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上海市同仁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给予镜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疗程均为2个月。采用上肢功能评分法(FMA)、手臂动作测试评分法(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法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机体总运动能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上肢、下肢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上肢、下肢FMA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组上肢、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ARA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RAT总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ARAT总评分高于对照组[(13.57±2.31)分比(8.83±2.51)分](P<0.05)。治疗后对照组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BI总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MBI总评分高于对照组[(67.71±7.37)分比(58.44±5.16)分](P<0.05)。结论镜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83例,按建档顺序分组,对照组41例予以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42例予以电针拮抗肌腧穴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30d,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结果:2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腧穴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可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焦煤中央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针灸联合康复治疗方案可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李鹏举  张利红 《中外医疗》2010,29(27):22-22
为了探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临床疗效。本文特选取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常规内科治疗,治疗4周后,评定2组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观察组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因此说,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泡洗与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塞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86例脑梗塞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与观察组(采用中药泡洗和推拿联合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SS-QOL)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泡洗与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运功功能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万方、维普、CNKI、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6篇文献,共计1 261例患者。采用康复训练的627例患者为对照组,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的634例患者为观察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促进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治疗方法.方法 102例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康复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康复训练组、针灸治疗组、综合治疗组,每组各34例;康复训练组采用现代康复疗法,针灸治疗组采用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综合治疗组采用中医针灸联合现代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进行疗效评定,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运动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BI)指数评定量表,评定各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 3组患者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综合治疗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其他2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针灸与现代康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认知康复训练治疗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除了采用治疗脑卒中的常规用药以外加认知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治疗脑卒中的常规用药,采用精神状态简易速检表(MMSE)、韦氏记忆量表(WMS)记录认知功能的变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按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法.结果 两组MMSE比较,治疗组治疗12周后WMS评分高于治疗前WM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认知康复训练治疗认知障碍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行推拿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发育治疗技术(Bobath技术)为主要治疗技术;观察组患者在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推拿,治疗时间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躯干、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FMA-L及MWS方面相比较,治疗前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L、MWS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推拿能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针灸治疗;观察组采取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11.79±4.67)分低于对照组(17.45±5.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87%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能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针灸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针灸按摩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85例早期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使用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加运动疗法.治疗组加针灸治疗和按摩疗法,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进行脑卒中生存质量评分,3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分.结果 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有所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灸按摩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中风恢复期以肢体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180名,随机分组为分期针刺+康复组(A组)、传统针刺+康复组(B组)、康复组(C组)。3组分别接受传统针刺的辨证取穴治疗和现代康复理论指导下的分期针刺取穴治疗,并同时接受系统现代康复治疗。分别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巴氏指数(MBI)以及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期等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组在总的临床疗效分期针刺+康复组(A组)明显优于传统针刺+康复组(B组)和康复组(C组);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MBI量表、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期量表积分治疗后经完全随机方差分析检验,分期针刺+康复组(A组)明显优于传统针刺+康复组和康复组(P〈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分期针刺疗法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Frenkel训练法对脑卒中本体感觉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共选取有本体感觉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措施进行训练,治疗组同时接受Frenkel训练法。康复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和四肢本体感觉功能评分法,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经训练后,其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体感觉障碍能明显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脑卒中感觉障碍患者应用Frenkel训练法,不仅有利于其感觉功能进一步康复,而且对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ADL也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平衡针灸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本院康复科神经内科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平衡针灸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改良巴氏指数(MBI)为 79.41±5.8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为29.12±3.12;Berg平衡量表(BBS)为40.42±4.87,患者10米步行所需时间为(41.89±7.17)s,患者6 min内步行的距离为(41.08±2.96)米;②Holden步行能力评定治患者的Holden步行能力评定达3~5分者共32例(80.0%),治疗组患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针灸疗法可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头皮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1例,观察组患者在行头皮针留针同时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促进技术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患者上肢痉挛情况、Fugl-Mayer上肢功能量表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U-FMA、MBI及MAS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皮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更好的促进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介入,探讨适合基层医院脑卒中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方案。方法选择符合康复科及神经科住院要求的脑卒中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早期康复介入;根据Brunnstrom理论: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康复方法和程序,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强制运动治疗、针灸治疗与康复护理、心理干预相结合;对照组仪采用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认知功能采用MMSE量表评定、心理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社会参与能力和ADL能力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二组的变化均数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强制运动治疗、针灸治疗、心理干预和康复护理的治疗模式早期介入治疗急性脑卒中与常规物理治疗相比,在降低其后遗功能障碍、提高运动功能、改善ADL和社会参与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59例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药物、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时间为4W。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ADL积分显著改善(P〈0.05或P〈0.01),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较常规治疗方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恢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的患者,根据随机抽样的分类方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恢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巴氯芬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结果:恢刺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肢体功能均优于口服巴氯芬(P〈0.05)。2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功能状况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结论:恢刺结合康复训I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优于口服巴氯芬。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生物刺激反馈对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电力医院2011年3月~2013年8月采用生物刺激反馈联合常规盆底肌功能锻炼的76例患者(治疗组)和2009年3月~ 2011年2月采用常规盆底肌功能锻炼及康复治疗的69例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精简问卷(SQLP)评分、尿动力学指标、盆底肌群肌电水平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8% (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SQLP评分为(13.0±2.6)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4.9±2.5)分和对照组治疗后的(22.8±2.0)分(均P<0.05);膀胱最大收缩压、尿道闭合压力和残余尿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膀胱充盈初始感觉也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尿动力学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盆底肌群肌电水平也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均P<0.05).结论 生物刺激反馈联合常规盆底肌功能锻炼及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罗玲  庄雷 《实用全科医学》2011,9(4):584-584,589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刺配合语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言语功能恢复程度结果的评估,证明和肯定针刺配合语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并探索此方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例符合第4次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的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和语言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30d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自发语言流畅程度的变化。结果根据汉语失语症口语流利性评分,两组总有效率P〉0.05,两组显效率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加快语言功能的康复速度,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促进其重返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