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150例,设为心力衰竭组,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7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Tp-Te间期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分析血浆BNP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的相关性。结果心力衰竭组LVEF低于对照组,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力衰竭组不同NYHA分级间LVEF、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异常组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高于正常组(P0.05);血浆BNP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均呈正相关(r=0.653,0.647,P0.05);心电图QRS波时限与Tp-Te间期呈正相关(r=0.621,P0.05)。结论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和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与川崎病(KD)急性期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相关性及对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期KD患儿53例和同期健康儿童50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和QTcd,同时采集KD患儿入院时外周静脉血并检测血清肌钙蛋白(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以cTnI和CK-MB均高于正常值为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损伤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QTd和QTcd。结果 KD患儿QTd和QTcd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t值分别为14.924、19.164,均P <0.05)。损伤组KD患儿血清cTnI和CK-M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t值分别为6.676、6.640,均P <0.05),心电图QTd和QTcd也明显高于正常组(t值分别为2.621、3.604,均P <0.05)。KD患儿QTd与血清cTnI和CK-MB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059、0.171,均P>0.05),QTcd与血清cTnI和CK-MB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413、0.490,均P <0.05)。心电图QTd和QTcd判断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9和0.819,灵敏度分别为47.06%和73.53%,特异度均为84.21%。结论急性期KD患儿QTd和QTcd明显延长,其中QTcd与血清cTnI和CK-MB水平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对心肌损伤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心功能分级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心肌纤维化指标与其心电图(ECG)检查ST-T、Tp-Te间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63例CHF患者为CHF组,按照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分为Ⅱ级23例,Ⅲ级19例,Ⅳ级21例;另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52例为健康组。2组均接受ECG检查,同时测定血清前Ⅲ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水平。比较测定结果并分析ST-T、Tp-Te间期与血清PCⅢ、LN、HA水平的相关性以及Tp-Te间期、ST-T、PCⅢ、LN、HA与NYHA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CHF组Tp-Te间期长于健康组,血清PCⅢ、LN、HA水平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级患者Tp-Te间期短于Ⅲ级、Ⅳ级患者,Ⅲ级患者Tp-Te间期短于Ⅳ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NYHA分级患者ST-T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患者血清PCⅢ、LN、HA水平低于Ⅲ级、Ⅳ级患者,Ⅲ级患者上述指标低于Ⅳ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e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PCⅢ、LN、HA水平及ST-T、Tp-Te间期与NYHA分级均呈正相关(均P0.05);ST-T与血清PCⅢ、LN、HA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Tp-Te间期与血清PCⅢ、LN、HA水平也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CHF患者ECG检查ST-T间期出现明显变化,Tp-Te间期延长,血清心肌纤维化指标水平异常升高;以上指标变化与NYHA分级有正相关关系,通过监测其波动水平有利于明确CHF病情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T波峰—末间期(Tp-Te)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1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13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将其分为心律失常亚组(51例)及无心律失常亚组(79例)。检测全部AMI患者入院24h内第一份12导连心电图,并测量T波峰-末间期。另选择同期于我院健康门诊体检的无心脏疾病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同样测量T波峰-末间期。结果观察组12导连平均T波峰-末间期较对照组有显著的延长(P<0.05);观察组内心律失常患者T波峰-末间期较无心律失常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的能够反映AMI跨壁复极散度的变化,有助于临床上对AMI心律失常的诊断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动前及运动峰值Tp-Te间期、Tp-Te/QT、Tp-Te/QTc、Tp-Te/姨RR值等参数能否提高心电图活动平板的阳性预测值。方法以2006年1月至2014年5月既往无冠心病病史、而因胸痛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6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结果阳性且行冠脉造影的患者157例,男性109例,女性48例,分别测量并计算运动前及运动峰值时Tp-Te间期、Tp-Te/QT、Tp-Te/QTc及Tp-Te/姨RR值等。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造影阴性组和冠脉造影阳性组。分析两组之间运动前及运动峰值QT间期、QTc间期、Tp-Te间期、Tp-Te/QT、Tp-Te/QTc及Tp-Te/姨RR值等参数的变化情况。应用SPPP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运动前Tp-Te/QT、Tp-Te/姨RR和运动峰值Tp-Te、Tp-Te/QT、Tp-Te/QTc、Tp-Te/姨RR、Duke积分、Tp-Te差值和Tp-Te/姨RR差值在造影阳性组与阴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峰值Tp-Te间期(OR=0.02,95%CI:0.01~0.49)、运动峰值Tp-Te/QT(OR=13.64,95%CI:1.64~103.19)、Tp-Te/QTc(OR=9.21,95%CI:1.98~68.24)、Tp-Te/姨RR(OR=7.56,95%CI:1.07~53.29)、Tp-Te/姨RR差值(OR=9.17,95%CI:1.31~64.26)与造影结果相关(P0.05),各参数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运动峰值时的Tp-Te间期、Tp-Te/QT、Tp-Te/QTc、Tp-Te/姨RR和Tp-Te/姨RR差值及其变化结合传统诊断标准,可提高运动平板试验的阳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T波顶点至T波终末期间期(Tp-Te间期)对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54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其是否合并恶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对两组Tp-Te间期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观察组Tp-Te间期测定结果为(168.39±18.83)ms,对照组Tp-Te间期测定结果为(128.69±16.95)ms;Tp-Te间期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敏感度为88.89%,特异性为70.37%,阳性预测值为75.00%,阴性预测值为86.36%。结论在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中,Tp-Te间期具有非常显著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红细胞比容(HCT)、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及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各30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人群的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的HCT、CRP及IL-6水平,分析HCT、CRP及IL-6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SAP组的HCT、CRP及IL-6水平均显著高于MAP组和对照组,MAP组的HCT、CRP及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CT、CRP及IL-6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0.763、0.810、0.669,P<0.05)。结论HCT、CRP及IL-6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均有密切相关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心电图检查中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及Tp-Te间期离散度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预后评估效果。方法:将接受心电图检查的7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以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比较心电图指标及超声指标,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Tp-Te间期、离散度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室间隔厚度(IVST)则低于对照组(P<0.05)。Tp-Te间期、Tp-Te间期离散度与LVEF、IVST呈负相关,与LVEDD正相关。结论:Tp-Te间期、Tp-Te间期离散度能较好地反映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情况及恶性心律失常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临床特点和意义。方法选择门诊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与同期非冠心病老人的常规心电图进行QTd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冠心病组的QTd均值为66.21±10.87ms;非冠心病组45.82±8.16ms。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分析认为,老年冠心病患者QTd异常增大可能与其冠脉病变程度及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QT间期及其离散度,探讨其在OSAHS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OSAHS患者(观察组)及79例单纯鼾症者(对照组)的资料,记录并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压、心电图及多导睡眠图相关数据。结果观察组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 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LSaO2、 MSaO2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年龄、性别、血压、 BMI、 QT间期、校正QT间期(QTc)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OSAHS患者的QTd、QTcd与AHI呈正相关,与MSaO2呈负相关; QTcd与LSaO2呈负相关(P均<0.05)。校正年龄、 BMI、 SBP、 DBP等因素后,偏相关分析显示OSAHS患者的QTd、 QTcd与AHI呈正相关,与MSaO2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OSAHS患者心电图QTd、QTcd增高,提示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和脂蛋白-a[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24例患者根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21例,正常对照组103例,再根据Gensini评分系统将冠心病组分为2组,其中Gensini积分﹤30分66例为冠心病A组,Gensini积分≥30分55例为冠心病B组;再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46例,双支病变组46例,多支病变组29例。分别测定其SUA和Lp(a)水平,并分析二者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SUA和Lp(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冠心病B组SUA和Lp(a)的水平明显高于冠心病A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之间比较冠脉病变支数越多,SUA和Lp(a)水平就越高,单支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SUA和Lp(a)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A与Gensini积分相关系数为0.451,Lp(a)与Gensini积分相关系数为0.413。结论冠心病组SUA和Lp(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冠心病患者SUA和Lp(a)水平的高低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1年6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168例作为冠心病组,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患者20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血管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采用14C呼气试验方法测定幽门螺杆菌感染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状动脉狭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之间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Hp感染阳性率为80.4%,对照组为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比OR值=2.96,P<0.05;368例受试者按Hp感染阳性与阴性分组比较其Gensini积分分别为(35.4±28.9)、(19.5±18.3)分;Hcy水平分别为(15.85±5.79)、(10.43±2.36)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p感染能够加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引起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异常升高,与冠心病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应用冠脉CT血管成像术(CTA)检测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病情及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在福建省立医院进行CTA检查的住院患者173例,根据具体冠心病存在与否及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冠心病组49例、心绞痛组78例、心肌梗死组46例.比较三组患者的CACS、...  相似文献   

14.
蒲鹏  江洪 《职业与健康》2009,25(22):2464-2466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尿酸、脂蛋白(α)与冠脉病变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检测254例冠心病患者与64例对照组(非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血尿酸、脂蛋白(α)。并于入院后2—7d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采用Gensini冠脉评分系统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冠脉轻度病变组(A组)(〈20分)、冠脉重度病变组(B组)(20—40分)和冠脉极重度病变组(c组)(〉40分);同时根据临床分为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B、C3组年龄、纤维蛋白原、血尿酸、脂蛋白(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与A组在纤维蛋白原、尿酸水平上有明显差异(P〈0.05);C组与A、B2组脂蛋白(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脂蛋白(仅)均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脂蛋白(α)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但血尿酸与脂蛋白(α)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有更高水平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尿酸、脂蛋白(α),其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对冠心病的致病作用可能与血脂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93例,冠脉造影阴性者61例设为对照组,冠心病(CHD)组132例,比较各组CRP间的差异;分析冠心病组病变严重程度与CRP水平的关系。结果CHD组CRP高于对照组(p<0·01);ACS组明显高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01),而SAP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CHD组血清CRP与GS显著相关(r=0·34,p<0·001),相关关系独立于年龄、TC/HDL-C、BMI和吸烟等因素以外;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CHD组血清CRP和TC/HDL-C比值对GS有显著影响(均p<0·001)。结论C反应蛋白是CHD发病重要的预测因子,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和内皮功能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2例健康者及56例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股动脉内-中膜厚度(femoral intima-media thickness,FIMT)及肱动脉内皮功能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的CIMT、FIMT值均高于健康组(P<0.05),其颈动脉、股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升高,而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检查外周血管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该检测方法具有无创、精确、方便、快捷等优势,可以作为预测冠脉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蒲鹏  江洪 《职业与健康》2010,26(5):577-579
目的探讨冠脉病变程度与心功能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通过临床症状诊断、生化检查、超声检查等手段检测204例冠心病患者与59例正常对照组(D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并于入院后2~7d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采用Gensini冠脉评分系统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冠脉轻度病变组(A组)(〈20分)、冠脉重度病变组(B组)(20~40分)和冠脉极重度病变组(C组)(≥40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B、C3组在临床症状诊断及脑钠肽(BNP)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声诊断上,冠心病患者先出现舒张功能不全,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C组间在A峰、E峰、E/A比值3项指标改变上无差异(P〉0.05),而在EF斜率、Dd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收缩功能,除SV、MVCF外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B、C2组与对照组均有差异(P〈0.05)。冠心病3组之间收缩功能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病变愈严重,Gensini冠脉评分越高,则其心功能损失愈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与冠心病(CHD)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非CHD组35例和CHD组63例,测定各组Hcy、Hs-CRP、FIB和D-D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D组血清Hcy、Hs-CRP,血浆FIB、D-D水平均高于非CHD组,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HD组血清Hcy、Hs-CRP,血浆FIB、D-D水平随病变严重程度的增高均呈递增趋势,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血清Hcy、Hs-CRP,血浆FIB、D-D水平均高于双支病变组(P<0.05)和单支病变组(P均<0.01),双支病变组血清Hcy、Hs-CRP,血浆D-D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血清Hcy、Hs-CRP、血浆FIB、D-D水平与CHD的严重程度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及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T,c Tn T)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8月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500例为冠心病组,同期住院患者中冠脉造影正常者200例为对照组。以Gensini积分评价冠脉狭窄严重程度。检测所有患者的Cys C及c Tn T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测Cys C及c Tn T与Gensini积分的关系。计量资料中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SNK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Cys C水平降低,而c Tn T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分析,血清Cys C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负相关(r=-0.973,P0.05);c Tn T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970,P0.05)。血清Cys C与c Tn T呈负相关(r=-0.298,P0.05)。结论Cys C、c Tn T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应用两者共同评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196例患者,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及冠心病组,分析fQRS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心电图均可见fQRS,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fQRS多出现于下壁导联(59.41%)。两组在fQRS出现的导联数、QRS波群时限、心电轴及心电图中是否出现J波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QRS的出现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