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起源胃壁强化特征及坏死囊变成分的极性分布情况在胃外生型胃肠间质瘤(GIST)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外生型(Ⅲ型)GIST病例18例,对照组设置与胃壁脂肪间隙消失的邻近脏器起源肿瘤16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8例,肝癌2例),观察记录与肿瘤贴邻的胃壁是否存在CT"起源胃壁强化征"及"坏死囊变极性"分布的情况。同时测量肿瘤长径及动静脉期CT值。 结果GIST肿块相邻胃壁局限高强化比例(9/15)高于其他脏器来源肿瘤(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857,P=0.007)。肿瘤坏死囊变极性分布情况,GIST较其他脏器来源肿瘤更多偏离胃壁侧分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47,P=0.051)。两组肿瘤的长径(Z=-0.587,P=0.570)、动脉期(Z=-0.829,P=0.412)及静脉期平均CT值(Z=-1.450,P=0.1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起源胃壁强化征可辅助CT鉴别诊断胃外生型胃肠间质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诊断菌阴肺结核时取材部位的病灶形态、密度与诊断阳性率的关系,以提高菌阴肺结核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搜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103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或临床试验性治疗确诊的菌阴肺结核患者,回顾性分析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时各类病灶CT征象与诊断阳性率之间的关系。统计学处理采用IBM SPSS 24.0 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病变形态:磨玻璃样影穿刺活检阳性率33.33%(1/3)。结节、实变、空洞、团块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91.67%(33/36)、94.74%(18/19)、100.00%(21/21)、75.00%(18/24),该4种形态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918,P=0.030);两两比较,结节组与实变组、空洞组、团块组比较(χ 2=0.174,P=0.677;χ 2=1.847,P=0.174;χ 2=3.137,P=0.077),实变组与空洞组、团块组比较(χ 2=1.134,P=0.287;χ 2=3.031,P=0.082),空洞组与团块组比较(χ 2=8.058,P=0.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病变密度:纵隔窗不可测量组3例,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33.33%(1/3)。0~20HU无强化组、>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20HU且强化明显组的穿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96.88%(31/32)、94.34%(50/53)、60.00%(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790,P=0.000)。该3种密度病灶穿刺阳性率两两比较, 0~20HU无强化与>20HU且强化明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956,P=0.001)。>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与>20HU且强化明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005,P=0.001)。0~20HU无强化与>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286,P=0.593)。(3)病理检测:HE染色阳性33例、抗酸染色阳性87例、TB-DNA检测阳性91例, HE染色阳性率32.04%(33/103)、抗酸染色阳性率84.47%(87/103)、TB-DNA检测阳性率88.35%(91/1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4.084,P=0.001)。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菌阴肺结核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正确选择取材病灶的形态、密度进行穿刺能够提高穿刺活检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7年5月间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首次进行外科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47例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与本中心的254例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资料进行对比。 结果EGIST与GIST患者在年龄(χ2=6.394,P<0.011),肿瘤大小(χ2=60.941,P<0.001),组织学类型(χ2=30.081,P<0.001),CD117表达(χ2=52.99,P<0.001),CD34表达(χ2=37.21,P<0.001)、Dog-1表达(χ2=24.57,P<0.001),是否坏死(χ2=10.38,P=0.006)、改良NIH危险度分级(χ2=56.12,P<0.00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GIST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6%、78.3%、63.4%;接受R0切除的EGIST患者25例(53.2%)。R0切除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非R0切除患者(χ2=5.104,P=0.024)。其中,25例R0切除的患者中显示不同核分裂像、不同肿瘤直径大小、是否伴坏死与EGIST患者的预后未体现统计学意义(χ2=2.067,P=0.151;χ2=1.355,P=0.244;χ2=0.912,P=0.34)。 结论EGIST患者症状隐匿,不易早诊断,首次就诊时肿瘤体积往往较大。是否R0切除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在鉴别老年人肿块型胰腺炎(MFP)和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11年1月—2021年12月经临床手术/穿刺病理证实的24例肿块型胰腺炎与52例胰腺导管腺癌老年患者的临床及多排螺旋CT征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具有鉴别价值的临床及影像特征。结果 2组疾病的价值的CT征象包括:直接征象:MFP与PDAC患者病灶密度均匀者分别为18例(75%)和15例(28.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4.328,P<0.001);病灶CT值方面:在增强扫描后,MFP组病灶的强化程度总体高于PDAC组,MFP组与PDAC组病灶动脉期CT值分别为(59.4±10.5)HU和(53.8±11.5)HU,静脉期CT值分别为(85.8±13.8)HU和(78.9±14.0)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24/2.011,P=0.047/0.048);间接征象:PDAC更容易出现胰周血管侵犯(36.54%)、胰尾部萎缩(53.85%)和远处转移征象(17.31%),比例均高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乙状结肠及直肠癌NOSES手术困难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315例乙状结肠和直肠癌试行NOSES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术前检查、手术过程以及手术结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导致手术困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纳入的315例患者中,男性200例,女性115例。年龄(61±13)岁,肿瘤最大径中位数为3.6(P25,P75:2.8,4.8)cm。其中223例(70.8%)经直肠残端取出标本困难。单因素分析显示,BMI>25.0 kg/m2(χ2=5.987,P=0.014)、肿瘤并肠腔狭窄(χ2=9.170,P=0.002)、肿瘤距肛缘距离>5.0 cm(χ2=5.275,P=0.022)、肿瘤最大径>5.0 cm(χ2=5.735,P=0.017)、直肠系膜前后径>6.0 cm(χ2=7.708,P=0.005)以及手术医师学习曲线≤50例(χ2=5.013,P=0.025)与标本经直肠残端取出困难有关(均P<0.05)。而年龄、性别、腹部手术史等与标本经直肠残端取出困难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0 kg/m2、肿瘤并肠腔狭窄、肿瘤距肛缘距离>5.0 cm、肿瘤最大径>5.0 cm、直肠系膜前后径>6.0 cm以及手术医师学习曲线≤50例是造成NOSES手术困难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手术前评估BMI、肿瘤距肛缘距离、是否肿瘤并肠腔狭窄、肿瘤最大径、直肠系膜前后径及手术医师的经验等临床因素,有利于筛选比较合适的乙状结肠及直肠癌患者进行经直肠残端取标本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肺结核的不典型CT影像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肺结核不典型CT影像特点,并与50例周围型肺癌、33例浸润性肺癌、62例肺部非特异性炎症(球形肺炎33例,表现为片状影的炎症29例)的CT征象进行比较分析。肺结核及对照病例按照病变形态分为两个小组并分别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3例影像表现不典型的肺结核患者中,第1小组15例结核球中9例(60.0%)CT平扫显示病变实质出现1个或多个小片状低密度区,境界模糊;CT增强扫描结核球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占66.7%(10/15),实质内有多个小点片状且境界模糊的低密度灶。球形肺炎及周围型肺癌以均匀强化为主,占75.8%(25/33)和66.0%(33/50),增强后CT值测量结果,10例结核球增强后CT值增加值范围在16~20 HU之间,31例球形肺炎及42例周围型肺癌增强后CT值增加值>21 HU,结核球与球形肺炎、周围型肺癌CT值增加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202、20.872,P值均〈0.01)。第2小组CT表现形态均一的继发性肺结核18例CT平扫仅2例(11.1%,2/18)病灶实质显示多少不等略低密度区、境界模糊,与肺炎(2/29)及肺癌(0/33)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扫描12例肺结核患者中10例(83.3%)病灶显示不均匀强化,病灶实质表现为多少不等的小片状无强化区,且境界模糊;肺炎患者仅2例(10.5%,2/19)出现小片状坏死液化区,且境界清楚,肺癌患者增强后均未出现坏死区,肺结核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33、27.692, P值均〈0.01)。 结论 肺结核不典型CT表现多种多样,片状及球形病灶密度不均匀及轻度强化对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对难以鉴别的患者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穿刺活检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肺部局灶性磨玻璃样(focal ground-glass opacity,fGGO)病灶的CT特征,以提高对肺结核少见征象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9—2019年北京胸科医院确诊的11例具有fGGO病灶的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11个fGGO病灶),其中7例经临床综合诊断、3例经手术组织标本病理检查证实、1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同期按照1∶4比例选取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具有fGGO病灶的肺癌患者(肺癌组,44个fGGO病灶)。分析两组患者fGGO病灶的CT扫描特征。结果 肺结核组和肺癌组患者fGGO病灶分布在上叶[分别为63.6%(7/11)和65.9% (29/44)]、中叶[分别为9.1% (1/11)和11.4%(5/44)]、下叶[分别为27.3%(3/11)和22.7%(10/4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608,P=0.106)。肺结核组fGGO病灶呈圆或椭圆形[36.4%(4/11)]、边缘与肺交界面清晰[9.1%(1/11)]、有分叶[0.0%(0/11)]的比例均明显低于肺癌组[77.3%(34/44)、93.2%(41/44)、43.2%(19/44)](χ 2=5.114,P=0.024;χ 2=29.974,P=0.000;χ 2=5.473,P=0.019)。肺结核组fGGO病灶内部密度均匀[9.1%(1/11)]、有支气管影或空泡[0.0% (0/11)]、出现增粗或扭曲血管影[0.0%(0/11)]的比率均明显低于肺癌组[分别为54.5%(24/44)、38.6%(17/44)、77.3%(34/44)](χ 2=7.333,P=0.007;χ 2=4.475,P=0.034;χ 2=19.108,P=0.000),而多发结节样病灶[90.9%(10/11)]的比率高于肺癌组[0.0%(0/44)] (χ 2=42.969,P=0.000)。结论 肺结核fGGO病灶分布与肺癌无特异性差别;依据fGGO边缘模糊、无分叶、无胸膜凹陷征、病灶内部密度不均匀、无支气管影或空泡、无增粗或扭曲血管影、多发簇状分布结节样病灶的CT表现,在与肺癌鉴别诊断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临床治愈后CT随访转归征象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3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通过细菌学确诊的MDR-PTB临床治愈并随访2年无复发的患者,共计42例。其中初治患者18例(初治组),复治患者24例(复治组),分别对停药时、停药12个月时、停药24个月时患者的肺部CT征象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在停药时、停药12个月时和停药24个月时,肺结核活动性征象的检出率分别为57.1%(24/42)、42.9%(18/42)和31.0%(13/42),稳定性征象的检出率分别为69.0%(29/42)、81.0%(34/42)和83.3%(35/42),不确定性征象的检出率均为40.5%(17/42)。在停药时,初治组与复治组活动性征象检出率分别为33.3%(6/18)和75.0%(18/24),稳定性征象检出率分别为50.0%(9/18)和83.3%(2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292,P=0.007;χ 2=5.347,P=0.021);停药12个月时,两组患者活动性征象检出率分别为27.8%(5/18)和54.2%(13/24),稳定性征象检出率分别为83.3%(15/18)和79.2%(19/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2.925,P=0.087;χ 2=0.116,P=1.000);停药24个月时,两组患者活动性征象检出率分别为22.2%(4/18)和37.5%(9/24),稳定性征象检出率分别为88.9%(16/18)和79.2%(19/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1.123,P=0.289;χ 2=0.700,P=0.679)。在停药时、停药12个月时和停药24个月时,不确定性征象在初治组的检出率均为16.7%(3/18),在复治组的检出率均为58.3%(14/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均为7.412,P值均为0.006)。 结论 MDR-PTB患者达到临床治愈停药标准后,CT表现以损伤延迟修复为主要表现;与初治MDR-PTB患者比较,复治MDR-PTB患者肺部CT扫描显示出更多不确定征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水平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2020年6月1日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单一TACE治疗的97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血清HSP90α水平的中位数作为临界值,将入组病例分为高水平组(HSP90α>135 ng/L,n=48)和低水平组(HSP90α≤135 ng/L,n=49)。计数资料2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通过log-rank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探索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清HSP90α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χ2=19.356,P<0.01)、肿瘤坏死(χ2=9.964,P=0.002)、BCLC分期(χ2=22.356,P<0.01)及ECOG评分(χ2=6.644,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照分析不同肺结核耐药类型及药物敏感肺结核患者的CT征象,以提高耐药肺结核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并明确诊断的116例耐药肺结核患者,对其临床及CT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初治患者26例,复治患者90例;同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1∶4的比例,以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同期由本院收治并确诊的药物敏感肺结核(DS-PTB)患者31例。147例耐药患者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分成4个组,分别为耐多药肺结核组(MDR-PTB组)39例,广泛耐药肺结核组(XDR-PTB组)31例,其他耐药肺结核组(DR-PTB组)[包括单耐药肺结核(MR-PTB)41例+多耐药肺结核(PDR-PTB)5例]46例, DS-PTB组31例。全部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并行层厚1.25mm薄层重建,对不同组别患者肺内病变的分布、CT征象和空洞结节发生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147例患者,CT表现对比分析显示,耐药肺结核患者病变分布范围广泛,累及3个肺叶及以上者[MDR-PTB组为84.6%(33/39)、XDR-PTB组为83.9%(26/31)、DR-PTB组为91.3%(42/46)]明显多于DS-PTB组(51.6%,16/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8.96,P=0.003;χ 2=7.38,P=0.007;χ 2=15.70,P<0.001);并且更容易累及肺结核的非常见部位(上叶前段及下叶基底段)[MDR-PTB组占94.9%(37/39)、XDR-PTB组占87.1%(27/31)、DR-PTB组占95.7%(44/46),与DS-PTB组(51.6%,16/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7.58,P<0.001;χ 2=9.18,P=0.002;χ 2=20.88,P<0.001)];但三组耐药类型之间(MDR-PTB组与X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病变肺叶分布数量及部位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00、0.38、0.40和0.53、0.00、0.88,P值分别为1.000、0.538、0.526和0.248、1.000、0.347)。CT征象对比分析显示,肺内出现结节、支气管管壁增厚在不同类型耐药肺结核患者中的发生率[MDR-PTB组分别为100.0%(39/39)和87.2%(34/39),XDR-PTB组分别为100.0%(31/31)和87.1%(27/31),DR-PTB组分别为100.0%(46/46)和84.8%(39/46)]均明显高于DS-PTB组[80.6%(25/31)和48.4%(15/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97,P=0.015;χ 2=4.61,P=0.032;χ 2=7.15,P=0.007和χ 2=12.38,P<0.001;χ 2=10.63,P=0.001;χ 2=11.71,P=0.001);但不同耐药类型肺结核组之间(MDR-PTB组与X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在支气管管壁增厚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00、0.00、0.10,P值分别为1.000、1.000、0.752)。结节及实变内出现空洞的比较, XDR-PTB组、DR-PTB组发生空洞的比率分别为87.1%(27/31)、87.0%(40/46),明显高于DS-PTB组的58.1%(18/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57,P=0.010,χ 2=8.32,P=0.004);但不同耐药类型肺结核组(MDR-PTB组与X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18、0.00、1.46,P值分别为0.277、1.000、0.227)。 结论 CT征象对耐药肺结核与药物敏感肺结核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但对鉴别耐药类型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3种比较常见腹膜弥漫性病变的CT扫描特征,探讨CT扫描对3种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影像资料库中72例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资料,其中结核性腹膜炎16例(结核组),腹膜转移癌34例(转移癌组),腹膜间皮瘤22例(间皮瘤组)。比较3组患者的CT表现特征,以评价CT扫描对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1)结核组、转移癌组与间皮瘤组壁腹膜均匀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62.5%(10/16)、23.5%(8/34)和 27.3%(6/22),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221,P=0.022; χ 2=10.795,P=0.010);以上3组病变出现大网膜污垢样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43.8%(7/16)、2.9%(1/34)和13.6%(3/22),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4.567,P=0.000; χ 2=4.332,P=0.037)。以上3组 “网膜饼征”的发生率分别为6.2%(1/16)、50.0%(17/34)和27.3%(6/22),结核组和转移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039,P=0.003);结核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216,P=0.270)。以上3组大网膜结节或肿块状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12.5%(2/16)、14.7%(5/34)和50.0%(11/22),结核组与间皮瘤组、转移癌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788,P=0.016;χ 2=8.153,P=0.004)。(2)以上3组中少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75.0%(12/16)、32.4%(11/34)和40.9%(9/22),出现大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25.0%(4/16)、67.6%(23/34)和59.1%(13/22)。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出现中少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966,P=0.005;χ 2=4.354,P=0.037);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出现大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966,P=0.005;χ 2=4.354,P=0.037)。(3)以上3组出现心膈角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6.2%(1/16)、5.9%(2/34)和40.9%(9/22),间皮瘤组与结核组、间皮瘤组与转移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739,P=0.017;χ 2=10.382,P=0.001)。结论 3组患者在腹膜病变发生部位、形态、腹腔积液、淋巴结肿大等方面各体现了不同的CT特征, CT扫描对腹膜弥漫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超高分辨率CT(UHRCT)靶扫描与常规CT靶重建的肺磨玻璃样结节微征象,分析这两种方法对肺磨玻璃样结节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山东省胸科医院筛查疑诊为肺结核的患者120例。本组患者CT扫描均发现有肺内单发磨玻璃样结节影。患者行常规CT扫描,然后进行靶重建和UHRCT靶扫描,共计结节灶120个。由2名副高级以上诊断医师阅片,分析上述两种CT成像技术所显示的肺磨玻璃样结节征象(结节边缘、增粗肺纹理、结节内实性成分、毛刺征、空泡征、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分别定性诊断癌前病变[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肺原位腺癌(AIS)]、微浸润腺癌(MIA)、浸润腺癌(IAC),最终根据病理结果比较两种成像技术对肺腺癌分期诊断的正确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结节边缘清晰,UHRCT靶扫描为71个(78.0%),CT靶重建为56个(61.5%)(χ 2=5.863,P=0.015)。肺纹理增粗,UHRCT靶扫描为60个(65.9%),CT靶重建为45个(49.5%)(χ 2=5.065,P=0.024)。结节内实性成分,UHRCT靶扫描为66个(72.5%),CT靶重建为50个(54.9%)(χ 2=6.086,P=0.014)。毛刺征UHRCT靶扫描为34个(37.4%),CT靶重建为29个(31.9%)(χ 2=0.319,P=0.572)。空泡征UHRCT靶扫描为22个(24.2%),CT靶重建为18个(19.8%)(χ 2=0.513,P=0.474)。支气管征UHRCT靶扫描为28个(30.8%),CT靶重建为26个(28.6%)(χ 2=0.105,P=0.746)。胸膜牵拉征UHRCT靶扫描为30个(33.0%),CT靶重建为21个(23.1%)(χ 2=2.207,P=0.137)。常规CT靶重建诊断与病理符合数为75个(82.4%),不符合数为16个(17.6%)。UHRCT靶扫描检查与病理符合数为86个(94.5%),不符合数为5个(5.5%)(χ 2=6.513, P=0.011)。 结论 UHRCT靶扫描较常规CT靶重建显示的肺磨玻璃样结节微征象更清楚,有助于对肺磨玻璃样结节的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经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142例临床资料完整的初治住院患者,按照是否并发AIDS分为并发组(AIDS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42例)和未并发组(未并发AIDS的颈部淋巴结结核,10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结果 并发组患者在男性[66.7%(28/42]、年龄[41.69(34.75,47.00)岁]、咳嗽[26.2%(11/42)]、乏力[16.7%(7/42)]、发热[38.1%(16/42)]等方面均明显高于未并发组[分别为44.0%(44/100)、30.64(22.00,32.75)岁、9.0%(9/100)、1.0%(1/100)、8.0%(8/100)](χ 2=6.867,P=0.009;Z=-5.300,P=0.000;χ 2=7.223,P=0.007;χ 2=10.867,P=0.001;χ 2=13.339,P=0.000),而CD4 + T淋巴细胞计数[152.50(69.25,241.75)个/μl]明显低于未并发组[598.00(452.00,748.00)个/μl](Z=-8.081,P=0.001)。在CT扫描表现上,并发组在淋巴结短径>2cm[47.6%(20/42)]、淋巴结融合[71.4%(30/42)]、淋巴结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坏死并存型[45.2%(19/42)]、累及≥3个区[59.5%(25/42)]、累及≥4个区[33.3%(14/42)]等方面均明显高于未并发组[27.0%(27/100)、53.0%(53/100)、4.0%(4/100)、31.0%(31/100)、11.0%11/100)](χ 2值分别为5.679、4.136、37.056、10.075、10.170,P值均<0.05);在形态规则[16.7%(7/42)]、边界清楚[16.7%(7/42)]、不全性坏死[33.3%(14/42)]方面均明显低于未并发组[50.0%(50/100)、52.0%(52/100)、90.0%(90/100)](χ 2值分别为13.677、15.205、48.459,P值均=0.000)。结论 AIDS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以男性、40岁以上患者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CD4 +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CT表现多见淋巴结短径>2cm、融合、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病变常累及≥3个分区的淋巴结,且多为并存型坏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周围型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诊治的55例艾滋病合并周围型肺占位性病变患者。根据肺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分为分枝杆菌感染组、真菌感染组和肿瘤组,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所占比例和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特征。3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校正检验水准,因为进行3次两两比较,所以检验水准取0.0167。结果55例艾滋病合并周围型肺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肺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分枝杆菌感染14例,真菌感染12例,肿瘤病变15例;11例患者为混合病变,包括分枝杆菌合并真菌感染7例,肿瘤合并真菌和(或)分枝杆菌感染4例;慢性间质性炎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痰、乏力、体质量下降和浅表淋巴结肿大。分枝杆菌感染组、真菌感染组和肿瘤组患者症状/体征、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肌酐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65,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真菌感染组与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4,P<0.0167);分枝杆菌感染组分别与肿瘤组、真菌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55、5.306,均P>0.0167)。3组患者临床转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19,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肿瘤组分别与分枝杆菌感染组、真菌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311、9.095,均P<0.0167)。分枝杆菌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51~<200/μL、≥200/μL的患者分别为3、1、10例,真菌感染组分别为10、2、0例,肿瘤组分别为1、2、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84,P<0.01)。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显示,3组患者占位性病变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08,P=0.003);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分枝杆菌感染组与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12,P<0.0167),分枝杆菌感染组与真菌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1,P>0.0167),真菌感染组与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053,P>0.0167)。3组患者病灶内部钙化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4,P=0.004);分枝杆菌感染组与真菌感染组+肿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2,P<0.0167)。结论艾滋病合并周围型肺占位性病变以分枝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肿瘤为主,可结合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是否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以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