,初、高中一二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干预前,干预组489人,对照组451人;干预后,干预组470人,对照组467人),分别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检并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超重肥胖率由干预前的22.70%降低到1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P<0.05);对照组干预后超重肥胖率(22.91%)高于干预前(2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中高强度运动≥1 h/d、不以肉食为主、不吃油炸食品、不喝含糖饮料、不吃高能量零食≥5 d/周,行为指标回答正确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5.73,10.69,208.55,170.66,50.01,P值均<0.01)。  结论  学校健康促进干预对中学生超重肥胖具有积极作用,能促使学生养成健康行为及有效预防控制超重肥胖,并易于形成长效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义乌市健康体检人群超重和肥胖情况。方法收集2015—2016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健康体检者的资料,按照体质指数(BMI)判定是否超重/肥胖,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体检者超重/肥胖率。结果共纳入14 313名体检人员,其中男性8 472人,占59.19%;女性5 841人,占40.81%;平均(44.75±12.18)岁;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5.72%。超重/肥胖6 782人,超重/肥胖率为47.38%。男性超重/肥胖率为61.14%,高于女性的27.43%(P0.05);不同年龄组人群超重/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1岁最高(55.86%);不同职业人群超重/肥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义乌市健康体检人群超重/肥胖问题较突出,尤其是中年男性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国7~18岁在校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视屏行为和睡眠组合达标情况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促进学校超重肥胖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2015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依据《加拿大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指南》对946名7~18岁在校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视屏行为和睡眠时间的达标情况进行分类,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行为达标情况及行为组合达标情况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  结果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为21.56%;身体活动、视屏行为和睡眠达标率分别为24.84%,38.69%和57.08%,3类行为组合达标率为6.77%。校正年龄、性别、城乡和民族后,睡眠达标及睡眠与视屏行为组合达标分别与超重肥胖风险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73,0.58,P值均 < 0.05),但其他行为及行为组合与超重肥胖率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达标率较低,充足睡眠或有助于降低超重肥胖风险。今后研究需注意睡眠和视屏行为的潜在联合作用以及两类行为在儿童超重肥胖防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10个地区人群超重/肥胖现状的地区差异。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城市和农村各5个地区募集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剔除BMI异常个体后,分析10个地区中512 489名队列成员基线调查时的BMI和WC及其对应的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分组情况的地区差异。结果 10个地区女性的超重/肥胖(45.3%)和中心性肥胖(44.6%)水平均高于男性(41.7%和38.3%)。青岛项目点人群的超重/肥胖率(男性为66.9%,女性为67.5%)和中心性肥胖率(男性为63.3%,女性为64.9%)均为最高。超重/肥胖的地区差异在男性中更为明显;除河南以外的农村项目点超重/肥胖率相对较低。在BMI< 24.0 kg/m2的非超重/肥胖人群中,部分个体达到中心性肥胖标准(男性为9.8%,女性为15.3%);该比例在青岛项目点更高(男性为22.2%,女性为23.2%)。结论 CKB项目10个地区研究人群的超重/肥胖情况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公务员群体的超重、肥胖现状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态度、行为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160名公务员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分为体格测量和问卷调查两部分。结果调查对象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6.3%和6.9%,男性的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女性;85.6%的调查对象认为肥胖是一种疾病,96.9%的调查对象认为超重、肥胖的人应该控制体重;仅有15.1%的调查对象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多于3次,高达78.8%的调查对象平均每天的静坐时间在6小时以上。结论公务员群体的体育锻炼较少,静坐时间较长,属于超重、肥胖的高发群体,须采取平衡膳食、增加体力活动和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合肥市城乡居民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 为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合肥市9个县区的36个行政村/居委会随机抽取2 681名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筛选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9年合肥市居民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具备率为16.1%(95% CI:14.7%~17.5%), 受教育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者具备慢性病健康素养的比例越高(P < 0.001), 而相对于无慢性病者, 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者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具备率较低(OR=0.406, 95% CI:0.175~0.943, P=0.036)。慢性病防治素养的相关问题中, “大豆制品的好处认知”、“水果和蔬菜功能上可相互替代”和“癌症早期危险信号认知”正确率较低, 分别为23.4%、17.5%和7.0%。   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素养教育, 调整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江苏泰州市城区人群肥胖及相关疾病的流行状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江苏泰州市城区人群肥胖及相关疾病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泰州市城区8356名35岁以上人群进行了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人群中超重率达35.2%,肥胖率达10.0%。其中男性肥胖率达8.8%,女性肥胖率达11.0%。超重、肥胖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超重、肥胖人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胆结石、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肥胖者人群。结论:抓好超重、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综合防治是今后该地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深圳市成年居民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8年在深圳市对常住居民开展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抽取10 046名常住深圳市成年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分析肥胖与向心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  调查人群的肥胖率和向心性肥胖率分别为8.65%、38.04%,性别、年龄和吸烟均是影响肥胖率和向心性肥胖的主要因素(均有P<0.05),男性、中老年人和吸烟是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OR=1.411, 95% CI: 1.115~1.725, P=0.001; OR=1.155, 95% CI: 1.010~1.321, P=0.036),中强度职业性体力活动是向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OR=0.856, 95% CI: 0.775~0.946, P=0.002)。  结论  虽然深圳市成年居民肥胖、向心性肥胖率略有降低,但仍有改善空间,相关部门应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肥胖,尤其是向心性肥胖。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武汉市企业管理人员超重和肥胖现状及体重控制的认知情况、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现场由调查员一对一测量和调查对象自填方式完成对武汉市4家大型企业管理人员超重和肥胖现状及体重控制的认知、行为情况等项目的信息收集.结果 武汉市企业管理人员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5.42%和6.15%,其中男性的超重率高达35.63%,且男性超重肥胖率45.31%明显高于女性1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8.580,P<0.01).当体重增加时企业管理人员采取的措施主要为控制饮食(63.29%)和加强运动(61.30%),其中女性选择控制饮食(69.89%)明显高于男性(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47,P<0.01).调查对象对体重控制主要相关知识题知晓率40.31%,67.28%调查对象对肥胖人的态度是无所谓.女性每周测量体重明显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313,P<0.01).结论 武汉市企业管理人员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低于全国水平;体重控制的认知水平需提高;男性忽视超重肥胖的问题比女性更严重,应根据男、女的特点制定不同健康教育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辽宁省35~75岁居民糖尿病患病情况, 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 为防控糖尿病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3个城市和3个农村点进行调查, 共纳入研究对象53 497人。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和吸烟、饮酒、疾病史、治疗史、用药史等情况, 并进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   结果   辽宁省糖尿病患病率为17.96%(标化率16.95%), 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7.40%(标化率16.56%), 女性为18.46%(标化率17.3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女性、高年龄、高学历、城市、吸烟、饮酒、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职业(除农民)均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 高收入为保护性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辽宁省35~75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较高, 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干预,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 有效降低辽宁省糖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东城区成人肥胖和超重人群与肥胖有关的疾病患病率,生活、饮食习惯以及与肥胖有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东城区肥胖和超重人群中随机抽取494人进行调查,调查采用一次性回顾性问卷调查并测量了被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指标。结果在494例被调查对象中,男性148人,占30%;女性346人,占70%。超重者占38%,肥胖者占62%。418人患有与肥胖有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为84.6%;排在疾病谱第一位的是高血压,患病率63.6%。77.5%的人未采取任何减肥措施,59.5%的人日平均蔬菜摄人量低于250g,55.7%的人没有吃水果的习惯。调查对象对肥胖者易患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有较高的知晓率,但对每人每天食用油适宜摄人量和每天应该进行多长时间的锻炼的知晓率较低。结论超重和肥胖与饮食习惯、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超重和肥胖者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比例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部分工作场所职业人群的健康状况及生活、工作方式现状,为进一步开展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西城区6类工作场所(国家机关单位、医院、学校、工厂、商场、科研院所)的1784名职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人群中患病率居前三位的疾病分别为超重与肥胖(35.6%)、颈椎病(16.9%)和脂肪肝(14.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知晓率为45.2%;有主动锻炼行为的职工占51.8%。6类职业人群的平均工作时间是8.3小时。结论超重与肥胖是北京市西城区职业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膳食指南、膳食知识知晓率较1999年有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区成人超重的患病情况,分析超重对该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的影响,探讨防治对策与建议。方法抽样调查该区9个乡镇4个街道的3602例成人,包括调查问卷、血生化检测和体格测量,采用描述性分析超重患病情况,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该区成年人超重率37.13%,肥胖率16.56%。超重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超重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文化程度越低的超重和肥胖率越高。吸烟、红肉摄入较多和运动较少是主要的行为风险因素。结论需要重视对50~69岁中老年等重点人群的干预,加强对城市人口和文化程度较低人群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依托社区加强对行为风险因素的干预和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武汉市职业超重和肥胖现状及体重控制的认知、行为情况,为体重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武汉市2880名18—55岁的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大学生4类职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标准判断职业人群超重和肥胖情况。结果武汉市职业人群体重超重率为22.65%,肥胖率为4.80%;男性超重率(32.45%)、肥胖率(7.36%)均高于女性超重率(12.77%)和肥胖率(2.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对象对体重控制主要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仅为42.56%;对超重肥胖产生心理问题多的知晓率为69.14%。有信心控制体重者为72.88%,主动学习体重控制知识者为64.45%。4类职业人群平均每天静坐6-9h者均大于46.36%,每周锻炼1或2次者均大于31.05%。结论武汉市4类职业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低于全国水平;应针对不同职业人群工作场所和工作性质的特点,制定相应体重控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职业人群1617名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乔志  杜冰  苏小军  蔡培 《职业与健康》2010,26(18):2114-2116
目的了解某石化企业职业人群超重、肥胖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该企业肥胖和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09年该企业职业人群体检资料,对1617名22~62岁的职业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结果该企业职业人群超重率为34.0%,肥胖率为6.6%。超重、肥胖有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男性现患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吸烟、饮酒习惯对肥胖的产生有显著影响(P〈0.05),肥胖与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P〈0.01)。结论该企业职业人群有40%以上的人超重或肥胖,超重或肥胖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市宣武区4类职业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以及不同职业人群健康素养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类职业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并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北京市宣武区4类职业人群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9.5%、3个维度的健康素养水平(基本知识和理念33.7%、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4.9%、基本技能18.9%)、5类健康问题健康素养水平(安全与急救55.4%、科学健康观45.3%、传染病预防27.8%、基本医疗5.8%、慢性病预防5.7%)均较低;不同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职业人群在总体健康素养水平、3维度和5类健康问题健康素养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市宣武区4类职业人群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低,且多数人没有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应加强健康素养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北京市祟文区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和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需求情况。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于2010年8—9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崇文区常住居民(包括没有户籍但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其中流动人口801名。结果崇文区流动人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四种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8.7%、3.2%、2.2%、1.0%;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26.1%、5.9%;两周患病率、年住院率分别为2.8%,3.0%。流动人口有病后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占33.4%。前五位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分别为取药(57.7%)、打针输液(51.6%)、疾病的早期诊治(21.6%)、健康管理(16.6%)、出诊(16.5%)。结论崇文区流动人口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四种慢病患病率低于户籍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辖区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慢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6省市城市职业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现状,探索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在北京、河北、吉林、湖北、甘肃和宁夏6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抽取18~60岁公务员、科技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教师、体力劳动者5类职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心脑血管疾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共调查5类职业人员15 213人,收回有效问卷11 231份,问卷有效率为73.8%。调查对象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5.0%、1.9%、10.6%和7.7%。男性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为23.3%,高于女性的14.6%;18~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组患病率分别为6.5%、14.5%、27.9%和40.7%;5类职业人群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公务员24.8%、科技人员21.1%、体力劳动者19.7%、教师14.9%和企事业管理人员14.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高年龄组、公务员、科技人员、超重、肥胖、有抑郁倾向、工作时间<8 h、经常/总是感到工作强度大、饮食不规律、睡眠时间<7 h、睡眠质量差、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职业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较高,心脑血管疾病与超重、抑郁倾向、吸烟、饮酒、工作强度大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健康教育对人群体质指数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人群的体质指数、超重或肥胖的影响。方法 于 1991~ 2 0 0 0年期间在北京、上海和长沙三城市各选取 10万社区人群 ,随机分为干预和对照社区各 5万人群。在干预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评价干预和对照两社区人群KAB水平和体质指数变化。结果 与 1992年基线调查相比 ,在三城市人群和不同目标人群的干预对对照组KAB水平、人群经常运动比率的净提高 ,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在全人群体质指数、超重率和肥胖率上升趋势高于干预组 ,其干预对对照组的净降低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可有效控制人群体质指数的上升 ,对人群预防心脑血管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重庆市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探索适应慢性病患者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管理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8126例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0岁以上的慢性病患者占总调查人数比例为53.45%,最希望得到的卫生服务项目是体格检查(78.92%),其次是希望提供健康咨询服务(56.13%);最希望得到的保健知识为常见慢性病的防治知识(89.13%),其次为生活方式指导(49.86%);获得这些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来自电视、广播(73.64%);82.38%的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的最高为39.74%,选择区县医院和部队医院,分别占33.84%和25.74%.结论 重庆市慢性病患者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应以需求为导向,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组织和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