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献报道颈内静脉穿刺有13种途径,多以胸锁乳突肌作为定位标志,穿刺点、进针方向及深度讲解不甚明确,加之部分病人肥胖颈短,胸锁乳突肌定位不清,更给具体操作者带来困难。我们通过学习《断层解剖学》,掌握了一种提高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进行颈内静脉穿刺98例,成功率达95%,未遇并发症,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颈内静脉触诊穿刺法丁正年**现在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麻醉科(210029)右侧颈内静脉穿刺常以胸锁乳突肌作为定位标志。作者通过触诊进行颈内静脉穿刺近100例,1次成功率达90%,未遇并发症,兹介绍如下。方法使病人去枕平卧,或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手术台...  相似文献   

3.
颈内静脉穿改良中路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颈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们从临床应用的角度观察了42具成人尸体颈内静脉的外径及体表投影,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的关系。通过解剖观察比较,提出了颈内静脉穿刺中路改良法骈在临床上应用269例,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颈内静脉穿刺是以胸锁乳突肌和颈内动脉搏动等为体表标记进行穿刺,这种盲探穿刺因操作医师经验和患者个体解剖差异等原因,可导致颈内动脉损伤、局部血肿以及气胸等并发症,其中以颈内动脉损伤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颈内静脉穿刺是以胸锁乳突肌和颈内动脉搏动等为体表标记进行穿刺,这种盲探穿刺因操作医师经验和患者个体解剖差异等原因,可导致颈内动脉损伤、局部血肿以及气胸等并发症,其中以颈内动脉损伤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颈内静脉穿刺是以胸锁乳突肌和颈内动脉搏动等为体表标记进行穿刺,这种盲探穿刺因操作医师经验和患者个体解剖差异等原因,可导致颈内动脉损伤、局部血肿以及气胸等并发症,其中以颈内动脉损伤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7.
一种改进后的颈内静脉穿刺方法体会孙家骧,于亚州,梁淑筠,夏文秀颈内静脉穿刺中我们以中间路法为基础进行改进,现介绍如下。穿刺方法穿刺部位为右侧颈内静脉。患者取平卧位,头转向左侧并使颈部暴露充分。术者站立于患者左侧。以胸锁乳突肌内、外二头与锁骨构成的三角...  相似文献   

8.
外套管针行小儿颈内静脉穿刺71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穿刺方法是以胸锁乳突肌三角为标志的中路进针、先进行试穿和刺皮造口,以便外套管能顺利通过,婴幼儿用20号外套管针,可直接穿刺。此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无严重并发症。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外套管易入中心静脉。CVP监测准确灵敏,能快速输血输液。误穿动脉是本组失败的主要原因,血胸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穿刺成功和避免并发症的关键是熟悉局部解剖,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和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探讨前斜角肌间沟(简称肌间沟)、C6横突与颈内静脉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对8具尸体右侧颈部进行了观察、测量,并结合临床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100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100例中,男73例,女27例,年龄17~70岁,胸科肿瘤手术32例,腹部肿瘤手术38例,妇科肿瘤手术5例,静脉高营养25例。右侧93例,左侧7例。穿刺方法患者平卧,头低足高20度,头转向对侧,以胸锁乳突肌显露且适当松弛为宜。穿刺时,术者左手手指置于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向下压,摸到其最深处即肌…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进行上腔静脉插管作长期高营养治疗及用来测定中心静脉压日渐增多,但也带来一些严重的、甚至致死的胸膜损伤併发症?966年以来一些英、美作者报告采用经颈内静脉穿刺作上腔静脉插管的经验。临床有关的解剖关系①颈内静脉是从背头侧走向腹尾侧方向而与胸锁乳突肌交叉。②籍颈筋膜与胸锁乳实肌相连而且固定。③在其周围有颈总动脉、颈交感神经及星状神经节、颈丛神经、迷走神经及膈神经,左侧还有胸导管。④颈内静脉与  相似文献   

11.
小儿颈内静脉逆行穿刺置管程燕生,吕改华,史素丽穿刺方法以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内侧交点向外旁开0.3~0.5cm处为穿刺点,针向喉头水平、颈动脉搏动点外侧0.5cm下内侧方向进针1cm左右,针与冠状面呈30~45·角,边进针或退针边用5ml注射器抽...  相似文献   

12.
我院两年来用高位颈内静脉穿刺插管行静脉内营养治疗重危病人共24例,现将穿刺插管的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高位颈内静脉穿刺法1.体位:病人头稍低,平卧于手术台,肩胛间垫以5~7cm厚的纱袋,尽量使颈伸直,头后仰,锁骨上凹变浅,以便在此处压迫颈内静脉,颏旋向侧。2.定穿刺点:消毒铺巾后,在舌骨和甲状软骨切迹之间的平面,标出胸锁乳突肌前缘和颈总动脉的交叉点,扪清颈总动脉的行径和第6颈椎横突。3.压闭颈内静脉:助手将手指(拇指)置于锁骨上凹颈总动脉的外侧,向拮方加压以阻断颈内静脉血流,判断颈内静脉被压闭而膨胀的指标有二,扪交叉点处颈总动脉的搏动减弱,第6颈稚横突骨突起的清楚感减弱;扪胸锁乳突肌肌腹和第6颈椎横突之间有囊性物之感。4.穿刺:在交叉点以45度角紧贴颈总动脉外侧壁进针,此处的颈内静脉在颈动脉鞘内由颈总动脉的后方随着向心行走渐移行于其外侧方,当针尖达颈总  相似文献   

13.
右房心电图测定中心静脉置管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过深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内膜损伤、甚至罕见心脏穿破等并发症。本文测量 10 0例颈内、颈外静脉置管深度 ,供临床应用时参考。资料与方法心功能Ⅰ~Ⅱ级、无房颤、无心血管及颈肩部手术史的中心静脉穿刺 10 0例 ,其中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82例 ,右颈外静脉穿刺穿刺置管 18例。常规Ⅱ导联心电图监护。患者头偏向左侧 6 0度 ,右颈内静脉穿刺点为锁骨上 3~ 4cm ,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缘。右颈外静脉穿刺点为锁骨上 6cm左右 ,颈外静脉暴露明显处。事先将导引钢丝置入导管并与导管头端平齐 ,在导管末端处钢丝上作一记号。常规…  相似文献   

14.
取胸骨切迹上两横指切口,左侧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右侧至胸锁乳突肌后缘,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于颈阔肌深面游离皮瓣上至甲状软骨和颌下腺,下至锁骨和胸骨上凹。打开胸锁乳突肌外侧缘,打开颈动脉鞘,暴露右侧颈动脉、颈内静脉,清扫Ⅱ、Ⅲ、Ⅳ、Ⅴ区淋巴结。术中解剖显露二腹肌、舌下神经降支和静脉角,注意保护副神经、膈神经和颈丛。3-0丝线缝合颈阔肌,医用胶水关闭皮肤切口。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种新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点定位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科自 1998年 2月来采用新的入路行中心静脉置管 ,操作容易、并发症发生率低 ,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1783例中男 96 6例 ,女 817例 ,年龄 3个月~ 84岁。穿刺部位与方法 穿刺点以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和锁骨上缘作为标记 ,两者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平分线上取一点 ,离夹角约 1 5cm左右 ,该点即为穿刺点。穿刺采用头低肩高位后平卧位 ,头转向对侧 ,显露胸锁乳突肌的外形。消毒铺巾后 ,于事先定好的进针点作皮内及皮下浸润麻醉 ,针尖指向同侧胸锁关节 ,在冠状面上针干保持水平 ,穿刺针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行进 ,边进针边抽回血 ,…  相似文献   

16.
操作病人取头低位,颈略予固定,头转向拟插管的对侧约45度。消毒颈部皮肤,穿刺部周围铺无菌巾。导针进针点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适在颈外静脉越过胸锁乳突肌上方。敏感的病人给以局麻。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掐住并提起胸锁乳突肌。中指和食指顶住胸骨切迹。用16号导针接于注射器上,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面向胸骨切迹的方向,一面抽吸一面进针刺入,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针点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80例,按穿刺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进针点为甲状软骨上缘的颈部皮纹与右侧胸锁乳突连线的交点,针尖朝向右胸锁关节,进针角o与皮肤40~50°。B组中路颈内静脉置管。记录各组总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及并发症,术后均行X线胸部平片观察中心静脉管的位置。结果 A组总穿刺成功率和一次试穿成功率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误穿动脉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未出现无困难置管、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病例。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新进针点操作容易,安全性大,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置管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8.
由于颈内静脉在颈部的解剖位置恒定。多数以胸锁乳突肌作为标志,颈动脉和颈内静脉本身也可触及。但在麻醉后及肥胖病人,尤其是在心跳骤停患者,上述标志很难确定,为此作者提出了根据骨性标记施行颈内静脉穿刺的一种新方法,并对134例患者应用该法进行前瞻性研究。 134例需置肺动脉导管的腹部手术患者,男性96例,女性38例,年龄21~84岁。麻醉诱导后行机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88年起开展低位胸锁乳突肌旁中央径路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共195例,男109、女86例。年龄4~83岁,体重13~85kg,导管留置最长时间24d。穿刺时取仰卧位、头低5~10°,头转向对侧30~45°,使耳垂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缘呈一与矢状面平行的直线。术者站立于患者头侧。常规消毒后铺无菌巾。穿刺点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缘、锁骨上1横指(1~1.5cm)处,于局麻后用联接抽有生理盐水5ml注射器的12~#或16~#穿刺针(长3.5cm)进行穿刺,进皮后即将针栓下压,使与皮肤呈10~15°角且与矢状面平行,边进针边抽吸(无回血时则边退边抽)至畅通地抽吸到回  相似文献   

20.
治疗甲状腺癌既往多行标准的根治手术,即包括患侧甲状腺叶及峡部并同侧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包括或不包括副神经在内的颈淋巴结廓清的颈大块切除术。有的作者强调根治性,甚至对一叶的甲状腺癌不论瘤块的大小与所在部位,一律施行全甲状腺切除并患侧颈廓清术,并且有人对无颈淋巴结肿大的甲状腺癌病例也行预防性颈廓清术。由于传统的根治术给患者造成的颈部外观畸形与功能障碍,以及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分化好,预后较佳,很少有淋巴结转移或直接侵及胸锁乳突肌与颈内静脉,更少向颌下三角区转移(该区转移仅占1.5%)。因此有些作者认为可采用改良式颈廓清术而不必施行传统的颈廓清。Block认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滤泡状癌罕有侵及胸锁乳突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