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在腮腺区复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3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经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24例复发腮腺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临床Ⅳ期。定期随访,观察并分析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24例复发肿瘤患者,随访时间4至59个月。6例局部控制失败,10例患者死亡。患者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4.8%和39.3%,1年、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8%和31.5%,1年、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2.0%和69.4%。无3级以上放射性损伤。结论 单纯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复发腮腺恶性肿瘤患者,为可选治疗方式,局部控制率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125I放射性粒子单纯植入治疗腮腺区复发性腺样囊性癌的靶区设计方法及剂量学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收治的行单纯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植入治疗的25例复发性腮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靶区设计及剂量学参数。术前结合腺样囊性癌病理学特点对不同复发部位设计靶区范围,处方剂量为100~120 Gy,术后验证靶区范围与剂量学参数。随访统计局部控制情况及放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25例患者复发部位分别为腮腺浅叶区10例,腮腺深叶区7例,颅底区及乳突颌后区复发各4例。中位植入粒子数量为59颗,粒子活度18.5~25.9 MBq,植入后验证所有患者均实现植入前靶区设计范围,D90V100V150等剂量学参数与植入前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1.5%和61.5%,不同部位的局部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腮腺区复发性腺样囊性癌,通过结合病理学特点及复发部位优化靶区设计,合理准确应用达到剂量学参数,可获得较好的局部控制。  相似文献   

3.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是腮腺癌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具有局部剂量高和周围组织损伤小的特点。放射性粒子治疗效果与剂量、精度密切相关。然而,125I放射性粒子在腮腺癌中的应用尚无明确规范,各治疗中心对于放射性粒子治疗的标准不尽相同。为进一步规范腮腺癌近距离放射治疗流程,经国内多位专家反复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制定本共识。本共识对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腮腺癌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治疗参数、操作流程、技术规范、放射防护、不良反应、随访等给出了规范化建议,可供临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图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软组织肉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临床因素与预后之间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9月—2015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图像引导下采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60例局部复发软组织肉瘤资料。入组患者KPS≥60分、拒绝或不能耐受再次手术、拒绝或不能耐受放疗、预计总生存时间>3个月的软组织肉瘤多重治疗后复发,行CT或超声引导性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本组患者中位粒子活度为25.9×106 Bq(11.1×106~29.6×106 Bq),植入粒子中位数为58颗(3~133),中位D90为120 Gy(36.50~460.97 Gy)。评价患者总生存(OS)时间和局部无进展生存(LPFS)时间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Kaplan-Meier计算OS率和LPFS率。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8.75个月(1~146个月)。中位OS时间18.5个月(95%CI 13.1~23.9),1、3、5年OS率分别为63.3%、33.0%、29.5%。1、3、5年LPFS率分别为72.5%、63.7%、59.7%。疼痛缓解率为100%(6/6)。8.3%(5/60)患者出现4级皮肤反应,无致死性并发症发生。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 < 7 cm、既往应用化疗、KPS评分、是否伴有全身转移、肿瘤体积 < 45 cm3D90 > 110 Gy是影响OS的预后因素;肿瘤最大径 < 5 cm、KPS评分、体积 < 40 cm3D90 > 95 Gy是影响LPFS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化疗和伴有全身多发转移是影响总生存的预后因素。结论 图像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软组织肉瘤,局部控制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挽救治疗手段。肿瘤大小、D90是影响OS和LPFS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老年头颈癌患者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的生存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老年头颈癌患者碘-125(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生存质量状况。方法 选择2005年至2011年就诊于本院因头颈癌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老年患者40例,采用QOL-RTI问卷对生存质量进行调查。评价其生存质量情况,并分析治疗后影响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 40例入选患者,治疗后维持了良好的生存质量。老年舌根癌患者粒子植入后生存质量低于其他部位癌患者;老年患者功能状况和整体生存质量随年龄增加而降低;术后辅助125I粒子植入治疗患者生存质量(QOL)高于未能完全切除或难以手术的患者;病理类型、粒子植入数量以及治疗后时长对患者生存质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老年头颈癌患者行125I粒子植入术后,维持有良好的生存质量。肿瘤靶区和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放射性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收集有关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1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按照纳入标准,共纳入12篇研究,689 例患者。 125Ⅰ粒子植入组患者的总体客观缓解率(OR=3.24,95%CI 2.33~4.52,P<0.001)、6个月生存率(OR=3.61,95%CI 1.53~8.52,P=0.003)、12个月生存率(OR=4.80~95%CI 2.40,9.57,P<0.001)和疼痛缓解率(OR=4.79,95%CI 2.58~8.89,P<0.00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的2年生存率(OR=2.36,95%CI 0.47~11.74,P=0.29)和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OR=4.94,95%CI 1.05~23.23,P=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胰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短期生存率和疼痛缓解率,除粒子移位外,并未明显增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但是,目前所纳入研究的数量及质量均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量并计算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舌下腺恶性肿瘤的放射剂量在口底靶区及靶区周缘黏膜、颌骨、皮肤等组织器官的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利用仿生物人体模型进行实验,分别使用活度为29.6、25.9 MBq/粒的125I放射性粒子31粒,处方剂量(即周缘匹配剂量)120 Gy,模拟对单侧舌下腺恶性肿瘤进行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采用热释光剂量计测量并计算口底靶区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剂量值,采用辐射自显影胶片绘制剂量分布曲线.结果 靶区中心剂量达到390~500 Gy,靶区边缘剂量达到160~480 Gy,靶区边缘外1 cm剂量达到90~170 Gy.皮肤的接受剂量为25~81 Gy,下颌骨靶区外的接受剂量为7.9~67 Gy.靶区内剂量分布无明显冷区.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口底区舌下腺恶性肿瘤,可以达到有效的靶区内治疗剂量分布.对周围组织的放射剂量在安全限值以下.对下颌骨的放射剂量较小,减少了放射性骨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评价放射性 125Ⅰ粒子链腔内近距离放疗输尿管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0例输尿管癌患者采用C臂 CT联合数字血管造影(DSA)引导进行肾造瘘,并在输尿管闭塞/狭窄段置入 125Ⅰ粒子链行腔内近距离放疗。评价技术成功率、并发症、肿瘤局部控制率、输尿管通畅情况和生存时间,比较治疗前后Karnofsky评分、肾积水Girignon分级和疼痛评分,对比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肾造瘘及粒子链植入,技术成功率100%,操作时间(12.3±3.8)min,无输尿管穿孔、感染、严重出血等情况发生。粒子链近距离放疗后2~3个月,局部病灶评价CR 4 例,PR 6例,局部控制率(CR+PR)100%。输尿管通畅率50%(5/10)。患者术后Karnofsky评分,肾积水Girignon分级,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Z=-2.72、-2.88、-2.83,P<0.01)。平均随访(14.6±6.5)(5~25)个月,3例随访期间病情进展,7例病情稳定;9例患者存活,1例因多器官衰竭死亡。术前术后D90%、mPD、V100%V150%V200%、CI、EI、H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造瘘联合放射性粒子链腔内近距治疗输尿管癌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是无法接受外科根治术患者有效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组织成分及密度对125I粒子植入剂量分布影响,为临床放射性粒子植入剂量计算和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egs_brachy软件建立OncoSeed 6711型125I放射性粒子物理模型,计算剂量率常数和水中径向剂量函数gr),以验证计算模型准确性;根据不同组织的元素组成及密度表,分别计算125I粒子在水、前列腺、乳腺、肌肉、骨等不同介质中gr)和剂量分布。结果 计算得到的剂量率常数为0.950 cGy·h-1·U-1、水中gr)和吸收剂量均与文献数据近似。在同一径向位置,125I粒子在前列腺、肌肉中吸收剂量与水中差异<5%;在距源中心0.05 cm处,骨中吸收剂量是水中的6.042倍;在近源1.7 cm内,乳腺与水中吸收剂量差异均>10%。结论 125I粒子在部分介质中的剂量分布与水有着较明显区别,在临床剂量计算中需考虑组织成分及密度对吸收剂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T3N0M0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临床分期为T3N0M0前列腺癌患者22例,行经直肠超声引导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靶区最小周边剂量为140~160 Gy,尿道剂量<400 Gy。中位粒子数74颗(26~90颗),中位粒子活度1.55×107 Bq(1.30×107~1.85×107)Bq。11例行去势手术,11例行药物去势联合抗雄激素治疗。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治疗。5年无生化失败生存率为70.6%,总生存率为81.8%。2例于粒子植入术后12个月出现生化失败,1例在术后90个月出现生化失败,重新给予内分泌治疗。粒子植入治疗后1级、2级尿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4.5%、9.1%,1级和2直肠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7%和9.1%,1例出现4级直肠反应。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T3N0M0期前列腺癌创伤小、疗效好,可以考虑应用于不愿接受外放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采用部分腮腺靶区行放射性粒子治疗早期腮腺癌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2004年11月至2013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早期腮腺癌患者14例,所有患者手术均行肿物局部切除,术后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根据靶区设计不同分为两组,部分腮腺靶区组和全腮腺靶区组,每组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并比较两组病例靶区体积、植入粒子数量、患侧下颌骨升支、咽缩肌、颈髓、外耳道、中耳、乳突等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结果 经随访51~116个月,两组病例均未见局部区域复发及远处转移,总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均为100%。部分腮腺靶区组CTV D90平均为(90.3±20.4)Gy,全腮腺靶区组CTV D90平均为(104.3±10.1)Gy,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腮腺靶区组和全腮腺靶区组的靶区体积平均分别为(9.2±2.4)和(35.1±13.5)cm3t=5.003,P<0.05)。两组患侧下颌骨升支、咽缩肌、外耳道、中耳、乳突平均剂量及颈髓最大剂量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34、4.279、3.034、3.471、7.221、6.103,P<0.05),部分腮腺靶区组较全腮腺靶区组靶区体积缩小、危及器官受照剂量明显降低。结论 早期低度恶性腮腺癌保守切除后,近距离治疗采用肿瘤周围区域的部分腮腺靶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可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腮腺癌术后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靶区的确定方法。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6年11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31例腮腺癌患者,男女比例14 ∶17,平均年龄38.2岁,肿瘤有包膜外浸润并与面神经关系密切(黏连或神经侵犯),采用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腺体切除术,术后行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匹配周缘剂量60 Gy。治疗前后行薄层螺旋CT扫描以制定治疗计划和质量验证,以腮腺周围骨性结构和肌组织为参照确定计划靶区和临床靶区,并比较治疗前后靶体积、靶区D90值的差异,同时计算粒子植入后颌骨、中耳D90值以及脊髓最大接受剂量。结果 125I粒子治疗前后靶体积、靶区D9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粒子植入后靶区D90值均大于匹配周缘剂量。本组病例随访时间3~7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根据目前随访结果,采用本方法确定125I粒子腮腺区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靶区,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同期放化疗中急性皮肤及黏膜反应的影响因素,对主要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85例接受同期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并记录BMI、每周放疗剂量、口腔黏膜及颈部皮肤反应情况、血常规等15项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决定性影响因素。结果 与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吸烟史(OR=3.467,P<0.05)和原发灶GTV单次量>2.15Gy(OR=3.393,P<0.05);与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史(OR=87.859,P<0.05),放疗前1周血红蛋白值>130g/L(OR=21.404,P<0.05)。结论 对于同期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吸烟史和原发灶GTV单次量为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糖尿病史和放疗前1周的血红蛋白值为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不能手术唾液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至2017年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的不能手术唾液腺癌患者23例,行单纯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应用QLQ-C30(V3.0)及QLQ-H&N35中文版生存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并分析疾病及治疗相关因素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 23例患者治疗后1年及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与67%,其治疗前及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平均分为201.48分和199.4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总体生存质量评分及各项功能评分均处于较高水平。疾病及治疗相关因素中,肿瘤发生部位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9.127,P<0.05),其余因素的影响规律尚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能较好的保存不能手术唾液腺癌患者的头颈部功能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单纯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局部晚期腮腺腺样囊性癌,评估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为局部晚期腮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2007年8月至2018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接受单纯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局部晚期腮腺腺样囊性癌患者,分析其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和局部控制率(LCR)及相关影响因素,并观察近、远期放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共16例(cT4bN0M0),女性患者占多数(11/16,68.7%),中位年龄55.4岁。随访8~104个月(中位时间41.5个月),1、3、5年LCR分别为93.7%、80%、68.7%,1、3、5年OS分别为86.7%、72%、54%;1、3、5年PFS分别为74%、53%、18.9%。9例(56.2%)患者出现不同部位器官转移,以颅内转移、肺转移常见;其中6例术前伴有颅底骨质侵犯者出现多器官转移,肿瘤侵犯颈动脉是影响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HR=12,P=0.045)。共有8例(8/16,5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远期放射性不良反应。结论单纯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局部晚期腮腺腺样囊性癌的5年局部控制率为68.7%,肿瘤侵犯颅底骨质、包绕颈动脉是其预后不佳与发生多器官远处转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