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建立T1期(原发肿瘤最大直径 2?cm及以下)乳腺癌患者发生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及浙江大学丽水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T1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入组907例患者,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患者作为建模组( n=573),浙江大学丽水医院患者作为验证组( n=334)。运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风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筛选独立影响因素,利用影响因素建立预测T1期乳腺癌患者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运用C指数、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以及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模型的校准度、预测能力和临床效益。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1期乳腺癌患者发生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脉管癌栓、Ki-67、组织病理学分级和分子分型相关( P<0.05或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1期乳腺癌患者发生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原发肿瘤大于0.5 cm、有脉管癌栓、Ki-67阳性、雌激素受体(ER)阳性以及组织病理学分级2~3级( P<0.05或 P<0.01)。基于上述5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C指数分别为0.739(95% CI:0.693~0.785)和0.736(95% CI:0.678~0.793),模型预测能力良好。建模组和验证组校正曲线、临床决策曲线提示模型一致性和临床获益良好。 结论:原发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分级、脉管癌栓、Ki-67和ER状态是T1期乳腺癌患者发生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列线图可以有效预测患者发生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为临床医生制订个体化的腋窝管理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评估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准确性。方法 纳入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择期行手术的全麻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Ⅲ级,年龄≥18岁。通过围手术期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计算每例患者的风险因子得分,并在患者围手术期全程监测体温,保温措施由麻醉医生自行决定。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Brier评分评价低体温风险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在纳入分析的472例患者中,术中低体温发生率29.9%(141/472),术中采用主动保温率为26.3%(124/472)。通过验证,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在472例患者中,模型预测术中低体温AUC=0.729(95% CI=0.680~0.777);Hosmer-Lemeshow χ2=3.143,P=0.925;Brier评分0.34。其中非主动保温的患者中,模型预测AUC= 0.756(95% CI=0.704~0.808);Hosmer-Lemeshow χ2=7.457,P=0.488;Brier评分0.29。而主动保温的患者,模型预测AUC=0.747(95% CI=0.632~0.863);Hosmer-Lemeshow χ2 =4.754,P=0.783;Brier评分0.47。进一步将低体温风险分为低、中、高风险组后,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分别为14.4%(95% CI= 9.6%~19.1%)、36.7%(95% CI=29.9%~43.5%)和58.2%(95% CI=46.1%~70.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4.112,P<0.001)。结论 围手术期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总体区分度较好,不论是否实施主动保温患者,该风险预测模型均有一定的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初次行甲状腺手术的855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超声特征,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建立危险评分数学模型并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P<0.001)、年龄45~55岁(P=0.004),≥55岁(P=0.003)、结节最大径1~2 cm(P<0.001)、最大径>2 cm(P=0.008)、结节多灶性(P=0.029)、合并微钙化(P=0.019)、微钙化呈弥漫性分布(P=0.001)和血流分级2~3级(P=0.002)均为建立模型的最强预测因素。在建模组中评估模型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5%CI:0.74~0.82),在验证组中AUC为0.70(95%CI:0.67~0.76),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结论 基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建立了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量化模型,根据模型对评分高的PTC患者可推荐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通过收集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癌及癌旁组织中Claudin-3和Snail蛋白的表达,探讨Claudin-3和Snail蛋白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联。方法 收集根治性切除的肝细胞癌病例患者资料,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82例HCC组织及60例癌旁组织中Snail、Claudin-3蛋白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肝癌组织中Snail蛋白阳性表达69.47%,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laudin-3阳性表达47.61%,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者的表达呈负相关(r=-0.430,P<0.01);Snail蛋白在HCC中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在病理分期、微血管侵犯相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中,Snail、Claudin-3的表达是HC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nail与Claudin-3蛋白与HCC的发生、侵袭有一定的关联性。进行HCC患者Snail、Claudin-3蛋白的联合检测,在临床实践中对HCC患者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1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14例p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91例男性和23例女性。所有病例均为手术患者,病理诊断明确,随访数据完整。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时间的关系,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率的因素。结果: 114例患者平均年龄(57.3±12.6)岁。肿瘤位于左肾49例,右肾65例。48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66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型pRCC 42例,2型72例,肿瘤平均最大径为(5.5±3.6) cm。肿瘤分期pT1a期52例,pT1b期22例,pT2期4例,pT3期33例,pT4期3例。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理学会(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WHO/ISUP)分级Ⅰ级13例,Ⅱ级44例,Ⅲ级51例,Ⅳ级6例。114例患者中34例伴有脉管癌栓,30例伴淋巴结转移,3例伴肾上腺转移。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95.6%。1型和2型pRCC患者在年龄(P=0.046)、体重指数(P=0.008)、手术方式(P=0.001)、肿瘤最大径(P < 0.001)、脉管癌栓(P < 0.001)、淋巴结转移(P < 0.001)、pT分期(P < 0.001)和核分级(P < 0.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型和2型pRCC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和69.4%,1型预后明显优于2型(P=0.003)。2型pRCC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P < 0.001)、脉管癌栓(P < 0.001)和淋巴结转移(P < 0.001)与其预后紧密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为2型pRCC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的pRCC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P=0.006)、脉管癌栓(P=0.001)和淋巴结转移(P=0.008)是影响其预后的显著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脉管癌栓是其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6)。结论: 2型pRCC比1型pRCC发病率更高,淋巴结转移更易出现,pT分期更晚,核分级更高。在2型pRCC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pRCC患者中,脉管癌栓是其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宫颈锥切术后孕妇发生早产的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临床价值进行初步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有宫颈锥切术史的73名孕妇妊娠病历资料,以此为训练数据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选择宫颈锥切术后45名孕妇作为验证数据集,采用ROC曲线进行宫颈锥切术后孕妇早产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评估。结果: 对于宫颈锥切术后孕妇,年龄(OR=1.20,95% CI:1.01~1.43,P < 0.05)和孕中期子宫颈长度(OR=0.06,95% CI:0.01~0.21,P < 0.01)是早产的独立预测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Logit(P)=1.408-2.903×孕中期子宫颈长度+0.186×孕妇年龄。训练数据集使用构建的模型预测早产的AUC值为0.93(95%CI:0.87~0.99),该模型预测早产的最佳阈值为-1.512,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1.7%、81.5%、0.732、68.8%、95.7%、84.5%;测试数据集使用构建的模型预测早产的AUC值为0.94(95%CI:0.86~1.00),当最佳阈值为-0.099时,模型预测早产的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2.9%、90.3%、0.832、81.3%、96.5%、91.1%。结论: 以宫颈锥切术后孕妇的年龄和孕中期子宫颈长度建立的早产预测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早产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腺癌(LUAD)组织中乳酸代谢相关基因以及基于乳酸代谢基因构建LUAD预后评分模型,阐明其预测LUAD预后的能力。 方法 采用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筛选LUAD相关乳酸代谢基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及LASSO回归分析获得关键基因并构建LUAD的乳酸代谢评分模型,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验证,TIMER法评估该模型与患者临床特征和免疫细胞浸润丰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成功筛选出16个乳酸代谢基因并构建评分模型;生存分析,低风险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明显高于高风险组(P< 0.01),且有较高的预测预后能力,ROC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23个乳酸代谢基因是LUAD患者的独立的预后基因;乳酸评分与B淋巴细胞(r=-0.326,P<0.001)、CD4 T淋巴细胞(r=-0.196,P<0.001)、CD8 T淋巴细胞(r=-0.094,P=0.036)、巨噬细胞(r=-0.198,P<0.001)和树突状细胞(r=-0.119,P=0.008)百分率呈负相关关系。 结论 乳酸代谢评分模型可以很好评估LUAD 预后与肿瘤微环境(TIMER)的状态,可作为LUAD预后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术前资料建立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风险评分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肝切除术的1153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3∶1的比例将样本分为建模组(n=864)和验证组(n=289)。建模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据此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和校正曲线评价风险模型的预测能力和性能。结果 建模组患者MVI的发生率为24.1%(208/8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160ng/ml、总肿瘤体积(total tumor volume,TTV)>30cm3均是患者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的风险评分模型总分6分,0~1分为低危,2~3分为中危,4~6分为高危。该模型预测建模组患者发生MVI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14,验证组AUC为0.731。校准图显示该预测模型性能良好。结论 基于TTV和AFP建立的HCC患者MVI风险预测模型简单、易用,有利于术前选择治疗决策和医患沟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苷酸(HBVDNA)水平及术后抗病毒治疗对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的701例HBV相关性HCC患者,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与术后预后的关系。结果平均随访64.5个月后,肿瘤复发450例(64.2%),死亡217例(35.3%)。单因素分析发现HBeAg阳性、AST>37U/L、HBVDNA≥2000U/m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61U/L、碱性磷酸酶(AKP)>129U/L、PT>13s、甲胎蛋白(AFP)>20滋g/L、肿瘤个数≥2、肿瘤直径较大、肿瘤切距<1cm、肿瘤无包膜、门静脉癌栓、微血管癌栓、肝硬化、肿瘤pTNM分期越高,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风险较大。多因素分析发现HBeAg阳性、γ-GT>61U/L、PT>13s、肿瘤个数≥2、肿瘤直径较大、门静脉癌栓及肿瘤切距<1cm均为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HBVDNA≥2000U/ml的患者,抗病毒组患者复发率低于未抗病毒组患者(P<0.01)。结论HBVDNA水平较高与HC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高风险相关,抗病毒治疗能减少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癌组织中肿瘤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ell-cycle-related and expression-elevated protein in tumor,CREPT)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纳入90例于2014至2016年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了根治性肾切除术并经组织学证实的肾癌患者,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这些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REPT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CREPT表达水平与患者TNM分期和Fuhrman分级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CREPT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46.7%(42/90)的患者癌组织中CREPT表达为高水平,而在癌旁组织中所有患者CREPT表达均为低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EPT的表达水平与TNM分期(P=0.001)和Fuhrman分级(P<0.001)有关联,但与性别(P=0.149)、年龄(P=0.605)、肿瘤大小(P=0.673)和组织学类型(P=0.756)无关。截至2018年12月,有85例患者完成随访。Kaplan-Meier分析显示,CREPT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均低于CREPT低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总生存时间及无瘤生存时间与CREPT的表达水平有关(P<0.05)。结论 CREPT在肾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分级以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在评估T1期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MIBC)患者术后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T1期NMIBC患者215例,收集临床资料,随访并记录患者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情况。作术前LMR与患者预后关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LMR的最佳分界值,将患者分为低LMR组(LMR<3.86,n=77)和高LMR组(LMR≥3.86,n=138);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LMR水平患者的累积DFS率和OS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DFS和OS的因素。 结果 215例T1期NMIBC患者随访2~92个月,DFS率为59.07%,OS率为65.12%。Kaplan-Meier曲线示,低LMR组患者累积DFS率(χ 2=4.784,P=0.029)与累积OS率(χ 2=7.146,P=0.008)均明显低于高LMR组。肿瘤大小≥3 cm(HR=1.398,95%CI:1.042~1.875,P=0.025)、病理G3级(HR=1.266,95%CI:1.026~1.563,P=0.028)、LMR≥3.86(HR=2.347,95%CI:1.080~5.101,P=0.031)是影响T1期NMIBC患者DFS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3 cm(HR=1.228,95%CI:1.015~1.484,P=0.034)、病理G3级(HR=1.366,95%CI:1.017~1.834,P=0.038)、LMR<3.86(HR=2.008,95%CI:1.052~3.832,P=0.035)是影响T1期NMIBC患者OS的独立因素。结论 术前外周血LMR水平是影响T1期NMIB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低水平LMR患者术后的NMIBC进展风险与死亡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蛋白-胆红素(ALBI)和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PALBI)分级在Child-Pugh A级肝细胞癌(HCC)病人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行根治性手术的Child-Pugh A级乙肝相关性HCC病人134例,根据术前血清学检查结果计算ALBI和PALBI分级,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评估病人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结果:经随访,病死37例,复发35例。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ALBI、PALBI分级与OS和RFS均具有相关关系(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LBI和PALBI分级均为病人独立的预后模型。不同评分系统间,PLABI+肿瘤直径、ALBI+肿瘤直径、ALBI+意大利肝癌小组评分(CLIP)较单独的CLIP、PLABI、ALBI、终末期肝癌模型评分、巴塞罗那分期在预后预测能力方面更具有意义。结论:ALBI和PALBI分级是评估Child-Pugh A级HCC病人预后有价值的模型,如结合肿瘤直径,PALBI较ALBI分级有更好的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短期疗效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超声科初次行RFA治疗的159例PTMC患者的术前及随访资料,以RFA术后12个月内消融灶存在状态为终点事件,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出消融灶未完全消失影响因素,建立评分模型。结果 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17)、年龄(P=0.047)和钙化灶大小(P=0.049)是建立模型的最强预测因素,肿瘤最大径和RFA消耗总能量是建立模型的次要相关因素。在建模中确认了模型的准确性(AUC=0.762),在验证组中确定了模型的良好预测效能(AUC=0.740)。结论 基于PTMC患者RFA术后1年内消融灶未完全消失的影响因素建立了量化模型,可以准确预测PTMC患者RFA术后短期疗效,为临床准确评估RFA短期疗效及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予以解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癌栓粘连静脉壁对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手术难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于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94例非转移性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病理特征、手术及生存信息。按术中发现癌栓粘连静脉壁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64例为癌栓粘连静脉壁组(deep invasive tumor thrombus, DITT), 30例为非粘连组(non-invasive tumor thrombus, NITT)。分别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两组间分类变量和连续变量的单因素比较,绘制Kaplan-Meier曲线并进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以评估癌栓粘连静脉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与NITT组相比,DITT组患者的手术难度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手术时间更长(362.5 vs. 307.5 min,P=0.010),手术出血量更多(1 200 vs. 450 mL,P=0.006),围术期输血量更多(800 vs. 0 mL,P=0.021),血浆输注量更多(200 vs. 0 mL,P=0.001),开放手术占比更高(70.3% vs. 36.7%,P=0.002),术后住院时间更长(9.5 vs. 8.0 d,P=0.036),且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比例更高(46.9% vs. 13.8%,P=0.002)。DITT与患者的总生存期更差呈正相关(P=0.022),即使在多因素分析中,DITT仍是影响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不良预后因素[HR: 4.635 (1.017~21.116),P=0.047]。结论: 对于非转移性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患者而言,癌栓粘连静脉壁会明显增加其手术难度,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血液炎症相关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 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monocyte ratio, LMR)、白蛋白(albumin, ALB)及联合炎症指标在晚期胰腺癌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7月至2020年10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VIP-Ⅱ病区收治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诊断时的基线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确定炎症相关指标临界值,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估计预后因素的准确性。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预后价值。结果 50例晚期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7.2个月(95%CI:3.568~10.699)。炎症相关指标的临界值分别为:NLR=4.5(AUC=0.840,95% CI:0.732~0.948,P<0.001),PLR=138(AUC=0.671, 95% CI:0.517~0.826,P=0.038),LMR=4.0(AUC=0.873,95% CI:0.770~0.975,P<0.001),ALB=41.5(AUC=0.726, 95% CI:0.582~0.870, P=0.006)。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NLR≥4.5(HR=11.936, 95%CI:4.571~31.169, P<0.001)、PLR≥138(HR=2.246, 95%CI:1.045~4.828, P=0.038)、ALB<41.5 g/L(HR=3.214, 95%CI:1.463~7.060, P=0.004)为独立危险因素;LMR≥4(HR=0.336, 95%CI:0.165~0.687, P=0.003)为独立保护因素。联合炎症指标NLR_ALB、PLR_ALB、LMR_ALB为独立预后指标,评分越高,预后越差。结论 NLR、LMR、PLR、ALB可以作为晚期胰腺癌的预后指标,联合血液炎症相关指标有助于简便、迅速地评估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686例手术治疗的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临床随访数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测定均在入院第1天,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贫血分类标准(男性血红蛋白<130 g/L,女性血红蛋白<120 g/L), 将患者分为贫血和正常血红蛋白水平两组,并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86例患者中,女性383(55.8%, 383/686)例,男性303(44.2%,303/686)例,中位年龄为68岁(四分位距:60~74岁), 术前贫血患者320例(46.6%,320/686)。术前贫血和患者性别(P = 0.002)、年龄(P < 0.001)、淋巴结转移(P = 0.026)、肿瘤分级(P = 0.018)、伴随原位癌(P = 0.038)、肿瘤组织坏死(P = 0.007)和肾功能状态(P < 0.001)显著相关。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四分位距:31~75个月), 随访期间共有160例(23.3%,160/686)患者死亡,其中141例(20.6%,141/686)死于肿瘤,19(2.7%,19/686)例死于其他疾病或意外。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贫血是患者总生存(P<0.001,HR = 1.861)和肿瘤特异性生存(P = 0.003,HR = 1.688)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贫血是UTUC患者总生存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大肝癌(直径≥5 cm且〈10 cm)根治术后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对行手术切除获得随访的170例大肝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清HBs Ag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用寿命表法计算肝癌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采用Log-rank方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大肝癌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6%、48.2%、35.8%,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前甲胎蛋白(AFP)、门脉癌栓及术后复发是影响大肝癌术后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门脉癌栓及术后复发是影响手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AFP、门脉癌栓及术后复发是影响大肝癌术后总生存率的预后因素;门脉癌栓及术后复发是影响手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